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设计学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cj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才培养工作方案需要凸显对大学生自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培养,高校和企业应该在充分开展调研的前提下,融合协同育人的现代化实践课堂教学思想,根据其培养的目标,针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性要求构建,能够有效地提高现代化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以协同育人为视角,分析协同育人的途径及其内驱力、组织形态、保障机制,以期为高素质、实践型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协同育人;设计学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02
  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每四年修订一次,除了对以往的培养方案进行分析总结外,具体制定中还需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等文件精神,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纲领,完成“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的新时期建设任务。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高水平本科建设再上新台阶[1]。
  1 设计学类本科生知识背景和能力要求
  设计学类包括艺术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等等[2]。学生高考时需要加试艺术科目,多数学生经过数年专业、严格的艺考培训,拥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和艺术修养。
  1.1 设计学类学生的知识背景
  设计学类的生源为来自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学生,其高中阶段必修艺术类科目,大多数学生在高一时已确定艺考路线,然而仍有部分学生是在高三阶段由于文化课成绩不理想转学艺术,他们仅通过几个月的速成培训达到高考分数线,在大学真正学习相关设计类专业后,暴露出专业基础薄弱的特点。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招生分数包括学生的专业分数和文化分数,艺术类专业的文化课成绩普遍低于其他专业文化课成绩,集中表现在英语成绩上,设计学类本科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普遍低于其他专业本科生,多数综合类大学会为音乐、体育专业学生单独设置英语课程,难度稍低于其他专业。
  1.2 设计学类学生的能力要求
  通过四年的专业学习,设计学类的本科生毕业后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技术能力: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严格遵循行业规范;掌握设计学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原理,能够对本专业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作出分析与研究;充分掌握自己所属学科的审美修养和艺术审美技巧;拥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拥有获取、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能够自行查阅中外文资料,独立完成调研报告、设计说明以及发表相关专业论文;在人际交往中,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巧,能在团队合作中不断成长。
  2 构建具有协同育人特性培养方案的内驱力
  设计学类专业的特点是综合运用艺术学、设计学、人文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课程设置由通识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组成。通识课主要包括外语、政治、体育、创新创业及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公共选修课、交叉开放课等;基础课分为基础理论课和基础实践课等,如设计概论、专业创新训练等;专业课则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具体包括专业理论、课程设计、采风实践、顶岗实习等。
  2.1 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部分高校因过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从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比重和课时量较少,学生缺乏对企业的了解,设置的培养目标不符合企业的需求,學生在实习实践中无所适从,会的技能企业不需要,企业需要的技能又不会,实践教学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严重脱节。部分高校在修订培养方案时过于偏重自身师资条件和实验、实践条件,教师能上什么课就开设什么课,实验室有什么设备就做什么实验,缺乏与企业的沟通,很多学校没有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实践教学技能方法,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不佳、技术落后。部分教师长期不与企业交流,致使课程实践环节沦为理论课的延续。
  2.2 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脱轨
  教育部于2015年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此项目一年两批,历经7年发展,“旨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3]。
  学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最大的成效是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然而,部分高校教师授课方式陈旧,每年的教学内容固定,知识更新不及时,过于注重学生理论、学术的培养,视技能培养为职校教育内容,不予重视。教师与企业缺乏沟通,在课堂上无法将企业、行业最新项目和理念传授给学生。
  2.3 实习、实践环节缺乏融合
  企业要发展壮大,必然要求员工不断提升职业素养。设计学类本科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往往要经过三个月以上的培训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对于多数企业来说,在企业内建立配套的技能学院耗资大、收效慢,虽然在大学最后一年,学校会向企业输送实习生,然而这部分学生毕业后签订就业协议的比重并不大,企业往往不愿意花费过多时间、资金培养。这反过来更加削弱了应届生赴实习企业就业的积极性。
  在多数高校的培养方案中,每个学年甚至每个学期都会有赴企业实习、实训的课程,然而这些课程往往以参观、参展、聆听专家讲座为主,课程作业呈现内容多为参观感受。这种片段化、浅尝辄止的学习形式无异于囫囵吞枣,甚至有学生将此课程等同于旅游,边玩边学,玩高于学,实习实训课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部分高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时,尝试将企业的项目设计带到课堂中去,学校和企业的这种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技能储备有限、能力经验不足,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仍是任课教师,学生参与度不足。
  3 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方案
  新时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吸收前沿教学理念,统筹规划通识课、基础课、专业课,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高校设计学专业亟须通过搭建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资源平台,发挥专业特色,建设品牌专业,形成一套完善的一流成才机制[4]。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步骤大致为:根据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根据办学定位、学科类型、行业属性,确定培养目标;充分调研、统筹规划,形成课程体系。
