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三探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f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咏雪》,不得不提及《世说新语》一书。《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年间名士文人的言行风貌。全书按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有若干则,总共一千多则。每则字数多少不一,有的百十字,有的三言两语,显出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特点。此书语言精炼,许多故事生动有趣。《咏雪》便是其中一篇有趣的故事,全文仅七十一字,词寡而意丰,留给读者深远的探究空间。下面选取三个问题作番揣摩、品赏。
  
  一、为什么此文在《世说新语》中归于“言语”类?
  
  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了“言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文章按内容和写法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陈述故事各要素,为“咏雪”情节作铺垫。是为叙述,略写。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咏雪”过程,故事主体。是为描写,详写。
  3.“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补述兄女身份。是为说明,略写。
  可见文章虽短而首尾俱全,详略各得其所,叙述、描写、说明各显其能。中间的三人对话是故事主体或情节主干,我们姑且以此作为独立情节来分析,那么这里的情节是对话中进行完成的。
  “白雪纷纷何所似?”——情节开端;
  “撒盐空中差可拟。”——情节发展;
  “未若柳絮因风起。”——情节高潮。
  读这三句话,一句比一句有味道。这是全文最精彩之处,一问一答尽显文人的智慧和作者写作的技巧。言语精彩,正是这一则故事置于“言语”类的主因。
  
  二、“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如何分出高下?
  
  兄子胡儿抢先回答“撒盐空中差可拟”,显然是率尔以对;兄女继之答曰“未若柳絮因风起”,乃是得到片刻的沉思,有备而来。
  兄子的“撒盐空中”确实形象感很强,但盐为何物?给人咸涩之感,何美之有?兄女的“柳絮因风起”不但形象感强,而且轻柔、优美、高雅,似胜兄子一筹。
  所谓“差可拟”,因率尔而拿不准的心情直而言之;所谓“未若”,明显压兄子一头,譬如积薪,后来居上。
  兄女的“柳絮因风起”,身处隆冬寒天,恍若见到春天来了,读之令人神清气爽;相比之下,兄子的“撒盐空中”则没有遥远的幻想,显得浅近、鄙俗。
  
  三、此文让人看到古代文学教育怎样的现实?
  
  从文章看,三人都是才子、才女,其间进行的是高雅的对话、智慧的对话,闪烁灵气、悟性之光芒。关于文中体现的文学教育的现实,试分析如下:
  1.讲论文义与即兴作诗相结合,枯燥的学习与有兴味的学习相结合;
  2.课堂向大自然开放,开放感受力和悟性;
  3.给学生充分自由,激发其有创意的表达;
  4.重视启发和鼓励,不评判优劣;
  5.诗教成为文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6.学生们文学才艺训练有素,能诗善赋,出口成章。
  是否还有其他可挖掘的意义?或者这里所挖掘的意义有否不当之处?读者可以自由评说。此处设问意在训练散发性思维,在一小点上拓展广阔的思想空间。
其他文献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性,爱诗的人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但《锦瑟》作年不详,意境朦胧,就像一个大大的谜团,增加了学生鉴赏的难度。因此,教师有引导学生鉴赏的必要。  本着遵循认知规律、遵循鉴赏基本原则,教学中宜深入浅出、以读带赏,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新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一、名句导入,激发兴趣    实践表明,由已知切入新课
对联又叫“对子”,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由诗词形式演变而来的。如《笠翁对韵》中有“茅店村前浩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再如“祖国与天地同寿,江山如日月永辉”,都是对仗特别工整的好联。    一、对联题型的现状。    对对联,这是很令考生头痛的一种新题型。2004年高考试卷中出现对联“大会战”的局面,让考生焦头烂额。2005年还是余韵徐歇,对联题头戴面纱、乔装打扮,给许多考生一记
对《野草》的解读,之所以至今还没有出现无可辩驳的解读方法,之所以从作者写出来直到8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像斯芬克斯之谜一样,我想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鲁迅自己对章衣萍说的“我的哲学都包括在我的《野草》里面”{1},鲁迅研究史也随着历史的推移而不断有新的变化,当然其中不乏曲解和狭解,这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对于这样一位思想巨人,要真正想从他对生命哲学的深刻思考中有所启发并不容易。孙玉石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