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土建结构工程中,安全性是土建工程的首要考虑因素,也是工程最后重要的质量指标。我国建筑行业的日渐发展,建筑企业百花齐放,如何保障工程的安全性和质量是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脚步的加快,土建结构工程数量不断增加,这就对土建工程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笔者在本文中提出了提高结构工程安全性的措施,以提高结构工程的安全性。
【关键词】 土建结构工程;安全性;现状;策略
引言:
结构的安全性是土建结构工程的一个质量指标,是决定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结构的安全性主要指的是结构的防破坏以及防倒塌的能力。对土建结构工程来说,其安全性主要是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是结构的设计,第二是工程的施工水平。同时。其安全性还与工程的使用和养护方式相关联。当前,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有待提高,
一、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分析
在土建结构工程安全性当中,防止倒塌、破坏是安全性的最为基本的两个要点,也是结构工程重要的指标之一。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结构的设计,二是施工的水准。此外,其也与土建结构工程的正确使用和维护密切相关。而这些指标等,和土建结构工程的相关设计标准和技术标准密切相关。
1、土建结构工程设计的安全标准
对土建结构工程来说,结构的安全性体现在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性、结构整体的耐久性和结构的牢固性这三方面。
2、土建结构安全施工的安全标准
在过去,土建结构设计的安全标准设置的非常低,因此,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和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人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土建工程安全施工标准,从而有效保证了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我们知道,当前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满足当前人们生活的需要,而且要为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就要满足未来人们对于基础设施的需要、因此,对于工程技术人员而言,结构工程的安全性的相关指标不能含混不清,不能制造虚假的指标来蒙混过关。
但是当前的土建工程设计存在着设计不规范的问题,以至于土建结构工程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着不少的隐患。而新的土建结构安全施工标准的制定,就弥补了安全施工技术标准方面的空白,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我国目前土木工程在结构设计中的现状
1、我国建筑结构安全性规范设置水平要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
由于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在我国发展的比较晚,设计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同时以前由于经济水平等原因,导致建筑结构安全性规范设置较低,导致了我国的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的欠缺,主要表现出了建筑的牢固性较差,其结构承载能力不足。第一,关于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设置水准,我国大多采用安全系数或者分项系数作为衡量指标,安全系数或者分项系数越大,建筑结构安全性越好;第二,关于结构整体牢固性,我国用以防止爆炸、地震等灾害的建筑整体牢固性规范设置还不是十分严谨;第三,关于结构耐久安全性,我国建筑结构安全性规范重点考虑了对建筑结构性强度的要求,而忽略了建筑在环境因素影响的耐久安全性。
2、设计中混淆构造柱和承重柱造成事故
在土木工程设计中,有些设计会将构造柱和承重柱混淆,影响了工程的牢固性,从而造成事故的发生。构造柱是在砖混结构的建筑中,与梁配合,可以防止墙壁的裂缝,有助于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但是,如果设计人员将构造柱当成承重墙使用,当遇到地震等剧烈震动时,因为构造柱不如承重柱的强度,而且构造柱不设基础,抵抗不住地震的力量,从而遭到破坏,出现裂缝、沉降,最终导致房屋的倒塌。因此,设计人员必须认真区分构造柱和承重柱,以防止悲剧发生。
3、承重柱截面积设计过小
设计人员在设计抗震烈度要求不高的地区的建筑时,会将承重柱截面积设计过小,这样更方便分析受力。但是这样做的时候,往往会在有外力作用时,导致柱和梁开裂的现象,从而降低了建筑的使用寿命。如果出现地震等强大作用力下,房屋就有可能倒塌,造成人员伤亡。
4、土木工程的安全规范不完善
我国土木工程的安全规范存在许多漏洞,权威性较低,约束力较差,所以导致我国土木工程的质量普遍不如国外,很多国外的百年老楼质量依旧很好,仍在正常使用,而我国很多的土木工程质量令人堪忧,甚至有的建筑使用不到十年,已开始出现墙壁开裂、变形等等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我国土木工程的结构规范安全设置低于国外的规范。
三、提高土建结构工程安全性的措施
土建结构工程关系都人们的切身利益,需要加强重视,提高工程的安全性,进而提高结构工程的使用寿命。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土建结构工程安全性的措施:
1、应用合理的技术规范
在现行土建结构的规范标准下,要摆脱计划经济年代留下来的一些遗留问题,就要求我们对于规范进行合理的编制和改进,但不要过分地去强求统一,以免使得一些个性化的东西减少,同时会导致缺乏实事求的倾向。要提倡各个省市对于规范进行地方性的编制,在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标准上可以有不同的设置水准。假使全国性的规范制定得越是详细就会使得一些地方性的适用性变得越差,不仅会造成规范的使用混亂,还可能造成建筑规范的使用困惑,在岩土工程的规范中表现得也是如此。在技术的标准中,强制性越强就会导致相关部门承担的责任越大,对于具体的技术承担的责任越重。我们所要求的规范中的要求应该是最低的要求,在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上,在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也应该保证尽量地做到最低的要求,目的是要保证公众的安全。对于地方性的编制规范,要采用不同的要求,从而去适应不同的地区在地质经济和技术上的差异,鼓励科技人员去进行科技创新。
