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问题
1 概念内涵:什么是自然经济?什么是小农经济?目前史学界对其认识存在一定的争议。有人认为,小农经济就是自然经济;也有人认为,自然经济包括小农经济;还有人认为,小农经济包含自然经济。但不论何种认识,大家都认为,无论是自然经济,还是小农经济,一般是以家庭为基本组织形式,具备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的共同点。作为中学生,在这一问题上不要过于纠缠,知道其基本内涵就可以了。
2 基本特点:①自给自足。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自给自足,并不是生活丰足,而是指在没有战乱、天灾和苛政干扰下,广大农民通过“男耕女织”可以勉强维持生存与发展。②分散性。即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经济生活联系不紧密。③封闭性。人与人之间缺少交往与合作。④落后性。生产工具相对简陋,生产技术发展缓慢,有容易满足的社会心态。
3 发展条件:①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②铁犁和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③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④生产规模小,促使农民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⑤封建政府为保证税源,明智的统治者多采取重农政策。
4 不利因素:①因生产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故自然经济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②封建剥削沉重,农民只能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从而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5 基本评价:①自然经济状态下,自耕农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因而基本上适应了封建时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由于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等弱点,造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发展缓慢和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进入近代社会后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 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所有制(公有制)。在原始农业产生之前,不存在土地所有制问题。但随着原始农业的兴起,土地归谁所有便提上了历史日程。氏族公社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时期,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2 奴隶社会实行井田制(国有制)。史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的井田制,起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制时代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其名,源于当时的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看,当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周王将其分赐给诸侯臣下,让其世代享用,但不能转让与买卖,并交纳一定的贡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这种土地制度的反映。在这种土地制度之下,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就是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井田;产品分配则表现为奴隶主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井田制作为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巩固了奴隶制度,是分封制度实行的经济前提。但从春秋时期开始,随着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井田制走向瓦解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
3 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封建社会在土地所有制问题上,存在土地私有和国有两种形式。其中,土地私有制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中国土地私有制,起源于春秋,确立于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如秦商鞅变法,废井田,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就具体占有而言,它可分为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由于土地私有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土地兼并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土地兼并的实质就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它一方面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则造成了我国封建社会的两极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威胁封建国家的统治。为此,封建国家不得不实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以增加国家财政收人、巩固统治。这就是西晋实行限田、曹魏实行屯田制、北魏至隋唐实行均田制等土地国有制的原因所在。但土地兼并是封建私有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当时国家权力的历史使命就是适应和保护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国家只能在不从根本上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去限制和延缓土地兼并。
总之,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演变规律,就是从土地公有(国有)到土地私有。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 基本含义:“海禁”的基本内容就是明清统治者禁止官民私自下海的政策,本质上就是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是指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和场所、活动范围和中外交往等做出限制,设立“公行”制度,政府独揽一切进出口贸易的权利,限制对外贸易。
2 实行原因: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②倭寇和西方殖民者先后骚扰和威胁中国东南沿海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客观原因。③明清统治者为防止东南沿海居民与外来势力联合推翻自己的统治,特别是清朝统治者为防止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厉行“海禁”,这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观原因。
3 主要影响:①闭关锁国政策,是明清统治者巩固自身统治,对外实行民族“自卫”的政策。这种政策,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曾起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②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科学技术,使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日益落后于西方,从而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
四、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
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包括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近代社会后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与解放区的经济(因教材与篇幅原因,此略)。其具体演变如下:
1 封建自然经济,在整个近代呈瓦解衰败之势。封建自然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发展到顶峰,并一直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前虽然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但并无多大变化。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随之产生的新经济因素不断破坏中国社会原有的经济结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但在近代社会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特别是在广袤的农村)。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以“农民的私有”取代了“地主的私有”,到1952年随着土改运动的基本结束,封建自然经济基本消亡了。
2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是伴随外国入侵而进入中国的,并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而发展,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而走向消亡。鸦片战争 后,随着中国大门被迫打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了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将中国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存在和发展,虽然客观上催生出中国新的经济因素,但也是新经济因素发展中的最大障碍。一战的发生使得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的主要原因。但与此同时,美日等国却乘隙而人,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战结束后,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争夺和扩张。抗日战争时期,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更多的是表现在美日两圄的争夺。解放战争时期,美国更是“一枝独秀,春光独占”、“美化”中国,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以沉重打击。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财产并将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一部分。到1952年底,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基本完成,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基本上被“打扫干净”。
3 洋务经济是指伴随洋务运动产生和结束的一种经济形式。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后,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被称为“洋务派”)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在不改变封建制度前提下,引进西方技术,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这些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起先后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并且创建了新式海军和近代教育,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末,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20世纪的“洋务经济”绝大部分消融进其他经济成分(如官僚资本、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当中,消失于中国近代经济舞台。
