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行为 推动新课程发展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3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教材为教师课堂教学活动描绘了一幅蓝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特殊角色行为既能为理想蓝图的实施增添绚丽的光彩,也可能在宏伟的新课程蓝图上涂出不和谐的笔墨。因而,作为教材的运用者,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直接决定课程改革的成败,惟有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更好地推动新课程发展。
  
  一、创造性地运用课程教材
  
  课程教材是编写者精心设计,经广大研究人员和教师的多次讨论后形成的文本,每门学科的知识结构都有其自身的系统性和合理性,任何一种版本的课程教材都要面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使用。而教学环境、学生的认知能力等都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班的学生,也会由于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把教科书视为从事教学的基本素材,根据学生实际,调整课堂教学目标、安排相关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性地运用课程教材,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新教材的优势。才能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
  如三年级“周长的认识”内容,教材一开始就呈现了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接着提出:“有办法知道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吗?”让学生实际动手解决这一问题,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教者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安排了如下环节:
  看,先认识不规则的图形的周长,形象直观地感知周长的一般含义;描,让学生用铅笔描出教材提供的实物和图形的边线,亲自体验周长的含义;摸,摸一摸它们的边线;再摸一摸身边的物体,如课本、课桌等某个面的周长,加深对具体实物某个面的周长的理解;围,学生用绳子或纸条先围一围不规则的实物或图形的边线,再围一围规则的平面图形,让学生理解周长与边线之间的关系;量,通过学生的操作,如测量绳长,用直尺量,圆形物体还可以在尺子上滚一圈得出结果。
  
  二、生成性地组织教学活动
  
  新的课程改革,从课程计划的制定到课程教材的编制,均强调课程内容的弹性化,留出较大的空间与时间让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能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作“量体式”设计。而且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课堂的各个环节,从而把教学活动的过程转化为学生发展需要、师生互动的过程,使课堂知识具有生成性。
  如在处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一做内容时,教材安排了这样一道题:用两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组讨论完成后,教师追问:还能有其它结果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时学生们纷纷质疑:这道题只有一个答案。如果用两个相同的长方形来拼,就可能不只有一个答案了。教师的一问点燃了学生们思维的火花。借此机会教师又向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拼图求周长不难,剪图求周长怎么样?于是出示:给你一张正方形纸,请你在这张纸的一边剪下一个长方形,周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分组研讨后得出了(更长了、变短了、一样长)三个答案。(如下图)
  
  
  三、开创性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思维好比播种,行动尤如果实,播种愈勤,收获愈丰。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学生,才能品尝到金秋的琼浆玉液。“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具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他们有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如果数学课程把握住了这一点,那么就有可能使学生表现出更充分的自信,更认真的思考,就有可能使学生寻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尽量为学生提供开放的、积极的、健康的、创新的思维环境。
  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估计”内容后,教师创设情境:一只小蚂蚁。只能从图中的A点沿边线爬行到B点才能吃到食物。请问它有几条路可走?你估计走哪条路近?实际测量后结果会怎样?想一想这是为什么?从中体现了什么数学思想?
  
  题目出示后,第一问结果显而易见。第二问出现了争议。在此基础上进入了第三问。学生们都急于通过测量证实自己的估计正确。认为“一样近”的结果得到了证实。第四问的“为什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教师发现:居然有学生发现了图形变形。周长不变的规律。这时教师出示了变形动态课件——平移了有关的边线,趁机渗透了“转化思想”。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可见,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教师有意识的培养中形成,并不断地在实践中得到发展的。因此,教师开发性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平常中找到异常,在熟悉中找到陌生,对造就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
其他文献
每个教师在给学生授课的时候,都会遇到学生的差异问题。这个问题告诉我们,我们的教学工作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达到一样的高度。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多元使得我们必须直面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的差异当成可以利用的资源,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设计开放的、弹性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实践中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促进好、中、差三类学生同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在操作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能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道理浅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陶艺教学以心旷神怡的动手体验成了我们追求的一抹和煦的阳光,一道亮丽的风景。它引领着孩子们愉快地感受着,幸福地享受着,学生更自觉、更主动地参与学习,让我们
新课标实施以来,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的营造成了一线教师热心关注的问题。有的人认为,有了民主就没了常规,课堂就乱了套,因此把民主和常规放在了两个对立面,似乎水火不兼容;也有的人认为,课堂上实行民主固然是好,但怎样去营造,一时摸不着头脑。在课堂上,面对活泼好动、“无法无天”的学生,往往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真的患上了恐惧症,既怕抓紧常规会扼制学生的个性,又怕实施了民主而使课堂乱糟糟。那么
世界著名学者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育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也认为:“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因此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一、设计课前预习,培养自
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天赋,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由于个性差异的存在,所以我们看到了、触摸到了、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孩子们的世界:或调皮捣蛋、或温顺规矩、或聪明
作业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批改作业的过程是师生之间无声的“对话”过程,通过这种“对话”可以从中获得教与学的信息反馈。批改作业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而是一种复杂的、充满教师教学智慧的过程,需要教师赋予它新的理念和新的做法。教学中,我对小学英语作业的批改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现提出来供大家商榷。  1.学生互改。小学英语课的容量不大,完成新授内容后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机动时间,
课外阅读,尤其是文学作品阅读,在小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他们的审美观、人生观的形成与全面发展有直接深远的影响。除了课堂学习外,学生还读书吗?他们在读什么书?他们是如何读书的?这些都是关系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到能否建立起学习型社会的大问题。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    不久前,我们在本市几所小学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18%的小学生喜欢读一些卡通书,
案例:五年级男孩小森是一个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母亲在他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离开了他,只有父亲和爷爷带着他。平时,父亲对他置之不理,放任自流。由于长时间缺乏家庭的温暖。久而久之,森变得不再有欢笑,不再合群,在学校里,他当起了“黑老大”,看谁不顺眼就打谁,谁不听他使唤就对谜拳打脚踢。慑于他的暴力,班上的很多男同学都屈从了他,并成立了一支专门捣蛋搞破坏的队伍。甚至抢、偷同学的东西。  在社会上,小森也
我们在上体育课时,都有这种感觉:学生把体育课当成活动课、“玩”课,他们喜欢我行我素,教师的说教总是徒劳无益。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时总是很被动,缺乏积极性,即使在教师的高压下,也缺乏学习热情。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又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    一、让学生在自学中思考    自主学习的前提是个体学习,教师要根据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水平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突出练习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