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大方面。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恰当地渗透这五个方面,真正实现从知识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使育人文化得到理性回归。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实践;万里长城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9-109-2
核心素养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教育的潮流和发展方向。根据历史学科的本质和特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由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组成。笔者以《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的课堂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
一、利用地图资源,培养“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历史中,不论是人、事还是物,都不可能脱离历史的时空背景,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脱离了时空背景,历史将是陷入一种“物非物、人非人、事非事”境地。但是,由于历史学科的专业性和史料的分散性等,时空观念的培养更需要教师具有整合学习资源的能力,所以在本课中,笔者首先着重对长城修建历史的时空架构。
教学环节展示:给学生呈现秦、汉、明三个时期的长城空间示意图,请学生判断三张图中的长城分别修建于何时,并给出理由。结合三朝长城地图及表格,真正让学生做到穿时越空探其“长”?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设置,引导学生从地图中寻找关键信息,嘉峪关、临洮、罗布泊三个关键的地理位置名称和三张地图和朝代一一对应,培养他们对地图认知的能力,以较好地理顺长城修建的历史脉络和各时期长城的空间走向,从而涵养他们时空观念的素养。
二、借助史料平台,开展“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过去传统的历史学科教学侧重提高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力,而新课程改革中突出培育的学科核心素养则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了育人价值的内涵。学生对长城修筑的认识很多都基于汉族防范少数民族入侵内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的印象。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因此,笔者提供给学生这以下两则材料并做相关设问。
教学环节展示1:
材料一:经过实地调查和查考历史文献才知道,长城不全是汉族统治者修筑的。修筑长城的汉族统治者只有汉、隋、明三个主要朝,……北魏、北齐、北周、辽、金五个朝代,还有元代,也先后对长城的关隘进行过修缮和利用。
材料二:北京居庸关关城中心的云台,就是元代的遗物。……券洞内刻有蒙、汉、藏、维……等多种文字,及其珍贵。
——罗哲文《古典建筑研究和保护》
问题:1.综合上述材料,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上述材料,罗哲文是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了解长城的修筑情况?
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一个显著特点即是从“史料”走向“现实”,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对材料里进行分析和提炼,得出长城的修建不是汉族人的专利,在长城修建的历史上,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远远超过汉族统治的朝代的认识。长城是各族人民共同劳动的成果,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学生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的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助力合作探究,推动“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通过不同的历史事件的联系创设情境借助史料来解释历史事件。笔者通过这两个教学环节渗透:
教学环节展示1:展示中国主要修建的三代长城修建总图,设问:你从中还发现了什么?
通过横向和纵向联系,使学生真正理解了“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的真正含义,也培养了历史解释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更真实地去分析利用史料,形成合理的历史解释,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抓牢“合作探究”这个着力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又有以下环节的设计:
教学环节展示2:
①让学生自主阅读,根据课前收集的长城的图片和照片,分组讨论梳理长城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名称和功能及在长城体系的地位。(并给出提示语:在长城中的地位、有何功能、一般修在哪里)
②每组选一位同学,让学生根据上个环节的认识在下图中画一画,了解长城构造的原则,明确长城的防御工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合作探究的教学中,学生以“我要参与”的积极状态参与活动,通过这两个环节的活动,使学生形成历史解释:长城是一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体系完备的综合性军事防御工程。这样的课堂定位准确地反映了知与行的关系,能引导学生在知的基础上开展实践,学以致用;在行的过程中获得感悟,生成知识,达成知行合一,最终实现历史解釋学科素养的养成。
四、构建多元评价,促进“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在分析长城的历史作用时,需要学生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审视历史发展结果,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辩证看待历史问题。因此,笔者提供了这样的两则材料:
教学环节展示
