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绵竹年画历史悠久,和川菜川剧一样,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山东潍坊的年画合誉为中国四大年画。绵竹年画博众家之长而自成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特征。本文将尝试从传统绵竹年画的内容、种类及构图、表现技法、设色等几方面来分析其独特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绵竹年画;美学特征
绵竹年画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其历史悠久、表现独特,看似村夫农妇的手工玩意儿,实则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四川的年画曾盛极一时,而如今我们只说绵竹年画,是因为早年四川夹江、成都、简阳等地的年画已杳然难寻,而绵竹年画却博众家之长而自成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特征。本文将尝试从传统绵竹年画的内容、种类及构图、表现技法、设色等几方面来分析其独特的美学特征。
1 从绘画内容分析绵竹年画的美学特征
绵竹年画位居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其绘画内容之丰富、选材之广泛令人赞叹。它既有和其他三大年画相通的绘画内容,如神仙类、吉庆类题材,也有表现四川民俗文化的题材,这些题材与地方文化和习惯紧密结合,较之其他地方的年画内容具有独特性与新颖性。如绵竹年画中的《三猴烫猪》就极具代表性。“烫”是典型的四川方言,有“作弄、愚弄、整人”的意思,而“牌”又是四川娱乐文化中自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三猴烫猪》中,画面上一张八仙方桌,三个猴子和一头猪围坐着,正在玩四川纸牌赌钱。象征财富的肥猪踞上席,三猴分坐下方和左右两侧;肥猪面前堆着金银财宝,身旁两个妖艳的侍女正在为它端茶燃烟,正当肥猪调戏侍女豬手到处乱放时,三只精明的猴子串通一气,趁机手上比划,桌下换牌,伙同“烫猪”,肥猪一心二用,大把的钱都进了猴子的腰包。这是四川民俗文化中一个“反面教材”,是作为劝诫人们不要赌博而创作的年画。该作品选材独特,图像造型生动,色彩鲜艳喜人,寓意深刻,一见便令人捧腹大笑且过目难忘,实为绵竹年画中表现民俗文化的佳作。
《迎春图》是绵竹年画横披的代表作,被誉为清代的《清明上河图》,作者系绵竹年画大师黄瑞鹄。该年画既不同于历史类题材,又不同于传统的神仙类或吉庆类题材,而是反应川西民俗的风俗时事类题材。此图以连环画的形式构成,是一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根据画面内容,大致可分为四部分:迎春、游春、台戏、打春。此画描绘了清同治光绪年间川西坝子绵竹县迎春的盛况。画中的绵竹,名邑重镇、城墙俨然,街道商号接天连云,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春联年画,一派节日的喜庆。画中人物460个,官吏走卒、商贩店婆、推鸡公车的农夫、补锅补碗补鞋的匠人、提篮的妇人、掏耳取牙的江湖客……五光十色、林林总总,让人目不暇接。图卷中的“每一个人物的比例特征生动有趣却不失准确,衣纹线条朴拙自然却又富有节奏,虽然画幅小,人物小,笔法却粗犷大气;虽然人数众多,却笔力简劲,意态生动。”[1]其中还传神地刻画了高桩平台上饰演的几出川剧折子戏,在有限的空间里,生末净旦丑,五行俱全;手眼身法步,五功具备;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妙趣横生。
绵竹年画作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在表现内容上不但有与其他年画有相同的地方,更有反应川西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独特内容。这些内容既为后世了解并传承川西文化提供了依据,也为绵竹年画在表现内容上树立了与众不同的美学特征。
2 从构图分析绵竹年画的美学特征
