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都知道,作文在中学语文里和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合称“三大板块”,地位非常重要。作文是衡量中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尺度,在现代社会里是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和形成中学生比较出色的写作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就要十分重视作文教学。
“写作可贵而难为”。一说起作文,目前许多中学生都普遍感叹:作文之难,难于上青天!每次教师一布置题目,学生们便搜肠刮肚,捉襟见肘,感到无法下手,找不到素材,没什么话可说,没什么可写的。“生活中每一天无非就是吃饭和睡觉。”所以他们的作文要么东拉西扯,没有中心;要么文不对题,词不达意;要么表达能力极差,啰嗦重复;要么语句不通,错字连篇等等,毛病很多。
那么,针对上述种种现象,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呢?我从自己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途径:
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能力。生活之树长青,社会生活是学好语文的主要途径,更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留心万花筒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真善美,认识假丑恶。满腔热情地把自己汇入时代的潮流中,观察、感受、体验、思考,发现和收集新气象、新人物、新思潮中的具体材料,从而建立材料仓库,拥有鲜活、丰富、充实的写作源泉。到写作文时,随取随写,就会文思如泉涌,一挥而就。要想写出生动深刻的反映生活的作品,就得靠我们的灵心慧眼去发现和采集。例如今年三月,我所在的学校有一位学生患重病住院,家境本来就十分贫寒的他,此时更是雪上加霜。学校师生们知道这情况后,纷纷解囊相助,有的老师虽平时不富裕,可一捐就是几百元。最后依靠全校师生的捐款和学校给特困生的助学金,这位学生终于顺利解决了住院的所有费用。我便以此事为例子,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们的写作动机:这虽是发生在学校的一件小事,却说明了热心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像春风吹遍大地,事情虽然平凡,意义却深远。我让学生以此为题,合理想象,自由发挥,写成作文。由此可见,缤纷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在生活中只要善于发现,细心观察,到处都能找到可写的内容。文章本天成,信手拈来皆成篇。如果脱离了生活也就失去了判断文章优劣的标准。所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理解生活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作文教改的出路。
二、培养学生课堂外多阅读。学生写作需要丰富的知识,古人说过:“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阅读是作文的主流,是学生获得写作范式的必由之路。阅读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生活,提高观察、分析和理解生活的能力。阅读给学生展开了广阔的“智力背景”,能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祖国语言的崇拜”。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必须养成学生经常阅读报纸杂志的习惯,每学年课外阅读5-8本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从而让学生开阔视野,给学生的作文“引流”。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写“阅读作文”,如摘录精彩句段,根据原文编写故事,写文章提要,写心得体会、读书笔记等。这既为学生提供了写作材料,又能让学生练笔,一举两得。如我在上了高中语文第一册《荷塘月色》一文后,即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朱自清传》、《朱自清全集》等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这位著名作家、爱国民主人士的事迹,培养写作兴趣。随后再布置学生写读后感,进行读写训练。
三、要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日记是一种应用文,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是一种“道德长跑”,是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会收益无穷。每天晚上,做完了所有作业,复习、预习好功课,记一记当天的一些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哪怕是写写与父母吃饭闲聊时的点点滴滴,也是好的。写日记让学生感到自然、实在,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训练了学生将书面语言准确、流畅地转换成口头语言的能力,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习作模仿范文。模仿课文,仿写范文,让学生把读写结合起来。从模仿到创造,学习并掌握写作技巧。读文与写作文毕竟是两回事,怎样在学习了课文之后,由读到写呢?长期的作文教学经验是,通过模仿把读与写结合起来。这点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京市八十中的宁鸿彬老师做得很好。他在上初中语文第一册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在重点分析了课文第二自然段“百草园的景色描写”后,立即堂上布置学生写片段作文《校园一角》、《我喜爱的地方》,模仿课文的语言准确、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特点来写。既巩固了知识,又使学生及时化知识为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又如我在上高中语文第二册里的几篇说明文时,在上完《南州六月荔枝丹》后,马上随堂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文题《年粽的制作》。这是考虑到当地每年春节,几乎家家户户都包年粽,学生们从小就很熟悉年粽的制法。在布置题目后,我要求学生模仿《南州六月荔枝丹》里按“外壳、颜色、形体、大小、膜、肉、核、花、产地、品种、移植、发展”等顺序对荔枝由外到里的介绍,也把年粽的制作过程分“洗叶、淘米、泡绿豆、腌猪肉、手工包、麻绳绑、大锅煮”等七道工序来一一说明清楚。结果学生们都兴趣盎然,而且都写得相当好,从而掌握了《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课文的知识技能,学会了这类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模仿范文,学习技巧,读写结合,在我国作文教学中是一条成功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遵循。