4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近代呈现出曲折发展的态势。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洋务运动的诱导和“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产生了,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了一股新的气息。19世纪末,清政府的“放宽”政策直接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一战结束后,随着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蒋介石政府统治时期,民族工业在三座大山的残酷挤压下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间,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因遭受日美等帝国主义和国内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打击,再加上战争的巨大消耗而陷入绝境。新中国成立后,出于恢复国民经济的需要,在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的推动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1953~1956年,经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最终走向消亡。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瓦解了中国的传统自然经济;为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5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伴随着蒋家王朝统治的兴衰而大起大落。1927年,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开始形成并逐渐膨胀。抗日战争时期,在国统区官僚资本借助“战时体制”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强取豪夺,从而实现了对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解放战争时期,官僚资本依靠国家权力加强经济垄断,极力挤压民族工业,严重破坏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没收官僚资本并将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一部分。
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 基本含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指通过对外贸易使各国市场联系起来的总和。
2 发展历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①16~18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使欧洲同亚洲、非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并将美洲纳入,不同区域的经济市场形成,世界各地的联系交往扩大,开始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伴随着欧洲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了。②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殖民扩张,把亚、非、拉美许多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使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大大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交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从反面证明了世界市场的存在。③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美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从此一统天下,从经济上看世界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④当今经济全球化是当代资本主义主义高度发展的结果,表现在资本、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流通的规模和形式不断扩大和增加,打破了地域和国界,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高级阶段。
3 历史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积极的一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地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把亚、非、拉美大多数国家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冲击和瓦解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经济结构,促进了这些地区的近代化。其消极的一面是: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了这些地区或国家长期的贫穷和落后。
六、垄断组织与垄断资本主义
1 垄断组织,一般是指某些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独占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攫取高额垄断利润联合或兼并而形成的经济实体或同盟。垄断组织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直接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因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从而推动企业的联合和企业间竞争加剧,于是促进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集中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垄断和垄断组织。垄断组织是资本主义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其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 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在生产和资本加速集中的过程中。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起来的。垄断资本主义又可分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一般认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
3 垄断组织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经济方面:垄断组织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局部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显著发展,它所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和制度理念调和了阶级矛盾,保持了社会稳定,改善了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使资本主义得以长期稳定发展。在政治方面:垄断组织干预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其代表者;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进一度完善,政党制度、议会制度逐步成熟。在国际方面:垄断组织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国有的基本矛盾,它在缓解旧矛盾的同时又带来新的矛盾,如持续的“滞胀”现象、生产越来越不稳定、科技革命的副作用、金融寡头以新的方式吞噬社会财富、生产国际化不断受阻等影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1 概念内涵:什么是自然经济?什么是小农经济?目前史学界对其认识存在一定的争议。有人认为,小农经济就是自然经济;也有人认为,自然经济包括小农经济;还有人认为,小农经济包含自然经济。但不论何种认识,大家都认为,无论是自然经济,还是小农经济,一般是以家庭为基本组织形式,具备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的共同点。作为中学生,在这一问题上不要过于纠缠,知道其基本内涵就可以了。
2 基本特点:①自给自足。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自给自足,并不是生活丰足,而是指在没有战乱、天灾和苛政干扰下,广大农民通过“男耕女织”可以勉强维持生存与发展。②分散性。即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经济生活联系不紧密。③封闭性。人与人之间缺少交往与合作。④落后性。生产工具相对简陋,生产技术发展缓慢,有容易满足的社会心态。
3 发展条件:①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②铁犁和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③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④生产规模小,促使农民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⑤封建政府为保证税源,明智的统治者多采取重农政策。
4 不利因素:①因生产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故自然经济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②封建剥削沉重,农民只能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从而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5 基本评价:①自然经济状态下,自耕农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因而基本上适应了封建时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由于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等弱点,造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发展缓慢和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进入近代社会后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 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所有制(公有制)。在原始农业产生之前,不存在土地所有制问题。但随着原始农业的兴起,土地归谁所有便提上了历史日程。氏族公社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时期,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2 奴隶社会实行井田制(国有制)。史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的井田制,起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制时代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其名,源于当时的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看,当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周王将其分赐给诸侯臣下,让其世代享用,但不能转让与买卖,并交纳一定的贡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这种土地制度的反映。在这种土地制度之下,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就是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井田;产品分配则表现为奴隶主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井田制作为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巩固了奴隶制度,是分封制度实行的经济前提。但从春秋时期开始,随着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井田制走向瓦解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
3 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封建社会在土地所有制问题上,存在土地私有和国有两种形式。其中,土地私有制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中国土地私有制,起源于春秋,确立于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如秦商鞅变法,废井田,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就具体占有而言,它可分为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由于土地私有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土地兼并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土地兼并的实质就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它一方面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则造成了我国封建社会的两极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威胁封建国家的统治。为此,封建国家不得不实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以增加国家财政收人、巩固统治。这就是西晋实行限田、曹魏实行屯田制、北魏至隋唐实行均田制等土地国有制的原因所在。但土地兼并是封建私有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当时国家权力的历史使命就是适应和保护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国家只能在不从根本上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去限制和延缓土地兼并。
总之,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演变规律,就是从土地公有(国有)到土地私有。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 基本含义:“海禁”的基本内容就是明清统治者禁止官民私自下海的政策,本质上就是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是指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和场所、活动范围和中外交往等做出限制,设立“公行”制度,政府独揽一切进出口贸易的权利,限制对外贸易。
