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与社会》教科书精心选配了丰富的插图,与正文相辉映,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图文互动的立体阅读空间。这些插图多种多样,有地图、历史照片、绘画、漫画……从某种意义而言,它们是历史的底片,是反映造就过去和现在因果关系多样性的一面镜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能帮助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情境,真切地感受某个时代的历史。
如何利用课本插图,有效“掘开”学生思维的“堤坝”,使真实的历史“纤毫毕现”呢?笔者试图以2013年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2-4-2《“五四”运动》为例,寻找对课本插图优化利用之法。
一、基于学前概念,合理编排,提高读图效率
要引导学生从历史视角观察课本插图,挖掘有效信息,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前概念,寻找最能激发学生的起爆点、最感兴趣的疑难点、最易忽略的盲点,合理编排学习经历,提高读图效率。
为了解学生学前概念,笔者做了一个课前小调查,内容如下表。
从下表可知:36名学生知道这三张图反映的是五四运动,主要是根据第50页课文内容获知答案,而对图片反映的具体信息很难系统、有条理地说出;只有21.6%的学生能将图2-47上的显性信息挖掘出来,但不能更深层次的挖掘隐性信息。在问及“如何读图”时,学生眼中一片迷茫。
笔者不禁沉思:学生连读图的基本方法都不知道,又如何通过图片获取有效信息?完全依靠学生自己建构学习方法,教师不帮扶一把的话,也许学生无论独立思考、还是合作探究,都不过是浪费时间罢了,何谈有效学习?
笔者曾仔细研读唐少华老师的课堂实录《读图学史》,对他“通过5题读图练习,指导学生归纳并运用读图学史的具体方法”[2]的做法非常佩服,因此决定根据学生的学前概念,在教学中融入读图指导,设计学习经历:
【学习目标】
1.通过一些比较熟悉的图片,归纳从图片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2.合作解读图2-47,分析五四运动的原因、目的、性质,掌握将表面信息转化为深层含义的具体方法,学会批判地多角度看问题。
3.学习先进分子的爱国精神,关注现实,树立民主和科学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意识。
【学习重点】
观察图2-47,分析五四运动的原因、目的、性质,认识五四运动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联系阅读,归纳方法
1.观察一幅图片,回答问题:
⑴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⑵你是怎样看图的?
2. 观察一组图片,回答问题
⑴这组图片相比,有何不同?
⑵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
(二)自主讨论,合作探究
仔细观察教材P50图2-47:
1.从这幅图中,你获得的信息:
2.观察这幅图片,你还有什么问题?
上述设计从学前概念出发,重新编排学习内容,既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又为后面的学习搭好支架,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可以提高读图效率。
二、基于认知规律,精心选图,增强读图效果
《五四运动》有7幅图片,不可能一一分析、解读,必须精心挑选,才能增强读图效果。笔者仔细比较七幅图片,发现:图2-46是在故宫举行庆祝一战胜利的阅兵式,画面比较单一,信息量较少;图2-48 是学生发的通告,单从画面上看,主要反映了运动性质中反帝的一面;图2-49 画面模糊,人头簇簇,看不出人物身份,只能从标语上看发生在五四时期;图2-50商人罢市,从图片上看不出与五四运动有关,而且部分参与者喜笑颜开,选用这幅图片恐扰乱学生思维;图2-47这幅由梁玉龙先生创作的油画,场面宏大,隐含的历史信息非常丰富:以天安门为背景,暗示运动发生的地点;人物中既有学生,也有工人;而人物手中的标语也暗示了运动的背景、口号、性质……各种信息彼此呼应,共同反映了“五四运动”这个完整的历史事件,因此笔者将图2-47作为学习重点。
在学生还没有掌握读图方法的前提下,要突破这个重点,并不是将一堆图片叠加起来,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精心选择合适的图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归纳、掌握、运用读图学史的具体方法,又能触及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锁定”时代风貌特征,解读真实历史,以增强读图效果。
因此在第一环节,笔者借鉴了唐少华老师的做法,选用了《蓝田人生活想象图》[3]。整个过程简洁明了,十分顺畅。
第二环节的学习目标是要求学生“通过想象、比较、质疑等途径将表面信息转化为深层含义”,该选择什么图片呢?因为第一环节的《蓝田人想象图》是一幅画,本课重点图2-47是油画,所以第二环节的图片也框定为绘画作品,可与美术鉴赏相结合,陶冶情操。
【片段二】
呈现:
【问题】1.图1和图2相比,有何不同?
2.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
师:这两幅图的主题都是《圣母与圣婴》,用刚才我们总结的方法,读图并思考问题。
生1:图2只画了圣母与圣婴,图1中还有6个天使。
生2:两者的人数不一样。图1有8个人,图2只有2个人。
生3:图1的圣母庄重威严地坐在宝座中,面无表情,脸被纱巾包裹,两眼无神。
生4:图2的圣母像个普通的母亲,紧紧抱住自己的孩子,把脸贴近孩子的脸颊。
师:图1的圣母面无表情,很威严;图2的圣母好似普通人,这说明了什么?
生1:绘画技术在不断进步。
生2:图2的画家更关注人本身,体现了人文主义特色,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師:所以,我们不仅要观察图片,还要学会从这些观察中获取信息,把表面信息转化为深层含义。 (【板书】转化:表面信息→深层含义)怎么转化呢?请问刚才的同学,你是如何得出图2是文艺复兴时期作品这个结论的?