2、加强施工技术的改进
首先,要加强对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影响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的因素主要有裂缝、盐冻、渗漏和侵蚀,在这其中最影响安全性和使用性的就是裂缝,在一些安全的检测中,可以应用探测的方式去确定裂缝的病害,在传统的探测方法中,我们可以使用的是超声波法和声波等,在土建结构的强度检测上,我们主要应用的方法是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以及射线法等,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检测来反映土建结构的表层强度等级。其次,要按照合理的技术规范进行施工管理和使用,同时对于规范进行合理的编制和改进,不要去强求统一,以免使得些个性化的东西减少,同时导致酞乏实事求的灵活性的优点。要提倡和鼓励各种灵活的设计标准。同时,政府部门对于结构安全性规范的强制性越大,就要承担越多的责任,因此需要适当的放松对安全规范编纂的要求,多接受民众的要求,对规范工作进行适当的指导,提高规范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真正的做到安全性工作有章可循。
3、加强对安全监测设施的使用
为了保证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需要借助一定的安全监测设备,对土建物进行实时的检测和监督,同时利用检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评价土建物是否安全,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设施的投入和人员的培训,对技术人员的监督工作进行指导,并对土建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和预测,进而为土建工程的安全性做出详细的评估报告,为安全性的检查提供依据。同时要对设备和实施进行更新和改进,以便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检测设备的进步和完善,为土建物的安全性提高奠定坚实的设备基础。
四、结束语
土建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形势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因为它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和人民的发展的方方面面。而土建结构的安全问题也是牵动着社会各方的重视,为了更好的提高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必须在新技术以及技术规范方面做极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浩.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5).
[2]苗中伟.土建结构工程安全性之我见[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8).
[3]宋亮.提高土建结构工程安全性的措施[J].科技风,2012.(9).
【关键词】 土建结构工程;安全性;现状;策略
引言:
结构的安全性是土建结构工程的一个质量指标,是决定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结构的安全性主要指的是结构的防破坏以及防倒塌的能力。对土建结构工程来说,其安全性主要是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是结构的设计,第二是工程的施工水平。同时。其安全性还与工程的使用和养护方式相关联。当前,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有待提高,
一、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分析
在土建结构工程安全性当中,防止倒塌、破坏是安全性的最为基本的两个要点,也是结构工程重要的指标之一。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结构的设计,二是施工的水准。此外,其也与土建结构工程的正确使用和维护密切相关。而这些指标等,和土建结构工程的相关设计标准和技术标准密切相关。
1、土建结构工程设计的安全标准
对土建结构工程来说,结构的安全性体现在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性、结构整体的耐久性和结构的牢固性这三方面。
2、土建结构安全施工的安全标准
在过去,土建结构设计的安全标准设置的非常低,因此,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和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人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土建工程安全施工标准,从而有效保证了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我们知道,当前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满足当前人们生活的需要,而且要为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就要满足未来人们对于基础设施的需要、因此,对于工程技术人员而言,结构工程的安全性的相关指标不能含混不清,不能制造虚假的指标来蒙混过关。
但是当前的土建工程设计存在着设计不规范的问题,以至于土建结构工程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着不少的隐患。而新的土建结构安全施工标准的制定,就弥补了安全施工技术标准方面的空白,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我国目前土木工程在结构设计中的现状
1、我国建筑结构安全性规范设置水平要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