五、每周让学生抄一篇好文章。我每星期都布置学生抄一篇课本外的优秀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以上。长期坚持这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学生美的情操,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欣赏能力,也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词汇,拓宽了写作视野,提供了写作素材,还能练出一手好字,真是一举多得。
六、下笔前要打腹稿、拟提纲。往往教师一布置作文题目,不少学生就提笔开写,盲目随意。俗话说盖房子都要先画图样,然后施工,何况写作文呢。确定了题目,确定了所要表达的中心,就要先在头脑中充分构思,对材料进行剪裁,想好开头、主体、结尾,理清基本写作思路,设计出写作提纲来。这样有利于安排文章段落层次,做到条理清楚,中心突出,有利于行文时把握主次、详略,周密安排,创造出一种合理而精美的艺术顺序。“腹稿”是构思,是“胸有成竹”。具体作文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延伸、创造。这样才能写出好作文。
七、写完后多修改。要写好文章,还得多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千锤百炼出深山”。我布置学生写作文,常让他们写完后,再从头到尾一边检查,一边在心中默读几遍,看看是否有错别字、病句,哪些地方不顺口需要修改,哪些段落要重新安排,段与段之间过渡得是否自然,等等。从而使文章语句通顺,行文流畅,给人以美的感受。这样不断修改文章,精益求精,就会使文章逐步完美起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质量。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的问题不容忽视,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作文是培养中学生语言和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方式,我们要努力从多种途径出发,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不但有写(有米下锅),而且爱写(产生兴趣)、会写(掌握写作技巧),从而达到作文教改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韦志成《作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宁鸿彬《宁鸿彬文选》广西漓江出版社
(责任编辑 韦淑红)
“写作可贵而难为”。一说起作文,目前许多中学生都普遍感叹:作文之难,难于上青天!每次教师一布置题目,学生们便搜肠刮肚,捉襟见肘,感到无法下手,找不到素材,没什么话可说,没什么可写的。“生活中每一天无非就是吃饭和睡觉。”所以他们的作文要么东拉西扯,没有中心;要么文不对题,词不达意;要么表达能力极差,啰嗦重复;要么语句不通,错字连篇等等,毛病很多。
那么,针对上述种种现象,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呢?我从自己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途径:
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能力。生活之树长青,社会生活是学好语文的主要途径,更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留心万花筒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真善美,认识假丑恶。满腔热情地把自己汇入时代的潮流中,观察、感受、体验、思考,发现和收集新气象、新人物、新思潮中的具体材料,从而建立材料仓库,拥有鲜活、丰富、充实的写作源泉。到写作文时,随取随写,就会文思如泉涌,一挥而就。要想写出生动深刻的反映生活的作品,就得靠我们的灵心慧眼去发现和采集。例如今年三月,我所在的学校有一位学生患重病住院,家境本来就十分贫寒的他,此时更是雪上加霜。学校师生们知道这情况后,纷纷解囊相助,有的老师虽平时不富裕,可一捐就是几百元。最后依靠全校师生的捐款和学校给特困生的助学金,这位学生终于顺利解决了住院的所有费用。我便以此事为例子,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们的写作动机:这虽是发生在学校的一件小事,却说明了热心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像春风吹遍大地,事情虽然平凡,意义却深远。我让学生以此为题,合理想象,自由发挥,写成作文。由此可见,缤纷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在生活中只要善于发现,细心观察,到处都能找到可写的内容。文章本天成,信手拈来皆成篇。如果脱离了生活也就失去了判断文章优劣的标准。所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理解生活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作文教改的出路。
