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的颁布实施,推动幼儿园园长专业发展已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SECI理论揭示了知识创造的本质,对幼儿园园长的专业研修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SECI理论提出,可从理论学习、案例研修、反思实践、经验共享等方面着手,建构一个符合幼儿园园长专业发展需要的整合研修模式。
【关键词】SECI理论;幼儿园园长;专业研修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7)07/08-0052-03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秉持了“先角色后职责”的原则,把园长角色界定为领导者、教育者和管理者三种,且每种角色都负有相应的任务与专业职责。〔1〕然而,现实中的园长专业发展存在着专业素质与《标准》要求不“同步”的现象。园长的专业发展遭遇着两难的尴尬: 一方面,园长有改变现实的动力;另一方面,园长又缺乏专业发展的拉力。从目前来看,“背离实践情境”式的专业研修对园长专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效果甚微。因此,建构一个真正符合幼儿园园长专业发展需要的研修模式显得尤为必要。SECI理论揭示了知识创造的本质,对我们有效开展幼儿园园长的专业研修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一、SECI理论概说
SECI理论即知识创生理论,该理论最初由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在他们合作的《创新求胜》(《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一书中提出。SECI理论的基本理念是:(1)知识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语、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而显性知识则可以用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语言加以传播,又称为可文本化的知识。(2)在人类的创造性活动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在共同作用,二者在创造性活动中会相互转化。(3)知识的转化和创造既包括个体自身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也包括拥有不同知识的个体之间,以及这些个体组成的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2〕在此基础上,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进一步提出了四种可称之为“知识变换”的知识创造转化模式,即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结合化(Combination)和内隐化(Internalization)。这四方面共同组成了知识的螺旋模型,即SECI模型(见图1)。
社会化(Socialization)指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这是一个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的过程。获取隐性知识的关键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而不是语言。〔4〕社会化是习得潜在行为的过程,是一种做中学的过程,其实質就是直接经验的学习。
外在化(Externalization)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加以清晰表达的过程,其转化手法有隐喻、类比、概念和模型等。〔5〕这是知识创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外在化是将潜在的、内隐的或者行为层面的知识“公众化”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创设一种具体化的表达情境,如同医生、律师从病例、案例中学习一样,园长的专业研修也必须借助真实的情境。
结合化(Combination)指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是一个通过各种媒体产生的语言或数字符号,将各种显性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6〕这是知识的概念化、结构化和整合化的阶段,等同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结合化是个体知识系统的更新、完善和再建构。在信息化时代,大量碎片化知识信息的组合与系统处理对个体的学习也具有现实意义。
内隐化(Internalization)指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7〕内隐化阶段是个体知识结构发生质变的关键性阶段,它预示着个体在接受外部显性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扬弃,并通过与实践的交汇融合,将具有“公众意义”的知识“私有化”,形成一种以个人经验为基础的行为理论,并扎根于个人的行动、切身经验以及所信奉的价值观或情感之中。〔8〕
二、SECI理论视角下幼儿园园长专业研修的实质
SECI模型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不管是人的学习成长,还是知识的创新,都是在社会交往的群体与情境中实现和完成的。〔9〕因此,园长的专业研修实质就是园长通过与其所处群体在知识的社会化、外在化、结合化以及内隐化中进行知识的流动、创生与转化的过程。幼儿教育的实践特性决定了园长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是特定的教育情境中的实践智慧。实践智慧是一种实践性知识。从SECI理论视角来看,园长的实践性知识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与“情境”是不可分割的。显性知识则是“隐性知识”的外显化,也就是说,隐性知识通过进一步澄清和明确可转化为显性知识。因此,园长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实践智慧是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互动中形成的。
