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工具,语言明确则思维明确。语言与创新思维是相辅相成的,深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既能使知识得到内化巩固,又能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对于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教师应从课堂教学的读、说、议、问入手,并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农村学生数学语言能力。
关键词:农村学生;数学语言;语言能力
一、让学生读,领会其意,规范数学语言
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结合教材实际,作长期的逐步培养和训练。因此,教学中应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从低年级的跟读到自己读,读出相关的字眼——“原来、又、一共、还剩、比多少”,逐步到高年级的“定义、法则、关系式、性质”等等,个别读、默读、齐读,读出其意,领会意思。当解答问题时,会说出理论依据,完整表达。同时读应用题、题目要求、文字题等仔细读,既可以分析题意,又可以拓展思维。正所谓“熟能生巧”,读多了,自然加深了对定义、法则的理解。
二、让学生主动说,发展数学语言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要根据小学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说”,充分发展思维的积极性,说生活的例子,说操作方法,说理论依据,说规律,说变化……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的意义,一年级加法由直观感知入手,用媒体显示有4只小白兔,又走来3只小白兔,描绘出合起来有几只?使学生说出三句话“原来……又……一共”。初步帮助学生说出算理:原来有4只小白兔,又走来3只,求一共有几只?就要把4和3合起来,就用到加法计算。到四年级第八册则要根据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来说算理的过程。如:“萍萍有125张邮票,红红有75张邮票。萍萍和红红一共有多少张邮票?”先让学生列算式,再让学生自由说出用什么方法算。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就会说:“我看到‘一共’,用加法算!”这时教师加以点拨:“就这么简单吗?请你结合加法的意义说说。”有的说:“求萍萍和红红共有多少张邮票,就要把已知的萍萍和红红邮票张数合并成一个数,所以用加法算。”教师继续问:“说话要讲依据,你还能怎么说?”这时,有学生说:“已知萍萍、红红邮票的张数,求他们一共有多少张,就要把两数合起来,符合加法的意义。”还有的说:“已知萍萍、红红邮票的张数,求一共有多少张,就是求和。”教师肯定了各种说法后,再帮助学生认识新要求,表扬学生的想法有创意。因此,教师要做好导向,让学生说出所说,防止说的重复,做到有的放矢。
三、适时让学生议一议,巩固数学语言
教学中往往碰到学生口述出现偏差、扮演出现错误、作业顺序混乱等现象。教师及时创设各种数学语言情境,创造语言刺激,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在心理上造成生疑、质疑的状态。让学生分小组,同学间议一议,让学生多说,多运用数学语言,大大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讲授“乘法意义”,先列出算式5+5+5+5+5+5=30,再提问学生能否列乘法算式。学生很快列出5×6=30。教师设疑:①在加法算式里哪个是相同加数?②有几个相同的加数?③在乘法算式中还有哪些是相同加法的加数?④加法和乘法有什么关系?⑤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分别是什么?⑥你会概括乘法的概念吗?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自学、探索、讨论,逐步解决问题。这样既巩固了数学语言,加强了认识,又培养了创新思维。
四、让学生大胆设问,形成数学语言
提出疑问是智慧的窗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质疑问难,使学生及时解决教学难点,理解掌握新知识,纠正错误,找出原因,开拓思维,敢于说话,提高语言能力。新课结束时与练习间,学生随时会产生疑问,教师要鼓励学生敢问与爱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如:教学多余条件应用题的练习课,教师故意用多余条件列式解答,学生会纷纷提出列式不对;读小数加法计算法则,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小数点对齐为什么要加“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这句话?教师让学生先讨论,再出示答案,学生就会对所提问题的记忆深刻,也记牢了法则。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和创新思维。”數学课充分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多问一些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学中读、说、问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读中带问、问中有议,议需要说来表达。总之,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规范数学语言,自然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赵艳鋆.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东方文化周刊,2014(07).
[2]李国荣.落实核心素养打造幸福课堂[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30).
[3]覃振萍.让农村小学生开口“说数学”——农村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低下的原因与对策[J].教育界,2011(14).
