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长”“远”之见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j16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来信,说英国中国艺术史家迈珂·苏立文(一九一六至二○一三)的《山川悠远——中国山水画艺术》(Symbols of Eternity: The Art of Landscape Painting in China)译本增订本(以下简称“增订本”)自去年八月上市,不到一年,目前正准备第三次印刷。这个来自读书市场的积极反馈,把我带回到三十年前第一次将这本书的英文原著介绍到国内的情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神州大地上发生的文化大启蒙,是对长期以来思想禁锢的一场叛逆。这个巨大的认识转换,对我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当时我从历史专业转到中国美术学院读美术史研究生,改革开放给学术界带来的活跃气氛让人至今难忘。美院负责《新美术》和《美术译丛》两套重要美术期刊的范景中老师,着力向中国学术界系统介绍西方艺术史学,也常和我谈论西方对中国艺术的研究。此前美院图书馆进口了一批欧美原著,苏立文的Symbols of Eternity: The Art of Landscape Painting in China和美国著名学者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2013)的The Compelling Image: Nature and Styl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Painting(今译作《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就在其中。范老师常说:“我们以后一定要写一本书,要写中国艺术最精华的东西,这就是山水。”作为自然客体,山水为人类所共享,而作为主观表现对象,它又体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理念,在中国艺术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范老师的鼓励下,我开始一边阅读苏立文的Symbols of Eternity,一边动手翻译。该书是苏立文在牛津大学所做斯立德讲座—英国学术体系中最高荣誉讲座—的结集,一九七九年出版。一九八五年,我把读书笔记《迈珂·苏立文〈山川悠长〉》寄给《读书》杂志,没想到很快就被采用,发在一九八五年第九期“海外书评”专栏中。
  拿了《读书》上这篇书评,我毛遂自荐,给远在牛津大学的苏立文教授去信,请教翻译中的疑难问题,从此开始了我与他三十年的学术交往。一九八七年二月我和山水画家卓鹤君兄途经英国,拜晤了苏立文教授夫妇。在他们家里,吴寰女士提起恩斯特·贡布里希爵士(Ernst Gombrich, 1909-2001)所写的书评,即《西方人的眼光—评苏立文的〈永恒的象征—中国山水画艺术〉》。后来我把它收入《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作为“学术批评”部分的压轴之作(见增订本附录一)。感谢吴寰女士的建议,中译本书名选用《山川悠远》,而不是直译原书的《永恒的象征》,与我之前所用“山川悠长”亦有一字之差。
  “永恒的象征”一词出自英国的湖畔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的名篇《序曲》,获益于他的阿尔卑斯山之旅。对于苏著的书名,欧美艺术史家们在书评中曾给予正反两种评价。赞成的观点认为,它与斯立德讲座的宗旨非常吻合,可以让英国热爱艺术的公众更好地了解中国艺术。批评的观点则以贡布里希最具代表性,即认为“西方人的眼光”并不能完全用来概观中国山水画。基督教中一神教的创世力量可以作为“永恒的象征”,但与东方其他民族的泛神教,包括中国山水之“道”,并非同样概念。如在《浪漫主义的根源》(The Roots of Romanticism)一书中,以赛亚·柏林(Isaiah Berlin, 1909-1997)就曾对康德(一七二四至一八○四)看待“自然”的观点有如下评说:“在康德看来,自然最糟糕时,是人类之敌;而它的最佳状态,也无非是由人来塑造的中性物质。……自然不管以何种形式呈现在人的面前,都听人摆布,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它整体归属的对象。”那么,中国山水艺术,如果以湖畔诗人的眼光观之,又能如何来概括?
  显而易见,中西之间对于山水一题的认识和实践,存在着鲜明的差异。从六朝到清代,中国关于山水艺术的专题论著,汗牛充栋。其中,清初个性派画家石涛的《画语录》共十八章,以“一画论”贯穿始终,对山水做高度的理论概括,其中有“兼字章”,突出了“一画”中的书写或“表现”的特征。大约在一八九五年,“美术”这个西方的概念通过日文进入中国的词语,基本把书法排除在外。二十世纪中期以前,除了黄宾虹《古画微》《画谈》等一系列文字继续强调中国山水艺术的表现性,中文对这一特性的著述渐次式微,而西方的美术史中,由风景这个自然的表象指代“山水”,呈现了新的气象。英国著名的批评家和艺术史家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1903-1983),在一九四九年所做的斯立德讲座就以风景画为题,其书《风景进入艺术》(Landscape into Art)也成为一部经典。该书对于风景题材做了清楚的概述。欧洲艺术史从古典时代壁画中的背景场面、中世纪抽象的宇宙图形模式,进入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十七世纪法国古典派风景和荷兰绘画,风景成为一个独立的母题,体现出艺术家逐渐征服视错觉的巨大努力和惊人成就。在此之后,风景的母题又充当了十九世纪西方绘画革命的载体,一步步超越其自身的局限,走向表现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的极端。
  几乎和克拉克同时,西方学者开始专题介绍中国的山水画。其中美国学者李雪曼(Sherman Lee,1908-2008)写过通论性质的《中国山水画》(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德国学者孟士伯(Hugo Munsterberg,1917-1995)也曾将中国和日本山水艺术并置讨论。苏立文则最先从断代专题入手,根据其博士论文,出版了《中国山水画的诞生》。一九七四年他做斯立德讲座时,高居翰关于后期中国画断代史的《隔江山色—元代绘画》等著作尚未问世,所以,用“永恒的象征”点出“西方人的眼光”,算是神来之笔。