三、SECI理论视角下幼儿园园长专业发展的整合研修模式
基于SECI模型,研究者认为,园长的专业研修模式应是过程模式而非事件模式,应从园长实践智慧的形成着手建构一个整合研修模式(见图2)。
1.建构显性知识结合化的理论学习环节
实践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基于园长需求的理论学习可对园长面临的实践困惑作出有效解答。园长的理论学习过程实质就是知识的结合化,是其专业领域的显性知识进一步丰富和系统化的过程,有助于园长专业素养的提升及对幼儿教育的科学理解与把握。当然,理论学习需要注意联系实际,并结合园长专业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在研修过程中既要有问题解决式的讲座、研讨,也要有前瞻性的理论指引。因此,在理论学习环节有必要邀请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参与指导,如可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标准》等进行解读。教育理念的研习有利于优化园长的办园思路,同时也有利于园长形成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复杂性思维。
2.建构显性知识内隐化的案例研修环节 理论往往不能直接转化为实践,两者之间存在着过渡地带,即具体情境中的问题解决。在园长专业研修中,建立在具体情境基础上的案例研修,体现的是运用理论知识(显性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具体方法是,培训者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然后以一些优秀园长的成功经验为案例,解析问题解决的过程以及其中蕴含的教育原理,以使接受研修的園长有效地内化教育理论,并结合已有经验形成解决幼儿园实际问题的实践智慧(隐性知识)。这一过程的实质是显性知识的内隐化。实践证明,在园长研修中,影子培训、驻园蹲守等都是有效的案例研修方式,能够较好地促进园长的专业发展。
3.建构隐性知识社会化的反思实践环节
美国学者舍恩(D·A·Schon)认为,专业工作者既能对行动进行反思,也能在行动中反思,专业实践中不存在解决所有问题的普适方法,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有赖于其在不确定或独特的情境中的反思性实践。〔10〕波斯纳也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 反思=成长”。可见,人的理性、人的自我意识是不可能脱离人的实践而独立存在的。〔11〕反思性实践打破了思维与存在的二元对立,建构了基于思维的实践统一观。园长经历案例研修后,各自会在心目中构建起优秀园所的发展框架(隐性知识),处在跃跃欲试的“心动”阶段。基于园所实际的反思实践则是从“心动”走向“行动”的关键阶段。从知识转化的角度看,基于园所实际的反思实践是将他者的知识园本化的过程,是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实践证明,园长凭借研修所获进行园本化改造,有利于园长内在经验的统整,是研修成果提升、显化的有效方式,可较好地促进园长的专业发展。
4.建构隐性知识外在化的经验共享环节
基于园本的反思实践更多体现的是园长个体知识的内化与吸收,是从外部知识的习得到内部知识的转化过程。作为幼儿园的“首席”,园长需要将这种个人化的知识进行提升并转化为“公共的知识”,以使幼儿园教师达成共识,协同促进园所发展。经验共享就是要将个体的知识明言化,具体而言,可通过园本实践的方式实现园长经验的明言化与分享。这一过程实质是隐性知识外在化的过程,对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
专业研修不仅需要研修者个人作出主观努力,还需要有专业团队的支持和引领。具体方法可以是,一方面利用网络搭建公共交流平台,跟进指导园长的专业成长,同时建立后期走访制度,以形成线上线下的互动机制;另一方面可带领园长参与有关研究项目,以延伸培训成果,促使园长在任务的驱动下,实现个人与园所的同步发展。
无论是教师的研修还是园长的研修都是一个专业的系统工程,单一的理论学习或影子实践都难以满足其专业发展的需要。园长专业研修中显性知识结合化的理论研修、显性知识内隐化的案例研修、隐性知识社会化的反思实践、隐性知识外在化的经验共享共同构建了一个整合化、系统化的研修模式,不仅符合幼儿园教育的实践情境性,也符合成人学习的合目的性和问题解决性。因此,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修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小英.幼儿园园长的三种角色与六项专业职责:对《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内容框架的解读〔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5,670(10):3-7.
〔2〕薛亮.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转化理论综述〔J〕.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刊,2005,(6):23-26.
〔3〕〔4〕〔5〕〔6〕〔8〕〔9〕IKUJIRO NONAKA,HIROTAKA TAKEUCHI.创新求胜:智价企业论〔M〕.王美音,杨子江,译.台北:远流出版社,1997:12-35.
〔7〕钟启泉.教育的挑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
〔10〕舍恩,夏林清.反映与回观:教育与咨询实践的案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1-25.
