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学写《圣教序》很多年,写的字看似跟字帖上面的一模一样。是不是像就好呢?这个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因为《圣教序》是集字刻帖,不能算王羲之的作品。我们也就是把它当作字典来学,你不能当成一个作品来学。他的用笔,因为刻的原因,用笔上很多的信息都衰减了,也就能学学他的字的结构。想进一步学他的墨法,没有;再进一步学字与字的关系,没有;还有行与行之间的行气,没有。所以我们说《圣教序》本身是有缺陷的,你要学它的什么、不能学它的什么。你要是不清楚,将好多年的精力用在这里,好的东西没有学到,把不好的东西都学来了。写《圣教序》一定要和写墨迹的方法结合起来,《圣教序》只是给你提供一个结构,而不是全部。
学生功、读书功的问题,很值得我们大家一起深入探讨。朱熹当年行走全国各个书院讲学,有一位长者常年伴在他身边,这个长者是他的一个学生,走到哪儿都给他扛行李,伴随他很多年。有人就问他:随夫子书院穿梭,白发劳顿,学到了什么呀?老者说:读书方法耳。读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如果学不会,你仅仅使用蛮力,学出来的东西可能都不叫成功。所以有人形象地说“学习书法是带着镣铐跳舞”,也有人说学习书法是用思想来写字,而不是用毛笔来写字,这些讲得都很深刻。 二、个人修养的全面性问题
个人修养的全面性对于书法家来讲,无非就是各种书体都得写。听起来好像很简单,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辈子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已经很不简单了,想做到五体都写,而且都写得很好,有一定高度,绝不是那么简单。中国书协有很多综合性展览,通常挑选评委的时候,就要选择那些各种书体都能写,而且都很有高度的人。有的人只会写楷书,有的人只会写草书,有的人写篆隶,其他书体不会,那就有缺陷。有缺陷的书法家做综合展的评审,有的东西好赖也看不出来,乱评一气,评出来的东西就不是理想的。这就是修养全面,修养全面才有可能被选过去做评委。综合修養全怎么才能全面?字体与字体之间是有关联的,把这个脉络理清楚了,也就不难。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金文,金文后面是小篆,小篆再往后就开始往隶书转变。最早的转变是有草书、有章草、有简帛,最后是规范的隶书、章草。当时文字的发展分好几条线,还有一条线是往楷书方向发展的。到了王羲之所处的东晋,才开始有了今草,才开始有了小楷。它们本身都是相互关联的,你把这些东西按照书法史的脉络理清楚了,然后做一点点功课,即便是不擅长,那个标准也是知道的,好坏还是能看出来的。所以我们讲在一定的阶段,这种修炼还是需要的,综合修养很重要。
字内功、字外功,实际上就是综合修养。五体兼修是字内功,这里面最最关键的是要抓住各种书体之间的关联。关于字内功的研究和探讨我推荐两本书,一本是《历代书法论文选》,另一本是《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历代关于书法的讨论文字都在这里,大家如果有志于做一点书法理论研究,还有一套书叫《中国历代书画全书》。如果要做书法史研究,做书法理论研究,掌握一点书法理论知识,应该讲这套书是最基础的读物。
写篆书的文字功要求更高。古时候凡是写篆书的人,无一例外都是在文字学方面有一定建树的,或者说多多少少要有一些建树。特别是写大篆,有时候写着写着发现这个字没有,那怎么办呢?按照一般规则是拿小篆代替。是不是所有的都能代替呢?也不见得。有的字根本就没有,比如“瀅”,查篆书没有三点水旁的,因为那个年代没有这个字。你要写大篆怎么写呢?就拿不带三点水的小篆代替,代替也不准确,本身是有三点水的,有时候不得不绕道、借力。所以,文字功这个关要是过不了,写篆书就很容易出错。我到北京当兵以后,接触了很多做研究的专家。第一次接触华人德先生时,他问我《说文解字》你看了吗?我说我在看,他说他已经翻烂好几本了。《说文解字》就是解决字法和文字功夫的一个重要的法器,你研究古文字,那《说文解字》必须翻烂几本才行,里面讲造字基本规律,你把造字规律弄清楚,才能够解决文字功的问题。
写草书也一样。写草书存在草法的问题,草法规范不规范,对还是不对,写草书的人写错字的大有人在,比比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不在于规范,而在于草法我们大家要清楚。写草书的人第一步就要识草,现在做这个功课相对容易,草书字典拿来抄,用筛沙子的方法一遍遍地抄,抄到所剩无几,再把筛子上头的各个击破,再学它的笔法、学它的风格,这才是学草书的方法。现在很多人学草书拿来字帖就练,里面的草法根本一无所知,这种训练方法和过去的方法不太对应,古人的训练方法应该是科学的。
《苦瓜和尚画语录》这本书非常重要,我从小就读,读得不是特别懂,但是这里面有很多智慧。比如里面讲到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从哪里来的?《道德经》里面开篇就是这个。这是什么呢?就是《苦瓜和尚画语录》的生发,这里面生发和世间万物生长密切关联,“一画论”就是这样来的。还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都是讲艺术家要有生活,就是要到生活当中去体察真山真水,经过酝酿思索,经过自己的艺术思考形成自己笔下的作品。对于我们来讲,读懂这本书就认识了问题。别看这本书薄薄的,用不了两个小时就读完了,但是里面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假如真的理解透了的话,能够写出几十万字、上百万字的一本书。
