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心理学理论分析“点赞”行为背后的心理效应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a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交网络近年在我国高速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和社交渠道,其BBS式的参与方式让更多的人开始通过社交网络表达自我。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快文化现象让意见的表达趋向于更加简单,因此,国外Facebook最开始在页面中添加了一个大拇指的图标,用于用户简单表达意见,由此催生了如今社交网站基本必备的“赞”功能。而随着“赞”这一按钮在越来越多的社交网站的出现,“点赞”也就成了越来越普遍的行为,近月来,一个新名词横空出世,用来形容点赞不停的人——“点赞党”。随着“点赞党”群体的扩大,越来越多话题围绕“点赞”这一行为展开。本文关注“点赞党”所热衷的“点赞”行为,通过小组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对“点赞党”的“点赞”行为及其背后反映的传播心理学效应进行解析,对“点赞”行为发生的外部原因进行浅谈,以启发人们对“点赞”行为和“点赞党”的理解和关注。
  【关键词】点赞;表达;访谈;传播心理效应;快文化
  一、问题引入
  在网站顶个评论、在豆瓣给个星级、在微博点个赞,时下社交网络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倾向于鼓励用户表达。“点赞”是时下盛行的社交网络中一种典型的意见表达行为,最早出现在国外社交网站Facebook中,后被腾讯QQ空间引用,现火热于各大社交网站,尤其是以新浪微博、腾讯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中,“点赞”者群体的日益扩大,“点赞”功能的不断使用,催生了许多社交网站使用者对于“点赞”行为的热爱与习惯。在百度搜索“点赞”,不难看出,这是对(网络上的)某个内容(比如一条帖子、一篇文章或者一条微博等)表示赞同、喜爱。然而这本是出于赞同喜爱的感情,所意味和被赋予的感情越来越复杂,“点赞”逐渐从一种简单行为变成社交现象,大批“点赞党”的“点赞”行为背后伴随的不同心理值得我们去探讨和思考。为了收集和了解关于“点赞”动作发生时点赞者内心的真实心理反应,作者在新浪微博、腾讯微信朋友圈中发起了《推荐你身边的点赞党》微活动,经过一周实名推荐,在网友及朋友推荐来的社交网络点赞者中选取了二十位作为采访对象,对其进行了小组深度访谈和特定对象采访。
  二、采访点赞者心理及其心理效应
  解析
  在采访安排中,作者选定了二十个资深社交网络“点赞”功能使用者,对进行小组深度访谈和个体采访,经过汇总分析,得出以下具有代表性的点赞心理,并分析了其心理中所包含的传播心理效应。
  1.真实态度的表达——“支持,赞许”。在二十名受访者反应中得知,其最初的点赞行为发生均出于对对象内容的喜爱、支持等积极观点表达,是出于认同心理的点赞行为。
  2.他人行为感染下的无意识行为——“不知道为什么,就想点赞了”。——“我有时在刷新微信朋友圈的时候,看到有人的状态下好多歌赞,就会不自觉的也点上一个。”这种心理下的点赞行为来源于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下的无意识行为。在社会传染效应作用中,日常生活里,有时当一个人打哈欠、咳嗽或是笑的时候,周围的人也会在无意识情况下做出同样的举动。看到别人点赞,自己无意识的跟随点赞,这种行为的产生反映了社会行为传染的作用。
  3.对他人点赞的模仿欲望——“很有趣,我也赞一个”。——“看到别人点赞,我觉得很有意思,心想‘我也点一下好了’。”点赞者在点赞时,有时不是出于主观始驱的行为,还有可能是对其他人点赞的模仿。有受访者表示:“一开始我不知道什么是点赞,有一次看到朋友在微信朋友圈里给别人的照片点个‘心’,觉得挺有意思的,后来知道那就叫‘赞’,于是从那以后我就也开始点赞了。”这种模仿效应影响下,个人在非控制的社会刺激(如他人的行动、观点和情绪等)影响下无意识地、自发地引起类似行动、观点和情绪等的趋向。点赞的行为最开始发生于模仿行为,后来才逐渐从模仿行为上升到主观欲望驱使下的行为。
  4.存在感证明,被关注的期待,参与欲望——“我希望被点赞的人看到我的存在”。——“有时候说话的话怕别人不会回复,感觉很尴尬也很失落,点赞就不用担心了,能让他知道我在关注他,也不用让别人有必须回应你的压力。”——“有些时候和人的关系不那么好的阶段,给别人留言会觉得不自然,但是我也害怕被别人察觉我们关系出现问题了,所以我就点个赞,不让别人多想。”在社交网站上活跃的人中,有些在现实生活中也在社交环境里游刃有余,但有些人则在现实环境中不那么自在,这些人常选择在虚拟的社交环境中寻找与人交往的机会和感觉,在这些人身上,可以发现对于正面社交关系的发生所感到的恐惧和尴尬,这类人的常常在生活中缺乏自我存在感,于是对近距离关系非常渴求,一旦受到冷落,就会产生不安情绪。“点赞党”中的一部分人,就是典型的“缺乏自我存在感”的人,他们渴望通过点赞与人保持联系、维护关系,用频繁地点亮图标,来证明自己存在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当人们的第几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开始寻求高层次的满足。