〔11〕舒志定.论马克思对康德教育思想的超越〔J〕.高等教育研究,2016,(3):16-19.
【关键词】SECI理论;幼儿园园长;专业研修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7)07/08-0052-03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秉持了“先角色后职责”的原则,把园长角色界定为领导者、教育者和管理者三种,且每种角色都负有相应的任务与专业职责。〔1〕然而,现实中的园长专业发展存在着专业素质与《标准》要求不“同步”的现象。园长的专业发展遭遇着两难的尴尬: 一方面,园长有改变现实的动力;另一方面,园长又缺乏专业发展的拉力。从目前来看,“背离实践情境”式的专业研修对园长专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效果甚微。因此,建构一个真正符合幼儿园园长专业发展需要的研修模式显得尤为必要。SECI理论揭示了知识创造的本质,对我们有效开展幼儿园园长的专业研修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一、SECI理论概说
SECI理论即知识创生理论,该理论最初由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在他们合作的《创新求胜》(《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一书中提出。SECI理论的基本理念是:(1)知识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语、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而显性知识则可以用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语言加以传播,又称为可文本化的知识。(2)在人类的创造性活动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在共同作用,二者在创造性活动中会相互转化。(3)知识的转化和创造既包括个体自身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也包括拥有不同知识的个体之间,以及这些个体组成的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2〕在此基础上,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进一步提出了四种可称之为“知识变换”的知识创造转化模式,即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结合化(Combination)和内隐化(Internalization)。这四方面共同组成了知识的螺旋模型,即SECI模型(见图1)。
社会化(Socialization)指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这是一个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的过程。获取隐性知识的关键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而不是语言。〔4〕社会化是习得潜在行为的过程,是一种做中学的过程,其实質就是直接经验的学习。
外在化(Externalization)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加以清晰表达的过程,其转化手法有隐喻、类比、概念和模型等。〔5〕这是知识创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外在化是将潜在的、内隐的或者行为层面的知识“公众化”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创设一种具体化的表达情境,如同医生、律师从病例、案例中学习一样,园长的专业研修也必须借助真实的情境。
结合化(Combination)指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是一个通过各种媒体产生的语言或数字符号,将各种显性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6〕这是知识的概念化、结构化和整合化的阶段,等同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结合化是个体知识系统的更新、完善和再建构。在信息化时代,大量碎片化知识信息的组合与系统处理对个体的学习也具有现实意义。
内隐化(Internalization)指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7〕内隐化阶段是个体知识结构发生质变的关键性阶段,它预示着个体在接受外部显性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扬弃,并通过与实践的交汇融合,将具有“公众意义”的知识“私有化”,形成一种以个人经验为基础的行为理论,并扎根于个人的行动、切身经验以及所信奉的价值观或情感之中。〔8〕
二、SECI理论视角下幼儿园园长专业研修的实质
SECI模型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不管是人的学习成长,还是知识的创新,都是在社会交往的群体与情境中实现和完成的。〔9〕因此,园长的专业研修实质就是园长通过与其所处群体在知识的社会化、外在化、结合化以及内隐化中进行知识的流动、创生与转化的过程。幼儿教育的实践特性决定了园长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是特定的教育情境中的实践智慧。实践智慧是一种实践性知识。从SECI理论视角来看,园长的实践性知识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与“情境”是不可分割的。显性知识则是“隐性知识”的外显化,也就是说,隐性知识通过进一步澄清和明确可转化为显性知识。因此,园长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实践智慧是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互动中形成的。