三、文学与历史问题
艺术脱离文学,艺术就没有品格了,所有的艺术都跟文学相关联,所以有人形象地说“文学是艺术之母”,这是有道理的。历史上重要的书法家、经典的书法作品,有些是很好的文学作品,比如《兰亭序》《张好好诗》《前后赤壁赋》等都是历史上很有影响的作品。对于书法家来讲,文学常识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苏东坡自己也写过,留下来一幅,另一幅没了。文学对于我们的书法的滋养作用巨大,不可小视。《古文观止》大家都读过,古文经典尽见于此,观看(阅读)到此为止矣,这本书值得我们大家好好看看。先秦的文,汉魏六朝的赋,唐诗、宋词、元曲,到民国时期以周作人为代表的文人回归明清传统,写的文章也颇有小品文的调调,“五四”运动之后更多的是白话小说,然后有了散文。这些经典都要挑着看,可能不会直接发挥多大作用,但是间接的,只要坚持,一定会发挥作用。比如我这个人不够浪漫,读一些很浪漫的诗文,对于我来讲就有帮助。比如我这个人脑子不那么灵活,读一点很睿智的文章,会有帮助,要反向選择。为什么反向选择?缺什么就要找什么来弥补,所以这是一种借鉴的方式,一种方法,这样不断汲取,你的浪漫情怀,艺术家所必需的综合修养,就会一点点地积累起来。
历史很重要,对于书法家来讲,整个一部书法史要刻在脑子里,进而按照书法史的线索把历史上经典人物、代表作品联系起来。等到你把这些功课做得很清楚的时候,你对书法的认识就改变了。篆书是怎么回事儿,小篆怎么才能写好,必须要通大篆;要把隶书写好,必须要通篆书;要把行书写活必须要通草书。进一步讲,若要写好静态书体,一定要懂得动态书体,所以动态书体要当静态写,静态书体要当动态写,这是辩证的,动态的书体你一定秉持动态理念去写,写出来的字就没边儿了。如果用静态思维来写动态书体,就有一些限制,多了一些理性,不会没有边界;反过来,写静态书体用动态理念去写,写出来的字不会死板,写得会很深入,把字写活了。
在这个基础上,读一点中国通史或者是断代史,研究某一个书家,由一个书家的某一个点切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辐射到整个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那就更好了。对于写好字,特别是对于理解五千年的书法发展或者某一种书体的高度如何建立,认识都会大大增强。所以历史的作用不能小视,历史里面有经验、有方法。
举凡研究历史的人、学历史的人往往是有大成的。比如黄宾虹,他的画为什么有那样的高度,那就是学问滋养的结果,他对于书法史、美术史的研究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正是因为他对中国美术史有了非常清晰、准确的把握,里面那些经验都能够提炼出来,最后用在他自己身上,所以他变成了一个大人物。大家都知道潘天寿先生是著名画家,他把中国美术史上关于花鸟画的成功经验都提取了出来,用在他自己身上,开创性地结合了现代审美理论,现在大家看到斗方那样一种样式,就是潘天寿创造的。潘天寿对构图十分有研究,可以讲他多一笔这个画就多了一笔,他少一笔就感觉缺了点什么,他把构图研究到这种程度上,所以说潘天寿的画多一笔嫌多,少一笔嫌不够,他的智慧都从美术史上来的。所以文学和历史我们大家不能不当回事儿,要逐步地把它做好,作为我们潜修的方向,这个不能分开,要同时并举。你说你先把字写好了,到时候再研究这个,也不太可能。很多人都说等我有空了吧,显然是个托词,往往把自己托得没有时间了。
四、诗、书、画、印兼修的问题
黄宾虹、潘天寿、齐白石、徐悲鸿的诗、书、画、印做得非常好,林散之先生年轻的时候也是诗、书、画、印兼修。林散之先生致力于做一个诗人,他逝世以后,他的墓碑上只刻了“诗人林散之之墓”,要说他肯定是书法最厉害,而他恰恰要的是诗人的名号。林散之说“我诗一、画二、字老三”,齐白石说“我的诗比书法好,我的书法比印好,我的印比我的画好”,显然是倒着说的。但是在他心目当中,他是这样去追求的,这些人因为综合素养全面,所以受到那样的好评。所以我们说诗、书、画、印兼修,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要成为诗人。我偶尔也会写一两首打油诗,我只是觉得需要,对于一个书法家来讲需要;我有的时候也画两笔画,也不是要当个什么画家,只觉得是一个综合修养。那搞篆刻就是要当篆刻家吗?也不是,也是需要。你连诗词格律都不知道,选择诗词作为书写内容的时候自然就会出问题,你选的对联肯定搞不清写的是不是对联,你上联下联弄反了很正常。只有你懂了才有可能不犯这个错误,所以我说我写诗不是为了当诗人,我只是掌握里面的知识为我所用。在当下这个环境下,要想出现一个诗、书、画、印四绝的人不可能,为什么?当下,做到“四绝”不可能,我想做到“四会”还是非常可能的,就看你做不做了。这四个方面互相融通,使得作品能够互相影响、互相生发、互相鼓励。 会写诗的人,你的创作、你选择的内容一定能够在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上讨巧,一定能。如果你不懂得诗词,你挑出来的诗词可能和你所采用的书体不在一条线上,为什么这么讲?比如我们写篆书的人,写静态书体的人,如果你选择的内容很浪漫,你写写试一试,你把作品挂在那儿会让人看着别扭。古人追求的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这是非常高的境界,让人欣赏内容的同时,随着你的艺术形式,跟着你的艺术思考,把精神连在一起,根据你的精神方向一直往前走,你的感情就会传递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