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资源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近年来利用乡土资源渗透教学越来越成为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泉州地区的乡土资源及其丰富,乡土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有很大的空间。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将泉州地区的乡土资源融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去的实践研究,以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充分发挥泉州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泉州 乡土资源 历史教学
泉州位于福建东南,有丰富的、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1982年就成为国务院公布的我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元朝时,泉州港被马可波罗称为"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同时,泉州还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华侨的足迹遍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是著名的侨乡。泉州被誉为"多元文化的宝库"。泉州风景名胜奇特,文物古迹众多,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48出,市级的多大600多处。
泉州乡土教育资源虽在初中有所提及,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还很不够。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各个学校为提高高考升学率,把工作重心放在高考学科教学上,而未开设校本课程;其次就是还没有找到一套把乡土资源与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相结合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关于这点,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如德国、美国,还有我们的邻国日本,这些国家关于乡土资源的开发与教学走在世界的前列,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可见乡土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高中历史岳麓版教材中提及的泉州乡土文化资源却只有4处,分别是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第5课"陶瓷之路"子目中提到泉州的繁盛,第二十一课《对外开放》闽南三角地区中提到泉州;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第一课"老君岩"图片和第五课"李贽及其思想"。但通过深入的挖掘,笔者又发现,几乎每一课都有可与泉州乡土资源相结合的内容。如讲到必修Ⅱ中原人口南迁时可穿插介绍八姓入闽和晋江的由来,让学生对自己的姓氏来源有初步的了解和兴趣;再如讲到康熙收复台湾时可穿插介绍晋江衙口的施琅将军故居及其事迹,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当然,要实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渗透乡土资源,首先应了解乡土资源与现行教材在内容上的关联。以必修Ⅲ第一单元为例,详见下表: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与中国古代思想与科技有关的泉州乡土资源极其丰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切记,不可漫无目的的结合乡土资源,这样不但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还无法发挥出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反而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以乡土历史知识辅助高中历史教材的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选择性的渗透乡土历史知识,既能保证教材的主体性,又能增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还不会占用学生更多的课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最为简单有效,可操作性也强,是当下进行乡土教育最好的方式之一。这种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以下四个过程来实施:(1)备课时应先对乡土资源进行必要的甄别、分析、有选择性的使用。这是有效应用乡土资源的前提。泉州地区的乡土资源极其丰富,除了大量的文物古迹以外,更多的是一些地方性的史料,这些史料多出自"民间",在史观、逻辑上难免存在缺陷,因此,甄别、分析史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2)用生动的乡土知识导入新课。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要有新意,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乡土历史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既熟悉、亲切又倍感新鲜,往往可起到较好的效果。笔者在讲到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中的第22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时,课前三分钟用一首反映闽南人创业精神的《爱拼才会赢》导入,结果学生都不约而同的跟着唱起来,看到学生的反映,我适时点播:"这首歌真切的反映了我们晋江人创业过程的艰辛与乐观向上的精神情怀,唱出了我们的爱拼敢赢,作为八、九十年代的那一辈创业者,他们用泪水和汗水谱写了他们生命的篇章。(3)讲授过程,用乡土历史知识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在讲述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第五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时,笔者认为有关"思想"高于高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单纯的讲解既抽象又枯燥无味。因此,笔者从李贽入手,先介绍其出身和家庭情况,学生马上就兴趣大增。接着介绍李贽的个人经历和性格,"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他甚至不惜拿好友的哥哥耿定向开刀,揭露他得假道学实质是为了维护私人利益,置百姓死活不顾的本质。通过这一剖析,学生对李贽离经叛道、善于思考的性格印象深刻。接着让他们去看课本中李贽的思想观点,他们就觉得李贽会提出那样的观点合情合理,在高压的封建统治下,李贽的命运结局也是可以预见的。(4)巩固知识,用乡土历史知识检验学生。心理学研究证明,有意义的识记可以更有效的防止遗忘。如笔者在讲到必修Ⅰ第二十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后,结合当地有利的历史资源,布置一项活动,让学生参观位于晋江内坑的泉州革命历史博物馆,感受泉州地区的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而奋斗终身的革命事迹,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资源的教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有助于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文化地位,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泉州的历史地位早在宋元时期就已确立,那时的泉州作为世界贸易大港,是多元文化的交流地。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的经济迅速发展,成为福建省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地级市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有助于学生对高中历史教材的理解。泉州地区所用的高中历史教材为岳麓版,教材中提及的有关泉州的历史少之又少,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枯燥无味,原因之一就是历史距离他们太遥远。因此,在教材中适当渗透乡土历史,有助于缩短空间上的差距,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高中生而言,泉州地区丰富的乡土资源,有一些是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些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第四,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资源的教学,还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乡土资源方面的知识,并能比较通史与乡土史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就有助于历史教师提高教学教研水平。