由于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在我国发展的比较晚,设计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同时以前由于经济水平等原因,导致建筑结构安全性规范设置较低,导致了我国的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的欠缺,主要表现出了建筑的牢固性较差,其结构承载能力不足。第一,关于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设置水准,我国大多采用安全系数或者分项系数作为衡量指标,安全系数或者分项系数越大,建筑结构安全性越好;第二,关于结构整体牢固性,我国用以防止爆炸、地震等灾害的建筑整体牢固性规范设置还不是十分严谨;第三,关于结构耐久安全性,我国建筑结构安全性规范重点考虑了对建筑结构性强度的要求,而忽略了建筑在环境因素影响的耐久安全性。
2、设计中混淆构造柱和承重柱造成事故
在土木工程设计中,有些设计会将构造柱和承重柱混淆,影响了工程的牢固性,从而造成事故的发生。构造柱是在砖混结构的建筑中,与梁配合,可以防止墙壁的裂缝,有助于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但是,如果设计人员将构造柱当成承重墙使用,当遇到地震等剧烈震动时,因为构造柱不如承重柱的强度,而且构造柱不设基础,抵抗不住地震的力量,从而遭到破坏,出现裂缝、沉降,最终导致房屋的倒塌。因此,设计人员必须认真区分构造柱和承重柱,以防止悲剧发生。
3、承重柱截面积设计过小
设计人员在设计抗震烈度要求不高的地区的建筑时,会将承重柱截面积设计过小,这样更方便分析受力。但是这样做的时候,往往会在有外力作用时,导致柱和梁开裂的现象,从而降低了建筑的使用寿命。如果出现地震等强大作用力下,房屋就有可能倒塌,造成人员伤亡。
4、土木工程的安全规范不完善
我国土木工程的安全规范存在许多漏洞,权威性较低,约束力较差,所以导致我国土木工程的质量普遍不如国外,很多国外的百年老楼质量依旧很好,仍在正常使用,而我国很多的土木工程质量令人堪忧,甚至有的建筑使用不到十年,已开始出现墙壁开裂、变形等等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我国土木工程的结构规范安全设置低于国外的规范。
三、提高土建结构工程安全性的措施
土建结构工程关系都人们的切身利益,需要加强重视,提高工程的安全性,进而提高结构工程的使用寿命。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土建结构工程安全性的措施:
1、应用合理的技术规范
在现行土建结构的规范标准下,要摆脱计划经济年代留下来的一些遗留问题,就要求我们对于规范进行合理的编制和改进,但不要过分地去强求统一,以免使得一些个性化的东西减少,同时会导致缺乏实事求的倾向。要提倡各个省市对于规范进行地方性的编制,在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标准上可以有不同的设置水准。假使全国性的规范制定得越是详细就会使得一些地方性的适用性变得越差,不仅会造成规范的使用混亂,还可能造成建筑规范的使用困惑,在岩土工程的规范中表现得也是如此。在技术的标准中,强制性越强就会导致相关部门承担的责任越大,对于具体的技术承担的责任越重。我们所要求的规范中的要求应该是最低的要求,在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上,在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也应该保证尽量地做到最低的要求,目的是要保证公众的安全。对于地方性的编制规范,要采用不同的要求,从而去适应不同的地区在地质经济和技术上的差异,鼓励科技人员去进行科技创新。
2、加强施工技术的改进
首先,要加强对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影响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的因素主要有裂缝、盐冻、渗漏和侵蚀,在这其中最影响安全性和使用性的就是裂缝,在一些安全的检测中,可以应用探测的方式去确定裂缝的病害,在传统的探测方法中,我们可以使用的是超声波法和声波等,在土建结构的强度检测上,我们主要应用的方法是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以及射线法等,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检测来反映土建结构的表层强度等级。其次,要按照合理的技术规范进行施工管理和使用,同时对于规范进行合理的编制和改进,不要去强求统一,以免使得些个性化的东西减少,同时导致酞乏实事求的灵活性的优点。要提倡和鼓励各种灵活的设计标准。同时,政府部门对于结构安全性规范的强制性越大,就要承担越多的责任,因此需要适当的放松对安全规范编纂的要求,多接受民众的要求,对规范工作进行适当的指导,提高规范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真正的做到安全性工作有章可循。
3、加强对安全监测设施的使用
为了保证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需要借助一定的安全监测设备,对土建物进行实时的检测和监督,同时利用检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评价土建物是否安全,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设施的投入和人员的培训,对技术人员的监督工作进行指导,并对土建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和预测,进而为土建工程的安全性做出详细的评估报告,为安全性的检查提供依据。同时要对设备和实施进行更新和改进,以便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检测设备的进步和完善,为土建物的安全性提高奠定坚实的设备基础。
四、结束语
土建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形势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因为它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和人民的发展的方方面面。而土建结构的安全问题也是牵动着社会各方的重视,为了更好的提高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必须在新技术以及技术规范方面做极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浩.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5).
[2]苗中伟.土建结构工程安全性之我见[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8).
[3]宋亮.提高土建结构工程安全性的措施[J].科技风,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