二、培养学生课堂外多阅读。学生写作需要丰富的知识,古人说过:“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阅读是作文的主流,是学生获得写作范式的必由之路。阅读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生活,提高观察、分析和理解生活的能力。阅读给学生展开了广阔的“智力背景”,能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祖国语言的崇拜”。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必须养成学生经常阅读报纸杂志的习惯,每学年课外阅读5-8本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从而让学生开阔视野,给学生的作文“引流”。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写“阅读作文”,如摘录精彩句段,根据原文编写故事,写文章提要,写心得体会、读书笔记等。这既为学生提供了写作材料,又能让学生练笔,一举两得。如我在上了高中语文第一册《荷塘月色》一文后,即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朱自清传》、《朱自清全集》等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这位著名作家、爱国民主人士的事迹,培养写作兴趣。随后再布置学生写读后感,进行读写训练。
三、要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日记是一种应用文,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是一种“道德长跑”,是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会收益无穷。每天晚上,做完了所有作业,复习、预习好功课,记一记当天的一些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哪怕是写写与父母吃饭闲聊时的点点滴滴,也是好的。写日记让学生感到自然、实在,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训练了学生将书面语言准确、流畅地转换成口头语言的能力,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习作模仿范文。模仿课文,仿写范文,让学生把读写结合起来。从模仿到创造,学习并掌握写作技巧。读文与写作文毕竟是两回事,怎样在学习了课文之后,由读到写呢?长期的作文教学经验是,通过模仿把读与写结合起来。这点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京市八十中的宁鸿彬老师做得很好。他在上初中语文第一册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在重点分析了课文第二自然段“百草园的景色描写”后,立即堂上布置学生写片段作文《校园一角》、《我喜爱的地方》,模仿课文的语言准确、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特点来写。既巩固了知识,又使学生及时化知识为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又如我在上高中语文第二册里的几篇说明文时,在上完《南州六月荔枝丹》后,马上随堂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文题《年粽的制作》。这是考虑到当地每年春节,几乎家家户户都包年粽,学生们从小就很熟悉年粽的制法。在布置题目后,我要求学生模仿《南州六月荔枝丹》里按“外壳、颜色、形体、大小、膜、肉、核、花、产地、品种、移植、发展”等顺序对荔枝由外到里的介绍,也把年粽的制作过程分“洗叶、淘米、泡绿豆、腌猪肉、手工包、麻绳绑、大锅煮”等七道工序来一一说明清楚。结果学生们都兴趣盎然,而且都写得相当好,从而掌握了《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课文的知识技能,学会了这类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模仿范文,学习技巧,读写结合,在我国作文教学中是一条成功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遵循。
五、每周让学生抄一篇好文章。我每星期都布置学生抄一篇课本外的优秀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以上。长期坚持这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学生美的情操,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欣赏能力,也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词汇,拓宽了写作视野,提供了写作素材,还能练出一手好字,真是一举多得。
六、下笔前要打腹稿、拟提纲。往往教师一布置作文题目,不少学生就提笔开写,盲目随意。俗话说盖房子都要先画图样,然后施工,何况写作文呢。确定了题目,确定了所要表达的中心,就要先在头脑中充分构思,对材料进行剪裁,想好开头、主体、结尾,理清基本写作思路,设计出写作提纲来。这样有利于安排文章段落层次,做到条理清楚,中心突出,有利于行文时把握主次、详略,周密安排,创造出一种合理而精美的艺术顺序。“腹稿”是构思,是“胸有成竹”。具体作文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延伸、创造。这样才能写出好作文。
七、写完后多修改。要写好文章,还得多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千锤百炼出深山”。我布置学生写作文,常让他们写完后,再从头到尾一边检查,一边在心中默读几遍,看看是否有错别字、病句,哪些地方不顺口需要修改,哪些段落要重新安排,段与段之间过渡得是否自然,等等。从而使文章语句通顺,行文流畅,给人以美的感受。这样不断修改文章,精益求精,就会使文章逐步完美起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质量。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的问题不容忽视,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作文是培养中学生语言和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方式,我们要努力从多种途径出发,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不但有写(有米下锅),而且爱写(产生兴趣)、会写(掌握写作技巧),从而达到作文教改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韦志成《作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宁鸿彬《宁鸿彬文选》广西漓江出版社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