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广大教师在不断的学习研讨与实践探索中,越来越认识到:要让学生真正轻松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与激发创造精神,就必须摒弃以往形式单一、内容统一、唯师独尊的考试评价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鼓励引导为主的开放式评价。采用开放式评价,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鉴于以上认识,笔者进行过一些尝试与探索,以下是在实施考试和评价过程中发生的一个小插曲。
上学期期末,组织六年级学生进行数学技能操作测试。考前,我就考试的内容、方式与学生共同协商之后达成共识:考试内容以六年级数学教材为重点,可以自备材料、学具,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考试组织形式方面,学生可以独自参加考试,也可以组成2~3人的小组参加考试,但组内成员必须分工合作,每个人都有明确的任务。汇报展示小组成果时,由一人主讲,其他成员作补充。为了让学生发挥出最佳水平,体现自己在数学学习方面的一技之长,我给学生一周的准备时间,并允许家长参与辅导。
转眼,到了汇报展示的时间。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我让学生共同参与评价。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即使评价中出现意见相左的情况,也可成为一种即时生成的教育资源,学生在争辩中思考、分析,何乐而不为呢?
考试开始了,课代表林梦娇首先参加考试。她给大家展示的是一组(3个)长方体形的包装盒,学生们个个全神贯注地听着她讲解:“这是我用硬纸板做的长方体盒子,这3个盒子的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10厘米、30厘米;6厘米、15厘米、20厘米;10厘米、12厘米、15厘米。这些盒子的体积都是1800立方厘米,但每个盒子用多少硬纸板却是不相同的:第一个盒子用料最多,第三个盒子用料最少。通过观察和计算,我发现当长方体的长、宽、高越接近的时候,用料最少……”学生们评价说:“林梦娇的长方体包装盒做工精细。”“林梦娇不但做得好,而且还能通过制作发现规律。”大家不约而同地为她打了“优秀”。
考试顺利地进行着,许多学生作了精彩的展示与解说。轮到小波了,他给大家展示的是一组漂亮的轴对称图形,并讲解了制作的方法。我说:“小波今天展示的作品很有创意,他的成绩应该是‘优’吧?”谁知话音刚落,学生们一改之前的冷静,大声地反对:“他不能得优,最多只能得良。”“为什么?”我纳闷并追问道。“他平时总是不能认真完成作业。”“他有时还要抄我的作业。”刹那间,小波的脸刷地红到了脖子根,眼神开始闪躲。我知道他是在克制自己的情绪,试图掩盖内心的尴尬。为了缓和这种紧张的气氛,我忙微笑地维护道:“同学们,人非圣贤!再说,今天的技能操作考试他做得的确很好呀。”“他是屡教不改,无药可救了。”“反正不能给他优……”大家议论纷纷。刹那间,我觉得自己对弱者的善意袒护是那么的无能为力。我无奈.心想:好端端的评价怎么就走到岔道上去了呢?
考试结束了,许多学生都得到了自己满意的成绩。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激动,久久沉浸在喜悦之中,可小波呢?他孤独地躲在角落里,暗自伤神。此情此景,让我陷入了深思。
我觉得学生们有些过分(也许这是学生率真的表现),不应该那么直接地打击、伤害小波,而应该宽容一些。一个曾经犯过错误的孩子更需要同伴的帮助与关爱,而不是唾弃。现在,大家都戴上了有色眼镜,无论他做什么,同学们都抓住他的小辫子不放,他怎能快乐地在这个集体中成长?事实上,如果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这件事情,那就绝不仅仅是感情上的宽容这么简单了。它更多地引发了我们在实行多元化评价过程中对学生评价的引导和教育问题的思考,它让我们看清了目前在评价过程中存在的软肋问题,那就是缺乏对学生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引导。上述案例的学生,他们习惯用过去式评价一个人,认为曾经的表现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就盲目地将这种憎恶置于学习评价中,导致评价不能做到客观、公正。
实际上,发生这样的事,与其抱怨学生存在偏见,倒不如反思一下我们教师自身的教育行为。正是由于我们平时忽略情感、价值观的引导,才导致了学生不能以“就事论事”的态度处理事情。其实,在评价过程中,情感引导是与学科知识、技能同样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是对学生人格、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引导。这种情感里有理解、宽容、敬佩、支持,既客观又有尺度、技巧。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能够更成熟、更客观,那么教师首先要做到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以偏盖全,实事求是,正确地引导学生利用学科的知识、技能去评价他人的同时,引导他们在情感上支持、鼓励被评价人,避免“一棍子打死人”的现象发生,达到情感和知识技能的融合。否则,其结果只会偏离事物的客观性,扭曲学生对评价的理解,削弱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甚至会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上学期期末,组织六年级学生进行数学技能操作测试。考前,我就考试的内容、方式与学生共同协商之后达成共识:考试内容以六年级数学教材为重点,可以自备材料、学具,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考试组织形式方面,学生可以独自参加考试,也可以组成2~3人的小组参加考试,但组内成员必须分工合作,每个人都有明确的任务。汇报展示小组成果时,由一人主讲,其他成员作补充。为了让学生发挥出最佳水平,体现自己在数学学习方面的一技之长,我给学生一周的准备时间,并允许家长参与辅导。
转眼,到了汇报展示的时间。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我让学生共同参与评价。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即使评价中出现意见相左的情况,也可成为一种即时生成的教育资源,学生在争辩中思考、分析,何乐而不为呢?