绵竹年画的种类众多,从形式上大致可以分为斗方、画条、门画等,不同的分类往往承载着不同的年画内容和不同的功能用途。由于种类多,所以在年画的构图上也有多样变化。这些构图有些是由年画的功能作用决定的,而有些则是由绵竹年画特有的制作工艺所决定,但无论哪种,其多年传承下来的构图形式都独具一格,具有别样的美。下面,我们将根据具体的作品来分析绵竹年画在不同的构图形式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学特征。
对于传统绵竹年画来讲,大部分的构图都讲究一个“简”字,高度的简练、简洁和简化之美。这种“简”并非画工偷奸耍滑的“捡懒”,而是讲究一种构图的意境,即“取一而舍万千,明一而现万千”的意境,以年画中的门神为例进行分析。绵竹年画中,门神一般分为“文门神”和“武门神”。在构图时,一般将主要人物形象置于画面中央,背景既不填色,也不做图案装饰,而是将所有的重点都集中在对人物的表现中,从举手投足到眉眼传神,从色彩搭配到线条运用无一不精益求精,力求将人物表现得形神具备、尽善尽美,让人过目不忘。而背景的留白非但没有空旷寂寞的意思,反倒是与画面主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观者超越视觉的限制而到达让思想自由驰骋的理想境界。相对而言,杨柳青或桃花坞几地的“门神”则满满当当、华丽富贵,画面中除了中心的主要人物以外,背景还常常装饰无数的吉祥图案。如:祥云、八宝、“喜”字、蝙蝠、聚宝盆等,让画面喜庆热烈、欢快活泼。这样的构图特征既与当地的民俗习惯有一定的关系,也与年画的制作工艺密不可分。因为大部分的绵竹年画为单线单色印刷,之后完全是人工的手绘填色,所以其背景可以轻松的做留白处理。其他几地的年画大都为套色印刷,如果画版上有大的空间留白则会塌纸玷污画面,所以在构图时势必均匀而饱满。除此以外,传统绵竹年画在构图中还讲求画面的对称、均衡、主宾、开合、呼应等等。
而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绵竹年画在构图上又有了全新的尝试和突破。这些探索与尝试,既有优秀的新作出现(如刘竹梅在《四川太阳喜洋洋》中采用的波浪形构图和在《霜降》中采用的三角形构图等),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作品,但无论如何绵竹年画在构图上的创新将是拓展绵竹年画发展的又一个新思路,让绵竹年画又有了一种全新的魅力,是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全新的美。
3 从表现技法分析绵竹年画的美学特征
一般而言,我国的传统年画可分为木版年画、胶印年画、手绘年画和石印年画。在绵竹年画中,虽然以木版年画居多,但却与其他三地的木版年画有很大的区别。因为绵竹年画不但继承了宋代雕版印刷的风格,同时又将唐朝以前的手工绘制年画的技法良好的传承了下来,形成了绵竹年画独特的表现技法。主要体现在:绵竹年画在制作过程中,虽然也是将需要表现的内容在木板上刻成线版,但该线版在绵竹年画中只起轮廓作用,从不套色制作,这与其他几地的年画套色印刷有极大的区别。套色印刷虽然快捷,但每一张都几乎相同,给人的感觉稍显呆板。而绵竹年画只单线印刷,之后完全由人工彩绘完成,不同艺人的手笔又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这就使绵竹年画的作品没有雷同,每一张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品。除了在制作技法上绵竹年画有其独到的地方,在后期的绘画技法上,也有许多独创的、与众不同的技法,正是这些技法成就了绵竹年画独特的美学特征。在这些独特的绘画技法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填水脚”。 “填水脚”在绵竹年画中也被称为“赶水货”、“行门神”(主要是比喻其制作速度之快)。多出于高明艺人之手,一气呵成,奔放雄健,收挥洒成趣之效,含经心有志之功,粗犷、泼辣、洗练、传神,成为门神、年画中的稀世珍品。[2] 它的产生,就像陶瓷精品中的“窑变”或“胎裂”一样,是一个不经意创造的奇迹。在旧时代,每逢年末,画工们在忙完老板的活之后,老板默许他们可以再干点私活挣点过年钱,于是画工们便用一些废纸头和颜料盘中剩余的颜料(即:水脚),匆匆涂抹几笔,拿到市场上出售。由于画工们常年不停地作画,画技娴熟,虽只寥寥数笔,或简简单单的一两种色彩,却一气呵成,故而这些看似率意的作品,却很像中国画的大写意,立笔挥扫,神气飞扬。绵竹年画本来就像川剧,高亢辛辣,经过“填水脚”的特殊表现,更是笔锋奔放雄健、神韵十足,其中以清朝嘉庆年间的年画《副扬鞭》最具代表性。难怪冯骥才先生曾评价说:“这个填水脚,简直是民间的八大山人!”