  3.1 导向明确,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应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总定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确立本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和类型;培养目标应体现本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特色和优势,反映学生毕业5年能够达到的职业预期和专业成就,明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领域与性质及社会竞争优势。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以学生为中心,以企业、行业的需求为导向。以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为例,学院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调查、对设计行业发展需求的研究和论证,确定设计学类人才培养需要对接本省行业发展,突出了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制定,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与企业的实践平台建设。
  3.2 分类重组,全面优化课程体系
  传统课程设置一般先确定通识课,再按部就班地确定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这种设置容易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割裂开来,造成重必修轻选修、重课内轻课外的结果。学校需要通过与企业的调研交流,根据企业、行业亟须的最前沿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规划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加强跨学科、跨专业的基础课程平台;加强课程间的递进衔接,逐步实现核心课程或学位课程大学分,形成课程模块,防止知识碎片化。加强对专业课程中选修课程的梳理整合,推进行业企业前沿技术成果进入选修课程体系。
  将原有的传统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打散重组,与就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课程及模块,如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建立以设计表达能力、设计职业素养能力、设计表现能力、设计创意能力等为主的课程模块,让学生在学习中重视培养职业素质。
  根据区域和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通过专业方向模块化设置,如通过对岗位能力需求的分析,利用工作室形式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对原有课程知识进行重组,划分新的课程模块,既能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又能将专业理论知识融入实践应用中,同时也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3 强化实践,切实培养设计能力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需要高校和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建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建立科学完整、前后衔接的实践课程体系,使课程设计、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紧密联系当前社会需求,具有实踐性和操作性。
  设计学类专业在修订培养方案时需要加大实践、实习等环节在课程中的比例。如多数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在大二阶段细分为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个方向,学生结合自身特长,自主选择具体方向。两个不同的专业方向指引着学生的就业方向,在培养方案的专业选修课设置上尤其明显。实践环节可通过项目及案例驱动,将理论讲授变为实践案例,从而带动学生理论学习的启发式教学,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加深其对设计的应用性与市场经济性的认知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总之,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校企合作展开,只有通过与企业深入交流,制定出来的人才培养方案才具有实效性和可行性。
  4 制定保障体系保证培养方案的执行
  4.1 制定配套督查体系,建立师生反馈渠道
  通过组织教学质量检查小组对专业各项教学进行检查,一方面强化常规教学检查,规范日常教学过程和教学秩序,以听课、督察为主;另一方面落实专项检查,包括组织召开研讨会审核教学计划和教师教案,确保授课内容与计划、大纲一致,进一步保证培养效果。公开院长信箱,不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师生座谈会,通过不间断的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培养机制。
  通过构建以管理制度和教学大纲为准绳的教学监控体系,强调过程管理和措施的落实执行,如修订实习、采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管理制度和规范。新增侧重于对教学过程管理的细化和规范,如运用具有签到、上传、师生交流功能的APP,可以加强对实践环节的监控,保证实践能力培养效果。
  通过改进教学团队分工,设置“专业主任”与“学科主任”并行的“双责任制”管理模式,专业主任在教学管理上责任明确,依据课程类别设置四个模块(设计模块、技术模块、制图模块、基础模块)小组,教学任务由模块组长组织完成,教师跨越不同设计模块,促使教学管理形成团队合作,强化教学协作能力。
  4.2 优化产教平台,共建多样化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的施行离不开教学大纲的配合,需要将实践能力培养融入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并详细规定课程的实践内容和要求,利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企业实际项目教学资源库,增强学生的岗位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变化适应能力,为解决学生设计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提供资源保障,保证人才培养的教学效果。高校在制定协同育人培养政策时,可以实行导师制,将协同育人工作纳入年终量化考核指标,增加奖励,鼓励院系和教师积极落实这一政策[5]。
  高校可以将企业提供的实际项目作为课题,设置以实际项目为背景的课程设计,以项目要求作为课程作业,邀请企业专家作为第二导师,参与成绩评价,给出意见建议;在创新创业类课程中,邀请企业专家作为任课教师,在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完成课程作业,督促学生不断改进;企业通过对高校设置奖助学金、创业基金,鼓励学生成立创业工作室,高校开辟学生创业园区,扶持优质创新创业团队,为企业储备优质人才奠定基础;组织校企共同参与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
  5 结语
  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深化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是时代的需求,高校和企业必须共享资源、协同创新,通过深入交流和不断改进,才能构建出真正符合设计学类专业发展方向的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 袁靖宇.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9(2):6-9.
  [2]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43-951.
  [3]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20〕1号)[Z].教育部办公厅,2020.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Z].国务院办公厅,2017.