生2:图1的颜色厚重,感觉很压抑;图2让人心情愉悦,圣婴光着身子,跟普通小孩儿一样。
生3:图1是中世纪的画,图2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画。这就是进步……
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可利用的图片资源很多,只有典型的、信息含量大的、利于开展相应教学活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图片才能强化读图效果。
三、基于认知水平,精细布设,寻求读图效益
【片段三】 自主讨论
如何利用课本插图,有效“掘开”学生思维的“堤坝”,使真实的历史“纤毫毕现”呢?笔者试图以2013年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2-4-2《“五四”运动》为例,寻找对课本插图优化利用之法。
一、基于学前概念,合理编排,提高读图效率
要引导学生从历史视角观察课本插图,挖掘有效信息,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前概念,寻找最能激发学生的起爆点、最感兴趣的疑难点、最易忽略的盲点,合理编排学习经历,提高读图效率。
为了解学生学前概念,笔者做了一个课前小调查,内容如下表。
从下表可知:36名学生知道这三张图反映的是五四运动,主要是根据第50页课文内容获知答案,而对图片反映的具体信息很难系统、有条理地说出;只有21.6%的学生能将图2-47上的显性信息挖掘出来,但不能更深层次的挖掘隐性信息。在问及“如何读图”时,学生眼中一片迷茫。
笔者不禁沉思:学生连读图的基本方法都不知道,又如何通过图片获取有效信息?完全依靠学生自己建构学习方法,教师不帮扶一把的话,也许学生无论独立思考、还是合作探究,都不过是浪费时间罢了,何谈有效学习?
笔者曾仔细研读唐少华老师的课堂实录《读图学史》,对他“通过5题读图练习,指导学生归纳并运用读图学史的具体方法”[2]的做法非常佩服,因此决定根据学生的学前概念,在教学中融入读图指导,设计学习经历:
【学习目标】
1.通过一些比较熟悉的图片,归纳从图片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2.合作解读图2-47,分析五四运动的原因、目的、性质,掌握将表面信息转化为深层含义的具体方法,学会批判地多角度看问题。
3.学习先进分子的爱国精神,关注现实,树立民主和科学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意识。
【学习重点】
观察图2-47,分析五四运动的原因、目的、性质,认识五四运动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联系阅读,归纳方法
1.观察一幅图片,回答问题:
⑴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⑵你是怎样看图的?
2. 观察一组图片,回答问题
⑴这组图片相比,有何不同?
⑵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
(二)自主讨论,合作探究
仔细观察教材P50图2-47:
1.从这幅图中,你获得的信息:
2.观察这幅图片,你还有什么问题?
上述设计从学前概念出发,重新编排学习内容,既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又为后面的学习搭好支架,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可以提高读图效率。
二、基于认知规律,精心选图,增强读图效果
《五四运动》有7幅图片,不可能一一分析、解读,必须精心挑选,才能增强读图效果。笔者仔细比较七幅图片,发现:图2-46是在故宫举行庆祝一战胜利的阅兵式,画面比较单一,信息量较少;图2-48 是学生发的通告,单从画面上看,主要反映了运动性质中反帝的一面;图2-49 画面模糊,人头簇簇,看不出人物身份,只能从标语上看发生在五四时期;图2-50商人罢市,从图片上看不出与五四运动有关,而且部分参与者喜笑颜开,选用这幅图片恐扰乱学生思维;图2-47这幅由梁玉龙先生创作的油画,场面宏大,隐含的历史信息非常丰富:以天安门为背景,暗示运动发生的地点;人物中既有学生,也有工人;而人物手中的标语也暗示了运动的背景、口号、性质……各种信息彼此呼应,共同反映了“五四运动”这个完整的历史事件,因此笔者将图2-47作为学习重点。
在学生还没有掌握读图方法的前提下,要突破这个重点,并不是将一堆图片叠加起来,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精心选择合适的图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归纳、掌握、运用读图学史的具体方法,又能触及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锁定”时代风貌特征,解读真实历史,以增强读图效果。
因此在第一环节,笔者借鉴了唐少华老师的做法,选用了《蓝田人生活想象图》[3]。整个过程简洁明了,十分顺畅。
第二环节的学习目标是要求学生“通过想象、比较、质疑等途径将表面信息转化为深层含义”,该选择什么图片呢?因为第一环节的《蓝田人想象图》是一幅画,本课重点图2-47是油画,所以第二环节的图片也框定为绘画作品,可与美术鉴赏相结合,陶冶情操。
【片段二】
呈现:
【问题】1.图1和图2相比,有何不同?
2.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
师:这两幅图的主题都是《圣母与圣婴》,用刚才我们总结的方法,读图并思考问题。
生1:图2只画了圣母与圣婴,图1中还有6个天使。
生2:两者的人数不一样。图1有8个人,图2只有2个人。
生3:图1的圣母庄重威严地坐在宝座中,面无表情,脸被纱巾包裹,两眼无神。
生4:图2的圣母像个普通的母亲,紧紧抱住自己的孩子,把脸贴近孩子的脸颊。
师:图1的圣母面无表情,很威严;图2的圣母好似普通人,这说明了什么?
生1:绘画技术在不断进步。
生2:图2的画家更关注人本身,体现了人文主义特色,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師:所以,我们不仅要观察图片,还要学会从这些观察中获取信息,把表面信息转化为深层含义。 (【板书】转化:表面信息→深层含义)怎么转化呢?请问刚才的同学,你是如何得出图2是文艺复兴时期作品这个结论的?
生2:图1的颜色厚重,感觉很压抑;图2让人心情愉悦,圣婴光着身子,跟普通小孩儿一样。
生3:图1是中世纪的画,图2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画。这就是进步……
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可利用的图片资源很多,只有典型的、信息含量大的、利于开展相应教学活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图片才能强化读图效果。
三、基于认知水平,精细布设,寻求读图效益
【片段三】 自主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