材料一:自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诸国之后,遂开辟了我国东起汉朝首都长安,西到大秦(地中海东岸一带)全长2万余里的著名交通干道,这就是被后人称之为的“丝绸之路”。 ——姚大中《古代北西中国》
材料二:隆庆三年(1569年)右佥都御史庞尚彭至甘肃巡察,清理屯政。在肃州听取了兵备道关于嘉峪关安远寨清出荒田10顷,分拨百名军人耕种,给予耕牛、籽种、乞免起科的情况汇报。
——《嘉峪关志》
从两则材料中,学生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由于汉代经营西域,汉唐开凿丝绸之路,贯通中西,长城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而历代在长城沿线的边贸和平交往,表达与体现了中华民族主动贯通中西交往的博大胸襟。长城是中国从分裂走向大一统的时代变化的见证。长城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进程,推动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所以,要让学生认识到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分析长城的历史作用。
五、实现情感体验,形成家国情怀
历史课要有温度,历史老师要有情怀,遗产课更是如此。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作为历史教师,绝不能扮演导游的角色,从而把遗产课上成旅游课、游览课。因此在本课中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教学环节展示
师:刚才我们欣赏长城的美景,也品位了长城文化。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中国还有一座长城,你们知道它在哪吗?正当学生们一脸茫然,或绞尽脑汁之时,老师用手指直指自己的心脏。(学生恍然大悟,在我们的心中还有一座无形的长城。)
展示组图《长城抗战》配以音乐《长城谣》。(教师讲述长城抗战的历史)
材料一: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宋哲元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义勇军进行曲
材料二: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毛泽东
结合这些材料,请谈谈你认为的长城的精神内涵。
从这样的设问到释疑,以及两则史料的补充,让学生体会到,在古代,我们修筑看得见的长城,在现代,我们修筑看不见的长城。无论看得见看不见,在背后我们看到中华民族的精神。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万里长城自构筑的那天起,它就成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上述活动,使学生体会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在深化课改的路上,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要务,牢牢把握“核心素养”这个“风向标”,依托历史课堂这个平台,培养21世纪祖国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伟.历史學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11).
[2]徐蓝,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外国语学校,浙江 宁波315000)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实践;万里长城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9-109-2
核心素养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教育的潮流和发展方向。根据历史学科的本质和特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由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组成。笔者以《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的课堂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
一、利用地图资源,培养“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历史中,不论是人、事还是物,都不可能脱离历史的时空背景,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脱离了时空背景,历史将是陷入一种“物非物、人非人、事非事”境地。但是,由于历史学科的专业性和史料的分散性等,时空观念的培养更需要教师具有整合学习资源的能力,所以在本课中,笔者首先着重对长城修建历史的时空架构。
教学环节展示:给学生呈现秦、汉、明三个时期的长城空间示意图,请学生判断三张图中的长城分别修建于何时,并给出理由。结合三朝长城地图及表格,真正让学生做到穿时越空探其“长”?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设置,引导学生从地图中寻找关键信息,嘉峪关、临洮、罗布泊三个关键的地理位置名称和三张地图和朝代一一对应,培养他们对地图认知的能力,以较好地理顺长城修建的历史脉络和各时期长城的空间走向,从而涵养他们时空观念的素养。
二、借助史料平台,开展“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过去传统的历史学科教学侧重提高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力,而新课程改革中突出培育的学科核心素养则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了育人价值的内涵。学生对长城修筑的认识很多都基于汉族防范少数民族入侵内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的印象。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因此,笔者提供给学生这以下两则材料并做相关设问。
教学环节展示1:
材料一:经过实地调查和查考历史文献才知道,长城不全是汉族统治者修筑的。修筑长城的汉族统治者只有汉、隋、明三个主要朝,……北魏、北齐、北周、辽、金五个朝代,还有元代,也先后对长城的关隘进行过修缮和利用。
材料二:北京居庸关关城中心的云台,就是元代的遗物。……券洞内刻有蒙、汉、藏、维……等多种文字,及其珍贵。
——罗哲文《古典建筑研究和保护》
问题:1.综合上述材料,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上述材料,罗哲文是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了解长城的修筑情况?
