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不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不断涌现,同伴教学就是其中一种。作者针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际,按照同伴教学运用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所需条件及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具体实施论述同伴教学应用于课堂的优势。
关键词: 同伴教学 信息技术 实践与思考
一、引言
正当全班学生沉浸在计算机操作中时,突然有个学生跑过来告状,:“老师,他非要动我的鼠标”“我不让他动,他非要动”;还没等我作答,另一个学生对我说:“不是的,老师,他不会,我给他弄。”面对似乎无法停止的纠纷,我立即进行调停中止这场风波,但也进行了思考: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能否让学生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照顾每个学生的个人差异,并提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进行集体教学时,教师一个人既要提升教学质量,又要照顾全体学生,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是难以实现的。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因此,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呼唤着新的教学方式的出现。基于遇到的课堂教学问题及分析,笔者尝试将“同伴教学”这种方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进行应用实践,并对此提出反思。
二、同伴教学运用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可行性分析
据笔者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了解,同伴教学是指某一个或某一部分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比较好,再经过教师加以一定的培训,帮助存在一定困难的其他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
第一,对于受教者而言,美国著名的教学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所以,施教者与他们智力水平相当,思考问题的方式相似,彼此间更容易沟通交流,与教师的讲解示范等方式相比,同伴之间的语言表达方式更有独特性与趣味性,所使用的语言有利于受教者易于掌握教学概念及操作技能,更能帮助受教者提升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兴趣。
第二,对于施教者而言,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隶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下的四大领域之一,每周仅有一课时,因此教师经常会遇到上新授课时,学生会对上节课所学内容有所忘记的情况,而采用同伴教学这种教学形式,能够有效地帮助施教者加强巩固学过的内容。教学相长在同伴教学中也能体现出来,作为施教者的学生,能够在“教”的过程中,看到自己虽然掌握学习内容,但受教者遇到的学习问题有效地促发他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不断拓展对三维学习目标的深度,同时对于做小老师更增强学习荣誉感,促使其以饱满的学习热情投入信息技术的学习中。
第三,对于教师而言,同伴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信息技术课上,当教师对疑难问题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演示之后,学生开始进行自主探究阶段,教师则进入个别指导状态。当遇到多名学生需要指导时,那么“小老师”在完成自身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可协助老师辅导学习困难的学生,如果一时解决不了,则可以在课余时间解决,抑或再请教老师,这样同伴教学这种方式无疑将老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教师的个别化指导更有质量。另外,有的受教学生一般不愿意与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因此教师通过“小老师”间接获得受教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动机、对自己教学情况的认可程度,那么教师可以及时有针对性地帮助受教学生解决学习信息技术的心理障碍。
三、同伴教学运用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所需条件
在对学生问卷调查及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地运用同伴教学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从学习内容方面考虑,学习内容的设计必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它是学生开展同伴教学的基础。如果选择的学习内容过于深奥难懂,作为施教者的学生则无法掌握学习内容的目标,更谈不上辅导作为受教者的学生;又如果选择的学习内容过于浅显易懂,作为受教者的学生感觉到学起来得心应手,则无须别人的辅导。
例如,在五年级Logo语言教学中,笔者分别在《画正多边形》和《带参数的过程》教学中都设计了同伴教学方式的环节,从课堂学习效果看,在《画正多边形》一课中实施同伴教学要明显优于《带参数的过程》一课,因为《带参数的过程》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笔者发现充分施教者的学生在辅导时表现出一种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基于学生当时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开展同伴教学。
第二,从学生学习心理方面考虑,教师要积极打造气氛活跃而又不乱的课堂,充分激发学生开展同伴教学的学习热情。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老师布置任务,学生操作,遇到问题,老师讲解或者学生上讲台演示,学生产生的学习问题及学习灵感很难在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得到解决。
