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河南省69所高职高专院校2008~2010年的招生计划为依据,结合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指出了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数量结构不协调的问题,探讨以产业总量特征为依据,调整河南省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产业结构
近年来,河南职业教育重视专业内涵与人才类型、层次相适应,遵循“经济发展需要驱动”规则。着力专业结构调整,加快培养专科以上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部分学校根据岗位群、技术水平设置专业,注重针对性与适应性向结合,教育效益与稳定性得到了统一。然而,从实际的调研结果来看,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还是存在于产业数量结构不协调的问题。
一、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数量结构不协调
河南省高职(大专)专业设置与三大产业之间匹配情况:
从以上表格的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河南省目前高职专业设置的分布于产业结构的整体分布状况并不协调。具体表现如下:
1.与第一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和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的发展变动不相协调。虽然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下降趋势,高职专业百分比逐年上升,但其专业设置未能按照产业发展要求来调整。2009年,我省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4.3%,而同期高职专业百分比仅为5.1%,低9.2个百分点。专业设置与第一产业产值比例明显不协调,导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多但素质不高。
2.专业设置分布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与两大产业产值比例不相协调。河南省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在连续三年中的变化较慢,其中,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在三大产业中最多,然而第二产业的相关专业数量却偏少,明显与该产业的发展和在河南省的重要地位不相适应;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并不大,然而第三产业的相关专业设置数量却偏大,因受经济发展变动所带来的就业形势的影响,与第三产业相关的毕业生数已经超过了该产业在河南省能够容纳的数量,这造成目前河南省人才供需不均衡、结构失调,最终导致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不足,结构也不够合理,第三产业人才集中于教育、卫生、经济等专业,出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偏差,不能满足第三产业的发展要求。新材料、新能源等工程技术人员不能满足需要,高新技术和复合型创新人才整体缺乏。
在调研的109所高职院校中,有26所工科类院校,仅占高职院校总数的23.9%,与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平均为56.8%的比重相比,比例偏少。这表明我省现阶段面向基层、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工人不足,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弱,这与我省作为新兴工业大省的地位不符。
相对河南省产业结构“二三一”的特征,我省高职专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三二一”的特征。专业结构与我国发达地区和世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相适应,却难以适应我省产业结构的现状。由于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我省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重化工业化中的高加工度产业主导阶段。而我省高职专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信息化特征,明显超前于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
另外,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许多院校均在办同一专业,发展中面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等问题。从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院校均在办同一专业,导致招生规模不大,发展中面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等问题。这无论对全省还是对于每个职业院校来说,都不利于形成特色优势专业,培养的人才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二、以产业总量特征为依据,调整河南省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专业总量与产业总量结构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人才结构与产业总量结构的适应性上。针对河南省人才结构与产业总量结构很不协调的现状,试图以产业总量特征为依据,提出以下调整河南省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的建议。
1.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现代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一是加大现有农林院校与现代农业相关的专业设置的比例,推进农业院校数量和专业布点总量增长。二是推进现有农林类院校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河南省有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比如郑州牧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省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漯河食品职业学院、许昌陶瓷职业学院等,这些学校在专业领域优势突出,适应了当地产业结构发展的需求。在目前形势下,应以他们为龙头进一步发挥其专业优势,2009年12月5日,依托郑州牧专成立的河南牧业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揭牌,这标志着以郑州牧专为主的信阳农专、商丘职院、周口职院、河南农业职院、漯河食品职院等高校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参与全国农牧专业的教育优势竞争。如果这些学校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相互取长补短,那么在未来,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就能与普通院校本科生甚至硕士生一较高下。要考虑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增设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整合相关专业小类,提高办学条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紧密结合产业需要大力发展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内部的科类结构是当前的主要任务。部分工科类高等专科学校可以改办职业教育,经国家教委批准也可利用少数具有条件的重点工科类职业中专通过改制等方式作为补充。
各职业院校也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自身的条件,专业建设要从数量增长型向专业内涵发展型转变,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逐渐形成规模化、特色化的优势专业,建立学校的学科优势,形成各职业院校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结构。例如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可以进行区域内教学设备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整合,也可以考虑学校和学科专业的整合,重点要提高与附加值高的高新产业相关的专业质量。
另外,针对目前河南省许多院校均在办同一专业,发展中面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等问题,可以考虑与第三产业相关的学校和专业在总体数量上进行压缩,并考虑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性调整,以集中优势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应推广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及行业企业的定向、定点、订单培养与高职院校自主培养相结合的形式,使专业设置、规模与全省产业发展相适应,与地方需求相适应,避免盲目设置专业,盲目扩大规模,造成招生竞争、就业竞争的加剧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宋海涛.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1):1~4
[2]杜锐,王庆锋.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5):181~183
[3]李艳红,曹晔.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现状调查与调整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8):13~16