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一个显著特点即是从“史料”走向“现实”,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对材料里进行分析和提炼,得出长城的修建不是汉族人的专利,在长城修建的历史上,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远远超过汉族统治的朝代的认识。长城是各族人民共同劳动的成果,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学生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的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助力合作探究,推动“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通过不同的历史事件的联系创设情境借助史料来解释历史事件。笔者通过这两个教学环节渗透:
教学环节展示1:展示中国主要修建的三代长城修建总图,设问:你从中还发现了什么?
通过横向和纵向联系,使学生真正理解了“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的真正含义,也培养了历史解释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更真实地去分析利用史料,形成合理的历史解释,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抓牢“合作探究”这个着力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又有以下环节的设计:
教学环节展示2:
①让学生自主阅读,根据课前收集的长城的图片和照片,分组讨论梳理长城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名称和功能及在长城体系的地位。(并给出提示语:在长城中的地位、有何功能、一般修在哪里)
②每组选一位同学,让学生根据上个环节的认识在下图中画一画,了解长城构造的原则,明确长城的防御工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合作探究的教学中,学生以“我要参与”的积极状态参与活动,通过这两个环节的活动,使学生形成历史解释:长城是一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体系完备的综合性军事防御工程。这样的课堂定位准确地反映了知与行的关系,能引导学生在知的基础上开展实践,学以致用;在行的过程中获得感悟,生成知识,达成知行合一,最终实现历史解釋学科素养的养成。
四、构建多元评价,促进“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在分析长城的历史作用时,需要学生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审视历史发展结果,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辩证看待历史问题。因此,笔者提供了这样的两则材料:
教学环节展示
材料一:自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诸国之后,遂开辟了我国东起汉朝首都长安,西到大秦(地中海东岸一带)全长2万余里的著名交通干道,这就是被后人称之为的“丝绸之路”。 ——姚大中《古代北西中国》
材料二:隆庆三年(1569年)右佥都御史庞尚彭至甘肃巡察,清理屯政。在肃州听取了兵备道关于嘉峪关安远寨清出荒田10顷,分拨百名军人耕种,给予耕牛、籽种、乞免起科的情况汇报。
——《嘉峪关志》
从两则材料中,学生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由于汉代经营西域,汉唐开凿丝绸之路,贯通中西,长城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而历代在长城沿线的边贸和平交往,表达与体现了中华民族主动贯通中西交往的博大胸襟。长城是中国从分裂走向大一统的时代变化的见证。长城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进程,推动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所以,要让学生认识到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分析长城的历史作用。
五、实现情感体验,形成家国情怀
历史课要有温度,历史老师要有情怀,遗产课更是如此。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作为历史教师,绝不能扮演导游的角色,从而把遗产课上成旅游课、游览课。因此在本课中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教学环节展示
师:刚才我们欣赏长城的美景,也品位了长城文化。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中国还有一座长城,你们知道它在哪吗?正当学生们一脸茫然,或绞尽脑汁之时,老师用手指直指自己的心脏。(学生恍然大悟,在我们的心中还有一座无形的长城。)
展示组图《长城抗战》配以音乐《长城谣》。(教师讲述长城抗战的历史)
材料一: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宋哲元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义勇军进行曲
材料二: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毛泽东
结合这些材料,请谈谈你认为的长城的精神内涵。
从这样的设问到释疑,以及两则史料的补充,让学生体会到,在古代,我们修筑看得见的长城,在现代,我们修筑看不见的长城。无论看得见看不见,在背后我们看到中华民族的精神。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万里长城自构筑的那天起,它就成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上述活动,使学生体会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在深化课改的路上,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要务,牢牢把握“核心素养”这个“风向标”,依托历史课堂这个平台,培养21世纪祖国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伟.历史學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11).
[2]徐蓝,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外国语学校,浙江 宁波3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