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爸爸又去刘伯那里喝茶了。
刘伯的茶肆在一个深深的小巷里,但不知为什么,生意却很好。店内就是几张仿明黄花梨的桌子。傍晚,爸爸时常在这里与刘伯轻摇折扇,时而啜饮两口,如同两位儒雅的学者。
“爸,刘伯像一位学者。”我半开玩笑。
“回头带你去他的茶园,再好好想一想吧。”爸爸似乎答非所问。
春风又绿江南岸,我驻足在一大片一大片的茶园中,四周都是清清的茶香(茶树嫩叶的清香),采茶工人们背个篾筐,轻轻采下一片片嫩绿得滴油一般的茶尖,随一道弧线抛入筐中,我看得入了神。
“快!添柴!”我循声望去,只见刘伯身着一袭齐腰马褂,双手在前面乌黑发亮的锅中上下飞舞抖动,我本想出声,爸爸拉住了我:“看一看吧。”只见刘伯加快了揉捻抖动的频率,如一位太极师傅,柔和而有力地收放,又如同一位音乐家,指挥着每一片绿。终于,那一片片绿氤氲着每一寸香都滑在了一旁的篾盘上。刘伯反手拿过毛巾,将脸上密密的豆粒一般的汗珠拭去,欠起身:“怠慢了啊,马上泡茶给你们喝!”
一壶沸水,一匙新茶,见片片卷曲的叶片,上下浮沉,舒展开来,仿佛又一次立于枝头,清新洒脱。我望了望满脸笑容的刘伯,若有所思。
“新茶如酒易醉人,”刘伯笑道,“难怪乾隆帝也称赞这‘吓煞人香’喱!”
我接过话:“刘伯,炒茶这么累,为什么不试试机器?”
刘伯只苦苦一笑:“少咯,以后恐怕是要没有这‘非花非叶自是香’的碧螺春啰!机器杀青,哪有这桑枝桃木为柴的味哦!只是徒有表面罢了。”
我又望向刘伯,轻轻品了一口茶,那香气就袅袅直立肺腑,令我仿佛又想到了有什么风吹过茶枝,轻轻晃动,仿佛见到了乾隆感慨“君不可一日无茶”,看到了中国历代文人谈论茶道,想到了民族的魂,皆出自这悠悠的茶香啊。
这时,再望向刘伯,他背手而立,如一尊不朽的雕塑。望向远处,一家家机械生产的厂房,我感到了一丝不舍与担忧。
此刻,一股悠悠茶香又飘入我的心中,让我再次沉思:现在还有多少“刘伯”?还有多少刘伯“手工炒制”的茶?刘伯像“学者”吗?也许更像一位“大师”,一位坚守者。
点 评
读到这样一篇颇感大气的文章,内心也像品了刘伯的茶一样溢满悠悠茶香。刘伯的茶,桑枝桃木为柴,不嫌过程繁复,亲手炒制,货真价实。而很多茶商,为了便捷,为了利润,进行机器生产,产出的茶徒有其表,不禁让人深思:炒茶这种非物质遗产谁来保护?像“刘伯”这样的人都到哪里去了?
除了选材独特和立意深远外,这篇文章用词典雅,描写具体而细致,特别是对采茶、炒茶和品茶过程的描绘,细腻动人,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文章在“想”中结构全文:学者——炒茶人——传统文化的坚守者,紧扣题意,思路层层递进,由实而虚,立意深刻。(李 忠)
刘伯的茶肆在一个深深的小巷里,但不知为什么,生意却很好。店内就是几张仿明黄花梨的桌子。傍晚,爸爸时常在这里与刘伯轻摇折扇,时而啜饮两口,如同两位儒雅的学者。
“爸,刘伯像一位学者。”我半开玩笑。
“回头带你去他的茶园,再好好想一想吧。”爸爸似乎答非所问。
春风又绿江南岸,我驻足在一大片一大片的茶园中,四周都是清清的茶香(茶树嫩叶的清香),采茶工人们背个篾筐,轻轻采下一片片嫩绿得滴油一般的茶尖,随一道弧线抛入筐中,我看得入了神。
“快!添柴!”我循声望去,只见刘伯身着一袭齐腰马褂,双手在前面乌黑发亮的锅中上下飞舞抖动,我本想出声,爸爸拉住了我:“看一看吧。”只见刘伯加快了揉捻抖动的频率,如一位太极师傅,柔和而有力地收放,又如同一位音乐家,指挥着每一片绿。终于,那一片片绿氤氲着每一寸香都滑在了一旁的篾盘上。刘伯反手拿过毛巾,将脸上密密的豆粒一般的汗珠拭去,欠起身:“怠慢了啊,马上泡茶给你们喝!”
一壶沸水,一匙新茶,见片片卷曲的叶片,上下浮沉,舒展开来,仿佛又一次立于枝头,清新洒脱。我望了望满脸笑容的刘伯,若有所思。
“新茶如酒易醉人,”刘伯笑道,“难怪乾隆帝也称赞这‘吓煞人香’喱!”
我接过话:“刘伯,炒茶这么累,为什么不试试机器?”
刘伯只苦苦一笑:“少咯,以后恐怕是要没有这‘非花非叶自是香’的碧螺春啰!机器杀青,哪有这桑枝桃木为柴的味哦!只是徒有表面罢了。”
我又望向刘伯,轻轻品了一口茶,那香气就袅袅直立肺腑,令我仿佛又想到了有什么风吹过茶枝,轻轻晃动,仿佛见到了乾隆感慨“君不可一日无茶”,看到了中国历代文人谈论茶道,想到了民族的魂,皆出自这悠悠的茶香啊。
这时,再望向刘伯,他背手而立,如一尊不朽的雕塑。望向远处,一家家机械生产的厂房,我感到了一丝不舍与担忧。
此刻,一股悠悠茶香又飘入我的心中,让我再次沉思:现在还有多少“刘伯”?还有多少刘伯“手工炒制”的茶?刘伯像“学者”吗?也许更像一位“大师”,一位坚守者。
点 评
读到这样一篇颇感大气的文章,内心也像品了刘伯的茶一样溢满悠悠茶香。刘伯的茶,桑枝桃木为柴,不嫌过程繁复,亲手炒制,货真价实。而很多茶商,为了便捷,为了利润,进行机器生产,产出的茶徒有其表,不禁让人深思:炒茶这种非物质遗产谁来保护?像“刘伯”这样的人都到哪里去了?
除了选材独特和立意深远外,这篇文章用词典雅,描写具体而细致,特别是对采茶、炒茶和品茶过程的描绘,细腻动人,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文章在“想”中结构全文:学者——炒茶人——传统文化的坚守者,紧扣题意,思路层层递进,由实而虚,立意深刻。(李 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