考试开始了,课代表林梦娇首先参加考试。她给大家展示的是一组(3个)长方体形的包装盒,学生们个个全神贯注地听着她讲解:“这是我用硬纸板做的长方体盒子,这3个盒子的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10厘米、30厘米;6厘米、15厘米、20厘米;10厘米、12厘米、15厘米。这些盒子的体积都是1800立方厘米,但每个盒子用多少硬纸板却是不相同的:第一个盒子用料最多,第三个盒子用料最少。通过观察和计算,我发现当长方体的长、宽、高越接近的时候,用料最少……”学生们评价说:“林梦娇的长方体包装盒做工精细。”“林梦娇不但做得好,而且还能通过制作发现规律。”大家不约而同地为她打了“优秀”。
考试顺利地进行着,许多学生作了精彩的展示与解说。轮到小波了,他给大家展示的是一组漂亮的轴对称图形,并讲解了制作的方法。我说:“小波今天展示的作品很有创意,他的成绩应该是‘优’吧?”谁知话音刚落,学生们一改之前的冷静,大声地反对:“他不能得优,最多只能得良。”“为什么?”我纳闷并追问道。“他平时总是不能认真完成作业。”“他有时还要抄我的作业。”刹那间,小波的脸刷地红到了脖子根,眼神开始闪躲。我知道他是在克制自己的情绪,试图掩盖内心的尴尬。为了缓和这种紧张的气氛,我忙微笑地维护道:“同学们,人非圣贤!再说,今天的技能操作考试他做得的确很好呀。”“他是屡教不改,无药可救了。”“反正不能给他优……”大家议论纷纷。刹那间,我觉得自己对弱者的善意袒护是那么的无能为力。我无奈.心想:好端端的评价怎么就走到岔道上去了呢?
考试结束了,许多学生都得到了自己满意的成绩。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激动,久久沉浸在喜悦之中,可小波呢?他孤独地躲在角落里,暗自伤神。此情此景,让我陷入了深思。
我觉得学生们有些过分(也许这是学生率真的表现),不应该那么直接地打击、伤害小波,而应该宽容一些。一个曾经犯过错误的孩子更需要同伴的帮助与关爱,而不是唾弃。现在,大家都戴上了有色眼镜,无论他做什么,同学们都抓住他的小辫子不放,他怎能快乐地在这个集体中成长?事实上,如果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这件事情,那就绝不仅仅是感情上的宽容这么简单了。它更多地引发了我们在实行多元化评价过程中对学生评价的引导和教育问题的思考,它让我们看清了目前在评价过程中存在的软肋问题,那就是缺乏对学生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引导。上述案例的学生,他们习惯用过去式评价一个人,认为曾经的表现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就盲目地将这种憎恶置于学习评价中,导致评价不能做到客观、公正。
实际上,发生这样的事,与其抱怨学生存在偏见,倒不如反思一下我们教师自身的教育行为。正是由于我们平时忽略情感、价值观的引导,才导致了学生不能以“就事论事”的态度处理事情。其实,在评价过程中,情感引导是与学科知识、技能同样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是对学生人格、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引导。这种情感里有理解、宽容、敬佩、支持,既客观又有尺度、技巧。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能够更成熟、更客观,那么教师首先要做到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以偏盖全,实事求是,正确地引导学生利用学科的知识、技能去评价他人的同时,引导他们在情感上支持、鼓励被评价人,避免“一棍子打死人”的现象发生,达到情感和知识技能的融合。否则,其结果只会偏离事物的客观性,扭曲学生对评价的理解,削弱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甚至会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