[4]熊光慈.河南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6):10~13
[5]聂华林,王成勇.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11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产业结构
近年来,河南职业教育重视专业内涵与人才类型、层次相适应,遵循“经济发展需要驱动”规则。着力专业结构调整,加快培养专科以上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部分学校根据岗位群、技术水平设置专业,注重针对性与适应性向结合,教育效益与稳定性得到了统一。然而,从实际的调研结果来看,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还是存在于产业数量结构不协调的问题。
一、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数量结构不协调
河南省高职(大专)专业设置与三大产业之间匹配情况:
从以上表格的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河南省目前高职专业设置的分布于产业结构的整体分布状况并不协调。具体表现如下:
1.与第一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和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的发展变动不相协调。虽然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下降趋势,高职专业百分比逐年上升,但其专业设置未能按照产业发展要求来调整。2009年,我省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4.3%,而同期高职专业百分比仅为5.1%,低9.2个百分点。专业设置与第一产业产值比例明显不协调,导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多但素质不高。
2.专业设置分布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与两大产业产值比例不相协调。河南省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在连续三年中的变化较慢,其中,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在三大产业中最多,然而第二产业的相关专业数量却偏少,明显与该产业的发展和在河南省的重要地位不相适应;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并不大,然而第三产业的相关专业设置数量却偏大,因受经济发展变动所带来的就业形势的影响,与第三产业相关的毕业生数已经超过了该产业在河南省能够容纳的数量,这造成目前河南省人才供需不均衡、结构失调,最终导致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不足,结构也不够合理,第三产业人才集中于教育、卫生、经济等专业,出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偏差,不能满足第三产业的发展要求。新材料、新能源等工程技术人员不能满足需要,高新技术和复合型创新人才整体缺乏。
在调研的109所高职院校中,有26所工科类院校,仅占高职院校总数的23.9%,与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平均为56.8%的比重相比,比例偏少。这表明我省现阶段面向基层、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工人不足,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弱,这与我省作为新兴工业大省的地位不符。
相对河南省产业结构“二三一”的特征,我省高职专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三二一”的特征。专业结构与我国发达地区和世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相适应,却难以适应我省产业结构的现状。由于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我省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重化工业化中的高加工度产业主导阶段。而我省高职专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信息化特征,明显超前于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
另外,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许多院校均在办同一专业,发展中面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等问题。从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院校均在办同一专业,导致招生规模不大,发展中面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等问题。这无论对全省还是对于每个职业院校来说,都不利于形成特色优势专业,培养的人才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二、以产业总量特征为依据,调整河南省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专业总量与产业总量结构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人才结构与产业总量结构的适应性上。针对河南省人才结构与产业总量结构很不协调的现状,试图以产业总量特征为依据,提出以下调整河南省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的建议。
1.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现代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一是加大现有农林院校与现代农业相关的专业设置的比例,推进农业院校数量和专业布点总量增长。二是推进现有农林类院校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河南省有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比如郑州牧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省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漯河食品职业学院、许昌陶瓷职业学院等,这些学校在专业领域优势突出,适应了当地产业结构发展的需求。在目前形势下,应以他们为龙头进一步发挥其专业优势,2009年12月5日,依托郑州牧专成立的河南牧业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揭牌,这标志着以郑州牧专为主的信阳农专、商丘职院、周口职院、河南农业职院、漯河食品职院等高校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参与全国农牧专业的教育优势竞争。如果这些学校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相互取长补短,那么在未来,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就能与普通院校本科生甚至硕士生一较高下。要考虑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增设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整合相关专业小类,提高办学条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紧密结合产业需要大力发展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内部的科类结构是当前的主要任务。部分工科类高等专科学校可以改办职业教育,经国家教委批准也可利用少数具有条件的重点工科类职业中专通过改制等方式作为补充。
各职业院校也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自身的条件,专业建设要从数量增长型向专业内涵发展型转变,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逐渐形成规模化、特色化的优势专业,建立学校的学科优势,形成各职业院校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结构。例如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可以进行区域内教学设备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整合,也可以考虑学校和学科专业的整合,重点要提高与附加值高的高新产业相关的专业质量。
另外,针对目前河南省许多院校均在办同一专业,发展中面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等问题,可以考虑与第三产业相关的学校和专业在总体数量上进行压缩,并考虑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性调整,以集中优势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应推广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及行业企业的定向、定点、订单培养与高职院校自主培养相结合的形式,使专业设置、规模与全省产业发展相适应,与地方需求相适应,避免盲目设置专业,盲目扩大规模,造成招生竞争、就业竞争的加剧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宋海涛.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1):1~4
[2]杜锐,王庆锋.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5):181~183
[3]李艳红,曹晔.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现状调查与调整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8):13~16
[4]熊光慈.河南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6):10~13
[5]聂华林,王成勇.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