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信息过载”导写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g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广播中的段子、朋友圈中的评论、社交媒体上的短视频、公众号上的推送……每天我们都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大量的信息。有人说,丰富的信息充实了我们的生活;有人说,信息太多,导致人们时间不够用;也有人说:信息过载不过是一种心理感受,人们面对陌生的事物都可能产生这种心理,因此不必纠结;还有人说……
  根据上述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现象评述类材料,引导高中生思考信息过量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人们应该如何支配自己的时间,避免被过量的信息奴化。
  材料先举例说明这个时代信息呈现方式的多元化,接着列举对此现象的三种看法。其一,丰富的信息能够让我们不出门就了解天下事。其二,人们花费了很多时间,接受了大量信息,可并不能解决人生问题,反而因为信息的积压而更加焦虑。其三,信息过载源于人对事物陌生。不管什么时代,人们都可能因为环境陌生而感到无法消化信息。材料结尾“也有人说……”意味着还可以阐述对于信息过载的其它看法,给学生预留了思考空间。
  参考立意:(1)信息过载带来思考惰性,对此要保持警惕。(2)面对信息化浪潮,应拒绝无效信息,提高时间利用率。(3)人不可能占有所有信息,应该选择自身所需。(4)与其在信息数量上盲目攀比,不如注重信息的质量。(5)每个人都有对信息不知情的权利。(6)信息过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该关注如何规范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渠道。
   例文
  传媒剧变与信息过载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汤佳俊
  脚下这个时代堪称纷乱。每日,朝阳初升到日昃月满,信息洪流周而复始,席卷过每个角落,愈发繁杂也愈发破碎。
  在过载的信息面前,人们时不时感到迷惘。可看的想看的似乎无穷无尽,从未有时间一一览遍;目力所及尽是初生般的崭新,天地浩大,世事繁芜。陌生至此,恍如前尘皆是在梦中走过。
  “信息过载”,根本上,是现代传媒环境下的大幅度提升的信息数量与我们的心理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环境里,可信息择取方式却没有作好准备。总有人呼吁要“有目的地接受信息”,可是大多数人依旧凭借“兴趣”来择取信息。数不胜数的碎片信息,经过“兴趣”筛选,依旧无序,依旧一如烟海。这样,筛选机制已然失去效力。人们在信息丛中彷徨不定,新奇又迷惘。
  与此同时,技术的发展正在将信息生产和传播权力下移,能够一音传千里的除了政府与大媒体,亦包括平凡个人。普通人能够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或其他社交媒体抒发观点,再将其投入信息的汪洋。因此,每个人都在成为信息源,他们的丛杂琐碎的观点、感受、境遇与经历都成为了信息流的一部分。信息海洋如何可能不汹涌?
  进一步的,这些由平凡个人发出的讯息常常破碎,更令人陌生。它们指向纷繁芜杂,在一定程度上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的事物,很难被连接为整体,进而导出对某个事物的完整认识。很多时候,它们镶嵌在“全世界”的幕布上,仿若虚空中无数星光,璀璨而无序,我们穿行其中,感觉浩渺而迷茫。
  最后,現代传媒并不限于传达人们的感知,它还构建起种种环境。借助文字、图像与音乐,把天南地北的人聚拢起来,建起一个个虚拟世界。它们往往语法都异于寻常,人们时在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新环境中穿行,迈出一步便袭来无数未知,无措之感油然而生。
  现代传媒带来的信息过载,与其说类似于走进一个陌生的商场,倒不如说近乎土著人面对书籍报纸时的茫然。
  新的媒介必将引入新的尺度,从这一角度上看,对待信息过载其实不必过度忧虑,况且忧虑也并没有多大的作用。最重要的不是讽刺抱怨,而是学会适应新的变化,积极寻找一种在新媒介环境下穿行的正确方法。
  评点:文章没有在信息过载带来的负面影响上大做文章,而是紧扣材料的第二句话,详细阐述了信息过载这一感觉产生的具体原因。原因有三:一是面对信息爆炸,受众的信息择取方式却没有做好准备;二是技术的发展正将信息生产和传播权力下移,使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源,而个体信息是碎片化的;三是现代传媒并不限于传达人们的感知,它还在构建环境,让人们产生了“无措之感”。最后作者得出“学会适应新的变化,积极寻找一种在新媒介环境下穿行的正确方法”的结论。文章从媒介角度来审视信息过载对人的影响,令人耳目一新。
  (编辑:王莹)
其他文献
