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生命与自然的本真状态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an8604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到》是周苍林的第四部个人诗集。近年来,周苍林诗兴勃发,佳作不断,实在可喜可贺。诗集《回到》中的意象尽管平淡平常,但诗人通过错位、隐喻等表现手法,为平常朴质的事物赋予了新的品格。而读者在阅读期待的视域中经过审美感知与思考,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共情点和期待值,并由此产生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及审美收获。审美空间的延展书写的是横向性的乡土回忆和纵深感的生命体验。正如诗人所写:“今生,有多少生命来到我的生命中。来生,我就回到多少生命里。”生命的轮回和交替反映的正是诗人的宿命感和生命观。这是一种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与尊重,一种源于内心的悲悯情怀的自然流露。
  在诗集《回到》中,诗人这种化平淡为独特的方式体现为将物象原有的意义抽离,将自己的感受赋予其中,从而形成新的意蕴。其所见物象或意象都是日常所见,如黑夜、废纸、春风、小草、小花、声音、星星等。但诗人却于日常平凡中见出其独特与韵味,寄寓着他的幽思。比如诗人在《水也有自己的苦衷》一诗中就突破了“水”传统意义的柔或愁的审美感知积淀,赋予了它不同的个性品格,拟人化的“水”其实是人的写照,作为被动的客体,其无奈性在排比的铺陈下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他如《那么多的脏水都要大海洗》《看见》等亦如是。当然,诗人重构意象品格不是随意为之,而是要找到不同物象或意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时空、心理和对象的错位让它们重新组合,形成一种全新的审美张力。比如在《看见》一诗中,“水”和“时间”、“车辆”以及“船舶”、“人流”与“鱼群”、“人头”与“浪花”、“此岸”与“彼岸”等意象叠加,虽然是跳跃联想,但仍然可以找到它们微妙的联系,即它们都是“流动的”“有序的”。所以,“在同一条河流里沉浮/我看见一些生命回到岸上/一些生命还在水中”。
  诗人在其他诗作中的意象选择同样体现了这种物意契合的特点,让意象品格和诗人所写的事物产生了契合点,由此点燃诗情,揭示诗意。比如《心有猛虎》中父亲与猛虎之间的关联在时间的较量中更显豪壮哀伤的背后隐喻生命的轨迹。譬如《煤与蝉》之间悲剧而神似的“煤”与“蝉”的毁灭性价值,以及《矿工》中“煤”和“矿工”的形象之间的彼此纠葛。其他如《鸟笼》自由中状态在不同年纪被禁锢的比喻等都是那么精准而生动。
  二
  在城乡二元化结构依然存在的今天,诗人通过对乡土岁月的描写与追忆,坚定地站在了自然乡土的一边,抒写了诗人对乡土故园的不舍与眷念。《最后的演唱》通过象征隐喻,表达了乡土沦丧的寂寥和自然消亡的哀伤。叙述主体是城市化进程中消失的乡土,这首诗是为所有生灵书写的一曲挽歌。再如《让出》,看似主动让出所有权的田土、竹林和菜地,实际上却是迫不得已的被动接受。《来不及了》用对比的手法将生机勃勃的生命与其最后埋在废墟里的结局做对比,是对掠夺性开发的否定和批判,就像《回到原來》一样,诗人对于现代工业社会是持逃避和反对的态度,希望回到记忆中那个没有搬空的村庄。对环境污染的愤慨(《那么多的脏水都要大海洗》),对渺小个体生命的关注(《杀死一棵树》《在羊的眼里》)等都能见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类巧取豪夺的控诉以及对所谓工业文明的警惕与反思。比如《安置》一诗以极其简单甚至程式化的拟人手法和反问方式,提出了对掠夺式开发的一种深沉忧思与质疑。
