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一个人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法宝,尤其是对于初中的学生,教师要尽力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本文结合笔者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探讨了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关键词:地理教学;初中生;学习兴趣;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据此编制的新教材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知识感兴趣,才会爱学、乐学,因此,教师如果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引思。那么怎样才能在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生爱学的目的呢?下面结合笔者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上好第一课,为激发学生兴趣打好成功的铺垫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课与一般课不同,一般课的授课内容是固定的,或传授新知或复习旧知,而第一课的内容则不受教材的局限,教师可以多角度地充分展示本课程的知识和魅力,启迪学生思索与联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亚里士多德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结合地理自然学科的特点,在第一节课可适当结合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有兴趣并渴望知道的自然现象,这样能使学生觉得学习地理能增长见识,真切有用。
例如,笔者在初一年级讲第一课时,就给学生列举了许多关于地理方面的趣事,其中有一则是让学生记忆犹新的小故事:跨越日界线时,一个人用3000美元买了老太太认为已经作废的价值8000美元的奖票,最终变废为宝,净赚了5000美元。这则趣味小故事,使学生们体会到了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妙用。课上,笔者还结合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展示大量地理奇观的风景图片,如蘑菇石、海蚀桥、脚踩四个半球的国家、日食、复活节岛上的石人等,并配以生动的讲解,学生听得很投入,对地理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今后的地理学习创建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潜心研究教材,精心备课,增加教学趣味性
在日常教学中,对所教知识和内容除了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认知规律以外,笔者特别注重增加教学环节的趣味性,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1.优化导语设计,适当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每堂课的开始笔者特别重视新课的引入,经常采用小故事、小游戏等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海陆变迁》这一课之前,笔者先让学生观察世界地图,而后提问,“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世界上的七大洲和四大洋,那么这样的海陆位置是从古到今一直这样的吗”,再幽默地追问一句,“这样的海陆位置是某个神仙给变出来的吗?”学生都哈哈大笑,精神为之一振,接着就讨论开来,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被调动起来,顺势进入本课的教学。
2.灵活穿插谚语谜语,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
罗曼·罗兰说过“高兴学来的东西永不会忘”。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哲理性,且趣味横生,琅琅上口,通俗易懂,学生颇感兴趣。在教学中适当运用谚语,可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谚语来形容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
谜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历史,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可以启发初中孩子们的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强化记忆。如在讲解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一单元时,笔者让学生猜了这样几个谜语:“说它多大有多大,日月星球全容纳,无人知它始和终,也没左右和上下”(谜底:宇宙);“青石板上钉银钉,千颗万颗数不清”(谜底:恒星);“千颗星,万颗星,北天星星数它明,有它给你指方向,夜里航行不用灯”(谜底:北极星)等等。学生对这些谜语饶有兴趣,学习的热情自然高涨。
3.利用拟人化语言,贴合学生实际,化难为易
语言是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表达准确,精练通俗的语言固然重要,但如果能再适当运用拟人化的语言,那么就可以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满堂生辉。
例如,在讲解水循环这一课时,难点和重点都是水循环的几个重要的环节,笔者边版图边讲解,把水循环过程转化为小水滴愉快旅行的故事。讲解过程中运用拟人化语言,如小水滴在太阳公公的召唤下挣脱了海洋妈妈的怀抱,到了海洋上空遇到了风哥哥等等。学生见老师把这么枯燥的内容讲得如此有趣,都感到很新奇,听得津津有味,一下子就把海陆间循环的四个主要环节牢牢记住,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
4.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增强感知力,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育家约翰·洛克曾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地保持学生的注意。”因此,要使学生始终集中注意力,教师就要针对学生有强烈好奇心的心理特征,上课多利用形象直观的各类课件、插图、挂图、模型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地图、地球仪基本上是上地理课必备的直观教具,这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再如,在讲解等高线的判读时,学生对于等高线是怎么回事很难把握,这时笔者结合等高线模型向学生展示等高线是如何画出来的,然后用课件展示不同的地形等高线有什么不同,进行判读游戏,用直观的模型让学生学习等高线的知识点。
三、打破传统的上课模式,让地理课变得开放起来