在绵竹年画的技法中,“填水脚”仅仅是众多传承下来的年画技法中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的年画技法及展现出来的相应的美学特征需要我们去继续研究并传承下去,如:“鸳鸯笔”、“明展明挂”、“印金”、“钩金”、“花金”等技法,每一种技法都有其独特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4 从设色分析绵竹年画的美学特征
绵竹年画的色彩单纯艳丽、强烈明快,较之其他三大年画有着显著的特点。在这儿,我们以“红货”为代表,具体分析绵竹年画在传统设色上独特的美学特征。
“红货”是指彩绘年画。在彩绘绵竹年画中,对色彩的选择和运用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首先在色彩的选择上,传统绵竹年画的颜料多选择天然的矿物和植物颜料,靠画师自己调配,比如:用苏木、红花制成红色;用烟墨制成黑色;捣槐花籽做成黄色等。这样制成的颜料,由于选材不同,工艺不同,所以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既有植物颜料的艳丽张扬,又有矿物颜料的沉着朴素。这些颜料在画师的手中经过合理的搭配运用,便有了色彩夸张爽朗、耐晒耐淋又经久不褪色的绵竹彩绘年画。
在绵竹年画中,优秀的彩绘作品,除了要有好的颜料以外,合理的色彩搭配和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通常情况下,在绵竹年画在设色上,画师会根据画面主题的需要尽可能的无拘无束的选择用一些鲜艳的“大色”,比如:黄丹、佛青、桃红等。这些颜色大红大绿、鲜艳夺目又热烈喜庆,符合年画的功能作用和劳动人民的审美需求。但是在运用和驾驭这些强对比的色彩时,也要讲究适当的规则,这些色彩运用的规则一般都是历代画师口传心授,慢慢流传和总结下来的经验。比如,在绵竹年画的着色过程中,对于着色的先后顺序就有一定的要求,叫作:“一黑(先印墨线)二白(在印出的人物脸部、手部和鞋底涂上白粉)三金黃(在冠冕道具上涂黄色或橙色),五颜六色穿衣裳”。[3]还有在配色时也非常讲究,有“红不靠黄,腥红不靠黑,绿不靠黄,红不与红配,赭紫不靠红,蓝、红、绿色可深浅相邻,红绿蓝色都能靠,黄丹可映红”的要求。由于绵竹年画在设色上,喜用艳丽的“大色”,强烈的对比既可使画面响亮夺目,但也容易造成画面的不和谐,因此在设色又有了另一句口诀,叫作“深配浅,酽(指浓度)配淡,深浅酽淡要周全”。[4]由此可见,绵竹年画的这些设色口诀,虽然朴素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美学原理,令人赞叹不已。
绵竹年画传承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位居中国四大年画之一,成为传统文化的精华,虽历经朝代变迁和时事战乱,却没有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反倒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美学特征,成为璀璨的民间艺术瑰宝。
参考文献:
[1] 袁武.《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意蕴.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J].2006(3):39.
[2] 黄世礼.天府土特产[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216.
[3] 孙旭军,蒋松,陈卫东.四川民俗大观[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469.
[4] 陈凌嘉.岁末与年初——浅谈绵竹年画《迎春图》[J].大众文艺,2009(22):113.
作者简介:谢建华(1979—),女,成都人,硕士,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美学。
关键词:绵竹年画;美学特征
绵竹年画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其历史悠久、表现独特,看似村夫农妇的手工玩意儿,实则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四川的年画曾盛极一时,而如今我们只说绵竹年画,是因为早年四川夹江、成都、简阳等地的年画已杳然难寻,而绵竹年画却博众家之长而自成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特征。本文将尝试从传统绵竹年画的内容、种类及构图、表现技法、设色等几方面来分析其独特的美学特征。
1 从绘画内容分析绵竹年画的美学特征
绵竹年画位居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其绘画内容之丰富、选材之广泛令人赞叹。它既有和其他三大年画相通的绘画内容,如神仙类、吉庆类题材,也有表现四川民俗文化的题材,这些题材与地方文化和习惯紧密结合,较之其他地方的年画内容具有独特性与新颖性。如绵竹年画中的《三猴烫猪》就极具代表性。“烫”是典型的四川方言,有“作弄、愚弄、整人”的意思,而“牌”又是四川娱乐文化中自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三猴烫猪》中,画面上一张八仙方桌,三个猴子和一头猪围坐着,正在玩四川纸牌赌钱。象征财富的肥猪踞上席,三猴分坐下方和左右两侧;肥猪面前堆着金银财宝,身旁两个妖艳的侍女正在为它端茶燃烟,正当肥猪调戏侍女豬手到处乱放时,三只精明的猴子串通一气,趁机手上比划,桌下换牌,伙同“烫猪”,肥猪一心二用,大把的钱都进了猴子的腰包。这是四川民俗文化中一个“反面教材”,是作为劝诫人们不要赌博而创作的年画。该作品选材独特,图像造型生动,色彩鲜艳喜人,寓意深刻,一见便令人捧腹大笑且过目难忘,实为绵竹年画中表现民俗文化的佳作。