  另一方面,城市迅速发展也让人无所适从,人人都逃避表达与社交,因而拥有了多重人际身份和不同的存在状态。在《浮光掠影》中,我们行色匆匆的生活,人际交往也只都是点头之交。在《告密》里“爸爸”的形象从刚开始被建构成“孤独症患者”到解构后成为和同伴畅所欲言、无所顾忌的人。工业社会挤压了劳动者的时间和空间,只有在与朋友相处时才能开怀大笑,这反映了现代社会的重重压力对人的内外空间的挤压与心灵自由的剥夺。这种剥夺不仅表现在一个人的失语,比如诗人不止一次写到自己有思想却不习惯表达,而且表现在灵与肉的割裂加重了人们逃离自然带来的生命的荒诞感与虚无感。人类在破坏自然的同时,也造成了对人类自身的伤害。人与万物本是共生的。于是,诗人在《我也是一只羊》里从目睹一只羊的被屠宰,转而联想到人类自己的命运,面对有形无形的力量,人类仿佛就是一只随时被宰杀的羊。
  三
  在诗人眼中,生命是“灵”高于“肉”的。一旦没有灵魂便不能称之为生命。如在《我是一个离开尘世已久的生命》中,叙述了一个没有灵魂的过着虚假生活的自我。而在《我的灵魂还在尘世》中,灵魂从身体里超脱,成为一个不受世俗羁绊的自由灵魂。这种状态像极了庄子《逍遥游》中的“无所乘”的绝对自由的状态,通过两个完全对立的假设,抒发了在自然中做一个自由灵魂的愿望,流露出一种浓烈的宿命色彩和无奈甚至是悲壮的悲剧性。
  诗人在尘世间的偶然中找到了生命循环的必然,在不可控的尘世里有一些必然的存在,会让每个人内心存有微妙的期待。而“来生”与“今生”的假设更说明了一种不可抗的力量在操控着世界。《真相》中写到“现在放生多少生命,从前就一定夺走了多少生命。”在揭示生命轮回的同时,对生命规律的揭示也具有普世价值。《回到》通过时间回溯,写出回到自然的鸟兽虫鱼和我,通过生命的规律和时间的流逝,抒写自己将回到众多的生命中去,一种博大的胸襟和与自然共存的博爱品性跃然纸上,这是一种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和感恩。
  在周苍林的诗歌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诗人大量使用主客交替的叙述口吻使主被动关系混乱,从而营造出一种时空转换的广阔天地。例如在《人与鸟的相遇》中,叙述角度从鸟到人再到鸟,对比人和鸟的生活状态产生时空的错位,即“在鸟的眼里,我还是一只徒步的鸟。”而“在我的眼里,鸟还是我的梦想与飞翔”。再如《落叶飘在地上》以“他来到这里不像是在打扫落叶,倒像是落叶在打扫他。”结尾,充满了一种徒劳的让人惊诧的美感。
  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对比使诗歌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也获得一种别具韵味的审美张力。比如《一个装满灯火的人在黑夜中行走》表达得特别到位。“没有星光/没有灯火/风是黑的、声音是黑的/连触摸到的石头和泥土都是黑的/在这样的黑夜里行走/一个人的坚持点亮了全身灯火/他明亮的眼睛闪着灯/张大的嘴里开着灯/呼吸的鼻孔亮着灯/灵敏的耳朵响着灯/手上握着灯、脚下踩着灯……//一个人在黑夜中行走/他全身装满的灯火/让黑夜有了亮度”。诗歌整体言语格调是简朴澄澈的,但在自然铺陈中大量对比的出现使诗歌充满神秘与魅力。就像《声音的重量》,对比带给了诗歌更多值得回味和联想的空间。比如《想一个人的时候》一诗,层层铺展,不断递进,将浓烈的思念与主体的孤独表达得淋漓尽致。
  ■附:周苍林的诗二首
  看 见
  我见过这样一条河
  我看见时间的流水在城市的每一条街巷流淌
  我看见来来往往的车辆代替了船舶
  我看见川流不息的人流变成了穿梭的鱼群
  我看见每一幢大楼
  都是这一条河的此岸和彼岸
  我看见人头涌起的浪花
  在同一条河里沉浮
  我看见一些生命回到岸上
  一些生命还在水中
  我是一支不会低头的芦苇
  刚走进那片芦苇
  风就追来了
  纷纷低头的芦苇
  把我的行踪暴露在风的眼里
  像对付那些来不及躲藏、不肯屈从的芦苇
  风一次一次扑向我、抽打我
  但我始终没有弯腰、低头
  那些效仿我迎风而立的芦苇
  像替我倒在了风口下
其他文献
星空下的紫云英  比起满天星云  我更愿看它们河里的倒影  看它们自在地荡漾着  带着坠入凡间的圣物应有的变数  我也愿看挨着河道铺展的大片紫云英  那些花朵也自在地摇曳  并在暗中发出柔光  作為一名闲适的消食者  我会将满天星云与繁花作某种对应  会将自己放进去  左一点再左一点的  小的安静的  仅此一颗的卑微之心  江南路上的香樟树  江南路上的那棵香樟树旁  始终有人站着  似乎是同一个
期刊