三、SECI理论视角下幼儿园园长专业发展的整合研修模式
基于SECI模型,研究者认为,园长的专业研修模式应是过程模式而非事件模式,应从园长实践智慧的形成着手建构一个整合研修模式(见图2)。
1.建构显性知识结合化的理论学习环节
实践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基于园长需求的理论学习可对园长面临的实践困惑作出有效解答。园长的理论学习过程实质就是知识的结合化,是其专业领域的显性知识进一步丰富和系统化的过程,有助于园长专业素养的提升及对幼儿教育的科学理解与把握。当然,理论学习需要注意联系实际,并结合园长专业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在研修过程中既要有问题解决式的讲座、研讨,也要有前瞻性的理论指引。因此,在理论学习环节有必要邀请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参与指导,如可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标准》等进行解读。教育理念的研习有利于优化园长的办园思路,同时也有利于园长形成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复杂性思维。
2.建构显性知识内隐化的案例研修环节 理论往往不能直接转化为实践,两者之间存在着过渡地带,即具体情境中的问题解决。在园长专业研修中,建立在具体情境基础上的案例研修,体现的是运用理论知识(显性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具体方法是,培训者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然后以一些优秀园长的成功经验为案例,解析问题解决的过程以及其中蕴含的教育原理,以使接受研修的園长有效地内化教育理论,并结合已有经验形成解决幼儿园实际问题的实践智慧(隐性知识)。这一过程的实质是显性知识的内隐化。实践证明,在园长研修中,影子培训、驻园蹲守等都是有效的案例研修方式,能够较好地促进园长的专业发展。
3.建构隐性知识社会化的反思实践环节
美国学者舍恩(D·A·Schon)认为,专业工作者既能对行动进行反思,也能在行动中反思,专业实践中不存在解决所有问题的普适方法,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有赖于其在不确定或独特的情境中的反思性实践。〔10〕波斯纳也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 反思=成长”。可见,人的理性、人的自我意识是不可能脱离人的实践而独立存在的。〔11〕反思性实践打破了思维与存在的二元对立,建构了基于思维的实践统一观。园长经历案例研修后,各自会在心目中构建起优秀园所的发展框架(隐性知识),处在跃跃欲试的“心动”阶段。基于园所实际的反思实践则是从“心动”走向“行动”的关键阶段。从知识转化的角度看,基于园所实际的反思实践是将他者的知识园本化的过程,是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实践证明,园长凭借研修所获进行园本化改造,有利于园长内在经验的统整,是研修成果提升、显化的有效方式,可较好地促进园长的专业发展。
4.建构隐性知识外在化的经验共享环节
基于园本的反思实践更多体现的是园长个体知识的内化与吸收,是从外部知识的习得到内部知识的转化过程。作为幼儿园的“首席”,园长需要将这种个人化的知识进行提升并转化为“公共的知识”,以使幼儿园教师达成共识,协同促进园所发展。经验共享就是要将个体的知识明言化,具体而言,可通过园本实践的方式实现园长经验的明言化与分享。这一过程实质是隐性知识外在化的过程,对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
专业研修不仅需要研修者个人作出主观努力,还需要有专业团队的支持和引领。具体方法可以是,一方面利用网络搭建公共交流平台,跟进指导园长的专业成长,同时建立后期走访制度,以形成线上线下的互动机制;另一方面可带领园长参与有关研究项目,以延伸培训成果,促使园长在任务的驱动下,实现个人与园所的同步发展。
无论是教师的研修还是园长的研修都是一个专业的系统工程,单一的理论学习或影子实践都难以满足其专业发展的需要。园长专业研修中显性知识结合化的理论研修、显性知识内隐化的案例研修、隐性知识社会化的反思实践、隐性知识外在化的经验共享共同构建了一个整合化、系统化的研修模式,不仅符合幼儿园教育的实践情境性,也符合成人学习的合目的性和问题解决性。因此,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修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小英.幼儿园园长的三种角色与六项专业职责:对《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内容框架的解读〔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5,670(10):3-7.
〔2〕薛亮.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转化理论综述〔J〕.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刊,2005,(6):23-26.
〔3〕〔4〕〔5〕〔6〕〔8〕〔9〕IKUJIRO NONAKA,HIROTAKA TAKEUCHI.创新求胜:智价企业论〔M〕.王美音,杨子江,译.台北:远流出版社,1997:12-35.
〔7〕钟启泉.教育的挑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
〔10〕舍恩,夏林清.反映与回观:教育与咨询实践的案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1-25.
〔11〕舒志定.论马克思对康德教育思想的超越〔J〕.高等教育研究,2016,(3):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