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低龄先天性脊柱畸形儿童半椎体切除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预后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接受后路半椎体切除、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136例先天性脊柱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男性75例,女性61例;年龄3~10岁,平均(5.0±1.7)岁。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测量脊柱骨盆参数、局部后凸角(SK)及近端交界角(PJA)。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的比较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结果截至2016年6月,术后平均随访(32.8±10.3)个月(24~73个月)。19例患儿发生了PJK,其中15例于术后3个月内发生,最常见类型为Ⅰ型(后方韧带破坏)。PJK组患者术前TK>40°(9/19)、融合节段>4个(13/19)和SK矫正>30°(9/19)的发生率均高于非PJK组(22.2%、37.6%、13.7%)(χ2=7.259、6.375、12.368,P值均<0.05),而两组患者术前PJA、腰椎前凸角、最上端固定椎位置及SVA改变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JK组术前PJA为7.5°±2.9°,术后3个月PJA为21.3°±4.3°,10例患儿接受支具治疗,至末次随访时PJA为20.6°±3.7°,未见后凸进行性加重。
结论低龄儿童半椎体切除术后PJK可能主要发生于术后3个月内;术前后凸畸形、后凸过度矫正及后方韧带损伤是其预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