2 实行原因: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②倭寇和西方殖民者先后骚扰和威胁中国东南沿海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客观原因。③明清统治者为防止东南沿海居民与外来势力联合推翻自己的统治,特别是清朝统治者为防止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厉行“海禁”,这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观原因。
3 主要影响:①闭关锁国政策,是明清统治者巩固自身统治,对外实行民族“自卫”的政策。这种政策,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曾起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②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科学技术,使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日益落后于西方,从而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
四、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
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包括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近代社会后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与解放区的经济(因教材与篇幅原因,此略)。其具体演变如下:
1 封建自然经济,在整个近代呈瓦解衰败之势。封建自然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发展到顶峰,并一直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前虽然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但并无多大变化。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随之产生的新经济因素不断破坏中国社会原有的经济结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但在近代社会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特别是在广袤的农村)。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以“农民的私有”取代了“地主的私有”,到1952年随着土改运动的基本结束,封建自然经济基本消亡了。
2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是伴随外国入侵而进入中国的,并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而发展,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而走向消亡。鸦片战争 后,随着中国大门被迫打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了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将中国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存在和发展,虽然客观上催生出中国新的经济因素,但也是新经济因素发展中的最大障碍。一战的发生使得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的主要原因。但与此同时,美日等国却乘隙而人,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战结束后,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争夺和扩张。抗日战争时期,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更多的是表现在美日两圄的争夺。解放战争时期,美国更是“一枝独秀,春光独占”、“美化”中国,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以沉重打击。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财产并将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一部分。到1952年底,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基本完成,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基本上被“打扫干净”。
3 洋务经济是指伴随洋务运动产生和结束的一种经济形式。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后,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被称为“洋务派”)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在不改变封建制度前提下,引进西方技术,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这些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起先后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并且创建了新式海军和近代教育,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末,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20世纪的“洋务经济”绝大部分消融进其他经济成分(如官僚资本、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当中,消失于中国近代经济舞台。
4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近代呈现出曲折发展的态势。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洋务运动的诱导和“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产生了,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了一股新的气息。19世纪末,清政府的“放宽”政策直接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一战结束后,随着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蒋介石政府统治时期,民族工业在三座大山的残酷挤压下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间,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因遭受日美等帝国主义和国内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打击,再加上战争的巨大消耗而陷入绝境。新中国成立后,出于恢复国民经济的需要,在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的推动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1953~1956年,经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最终走向消亡。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瓦解了中国的传统自然经济;为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5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伴随着蒋家王朝统治的兴衰而大起大落。1927年,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开始形成并逐渐膨胀。抗日战争时期,在国统区官僚资本借助“战时体制”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强取豪夺,从而实现了对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解放战争时期,官僚资本依靠国家权力加强经济垄断,极力挤压民族工业,严重破坏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没收官僚资本并将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一部分。
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 基本含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指通过对外贸易使各国市场联系起来的总和。
2 发展历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①16~18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使欧洲同亚洲、非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并将美洲纳入,不同区域的经济市场形成,世界各地的联系交往扩大,开始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伴随着欧洲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了。②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殖民扩张,把亚、非、拉美许多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使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大大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交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从反面证明了世界市场的存在。③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美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从此一统天下,从经济上看世界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④当今经济全球化是当代资本主义主义高度发展的结果,表现在资本、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流通的规模和形式不断扩大和增加,打破了地域和国界,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高级阶段。
3 历史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积极的一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地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把亚、非、拉美大多数国家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冲击和瓦解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经济结构,促进了这些地区的近代化。其消极的一面是: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了这些地区或国家长期的贫穷和落后。
六、垄断组织与垄断资本主义
1 垄断组织,一般是指某些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独占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攫取高额垄断利润联合或兼并而形成的经济实体或同盟。垄断组织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直接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因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从而推动企业的联合和企业间竞争加剧,于是促进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集中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垄断和垄断组织。垄断组织是资本主义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其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 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在生产和资本加速集中的过程中。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起来的。垄断资本主义又可分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一般认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
3 垄断组织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经济方面:垄断组织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局部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显著发展,它所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和制度理念调和了阶级矛盾,保持了社会稳定,改善了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使资本主义得以长期稳定发展。在政治方面:垄断组织干预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其代表者;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进一度完善,政党制度、议会制度逐步成熟。在国际方面:垄断组织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国有的基本矛盾,它在缓解旧矛盾的同时又带来新的矛盾,如持续的“滞胀”现象、生产越来越不稳定、科技革命的副作用、金融寡头以新的方式吞噬社会财富、生产国际化不断受阻等影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