《迎春图》是绵竹年画横披的代表作,被誉为清代的《清明上河图》,作者系绵竹年画大师黄瑞鹄。该年画既不同于历史类题材,又不同于传统的神仙类或吉庆类题材,而是反应川西民俗的风俗时事类题材。此图以连环画的形式构成,是一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根据画面内容,大致可分为四部分:迎春、游春、台戏、打春。此画描绘了清同治光绪年间川西坝子绵竹县迎春的盛况。画中的绵竹,名邑重镇、城墙俨然,街道商号接天连云,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春联年画,一派节日的喜庆。画中人物460个,官吏走卒、商贩店婆、推鸡公车的农夫、补锅补碗补鞋的匠人、提篮的妇人、掏耳取牙的江湖客……五光十色、林林总总,让人目不暇接。图卷中的“每一个人物的比例特征生动有趣却不失准确,衣纹线条朴拙自然却又富有节奏,虽然画幅小,人物小,笔法却粗犷大气;虽然人数众多,却笔力简劲,意态生动。”[1]其中还传神地刻画了高桩平台上饰演的几出川剧折子戏,在有限的空间里,生末净旦丑,五行俱全;手眼身法步,五功具备;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妙趣横生。
绵竹年画作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在表现内容上不但有与其他年画有相同的地方,更有反应川西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独特内容。这些内容既为后世了解并传承川西文化提供了依据,也为绵竹年画在表现内容上树立了与众不同的美学特征。
2 从构图分析绵竹年画的美学特征
绵竹年画的种类众多,从形式上大致可以分为斗方、画条、门画等,不同的分类往往承载着不同的年画内容和不同的功能用途。由于种类多,所以在年画的构图上也有多样变化。这些构图有些是由年画的功能作用决定的,而有些则是由绵竹年画特有的制作工艺所决定,但无论哪种,其多年传承下来的构图形式都独具一格,具有别样的美。下面,我们将根据具体的作品来分析绵竹年画在不同的构图形式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学特征。
对于传统绵竹年画来讲,大部分的构图都讲究一个“简”字,高度的简练、简洁和简化之美。这种“简”并非画工偷奸耍滑的“捡懒”,而是讲究一种构图的意境,即“取一而舍万千,明一而现万千”的意境,以年画中的门神为例进行分析。绵竹年画中,门神一般分为“文门神”和“武门神”。在构图时,一般将主要人物形象置于画面中央,背景既不填色,也不做图案装饰,而是将所有的重点都集中在对人物的表现中,从举手投足到眉眼传神,从色彩搭配到线条运用无一不精益求精,力求将人物表现得形神具备、尽善尽美,让人过目不忘。而背景的留白非但没有空旷寂寞的意思,反倒是与画面主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观者超越视觉的限制而到达让思想自由驰骋的理想境界。相对而言,杨柳青或桃花坞几地的“门神”则满满当当、华丽富贵,画面中除了中心的主要人物以外,背景还常常装饰无数的吉祥图案。如:祥云、八宝、“喜”字、蝙蝠、聚宝盆等,让画面喜庆热烈、欢快活泼。这样的构图特征既与当地的民俗习惯有一定的关系,也与年画的制作工艺密不可分。因为大部分的绵竹年画为单线单色印刷,之后完全是人工的手绘填色,所以其背景可以轻松的做留白处理。其他几地的年画大都为套色印刷,如果画版上有大的空间留白则会塌纸玷污画面,所以在构图时势必均匀而饱满。除此以外,传统绵竹年画在构图中还讲求画面的对称、均衡、主宾、开合、呼应等等。
而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绵竹年画在构图上又有了全新的尝试和突破。这些探索与尝试,既有优秀的新作出现(如刘竹梅在《四川太阳喜洋洋》中采用的波浪形构图和在《霜降》中采用的三角形构图等),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作品,但无论如何绵竹年画在构图上的创新将是拓展绵竹年画发展的又一个新思路,让绵竹年画又有了一种全新的魅力,是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全新的美。
3 从表现技法分析绵竹年画的美学特征
一般而言,我国的传统年画可分为木版年画、胶印年画、手绘年画和石印年画。在绵竹年画中,虽然以木版年画居多,但却与其他三地的木版年画有很大的区别。因为绵竹年画不但继承了宋代雕版印刷的风格,同时又将唐朝以前的手工绘制年画的技法良好的传承了下来,形成了绵竹年画独特的表现技法。主要体现在:绵竹年画在制作过程中,虽然也是将需要表现的内容在木板上刻成线版,但该线版在绵竹年画中只起轮廓作用,从不套色制作,这与其他几地的年画套色印刷有极大的区别。套色印刷虽然快捷,但每一张都几乎相同,给人的感觉稍显呆板。而绵竹年画只单线印刷,之后完全由人工彩绘完成,不同艺人的手笔又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这就使绵竹年画的作品没有雷同,每一张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品。除了在制作技法上绵竹年画有其独到的地方,在后期的绘画技法上,也有许多独创的、与众不同的技法,正是这些技法成就了绵竹年画独特的美学特征。在这些独特的绘画技法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填水脚”。 “填水脚”在绵竹年画中也被称为“赶水货”、“行门神”(主要是比喻其制作速度之快)。多出于高明艺人之手,一气呵成,奔放雄健,收挥洒成趣之效,含经心有志之功,粗犷、泼辣、洗练、传神,成为门神、年画中的稀世珍品。[2] 它的产生,就像陶瓷精品中的“窑变”或“胎裂”一样,是一个不经意创造的奇迹。在旧时代,每逢年末,画工们在忙完老板的活之后,老板默许他们可以再干点私活挣点过年钱,于是画工们便用一些废纸头和颜料盘中剩余的颜料(即:水脚),匆匆涂抹几笔,拿到市场上出售。由于画工们常年不停地作画,画技娴熟,虽只寥寥数笔,或简简单单的一两种色彩,却一气呵成,故而这些看似率意的作品,却很像中国画的大写意,立笔挥扫,神气飞扬。绵竹年画本来就像川剧,高亢辛辣,经过“填水脚”的特殊表现,更是笔锋奔放雄健、神韵十足,其中以清朝嘉庆年间的年画《副扬鞭》最具代表性。难怪冯骥才先生曾评价说:“这个填水脚,简直是民间的八大山人!”