[4]马丽.提高农村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对策[J].小学时代,2020(20).
关键词:农村学生;数学语言;语言能力
一、让学生读,领会其意,规范数学语言
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结合教材实际,作长期的逐步培养和训练。因此,教学中应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从低年级的跟读到自己读,读出相关的字眼——“原来、又、一共、还剩、比多少”,逐步到高年级的“定义、法则、关系式、性质”等等,个别读、默读、齐读,读出其意,领会意思。当解答问题时,会说出理论依据,完整表达。同时读应用题、题目要求、文字题等仔细读,既可以分析题意,又可以拓展思维。正所谓“熟能生巧”,读多了,自然加深了对定义、法则的理解。
二、让学生主动说,发展数学语言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要根据小学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说”,充分发展思维的积极性,说生活的例子,说操作方法,说理论依据,说规律,说变化……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的意义,一年级加法由直观感知入手,用媒体显示有4只小白兔,又走来3只小白兔,描绘出合起来有几只?使学生说出三句话“原来……又……一共”。初步帮助学生说出算理:原来有4只小白兔,又走来3只,求一共有几只?就要把4和3合起来,就用到加法计算。到四年级第八册则要根据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来说算理的过程。如:“萍萍有125张邮票,红红有75张邮票。萍萍和红红一共有多少张邮票?”先让学生列算式,再让学生自由说出用什么方法算。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就会说:“我看到‘一共’,用加法算!”这时教师加以点拨:“就这么简单吗?请你结合加法的意义说说。”有的说:“求萍萍和红红共有多少张邮票,就要把已知的萍萍和红红邮票张数合并成一个数,所以用加法算。”教师继续问:“说话要讲依据,你还能怎么说?”这时,有学生说:“已知萍萍、红红邮票的张数,求他们一共有多少张,就要把两数合起来,符合加法的意义。”还有的说:“已知萍萍、红红邮票的张数,求一共有多少张,就是求和。”教师肯定了各种说法后,再帮助学生认识新要求,表扬学生的想法有创意。因此,教师要做好导向,让学生说出所说,防止说的重复,做到有的放矢。
三、适时让学生议一议,巩固数学语言
教学中往往碰到学生口述出现偏差、扮演出现错误、作业顺序混乱等现象。教师及时创设各种数学语言情境,创造语言刺激,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在心理上造成生疑、质疑的状态。让学生分小组,同学间议一议,让学生多说,多运用数学语言,大大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讲授“乘法意义”,先列出算式5+5+5+5+5+5=30,再提问学生能否列乘法算式。学生很快列出5×6=30。教师设疑:①在加法算式里哪个是相同加数?②有几个相同的加数?③在乘法算式中还有哪些是相同加法的加数?④加法和乘法有什么关系?⑤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分别是什么?⑥你会概括乘法的概念吗?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自学、探索、讨论,逐步解决问题。这样既巩固了数学语言,加强了认识,又培养了创新思维。
四、让学生大胆设问,形成数学语言
提出疑问是智慧的窗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质疑问难,使学生及时解决教学难点,理解掌握新知识,纠正错误,找出原因,开拓思维,敢于说话,提高语言能力。新课结束时与练习间,学生随时会产生疑问,教师要鼓励学生敢问与爱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如:教学多余条件应用题的练习课,教师故意用多余条件列式解答,学生会纷纷提出列式不对;读小数加法计算法则,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小数点对齐为什么要加“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这句话?教师让学生先讨论,再出示答案,学生就会对所提问题的记忆深刻,也记牢了法则。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和创新思维。”數学课充分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多问一些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学中读、说、问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读中带问、问中有议,议需要说来表达。总之,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规范数学语言,自然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赵艳鋆.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东方文化周刊,2014(07).
[2]李国荣.落实核心素养打造幸福课堂[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30).
[3]覃振萍.让农村小学生开口“说数学”——农村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低下的原因与对策[J].教育界,2011(14).
[4]马丽.提高农村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对策[J].小学时代,2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