《盐的家族》是诗人缪克构继《时光的炼金术》之后的又一部新诗集。是家族生命、自然与盐的冲突,和谐的轰响中的产物,也是他智慧才华的产物。诗集的编排分四大部分。第一卷《大海与盐》放在最前面说明这部分内容在全书中的重要位置。它以诗歌陌生化的艺术感染力给人意想不到的冲击力与心灵上的震撼。如果说我之前对缪克构诗歌印象还停留在《时光的炼金术》文本上,那么可以认为《盐的家族》使缪克构以成熟诗人全新的形象站立诗坛;
期刊
恩 雅  西川  恩雅,你在屋檐下歌唱,就有人在天空  响应你的歌声;你在电车上歌唱  就有人追着电车狂奔,忘记了  好人应该回家,度过安分守己的一生  在你的歌声里,石头上涌出了泉水  肉体中伸展开枝丫。一堆堆篝火  像你一样变成蓝色,而蓝色的你  汗水干透,途遇财宝而不知  你唱出了一头饮水的豹子  你唱出了月亮和她的白血病  那些没有女儿的银行家忽然深感遗憾  因为你唱出了一个改邪归正的男人
期刊
年轻时他厌倦熟悉的风景:  从容的浅山,飞过岩石的  单调的鸟群;厌倦想起  那些乡村的孩子和他们顽皮的话,  他抛弃小小的土地去了南方,  忽然明白他企盼的谎言  在居民们诱惑的嘴里,  在沼澤地旁的教堂,在灼热的蓝天。  生活安定下来。这海市蜃楼里住着他的梦,  他友善的同伴,圣徒,或迎合他心情的  可爱的室友。然而有时候  他会想起他的村庄,不知道  孩子们和那些岩石是否还是老样子。  但是
期刊
博物馆  [波兰]辛波丝卡  这里有餐盘而无食欲。  有结婚戒指,但爱情至少已三百年  未获回报。  这里有一把扇子——粉红的脸蛋哪里去了?  这里有几把剑——愤怒哪里去了?  黄昏时分鲁特琴的弦音不再响起。  因为永恒缺货  一万件古物在此聚合。  土里土气的守卫美梦正酣,  他的短髭撑靠在展示橱窗上。  金属,陶器,鸟的羽毛  无声地庆祝自己战胜了时间。  只有古埃及黄毛丫头的发夹嗤嗤傻笑。 
期刊
出生于圣手仁心的中医世家,滋养于钟灵毓秀的天府之地,银莲是一位极有灵气的当代女诗人。  元好问曾论诗说:“眼处心声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读银莲笔下的成都,会令人忍不住感叹这句“眼处心声句自神”。你能够处处感受到她身在巴蜀,心在巴蜀,才能写出“亲到长安”来的“秦川景”。她笔下的乡愁是:“水在老屋门前走来走去/叮叮糖清脆的敲打声/香甜了深深浅浅的童年旧梦/耍酒馆呼朋
期刊
在当下诗坛,一些诗歌创作沦为了脱离现实的无病呻吟与扭捏作态,另一些诗歌则充满了博人眼球的低俗与暴力之语,还有一些诗歌在平白如话的追求中变成了“废话”与“口水”。真正融诗味、诗理与诗情的优秀之作则往往被淹没在了光怪陆离的诗歌海洋中。苏州诗人思不群则在他的多首诗作中兼顾了诗味的表达、诗理的阐释与诗情的抒发,这使得他的诗集《对称与回声》有了别样的价值。  一、诗味:万物皆可入诗  思不群的诗歌充满了别样
期刊
阅读阎安的《浮云绘》等五首近作,最直观、深刻的印象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诗行在云端。  无论是站在“只有飞翔才能抵达的悬崖上”俯瞰众生万象,睥睨“浮云”,还是坚韧不拨,悲壮如西西弗斯一样攀登在“一直在那里等我”的绝顶;抑或“像老虎一样”,做一回自己的英雄,“只是喜欢生活在传说中”;又或如一个“藏匿者”,在识得人性的善与恶、命运的多舛之后,尝试“怎样像一个陌生人藏匿自己”;甚至在历经内心的困惑与冲突之后
期刊
只消体面地站到  一籠子土鸡面前  指指其中的一只  就有人上来验明正身  将鸡颈曲了,温柔一刀  让你看那厮血流如注  垂死扑腾  然后目睹褪毛,开膛破肚  不过十来分钟  一只全裸的鸡  便在秤窝里横陈  如此这般买鸡  已经习以为常  但看见“点杀”二字  仍让人兀自惊心……  这是本地一桩  约定俗成的买卖  比这更晦暗的是  酒楼点杀孔雀  金钱点杀色情  ——原刊于《星星》诗刊1999
期刊
美国庞大的诗歌群体依然是当今诗歌世界的重要书写者,就拿20世纪以来群星璀璨的美国女诗人来说,她们已经让我们满眼闪烁:玛丽安·穆尔、伊丽莎白·毕晓普、格温多琳·布鲁克斯、露丝·斯通、玛丽·邦索、丹妮丝·列维尔托夫、安妮·塞克斯顿、艾德里安娜·里奇等等,这么多的现代派女诗人,训练有素的她们参与到20世纪以来人类诗歌进程的积累中,提供了异常丰富的写作经验。一个整体流转起来的诗歌写作,她们迥异的文本构成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