在课堂中实施同伴教学,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同伴教学这种学习方式表现出一种好奇且有兴趣尝试,这为教师开展同伴教学开了一个好头。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起初学生对这种方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作为施教者,他除了要对学习内容熟悉外,还要学习如何对受教者进行辅导,并顺利解决受教者提出的问题,不免有些担心,这无疑对他是一个挑战;作为受教者,他对施教者这一身份是自己的同学感到新奇,在与施教者一起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觉得好玩而已,对于学习内容的学习与讨论表现出三心二意,对同伴教学的不认同。
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参与同伴教学,比如,对有能力但又担心自己教不好的学生而言,教师要充分鼓励;对同伴教学不认同的受教者,教师要做好引导,关注受教者与施教者的讨论学习,并及时给出正面评价。 第三,从教师角色定位方面考虑,教师在同伴教学活动中应该做好指导者和监督员。在不断深化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活动设计者,对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清晰的了解,比如要充分了解哪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在分组时候,在安排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内容的开发与整合,使之适应同伴教学活动的实施。
教师要做好活动指导者,除了教会施教者的学习内容外,还要在教学方法上对他们进行培训,比如在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施教者在教学生认识键盘时,受教者学习进度慢,施教者说:你怎么那么笨呢?受教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因此,教师要在同伴教学语言表达方面做好示范指导。教师要做好巡视员,适时参与活动,做好角色切换,当施教者在指导时出现错误时,教师应通过适当的方式加以补充,也要学会与受教者一起聆听施教者的讲解,与受教者寻找共鸣,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评价。
四、同伴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具体实施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通过多种方式的同伴教学应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下面以两种方式作介绍:一对一指导;组与组互助。
(一)“一对一指导”学习计算机基础操作
刚踏入三年级的学生开始系统学习信息技术课,第一学期以学习计算机基础操作为主,如,刚踏入三年级的学生接触信息技术课,第一学期以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为主,如《认识计算机》、《认识“我的电脑”》、《玩转键盘》等,为了全体学生全部熟练操作计算机,笔者采用的“一对一”教学程序如下:
设计阶段: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同伴教学的学习任务单;教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选拔施教者,并对施教者开展培训指导;
实施阶段:教师对学习内容及目标向学生做阐述;施教者与受教者一起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总结阶段:教师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评价,做必要的补充。
如,在教授“鼠标的使用”这一内容时,教师先明确学习技能目标:掌握鼠标的指向、单击、双击、右击、拖动五种操作。学生一对一同伴教学开始,在笔者的巡视中,施教者教授方法多种多样:有的施教者先示范自己的操作,再让受教者去练习;有的施教者先让受教者先自主阅读操作说明尝试练习,根据观察情况,再示范给受教者;还有的施教者直接帮助受教者操作完成。遇到这种情况,笔者参与其中,对此进行补充说明。最后,教师总结鼠标操作的方法,并对受教者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学生填写学习评价表,既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又对施教者(受教者)评价,作为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本内容的依据。
(二)“组与组互助”开展单元主题活动
在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每个学习模块后面安排主题活动。为了达到每个学生都能根据主题创作自己的作品的目标,组与组互助的程序如下:
准备阶段:教师选定同一主题下的不同内容;
教师将学习内容分发给各个小组,给时间让他们做充分准备并给予指导。
实施阶段:每个小组开始自学其他学习内容,每个小组推荐施教者,依次向其他小组开始讲解,聆听的小组就遇到的问题提出疑问或自己的看法,施教小组成员给予回答。
总结阶段:教师聆听整个活动过程,并对活动作评价,学生做自评和互评。
如,scratch模块主题活动设计小游戏《小精灵闯关》,这个游戏角色多、脚本搭建也比较复杂,笔者设定为三课时,分成六个学习小组。第一课时,教师分配任务,根据难易程度将任务分配给相应的小组,小组成员进行自学合作学游戏设计脚本,讨论讲解方法,如有小组遇到问题,教师要指导帮助。第二课时,小组依次讲授准备的内容,小学生对这种方式感觉很新鲜,小组之间的互动性很好。在施教者讲授通过使用这个命令实现两个角色间的联系,受教者则提出自己的观点,能不能实现呢?通过搭建脚本,“广播……”、“当接收到……”也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在以前的教学中,笔者往往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被动地完成作品,创造性没有被激发,但在这种组与组互助模式中,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第三课时,主要学生自主创作,互玩《小精灵闯关游戏》,小组间开展区别第二课时的非正式指导,教师最后做活动总结,对表现好的小组和同学加以表扬。
以上阐述的案例便是笔者教学实践中尝试使用同伴教学“一对一指导”“组与组互助”两种形式。当然,由于小学信息技术学习模块较多,可以根据不同的模块采用其他形式的同伴教学形式。
五、结语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化的主导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同伴教学,教师的角色在不断转变,教学设计能力需不断加强,学生自主学、互助学的时间不断增多,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不断加深,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学生“学”的价值不断凸显。但一种教学方式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同伴教学有其不足之处,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和其他教学方式结合使用,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 同伴教学 信息技术 实践与思考
