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兵村,我们见到了被誉为“天下第一兵”的程志强。他是穿着军装的外交司礼专家,是一个永远都停不下来的人。
开门,上车,关门。
从指挥部到阅兵村,短短500米的距离。他不是在对着记者说话,就是在对着对讲机说话。每隔几分钟,他就要通过对讲机询问一下阅兵村各个“村门”把守的情况,同时为接下来的首长视察布置最新任务。
上午,接待一批来自港澳台的记者;中午,在电话里和某媒体的记者相谈甚欢;下午,他又带着本刊两位记者进“村”了。
他是首都阅兵徒步方队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60周年国庆大阅兵进入倒计时阶段,加上甲型H1N1流感防控形势严峻,他的压力也与日俱增,他说最近老做同样的梦:“到处都是哨兵,记者们长着翅膀就飞进阅兵村了。”
这就是程志强,一个被誉为“天下第一兵”的大校,一个身着军装的外交司礼专家,一个永远都停不下来的人。
1984年,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程志强,迎来他一生中最精彩的一次亮相。在国庆35周年阅兵式上,高大威武的程志强高擎着“八一”军旗,在两名护旗手的护卫下,作为156人组成的海陆空三军仪仗队的领队,走在10370名受阅部队官兵的最前面。
那时,人们尊敬欣赏的目光齐聚这位身高1.85、英姿飒飒的军旗手身上。但很少人了解他为了这次特殊任务付出的艰辛。9个月时间的强化训练,程志强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在训练中,他攥烂了4根旗杆,走完了一半“长征”路,穿破了8双鞋底加厚1厘米的特殊训练鞋……
不过,熟悉程志强的人都知道,他不仅练得严苛,更练得精巧。他想出的“十子训练法”成了仪仗队的训练标准:身体上挺顶帽子,纠正军姿照镜子,踢腿慢绑沙袋子,练习摆臂拉绳子,练军姿贴墙根子,脚尖上翘压脚面子,脚腕无力踢石子,腰不当家别棍子,量步幅用尺子,头型不正别针子。
在阅兵村的日子里,他白天训练,晚上骑着自行车到天安门广场,反复熟悉阅兵路线。经过上百次的测量之后,他发现预定的743.25米阅兵线,恰好是1984块方砖,如果用标准的正步走,这段距离要991步,8分33秒。他把这些数字牢牢记在心里。在大阅兵的当天,他真正做到了“一步不差、一秒不差”。
说起这些已被众多媒体传为美谈的当年的故事,记者忍不住感慨:“不愧是‘天下第一兵’!”而程志强的注意力似乎早已集中在今年国庆60年阅兵的训练现场,只简单地说了句:“人家都那么说罢了。”
早在1998年,记者在大学里的军事理论课上,就听过当时作为特约主讲人的程志强讲他的经历。香港回归时,他担任庆典活动升旗仪式总指挥,带领三军仪仗队的官兵们,经过5000余次升旗训练,最终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将五星红旗一秒不差地升上旗杆顶端。当年,程志强患病也不离开指挥台,直到有一次疲劳过度,从指挥台摔了下来,头晕眼花、浑身是血。
因为在香港和澳门回归中的突出表现,程志强曾获中央军委颁发的一等功。而军人的荣誉,有时是用血、有时是用泪换来的。入伍28年来,程志强只探亲回过3次家,累计不过59天,从来没有和父母一起度过一个团圆年。父亲和其他3位至亲去世时,他都没能赶回老家。当年结婚时,为了执行任务,是妹妹代他做了“新郎”。而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甚至没能去妹妹家看过一次。
在今年的阅兵式上,程志强的女婿朱振华经过严格选拔后,成为三军仪仗队的军旗手,“翁婿”同为军旗手被传为佳话。山西老家的妹妹听说哥哥和侄女婿上电视了,就打电话给程志强。
“我接了电话,就让小姨子去妹妹家里看一下,发现屋里只有一台黑白电视,还没有影。”程志强赶紧给妹妹买了一台电视。
今年国庆阅兵,已经是北京卫戍区司令部副参谋长的程志强,担任徒步方队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分管指挥协调组、阅兵训练组、通讯保障组、行政管理组。从与地方、其他方队、媒体记者的协调,到日常的阅兵训练等,日日繁忙。从5月进入沙河阅兵村指挥部,他就没进过几次城。但每天不管多忙多累,他回到住处,都会打开线装的习字本练练书法。在他的电脑里,还存着不少他作词的歌曲,很多是写给妈妈的。在日复一日单调枯燥的训练生活中,是什么让他保持着创造力和激情?我们从中找到了一点答案。
