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在农村小学中,我们怎样才能将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真正应用于实际的教育和教学实践中,而避免走过场的形式主义,我们认为,构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新模式,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全员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形成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将学习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合作学习;学习效果
与人和睦相处不仅是生存的需要,而且也是生活的需要,善于合作的人始终是快乐的。应该学会理解人、原谅人,养成換位思考的习惯,善于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合作学习具有不同的形式,但是以下几个基本要素不可缺少:相互依赖——学生不仅要为自身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为其所在小组中的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个人责任——每个学生都必须表现出对分配作业的掌握情况以及自己的行为对小组所产生的影响;积极互动——学生有机会相互阐述所学的东西,有机会帮助促进理解和完成作业,提高学习效率;社交技能——期望所有学生都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对整个小组活动直接提供指导,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作用,有效解决小组内部的矛盾冲突;小组加工——各个小组必须定期评价和检查公共活动的情况是否良好,应该怎样提高其有效性。
通过近几年的学习观摩实践,谈谈我们对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几点认识:
一、明确合作学习的精髓
小学生渴望与同学建立友谊,期望得到老师与同伴的注意和欣赏,也期望自我价值的实现。新课程要求学生改变现有的固定化学习方式,即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老一套学习模式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敢于发言、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汲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适合初中生的心理需要和实际需求。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二、搭建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平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随性臆想的建构,而是需要同其他人协商并不断进行调整,作出适当修改,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过反复磋商并最终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合作学习的意义由此可见一斑。注重“以知识为本”的课堂式教学,重点强调的是“知识的灌输”或是“知识的移植”,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不自然、压抑的,非合作化的环境,影响了知识的完全吸收和转化。而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语文课堂式教学,重点突出以语文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观察、动手实验、提出猜想、论证、应用的知识生成过程,由个体自学——小组间生生互动——全班同学与老师的互动,使“语文知识”在学生的大脑里生根、发芽,乃至长成参天大树,可以遮风挡雨。
三、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
“评价是一盏灯,能点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教师要采取正面评价,正确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既要评价学生个体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又要评价整个学习小组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整个小组的学习过程评价不仅要参照学习情况表中的得分高低,还要参考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的效率、合作态度和合作技能等。学习成果的评价是依据学生在平时的测验,期中、期末考试成绩,通过这几方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对整个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发展至关重要的一步,重视过程和结果的评价相结合,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实际存在的问题及其多产生的原因,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整个合作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更透彻地了解和掌握知识,更加充分获取知识,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合作技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升。
在近几年教学中让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后,我很明显地感觉到: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发言由刚开始的少数几个学习优秀者被动回答问题逐渐扩展到后来大部分学生主动争取机会回答问题,讨论和交流的气氛也是日趋好转,小组成员间的互帮互学目标能更好地得到落实,学习凝聚力较以前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学习成绩差的也在原有基础上前进。这样能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的信念,并且促使学困生在自己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等方面均有所提高。总之,每个小组成员都能达成一个共识:小组的成绩是集体,是共享的,为本组作出贡献就是提升自己,提高自身,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学无定规,教无定法”,如何面对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挑战?我们可借助“蝴蝶效应”,掀起教改的热潮,彼此学习,彼此交流,让我们的“教学目标”成为殊途同归的“奇异吸引子”,开辟出具有自己独特教学特色之路。
关键词:合作学习;学习效果
与人和睦相处不仅是生存的需要,而且也是生活的需要,善于合作的人始终是快乐的。应该学会理解人、原谅人,养成換位思考的习惯,善于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合作学习具有不同的形式,但是以下几个基本要素不可缺少:相互依赖——学生不仅要为自身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为其所在小组中的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个人责任——每个学生都必须表现出对分配作业的掌握情况以及自己的行为对小组所产生的影响;积极互动——学生有机会相互阐述所学的东西,有机会帮助促进理解和完成作业,提高学习效率;社交技能——期望所有学生都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对整个小组活动直接提供指导,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作用,有效解决小组内部的矛盾冲突;小组加工——各个小组必须定期评价和检查公共活动的情况是否良好,应该怎样提高其有效性。
通过近几年的学习观摩实践,谈谈我们对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几点认识:
一、明确合作学习的精髓
小学生渴望与同学建立友谊,期望得到老师与同伴的注意和欣赏,也期望自我价值的实现。新课程要求学生改变现有的固定化学习方式,即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老一套学习模式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敢于发言、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汲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适合初中生的心理需要和实际需求。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二、搭建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平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随性臆想的建构,而是需要同其他人协商并不断进行调整,作出适当修改,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过反复磋商并最终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合作学习的意义由此可见一斑。注重“以知识为本”的课堂式教学,重点强调的是“知识的灌输”或是“知识的移植”,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不自然、压抑的,非合作化的环境,影响了知识的完全吸收和转化。而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语文课堂式教学,重点突出以语文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观察、动手实验、提出猜想、论证、应用的知识生成过程,由个体自学——小组间生生互动——全班同学与老师的互动,使“语文知识”在学生的大脑里生根、发芽,乃至长成参天大树,可以遮风挡雨。
三、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
“评价是一盏灯,能点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教师要采取正面评价,正确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既要评价学生个体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又要评价整个学习小组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整个小组的学习过程评价不仅要参照学习情况表中的得分高低,还要参考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的效率、合作态度和合作技能等。学习成果的评价是依据学生在平时的测验,期中、期末考试成绩,通过这几方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对整个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发展至关重要的一步,重视过程和结果的评价相结合,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实际存在的问题及其多产生的原因,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整个合作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更透彻地了解和掌握知识,更加充分获取知识,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合作技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升。
在近几年教学中让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后,我很明显地感觉到: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发言由刚开始的少数几个学习优秀者被动回答问题逐渐扩展到后来大部分学生主动争取机会回答问题,讨论和交流的气氛也是日趋好转,小组成员间的互帮互学目标能更好地得到落实,学习凝聚力较以前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学习成绩差的也在原有基础上前进。这样能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的信念,并且促使学困生在自己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等方面均有所提高。总之,每个小组成员都能达成一个共识:小组的成绩是集体,是共享的,为本组作出贡献就是提升自己,提高自身,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学无定规,教无定法”,如何面对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挑战?我们可借助“蝴蝶效应”,掀起教改的热潮,彼此学习,彼此交流,让我们的“教学目标”成为殊途同归的“奇异吸引子”,开辟出具有自己独特教学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