地理知识是自然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地理课只有回归自然,走向社会,才会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不失时机地放手让学生到实践中去接触事物、主动认识事物,可以培养他们对地理课的直接兴趣。如教学《测绘平面图》一课,组织学生走出课堂,通过观察太阳、树桩年轮及一些景物的特征来测定学校的方向,用步测法测出操场的长和宽,学生个个积极踊跃,跃跃欲试。尤其当他们看到自己测定的实地方向与指南针相符时,步测的距离与卷尺量测的距离相差不多时 ,显得异常兴奋,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在讲《地球的近邻——月球》时,补充天文望远镜的使用知识,带学生到室外亲手操作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学生通过望远镜看到月球上清晰的月陆、月海、环形山时心情非常激动;讲《天气预报》时组织学生参观学校的气象台,让学生担任小小气象员来播报天气预报;在讲地震火山时,笔者穿插了发生地震时应如何避震的知识,设计了一个地震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懂得避震的基本要点和知识,颇让学生感到有趣。这些方法,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笔者所在的苏州外国语学校有一批海外班的学生,这正可以让地理课发挥这种资源优势,如在讲世界各国时,笔者在海外班就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一次活动课,让每个孩子介绍自己的国家。事实证明非常成功,这些海外学生都很爱自己的国家,现在终于有机会向大家展示,他们都很激动,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国家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重要领袖、气候特征、服饰、民族、小吃等,非常全面。这节课也让我这个当老师的学到了很多知识,可以说也给教师上了一节生动的地理课。
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很难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使他们深深爱上地理,认真钻研和运用地理知识。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辅助,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活动是目前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地理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报、阅读杂志,利用网络资源查阅新闻,不定期针对一些热门话题编辑地理手抄报、墙报,如印尼海啸、世界水日等手抄报比赛在学生中反响热烈,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如请一些专家或资深地理教师谈“热点”问题(西气东输、中东和平、气候异常、臭氧空洞、印尼海啸等);组织地理兴趣小组,如天文观察、气象预报、乡土调查、地理摄影等;经常组织地理知识竞赛,地理研究性学习,并及时写出相关小论文等等。总之,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在玩中培育持久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综上所述,激发兴趣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到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正如明代先贤朱熹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莎士比亚也曾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达到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学到对生活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参考文献】
[1] 褚亚平等.地理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 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 初桂萍.培养中学生学习地理兴趣途径的探究[J].教育前沿,2006(03):36.
【作者简介】施维,苏州大学教育学院2008级教育管理硕士。
关键词:地理教学;初中生;学习兴趣;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据此编制的新教材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知识感兴趣,才会爱学、乐学,因此,教师如果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引思。那么怎样才能在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生爱学的目的呢?下面结合笔者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上好第一课,为激发学生兴趣打好成功的铺垫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课与一般课不同,一般课的授课内容是固定的,或传授新知或复习旧知,而第一课的内容则不受教材的局限,教师可以多角度地充分展示本课程的知识和魅力,启迪学生思索与联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亚里士多德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结合地理自然学科的特点,在第一节课可适当结合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有兴趣并渴望知道的自然现象,这样能使学生觉得学习地理能增长见识,真切有用。
例如,笔者在初一年级讲第一课时,就给学生列举了许多关于地理方面的趣事,其中有一则是让学生记忆犹新的小故事:跨越日界线时,一个人用3000美元买了老太太认为已经作废的价值8000美元的奖票,最终变废为宝,净赚了5000美元。这则趣味小故事,使学生们体会到了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妙用。课上,笔者还结合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展示大量地理奇观的风景图片,如蘑菇石、海蚀桥、脚踩四个半球的国家、日食、复活节岛上的石人等,并配以生动的讲解,学生听得很投入,对地理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今后的地理学习创建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潜心研究教材,精心备课,增加教学趣味性
在日常教学中,对所教知识和内容除了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认知规律以外,笔者特别注重增加教学环节的趣味性,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1.优化导语设计,适当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每堂课的开始笔者特别重视新课的引入,经常采用小故事、小游戏等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海陆变迁》这一课之前,笔者先让学生观察世界地图,而后提问,“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世界上的七大洲和四大洋,那么这样的海陆位置是从古到今一直这样的吗”,再幽默地追问一句,“这样的海陆位置是某个神仙给变出来的吗?”学生都哈哈大笑,精神为之一振,接着就讨论开来,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被调动起来,顺势进入本课的教学。
2.灵活穿插谚语谜语,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