  [5] 唐未兵,温辉,彭建平.“产教融合”理念下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8):14-16.
  [6] 李亚宁,杨波,陈红海.协同育人视域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机制及内涵研究[J].河南教育,2019(12):84-87.
  作者简介:杨橙(1988—),女,江苏徐州人,硕士,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BIM技术的土木工程实践课程建设”成果,项目编号:202101080016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给老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对哈尔滨老建筑题材绘画创作的现状、情感体验进行研究,结合哈尔滨老建筑的历史、人文价值、保护和再利用进行分析,了解哈尔滨的城市魅力,探究建筑艺术之美,唤醒城市记忆。  关键词:哈尔滨老建筑;绘画;情感体验;价值;再利用  中图分类号:J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
公共艺术建设作为校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满足庆典与校园文化的双重诉求。本文总结庆典下的校庆核心内容,结合山东科技大学历史文脉特点,提出校庆公共艺术建设的基本策略,并在山东科技大学校园中进行理论与实践分析,落地一批具有庆典意义的校园公共艺术作品,旨在有效促进校庆活动良性发展。
摘要:宗族制度、宗族文化、宗族关系,以及宗族生存、发展的轨迹,对宗族村落中建筑景观的形制、部署,以及样式与装饰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太湖流域宗族村落中的建筑景观,在宗族制度与文化、地域建筑风格,以及各个家族的差异与特色的影响下,风格特征显著,极具研究价值。  关键词:太湖流域;宗族村落;建筑景观;建筑特征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为控制疫情,各国有大量人员需要进行检疫隔离。在生活和活动范围受限的隔离期间,很多隔离人员会出现情绪和心理问题,加之受医疗和隔离环境的限制,很多心理干预手段不易展开。奥尔夫音乐治疗具有可操作性强、经济实用、针对性强、参与度高的特点,在隔离人员心理问题的干预治疗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围绕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以新冠肺炎疫情的隔离人员为例,研究奥尔夫音乐疗法作为隔离人员心理问
摘要:本文利用可用性和用户体验设计的研究方法,对敦煌图案的静态与动态化视觉体验进行比较研究,结合眼动实验的定量分析结果,对传统纹样的静态与动态视觉体验提出若干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眼动实验;视觉体验;传统图案;动态图形;敦煌图案  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0-03  0 引言  敦煌图案作为中国传统纹样代表之一,写实地展现了敦煌艺术一
影片《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因采用全手绘油画的表现语言进行动画创作,成为近年来轰动全球、引起热议的传记电影。该片在美术风格、制作手法、跨国协作、后期运营等方面有诸多创新之处,影片对于传主梵高的个人成长、精神世界的关注,对观者自身的成长与反思所倾注的人文思考,使我们无法忽视创作者在提升影片风格与艺术品格、丰富影片精神内涵方面所作出的努力,这无疑也为我国动画电影创作、传记电影创作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方言是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文化传承与根基的延续。近年来,方言活跃在影视作品中,为方言保护及文化传承开辟了新思路。2021年,主旋律电视剧《山海情》中,方言元素的融入,让附着在其基础上的地域文化特色展露无遗,极具文化表现力和感召力。本文通过对《山海情》原声版与配音版的对比分析,探究方言在影视剧作中的渲染效果以及方言保护、文化传承新路径,以维护语言多样性,增强文化凝聚力。
摘要:在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成为现代创意设计的灵感来源。藏戏面具作为我国藏戏文化中的重要视觉元素之一,显示出独特的艺术特征。本文对藏戏人物面具进行研究和分析,结合现代设计方法论提出适用于藏戏人物面具的创新设计方法,探讨以传承传统文化为目的的文创产品设计创新模式。  关键词:藏戏人物面具;艺术特征;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8.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
摘要:疫情期间旅游业受到重创,为促进当地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扬,要在保护古镇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行创新,在大自然的健康生活空间和场所释放压力,在产品供给、生态环境和管理机制上改革创新,将疫情带给乡村旅游的危机转变为契机,塑造乡村旅游文化,打造生态品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仿古小镇;转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
摘要:傩技是傩堂戏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高难度技艺融入祭祀过程,以增强祭祀神秘感的行为呈现。德江傩技在我国不同地域的傩技表演中因其独特的视觉语言而独树一帜,其造型元素为民俗题材油画创作提供了原生视觉资源。本文以德江傩技表演中最具代表的上刀梯为母题,从民俗意象、视觉造型以及油画创作实践三方面进行论述,尝试构建艺术家独具审美观照的民俗题材油画艺术表现形式,以超然现实的视觉情境传承优秀文化,对丰富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