一、引言
正当全班学生沉浸在计算机操作中时,突然有个学生跑过来告状,:“老师,他非要动我的鼠标”“我不让他动,他非要动”;还没等我作答,另一个学生对我说:“不是的,老师,他不会,我给他弄。”面对似乎无法停止的纠纷,我立即进行调停中止这场风波,但也进行了思考: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能否让学生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照顾每个学生的个人差异,并提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进行集体教学时,教师一个人既要提升教学质量,又要照顾全体学生,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是难以实现的。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因此,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呼唤着新的教学方式的出现。基于遇到的课堂教学问题及分析,笔者尝试将“同伴教学”这种方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进行应用实践,并对此提出反思。
二、同伴教学运用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可行性分析
据笔者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了解,同伴教学是指某一个或某一部分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比较好,再经过教师加以一定的培训,帮助存在一定困难的其他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
第一,对于受教者而言,美国著名的教学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所以,施教者与他们智力水平相当,思考问题的方式相似,彼此间更容易沟通交流,与教师的讲解示范等方式相比,同伴之间的语言表达方式更有独特性与趣味性,所使用的语言有利于受教者易于掌握教学概念及操作技能,更能帮助受教者提升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兴趣。
第二,对于施教者而言,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隶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下的四大领域之一,每周仅有一课时,因此教师经常会遇到上新授课时,学生会对上节课所学内容有所忘记的情况,而采用同伴教学这种教学形式,能够有效地帮助施教者加强巩固学过的内容。教学相长在同伴教学中也能体现出来,作为施教者的学生,能够在“教”的过程中,看到自己虽然掌握学习内容,但受教者遇到的学习问题有效地促发他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不断拓展对三维学习目标的深度,同时对于做小老师更增强学习荣誉感,促使其以饱满的学习热情投入信息技术的学习中。
第三,对于教师而言,同伴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信息技术课上,当教师对疑难问题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演示之后,学生开始进行自主探究阶段,教师则进入个别指导状态。当遇到多名学生需要指导时,那么“小老师”在完成自身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可协助老师辅导学习困难的学生,如果一时解决不了,则可以在课余时间解决,抑或再请教老师,这样同伴教学这种方式无疑将老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教师的个别化指导更有质量。另外,有的受教学生一般不愿意与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因此教师通过“小老师”间接获得受教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动机、对自己教学情况的认可程度,那么教师可以及时有针对性地帮助受教学生解决学习信息技术的心理障碍。
三、同伴教学运用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所需条件
在对学生问卷调查及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地运用同伴教学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从学习内容方面考虑,学习内容的设计必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它是学生开展同伴教学的基础。如果选择的学习内容过于深奥难懂,作为施教者的学生则无法掌握学习内容的目标,更谈不上辅导作为受教者的学生;又如果选择的学习内容过于浅显易懂,作为受教者的学生感觉到学起来得心应手,则无须别人的辅导。
例如,在五年级Logo语言教学中,笔者分别在《画正多边形》和《带参数的过程》教学中都设计了同伴教学方式的环节,从课堂学习效果看,在《画正多边形》一课中实施同伴教学要明显优于《带参数的过程》一课,因为《带参数的过程》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笔者发现充分施教者的学生在辅导时表现出一种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基于学生当时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开展同伴教学。
第二,从学生学习心理方面考虑,教师要积极打造气氛活跃而又不乱的课堂,充分激发学生开展同伴教学的学习热情。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老师布置任务,学生操作,遇到问题,老师讲解或者学生上讲台演示,学生产生的学习问题及学习灵感很难在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得到解决。
在课堂中实施同伴教学,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同伴教学这种学习方式表现出一种好奇且有兴趣尝试,这为教师开展同伴教学开了一个好头。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起初学生对这种方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作为施教者,他除了要对学习内容熟悉外,还要学习如何对受教者进行辅导,并顺利解决受教者提出的问题,不免有些担心,这无疑对他是一个挑战;作为受教者,他对施教者这一身份是自己的同学感到新奇,在与施教者一起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觉得好玩而已,对于学习内容的学习与讨论表现出三心二意,对同伴教学的不认同。