罗曼·罗兰说过“高兴学来的东西永不会忘”。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哲理性,且趣味横生,琅琅上口,通俗易懂,学生颇感兴趣。在教学中适当运用谚语,可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谚语来形容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
谜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历史,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可以启发初中孩子们的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强化记忆。如在讲解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一单元时,笔者让学生猜了这样几个谜语:“说它多大有多大,日月星球全容纳,无人知它始和终,也没左右和上下”(谜底:宇宙);“青石板上钉银钉,千颗万颗数不清”(谜底:恒星);“千颗星,万颗星,北天星星数它明,有它给你指方向,夜里航行不用灯”(谜底:北极星)等等。学生对这些谜语饶有兴趣,学习的热情自然高涨。
3.利用拟人化语言,贴合学生实际,化难为易
语言是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表达准确,精练通俗的语言固然重要,但如果能再适当运用拟人化的语言,那么就可以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满堂生辉。
例如,在讲解水循环这一课时,难点和重点都是水循环的几个重要的环节,笔者边版图边讲解,把水循环过程转化为小水滴愉快旅行的故事。讲解过程中运用拟人化语言,如小水滴在太阳公公的召唤下挣脱了海洋妈妈的怀抱,到了海洋上空遇到了风哥哥等等。学生见老师把这么枯燥的内容讲得如此有趣,都感到很新奇,听得津津有味,一下子就把海陆间循环的四个主要环节牢牢记住,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
4.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增强感知力,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育家约翰·洛克曾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地保持学生的注意。”因此,要使学生始终集中注意力,教师就要针对学生有强烈好奇心的心理特征,上课多利用形象直观的各类课件、插图、挂图、模型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地图、地球仪基本上是上地理课必备的直观教具,这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再如,在讲解等高线的判读时,学生对于等高线是怎么回事很难把握,这时笔者结合等高线模型向学生展示等高线是如何画出来的,然后用课件展示不同的地形等高线有什么不同,进行判读游戏,用直观的模型让学生学习等高线的知识点。
三、打破传统的上课模式,让地理课变得开放起来
地理知识是自然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地理课只有回归自然,走向社会,才会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不失时机地放手让学生到实践中去接触事物、主动认识事物,可以培养他们对地理课的直接兴趣。如教学《测绘平面图》一课,组织学生走出课堂,通过观察太阳、树桩年轮及一些景物的特征来测定学校的方向,用步测法测出操场的长和宽,学生个个积极踊跃,跃跃欲试。尤其当他们看到自己测定的实地方向与指南针相符时,步测的距离与卷尺量测的距离相差不多时 ,显得异常兴奋,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在讲《地球的近邻——月球》时,补充天文望远镜的使用知识,带学生到室外亲手操作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学生通过望远镜看到月球上清晰的月陆、月海、环形山时心情非常激动;讲《天气预报》时组织学生参观学校的气象台,让学生担任小小气象员来播报天气预报;在讲地震火山时,笔者穿插了发生地震时应如何避震的知识,设计了一个地震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懂得避震的基本要点和知识,颇让学生感到有趣。这些方法,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笔者所在的苏州外国语学校有一批海外班的学生,这正可以让地理课发挥这种资源优势,如在讲世界各国时,笔者在海外班就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一次活动课,让每个孩子介绍自己的国家。事实证明非常成功,这些海外学生都很爱自己的国家,现在终于有机会向大家展示,他们都很激动,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国家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重要领袖、气候特征、服饰、民族、小吃等,非常全面。这节课也让我这个当老师的学到了很多知识,可以说也给教师上了一节生动的地理课。
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很难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使他们深深爱上地理,认真钻研和运用地理知识。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辅助,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活动是目前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地理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报、阅读杂志,利用网络资源查阅新闻,不定期针对一些热门话题编辑地理手抄报、墙报,如印尼海啸、世界水日等手抄报比赛在学生中反响热烈,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如请一些专家或资深地理教师谈“热点”问题(西气东输、中东和平、气候异常、臭氧空洞、印尼海啸等);组织地理兴趣小组,如天文观察、气象预报、乡土调查、地理摄影等;经常组织地理知识竞赛,地理研究性学习,并及时写出相关小论文等等。总之,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在玩中培育持久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综上所述,激发兴趣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到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正如明代先贤朱熹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莎士比亚也曾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达到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学到对生活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参考文献】
[1] 褚亚平等.地理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 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 初桂萍.培养中学生学习地理兴趣途径的探究[J].教育前沿,2006(03):36.
【作者简介】施维,苏州大学教育学院2008级教育管理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