在“点赞”行为中,点赞者对于“被关注”的期待和急切的“存在感”的自我证明,可以从马斯洛原理中的两个层面来分析:(1)寻找归属感:马斯洛认为人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很好的满足后,归属与爱的需要就会产生,人们会需要如朋友、爱人等,渴望在团体中与别人建立起深厚的关系等。点赞者在给别人点赞的过程中,也是在进行一种关系的维护,用无言的方式与他人保持联系,并反馈给别人“我知道了”和“我在关注你”的信息,是一种归属感的需要。(2)自尊需要:马斯洛认为自尊需要是建立名誉或威信、赏识、关心、重视和高度评价等。在微博和微信中给朋友的点赞会以名字的形式显示出来,作为一种关系存在的证明,一些人社交关系出现问题时,不想被察觉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恶化和破坏,认为是一种耻辱,于是以点赞的形式维持表面的和谐,是对尊重的渴求和对外在尊严、面子的在乎。
  5.从众心理使然——“跟随大众脚步不能落后”。——“我看见有很多人给一个状态点赞的时候就也想跟着点赞,那么多人赞,肯定有他们的道理,有值得赞的地方。”——“现在不是流行点赞吗,我就点赞呗。”——“我朋友都点了,我也点一下,就算是为了保持队形也好。”在微博上,“今天,你点赞了吗?”一度成为热门话题,显示了“点赞”在微博环境中的流行行为,而许多人给别人点赞是为了跟随大众的脚步。这种带有从众心理和追逐流行心理的点赞行为无疑是从众效应的体现,在从众效应中,个体在群体中往往会不自觉地受到群体的影响与压力,因而在知觉、判断与行为上趋向于跟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赶时髦便是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引起从众效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在情境方面,有事情的性质、团体的荣誉、群体人员的成分、群体的凝聚性和一致性、群体的情绪气氛、群体间的网络结构关系等。在人格方面,有智力的高低、情绪的稳定性、自我概念、人际关系的概念、社会态度和价值观等。从众现象在群体生活中到处可见,诸如入境随俗、随行就市、赶时髦、随大流等等都是。   6.热点事件中作为旁观者推波助澜的欲望——“凑个热闹,顺便表达一下意见”。——“我看到一些热点新闻的时候会很想点赞,例如好人好事,我觉得是一个公民对社会正能量的力挺。”——“王菲离婚的消息我也点赞了,娱乐新闻嘛,不用太严肃,已经有两万多网友点赞了,我也点一下,凑个热闹。”在微博与微信的社交环境所构成的大信息环境中,许多事件的发生作为公众事件和新闻会引起广泛关注,而许多网友在大事件发生和传播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作为旁观者,但同时也有着参与和发表意见的欲望。在新浪微博中,每一小时更新的热门微博榜中,“赞”的数量是评定新闻热度的重要尺标,于是“点赞”功能在这里便为网友提供了推动某个事件成为大事件的可能性,让群众力量参与到事件和新闻传播中,调动了群众参与热情,满足了群众“造就大事件”、“参与重大事件新闻传播”的心理需求。而“凑热闹”的心态在微博和微信的大信息环境下,也同样存在于很多网友身上。这时,新浪微博的热门微博榜主要利用的便是传播心理学中的马太效应,利用群众对于新闻事件和重大社会事件的参与欲望,来促使更多网友给新闻点赞,从而让事件和微博话题在网友的推波助澜中滚雪球般获得更多关注,小事件变大事件,小新闻变大新闻。
  7.点赞成瘾——“点赞习惯了,根本停不下来”。——“我的朋友们叫我‘点赞狂魔’,因为我给他们每一条朋友圈状态和微博都点赞,我已经习惯了,根本停不下来。”——“我每天睡前也要打开微信朋友圈和微博,把这一天内朋友的状态全都点一遍赞,就像是玩网游做任务一样,不完成任务就总感觉有什么事没做。”许多年前互联网刚刚进入我国社会,没过几年,青少年上网成瘾的相关案例便成讨论焦点。而今,“点赞党”不断的“点赞”行为出现,许多点赞党表示:已经不是故意的了,是上瘾了,根本停不下来。“瘾”,被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是马斯洛当初没能指出,并解决的问题。我们知道,当初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了几级,但里面没有安放“瘾”这个东西的位置。现在,人更容易被引导进某一种特定的行为方式,这类特定的行为方式,就是瘾。瘾较为通俗讲就是“强迫症”。点赞成瘾的“点赞党”们对“点赞”行为的上瘾是长期行为养成的习惯性行为催生的产物,最终形成一种心理强迫,难以遏制。
  三、引发“点赞”行为的外部作用浅析
  从对点赞者采访和其行为的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点赞党”的“点赞”行为的发生除了受到自身的心理因素影响外,受到的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样重要。