  在同样的语境中,不难发现,原来“山川悠远”的出典以再现性描述见长。该句出自《诗经·小雅·渐渐之石》一诗,诗中显示出先秦人对自然环境(包括天象)的了解。要重现这些描述性的画面,必须借助一些历史知识,如南宋宫廷画家马和之以《诗经》为题的一系列画卷,基本上采用写实的手法。因此,山川悠远,与后人的浪漫想象,实在有很大差异。以我个人的翻译过程而言,且不说从“永恒的象征”到“山川悠远”,仅以“悠长”改为“悠远”这一字之易,就包含了多重寓意。问题是,这一字之易所侧重的中国山水画的再现性,对认识它的前期发展比较合适,但与后期山水画注重艺术家自我“表现”的特点则有很大不同。只是现在人们读《山川悠远》时,已经脱离了《诗经》的文脉,很自然地站到西方艺术史立场来考虑中国的山水。有很多早期的文献资料帮我们来如此认识山水,也就是回到苏立文做斯立德讲座的出发点,让英国(西方)所有爱好艺术的人都能理解中国山水画。这种侧重再现特征普世性的潜台词,直到一九九九年之后,才由另一本书,被转化为学术界一个极富争议的命题,关系到认识中国山水画史的话语权。换言之,原本是译文推敲的“长/远”之见,此刻成了重新思考世界艺术史宏大叙述的“长远之见”。
其他文献
政治能力是领导干部极为重要的能力,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是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  但现实告诉我们,当今一些领导干部对提高政治能力还存在种种认识误区。有的认识不到位,不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把政治和经济、政治和技术、政治和业务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有的领悟有偏差,觉得政治能力太空泛,讲政治是务虚,不如其他领导能力来得实在;有的理解走了样,觉得政治能力是一种可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本文以肥东县乡村振兴的实践为例,通过调查研究,实证分析,探索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成效、  困境及路径选择,以期为推动肥东县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乡;党建;引领;困境;路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
〔摘要〕基于日常教育教学中的观察和线上调研的结果,本研究的教学主题聚焦于突破自我设限,结合心理剧的相关技术,在课堂上现场创设情境,现场产生剧本和演员,深入觉察自我设限的存在,感受自我设限的束缚,探索突破自我设限的方法。学生在亲身参与和体验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激发了学生转换自我设限的习惯性思维和深入挖掘自身资源的动力。  〔关键词〕心理
编者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副司长强调指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关键在于取得实效。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同志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上取得新认识、新成绩、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
在世界文坛上,父子冲突就题材而言业已形成完整的系列。歌德的《威廉·麦斯特》,梅瑞狄斯的《理查·弗浮莱尔的苦难》,勃特勒的《众生之路》,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毛姆的《人性的枷锁》,乔伊斯的《艺术家青年时代的肖像》,即是这个系列里面的代表作品。这类著作的主题往往是反映青年成长的道路,它以父子冲突家庭冲突或对教会的对抗为表现形式。个人与社会的不谐和,新与旧的不相容贯穿其中,这种共性成为一种反抗权威的小
摘要:猪流行性腹泻是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传染性疾病,此病对仔猪的危害较为严重,不仅能够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还会造成仔猪发生死亡,病死率比较高。严重影响养殖场的发展,增加了养殖成本和养殖风险,降低了养殖经济效益。本文针对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情况、临床症状、诊断方法、防治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旨在可以为养殖场防控此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流行性腹泻;诊断;防治  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养猪场
中国少儿教育到底落后美国几年?这是一个无法定量回答的问题,这种差距体现在两国少儿语言教育的一个个细节当中。我仍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作为正式教师走进美国小学教室时的情形:没有黑板、没有课本,孩子们坐在地上,姿态各异,不时还会有孩子自顾自的走出教室去厕所……近乎无序的课堂,让我一时无所适从。但是,当你对美国少儿教育有更多的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都在课堂上动脑想、动手做或者开口说。而老师则更多地扮演“引导者
〔关键词〕不良情绪;绘画;冥想;情绪转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1-0046-03  【活动理念】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高三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不良的情绪。大多数学生对不良情绪的第一反应是消除或压抑。消除或压抑使得不良情绪得不到表达,以致卷土重来,且强度累加,持续时间更长,造成的影响更大。不良情绪得不到有效排解,就会影响学生学习。因
《清明上河图》(以下简称“《清》卷”)自一九五○年被书画鉴定家杨仁凯在东北博物馆库房中发现后,无论是书画界还是文学界、历史界、建筑界,都把它定位为一幅“中国绘画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伟大创作”。同时,对画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余辉所著《隐忧与曲谏》的出版,给了《清》卷一个新的解读视角。  《清》卷成图的具体时间到底是何时呢?几百年来尚无一致的结论。如卷后明代李东阳的跋文中,就不同意金代诸家将该图定位于宣
周作人的散文有很多是关于“名物学”或“博物学”的,内容不仅有“草木虫鱼”这类传统题材的,而且还有“无助于世道人心”的苍蝇、虱子、蚯蚓、蝎子、啄木鸟、猫头鹰和螟蛉的。  按照周作人的说法,他对名物学的兴趣始于童年时期的阅读经验。他在《花镜》一文中说,自己最早读过的两部书,一部是日本人冈元凤所著的《毛诗品物图考》,另一部是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他很喜欢这类书,连里面的插图都读熟了。李渔的《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