在绵竹年画的技法中,“填水脚”仅仅是众多传承下来的年画技法中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的年画技法及展现出来的相应的美学特征需要我们去继续研究并传承下去,如:“鸳鸯笔”、“明展明挂”、“印金”、“钩金”、“花金”等技法,每一种技法都有其独特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4 从设色分析绵竹年画的美学特征
绵竹年画的色彩单纯艳丽、强烈明快,较之其他三大年画有着显著的特点。在这儿,我们以“红货”为代表,具体分析绵竹年画在传统设色上独特的美学特征。
“红货”是指彩绘年画。在彩绘绵竹年画中,对色彩的选择和运用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首先在色彩的选择上,传统绵竹年画的颜料多选择天然的矿物和植物颜料,靠画师自己调配,比如:用苏木、红花制成红色;用烟墨制成黑色;捣槐花籽做成黄色等。这样制成的颜料,由于选材不同,工艺不同,所以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既有植物颜料的艳丽张扬,又有矿物颜料的沉着朴素。这些颜料在画师的手中经过合理的搭配运用,便有了色彩夸张爽朗、耐晒耐淋又经久不褪色的绵竹彩绘年画。
在绵竹年画中,优秀的彩绘作品,除了要有好的颜料以外,合理的色彩搭配和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通常情况下,在绵竹年画在设色上,画师会根据画面主题的需要尽可能的无拘无束的选择用一些鲜艳的“大色”,比如:黄丹、佛青、桃红等。这些颜色大红大绿、鲜艳夺目又热烈喜庆,符合年画的功能作用和劳动人民的审美需求。但是在运用和驾驭这些强对比的色彩时,也要讲究适当的规则,这些色彩运用的规则一般都是历代画师口传心授,慢慢流传和总结下来的经验。比如,在绵竹年画的着色过程中,对于着色的先后顺序就有一定的要求,叫作:“一黑(先印墨线)二白(在印出的人物脸部、手部和鞋底涂上白粉)三金黃(在冠冕道具上涂黄色或橙色),五颜六色穿衣裳”。[3]还有在配色时也非常讲究,有“红不靠黄,腥红不靠黑,绿不靠黄,红不与红配,赭紫不靠红,蓝、红、绿色可深浅相邻,红绿蓝色都能靠,黄丹可映红”的要求。由于绵竹年画在设色上,喜用艳丽的“大色”,强烈的对比既可使画面响亮夺目,但也容易造成画面的不和谐,因此在设色又有了另一句口诀,叫作“深配浅,酽(指浓度)配淡,深浅酽淡要周全”。[4]由此可见,绵竹年画的这些设色口诀,虽然朴素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美学原理,令人赞叹不已。
绵竹年画传承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位居中国四大年画之一,成为传统文化的精华,虽历经朝代变迁和时事战乱,却没有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反倒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美学特征,成为璀璨的民间艺术瑰宝。
参考文献:
[1] 袁武.《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意蕴.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J].2006(3):39.
[2] 黄世礼.天府土特产[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216.
[3] 孙旭军,蒋松,陈卫东.四川民俗大观[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469.
[4] 陈凌嘉.岁末与年初——浅谈绵竹年画《迎春图》[J].大众文艺,2009(22):113.
作者简介:谢建华(1979—),女,成都人,硕士,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