  1.网络“快文化”现象的发展和影响。为何网络上会有这么多“点赞”族?为什么无论是积极意义的事件,还是悲剧性的事件,总有人点“赞”?他们的“赞”到底是什么意义什么心态?互联网观察家丁道师表示,“点赞党”的催生,源于网络“快文化”的特点。“在真实社交中,当不好用语言回应时,我们会选择肢体或者面部表情表达关注,但在网络中我们必须要找到替代品,最好的方法当然是用文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点赞”既表达了意思,又不会因词不达意带来分歧,更不需要担心语言逻辑,这样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同理,对于悲剧性事件,“点赞”行为中的赞则具有更多种含义,在新浪微博发起的对“点赞”含义的解释中,许多网友表示,“点赞”除了支持外,还有戏谑、同情、激动、愤慨等多种情绪含义,但由于表达不方便,就都用“赞”这个按钮来替代表达了。从这个角度看来,网络“快文化”的环境下,显然一“赞”被赋予了多义。但是同时我们也需要反省的是,“点赞”虽简单而快速,但其实也反映了一种快文化环境下逐渐退化的人际表达,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含义模糊的“赞”,而拒绝稍微多用些时间来表达清楚的意见和感情。这是一种社会人际表达能力的退化,我们需要从中得到警示。
  2.微博与微信具体内容的影响——“看到的东西觉得很有同感”。——“当我看到微博上有些话说的很像我当时心情的时候,就想要点赞表示认同,算是于发布者握握手的意思吧。”——“有很多心灵鸡汤、星座占卜之类的微博,尤其是星座类的,我觉得有的说的很准,就想点个赞。”——“有的朋友在微信朋友圈发我们的合照,或者我们以前一起去过的地方的照片,这个时候好多回忆会想起来,但又觉得千言万语说不完,就简单点个赞来表达一下对回忆的珍视。”据受访点赞者表述,在点赞行为发生的条件中,除了热点新闻、事件等,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就是该微博或微信所发布的内容对于点赞者具有吸引力。通过采访和调查总结相关数据发现,除了社会热点新闻和事件外,点赞数量最多的微博类型以星座占卜、心灵鸡汤、名人哲理等感情型微博为主。
  四、结论
  在上述对于“点赞”行为和“点赞党”形成原因的采访和分析中,我们发现许多值得思考和反思的问题:互联网时代快文化的影响下,人们表达能力的退化对于现实社会人际交往点亮了警示灯;“点赞党”一类行为群体对于虚拟网络社交和现实人际社交的界限和适应状况敲响了警钟;“点赞”行为发生的无原则,甚至对于悲剧性事件的点赞,对社会伦理认知形成了拷问。从上述采访结论的分析中,我们得知“点赞”行为的产生和“点赞党”群体的形成过程中受到许多传播心理效应的作用,而这种群体行为的形成在模式上具有科学理论的原理可循,随着研究“点赞”行为和“点赞党”群体形成模式的深入,这种行为和行为模式现已被一些商业组织所用,从微薄上的“点赞促销”,到2013年12月正天影城在微信朋友圈展开的“集点赞数量赢成龙见面会门票”,我们可以看到,“点赞”行为和“点赞党”群体的作用力在不断被重视,想必在不久的将来,相应的商业模式的成熟将会在广告业、营销行业内展开新一轮的模式战,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心理效应将会在更多领域被实战应用。
  参考文献:
  ①刘京林.传播过程中的心理效应解析[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拉筹伯大学的设计教育在澳大利亚的院校中知名度高,设计教育也一直都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而设立,并随着市场发展而不断改变。其毕业生的水平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本文将该校作为一个澳大利亚设计教育课程设置的代表案例,通过文献整理、官网调查、数据检索用以分析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的优势,希望对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课程设置;平面设计;设计工作室  一、澳大利亚高校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学校生命教育理念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和落实,在明晰生命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从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存在形态、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实践领域三个层次阐述了音乐课堂上如何开展“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音乐课堂;生命教育  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吸毒、自杀、性危机等行为屡屡出现,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来“生命教育”这一教育思想,
期刊