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参与同伴教学,比如,对有能力但又担心自己教不好的学生而言,教师要充分鼓励;对同伴教学不认同的受教者,教师要做好引导,关注受教者与施教者的讨论学习,并及时给出正面评价。 第三,从教师角色定位方面考虑,教师在同伴教学活动中应该做好指导者和监督员。在不断深化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活动设计者,对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清晰的了解,比如要充分了解哪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在分组时候,在安排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内容的开发与整合,使之适应同伴教学活动的实施。
教师要做好活动指导者,除了教会施教者的学习内容外,还要在教学方法上对他们进行培训,比如在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施教者在教学生认识键盘时,受教者学习进度慢,施教者说:你怎么那么笨呢?受教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因此,教师要在同伴教学语言表达方面做好示范指导。教师要做好巡视员,适时参与活动,做好角色切换,当施教者在指导时出现错误时,教师应通过适当的方式加以补充,也要学会与受教者一起聆听施教者的讲解,与受教者寻找共鸣,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评价。
四、同伴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具体实施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通过多种方式的同伴教学应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下面以两种方式作介绍:一对一指导;组与组互助。
(一)“一对一指导”学习计算机基础操作
刚踏入三年级的学生开始系统学习信息技术课,第一学期以学习计算机基础操作为主,如,刚踏入三年级的学生接触信息技术课,第一学期以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为主,如《认识计算机》、《认识“我的电脑”》、《玩转键盘》等,为了全体学生全部熟练操作计算机,笔者采用的“一对一”教学程序如下:
设计阶段: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同伴教学的学习任务单;教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选拔施教者,并对施教者开展培训指导;
实施阶段:教师对学习内容及目标向学生做阐述;施教者与受教者一起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总结阶段:教师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评价,做必要的补充。
如,在教授“鼠标的使用”这一内容时,教师先明确学习技能目标:掌握鼠标的指向、单击、双击、右击、拖动五种操作。学生一对一同伴教学开始,在笔者的巡视中,施教者教授方法多种多样:有的施教者先示范自己的操作,再让受教者去练习;有的施教者先让受教者先自主阅读操作说明尝试练习,根据观察情况,再示范给受教者;还有的施教者直接帮助受教者操作完成。遇到这种情况,笔者参与其中,对此进行补充说明。最后,教师总结鼠标操作的方法,并对受教者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学生填写学习评价表,既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又对施教者(受教者)评价,作为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本内容的依据。
(二)“组与组互助”开展单元主题活动
在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每个学习模块后面安排主题活动。为了达到每个学生都能根据主题创作自己的作品的目标,组与组互助的程序如下:
准备阶段:教师选定同一主题下的不同内容;
教师将学习内容分发给各个小组,给时间让他们做充分准备并给予指导。
实施阶段:每个小组开始自学其他学习内容,每个小组推荐施教者,依次向其他小组开始讲解,聆听的小组就遇到的问题提出疑问或自己的看法,施教小组成员给予回答。
总结阶段:教师聆听整个活动过程,并对活动作评价,学生做自评和互评。
如,scratch模块主题活动设计小游戏《小精灵闯关》,这个游戏角色多、脚本搭建也比较复杂,笔者设定为三课时,分成六个学习小组。第一课时,教师分配任务,根据难易程度将任务分配给相应的小组,小组成员进行自学合作学游戏设计脚本,讨论讲解方法,如有小组遇到问题,教师要指导帮助。第二课时,小组依次讲授准备的内容,小学生对这种方式感觉很新鲜,小组之间的互动性很好。在施教者讲授通过使用这个命令实现两个角色间的联系,受教者则提出自己的观点,能不能实现呢?通过搭建脚本,“广播……”、“当接收到……”也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在以前的教学中,笔者往往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被动地完成作品,创造性没有被激发,但在这种组与组互助模式中,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第三课时,主要学生自主创作,互玩《小精灵闯关游戏》,小组间开展区别第二课时的非正式指导,教师最后做活动总结,对表现好的小组和同学加以表扬。
以上阐述的案例便是笔者教学实践中尝试使用同伴教学“一对一指导”“组与组互助”两种形式。当然,由于小学信息技术学习模块较多,可以根据不同的模块采用其他形式的同伴教学形式。
五、结语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化的主导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同伴教学,教师的角色在不断转变,教学设计能力需不断加强,学生自主学、互助学的时间不断增多,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不断加深,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学生“学”的价值不断凸显。但一种教学方式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同伴教学有其不足之处,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和其他教学方式结合使用,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