参考文献
[1]泉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历史名城泉州》,海风出版社
[2]冯一、李洁《试论乡土历史教材的基本特征》,《历史教育研究》
[3]许怀中主编的《闽南文化研究》(上),海峡文艺出版社
关键词:泉州 乡土资源 历史教学
泉州位于福建东南,有丰富的、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1982年就成为国务院公布的我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元朝时,泉州港被马可波罗称为"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同时,泉州还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华侨的足迹遍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是著名的侨乡。泉州被誉为"多元文化的宝库"。泉州风景名胜奇特,文物古迹众多,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48出,市级的多大600多处。
泉州乡土教育资源虽在初中有所提及,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还很不够。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各个学校为提高高考升学率,把工作重心放在高考学科教学上,而未开设校本课程;其次就是还没有找到一套把乡土资源与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相结合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关于这点,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如德国、美国,还有我们的邻国日本,这些国家关于乡土资源的开发与教学走在世界的前列,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可见乡土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高中历史岳麓版教材中提及的泉州乡土文化资源却只有4处,分别是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第5课"陶瓷之路"子目中提到泉州的繁盛,第二十一课《对外开放》闽南三角地区中提到泉州;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第一课"老君岩"图片和第五课"李贽及其思想"。但通过深入的挖掘,笔者又发现,几乎每一课都有可与泉州乡土资源相结合的内容。如讲到必修Ⅱ中原人口南迁时可穿插介绍八姓入闽和晋江的由来,让学生对自己的姓氏来源有初步的了解和兴趣;再如讲到康熙收复台湾时可穿插介绍晋江衙口的施琅将军故居及其事迹,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当然,要实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渗透乡土资源,首先应了解乡土资源与现行教材在内容上的关联。以必修Ⅲ第一单元为例,详见下表: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与中国古代思想与科技有关的泉州乡土资源极其丰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切记,不可漫无目的的结合乡土资源,这样不但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还无法发挥出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反而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以乡土历史知识辅助高中历史教材的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选择性的渗透乡土历史知识,既能保证教材的主体性,又能增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还不会占用学生更多的课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最为简单有效,可操作性也强,是当下进行乡土教育最好的方式之一。这种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以下四个过程来实施:(1)备课时应先对乡土资源进行必要的甄别、分析、有选择性的使用。这是有效应用乡土资源的前提。泉州地区的乡土资源极其丰富,除了大量的文物古迹以外,更多的是一些地方性的史料,这些史料多出自"民间",在史观、逻辑上难免存在缺陷,因此,甄别、分析史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2)用生动的乡土知识导入新课。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要有新意,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乡土历史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既熟悉、亲切又倍感新鲜,往往可起到较好的效果。笔者在讲到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中的第22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时,课前三分钟用一首反映闽南人创业精神的《爱拼才会赢》导入,结果学生都不约而同的跟着唱起来,看到学生的反映,我适时点播:"这首歌真切的反映了我们晋江人创业过程的艰辛与乐观向上的精神情怀,唱出了我们的爱拼敢赢,作为八、九十年代的那一辈创业者,他们用泪水和汗水谱写了他们生命的篇章。(3)讲授过程,用乡土历史知识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在讲述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第五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时,笔者认为有关"思想"高于高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单纯的讲解既抽象又枯燥无味。因此,笔者从李贽入手,先介绍其出身和家庭情况,学生马上就兴趣大增。接着介绍李贽的个人经历和性格,"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他甚至不惜拿好友的哥哥耿定向开刀,揭露他得假道学实质是为了维护私人利益,置百姓死活不顾的本质。通过这一剖析,学生对李贽离经叛道、善于思考的性格印象深刻。接着让他们去看课本中李贽的思想观点,他们就觉得李贽会提出那样的观点合情合理,在高压的封建统治下,李贽的命运结局也是可以预见的。(4)巩固知识,用乡土历史知识检验学生。心理学研究证明,有意义的识记可以更有效的防止遗忘。如笔者在讲到必修Ⅰ第二十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后,结合当地有利的历史资源,布置一项活动,让学生参观位于晋江内坑的泉州革命历史博物馆,感受泉州地区的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而奋斗终身的革命事迹,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资源的教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有助于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文化地位,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泉州的历史地位早在宋元时期就已确立,那时的泉州作为世界贸易大港,是多元文化的交流地。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的经济迅速发展,成为福建省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地级市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有助于学生对高中历史教材的理解。泉州地区所用的高中历史教材为岳麓版,教材中提及的有关泉州的历史少之又少,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枯燥无味,原因之一就是历史距离他们太遥远。因此,在教材中适当渗透乡土历史,有助于缩短空间上的差距,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高中生而言,泉州地区丰富的乡土资源,有一些是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些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第四,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资源的教学,还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乡土资源方面的知识,并能比较通史与乡土史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就有助于历史教师提高教学教研水平。
参考文献
[1]泉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历史名城泉州》,海风出版社
[2]冯一、李洁《试论乡土历史教材的基本特征》,《历史教育研究》
[3]许怀中主编的《闽南文化研究》(上),海峡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