周韶华,中国画家、理论家。1929年生于山东荣成市。1941年参加八路军,并在解放战争中曾荣立一等功。1950年毕业于中原大学美术系。曾担任湖北省美术院院长、湖北省文联主席、中国文联委员,现任中国美协理事、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湖北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等8所艺术学院的客座教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称号。  水彩画作品有《茶山之歌》;水墨画作品《渤海湾的晨光》及《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小图时代”这一时代背景作为依托,分析了在此时代背景下,触觉设计引入视觉形态化中的可能性,以及优越性。举例已出现的各种新兴的设计作品,进一步论述了在“小图”背景下视觉与触觉双通道建立的可行性。设计师通过对视觉与触觉语言的准确把握,是能够跨越图片尺寸大小的障碍而同样使受众得到满意的审美要求与情感共鸣。在这一系列的激发过程中,始终是以受众的心理情感作为设计的重点与核心。  【关键词】小
期刊
【摘 要】一直以来,鄂伦春族始终保持着比较原始的生活状态,其生产工具通常是手工制品,桦皮和兽皮成为了他们制作器皿、服饰的原材料。本文对鄂伦春族桦皮制品和兽皮制品两种传统手工艺进行了分析,力求增加人们对鄂伦春族传统手工艺的认识。  【关键词】鄂伦春族;传统手工艺;桦皮;兽皮  一、引言  “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即“山岭上的人”和“使用驯鹿的人”,这也从侧面体现了鄂伦春族人民的生活状态。鄂伦春族人
期刊
【摘 要】“人”一直是哲学历史舞台上的主角。人学,对自己而言是成就自身的人格;进而求知他人;再向外通出去,便是建国。虽然马克思的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不同的时空,但是两者在人学方面的思想是声气相同的。今天进一步挖掘二者之间的共性,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土壤中根治、壮大。对于我们构建全人类和中国人的解放梦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中国传统文化;现实的人;实践;群体性  “人之光”是
期刊
【摘 要】本文以云南少数民族影视的产业化发展为研究对象,讨论拍摄制作中涉及的场地、布景、设备、人才等一系列环节和因素。着重强调如何通过引入“影视人力资源库”这一概念来发掘和管理人才。最终表明,通过影视拍摄各个环节的市场化开发为云南影视拍摄奠定基础,使之形成便利,吸引外来剧组到云南拍片,由此从根本上带动云南民族影视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云南;影视产业;拍摄制作;人力;资源;整合  云南作为
期刊
【摘 要】中外美术史比较教学模式与比较学紧密相连。本文针对比较教学方法在中外美术史课程中的实施,从概念的界定、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程序的设计、支持系统的构建等几个方面的论述,以将中外美术史比较教学的实践加以完善并上升到理论的层面。  【关键词】比教学;美术史;模式  中外美术史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学的思想早已渗透其中。中外美术史比较教学模式与比较学紧密相连。在教学论中,教学模式是一个术
期刊
【摘 要】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美术教育都是日常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课程之一。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美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些小学美术课教学上的阶段性及分类教学,还有一些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阶段性;课堂教学;临摹;创造力  一、我国美术教育的研究  (1)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人类所有的活动当中,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了,而从属于艺术的美
期刊
【摘 要】素质教育在当今的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的美育是一个重点,舞蹈教育作为美学教育的重要部分,也得到了重视,舞蹈教育成为了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课程。本文研究了舞蹈教育在综合素质培养中的影响,分为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两大部分,其中精神素质还包括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心理健康。  【关键词】舞蹈教育;身体素质;精神素质  舞蹈产生于文字之前,是人们最初用于表达自己的方式,人类将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