1.我们内心要建立一种信仰,就是要有所敬畏。改革开放30多年,欲望面前,信仰的核心是敬畏。敬畏是两个词:尊敬和畏惧。因此,我一直把它比喻成一条大河两边的河堤,这边是敬,那边是畏。如果河的堤坝足够高,不管河流怎么波涛汹涌,都不会泛滥成灾。一旦敬畏的河堤不在了,或者变低了,欲望的河流就会奔腾泛滥,带来无数灾祸。人一定要活在希望之中,只要有希望、有信仰,人就不会那么焦虑。寻找信仰,我觉得这是中国最大的命
文学社简介:“文心雕龙”文学社秉持“为文塑心,以心塑文”的宗旨,成员主要是一些文学爱好者,在指导教师刘万春的带领下,诸位学员已经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了20多篇文章。  指導教师:刘万春  【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近期有一项对中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高中生活关键词”有:理解、敬畏、转变、平衡、独立、超越。  以上材料中哪两个关键词最能概括你的高中生活?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
高考作文是考生这一特定的作者,在高考这一特定的写作环境下,给在特定的阅卷环境下、特定的读者而创作的文章,作为考生的“我”不是自我的倾诉,而是向阅卷老师表情达意,所以考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明确的读者意识。然而从阅卷现场情况来看,许多考生在行文时只顾“自我倾诉”,根本不考虑特定的阅卷环境这一因素,特别是这一特定的读者的感受,文章自然很难得高分。纵观近几年50 高考高分作文,都具有明显的读者意识。
某次在宝岛旅行,我坐着汽车在各地乡村转悠,有一天来到高雄市美侬镇,见路旁有一家并不起眼的民宿,住客稀有,干干净净的门厅中央竟然有几只芦花鸡趴着,先就令我有些意外。民宿主人庄先生认真地对我们介绍说那是日本品种,告诫我们轻声轻语,不要打扰它,因为“鸡太太在生鸡宝宝啦”。听着这绵绵软语从一个高高大大的中年男子嘴里说出来,着实感到好笑,可他绝对是认真的。交谈后慢慢了解,庄先生出生于高雄,家境不薄,毕业于台
街头的老树下,是老人的红薯摊。  老树已经很老了,斑驳的树皮上挂满了青苔。老人也很老了,纵横的皱纹里,写尽了沧桑。  老人总在晨风正清凉时,推着他锈痕累累的烤架来到街头。虽已年迈,老人的筋骨却仍然遒劲有力。他总披着件灰绿色的军大衣,携着一只矮矮的小木凳,慢悠悠地来到老树底下。他从筐里挑出几个滚圆的大胖红薯,放进烤架,点燃火花。烤架便呜呜地哼着小调,满意地吐起白烟。不一会儿,清甜的薯香便和进晨风中,
有一次,子夏问孔子:“甜美娇巧的微笑那样喜人,美丽灵动的眼睛那样生辉,您却说素雅才是最绚丽多姿、美丽动人,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回答道:“绘事而后素。”他的意思很明白,必须先有“素”(白绢),然后才能施以五彩而成“绘”(图画)。  素是一切颜色的基础,也是一切颜色的调和,就像白日包含着七色。由此,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念和美学思想——以素为雅,以纯为美,以淡为本,以静为质。修身悟道即是养素。正如元人
“从来如此,便对吗?”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借“狂人”之口如此振聋发聩地一问!  在恒河猴实验中,第一批经历过水冲的猴子已不在笼中,可“老猴子”们却依然极力阻止“新猴子”去摘香蕉,理由是“从来如此”;而“新猴子”也在莫名其妙中逐渐变成“老猴子”,在以同样的理由对“新新猴子”——尽管它们也不知道为何要如此。  “从来如此”,多像一些人眼中的“传统”啊!  前些天有这么一则新闻:抚顺一所号称传播传统
为一座冰川举行“葬礼”,颇有些“行为艺术”的意味。保护环境当然没有错,冰川减小乃至消融,是自然环境向人类发出的信号。不只如此,堆积成山的垃圾、身体内塞满垃圾的动物尸体、原本蔚蓝的大海被染成黑色、北极熊因无处立足跌落水中等,无不在提醒人们,生存环境正在恶化,保护环境需要身体力行。  但是,知易行难。一些极端环保主义者一谈“环保”,就将环境与人类活动对立起来,动辄葬礼、罪人,将人类活动视为“破坏环境的
南京市金陵中学肇始于1888年的汇文书院,经历了中国现代教育的百年沧桑,始终践行着“为学生一生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的承诺,是研究性学习、“慕课”教育、STEM课程等教育新方向的开拓者。  陸平老师秉持“诚真勤仁”的校训,教学讲求“修辞立其诚,析理求其真,读书培其勤,育才养其仁”,对考试作文研究深入,把握读写规律,追求真正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正如站在人生新起点的我们需要梳理如何面对未来的问题一样,我们的“浙江精神”也需要厘清承继发展的问题。  浙江,省以江名,浙水流深,注定了它的文化底蕴里流动着水的灵动智慧。我们提倡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仍然需要从这种灵动的文化底蕴里汲取思想智慧,温润而行,砥砺奋进。  魏征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而打通“浙江精神”在文化思想上的传承关系,进而在精神层面加以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