“虽然爱好书法、写作,不过我的专业还是仪仗。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还是阅兵式。阅兵是国威、军威的体现,是民族尊严的象征,更是我军三军指战员战斗风貌的一种展示!”程志强用他浑厚的嗓音、铿锵有力地说。
那天在阅兵村,站在指挥台上的程志强,看着徒步方队排山倒海般地齐整走过,眼里充满了自信和豪迈。
开门,上车,关门。
从指挥部到阅兵村,短短500米的距离。他不是在对着记者说话,就是在对着对讲机说话。每隔几分钟,他就要通过对讲机询问一下阅兵村各个“村门”把守的情况,同时为接下来的首长视察布置最新任务。
上午,接待一批来自港澳台的记者;中午,在电话里和某媒体的记者相谈甚欢;下午,他又带着本刊两位记者进“村”了。
他是首都阅兵徒步方队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60周年国庆大阅兵进入倒计时阶段,加上甲型H1N1流感防控形势严峻,他的压力也与日俱增,他说最近老做同样的梦:“到处都是哨兵,记者们长着翅膀就飞进阅兵村了。”
这就是程志强,一个被誉为“天下第一兵”的大校,一个身着军装的外交司礼专家,一个永远都停不下来的人。
1984年,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程志强,迎来他一生中最精彩的一次亮相。在国庆35周年阅兵式上,高大威武的程志强高擎着“八一”军旗,在两名护旗手的护卫下,作为156人组成的海陆空三军仪仗队的领队,走在10370名受阅部队官兵的最前面。
那时,人们尊敬欣赏的目光齐聚这位身高1.85、英姿飒飒的军旗手身上。但很少人了解他为了这次特殊任务付出的艰辛。9个月时间的强化训练,程志强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在训练中,他攥烂了4根旗杆,走完了一半“长征”路,穿破了8双鞋底加厚1厘米的特殊训练鞋……
不过,熟悉程志强的人都知道,他不仅练得严苛,更练得精巧。他想出的“十子训练法”成了仪仗队的训练标准:身体上挺顶帽子,纠正军姿照镜子,踢腿慢绑沙袋子,练习摆臂拉绳子,练军姿贴墙根子,脚尖上翘压脚面子,脚腕无力踢石子,腰不当家别棍子,量步幅用尺子,头型不正别针子。
在阅兵村的日子里,他白天训练,晚上骑着自行车到天安门广场,反复熟悉阅兵路线。经过上百次的测量之后,他发现预定的743.25米阅兵线,恰好是1984块方砖,如果用标准的正步走,这段距离要991步,8分33秒。他把这些数字牢牢记在心里。在大阅兵的当天,他真正做到了“一步不差、一秒不差”。
说起这些已被众多媒体传为美谈的当年的故事,记者忍不住感慨:“不愧是‘天下第一兵’!”而程志强的注意力似乎早已集中在今年国庆60年阅兵的训练现场,只简单地说了句:“人家都那么说罢了。”
早在1998年,记者在大学里的军事理论课上,就听过当时作为特约主讲人的程志强讲他的经历。香港回归时,他担任庆典活动升旗仪式总指挥,带领三军仪仗队的官兵们,经过5000余次升旗训练,最终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将五星红旗一秒不差地升上旗杆顶端。当年,程志强患病也不离开指挥台,直到有一次疲劳过度,从指挥台摔了下来,头晕眼花、浑身是血。
因为在香港和澳门回归中的突出表现,程志强曾获中央军委颁发的一等功。而军人的荣誉,有时是用血、有时是用泪换来的。入伍28年来,程志强只探亲回过3次家,累计不过59天,从来没有和父母一起度过一个团圆年。父亲和其他3位至亲去世时,他都没能赶回老家。当年结婚时,为了执行任务,是妹妹代他做了“新郎”。而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甚至没能去妹妹家看过一次。
在今年的阅兵式上,程志强的女婿朱振华经过严格选拔后,成为三军仪仗队的军旗手,“翁婿”同为军旗手被传为佳话。山西老家的妹妹听说哥哥和侄女婿上电视了,就打电话给程志强。
“我接了电话,就让小姨子去妹妹家里看一下,发现屋里只有一台黑白电视,还没有影。”程志强赶紧给妹妹买了一台电视。
今年国庆阅兵,已经是北京卫戍区司令部副参谋长的程志强,担任徒步方队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分管指挥协调组、阅兵训练组、通讯保障组、行政管理组。从与地方、其他方队、媒体记者的协调,到日常的阅兵训练等,日日繁忙。从5月进入沙河阅兵村指挥部,他就没进过几次城。但每天不管多忙多累,他回到住处,都会打开线装的习字本练练书法。在他的电脑里,还存着不少他作词的歌曲,很多是写给妈妈的。在日复一日单调枯燥的训练生活中,是什么让他保持着创造力和激情?我们从中找到了一点答案。
“虽然爱好书法、写作,不过我的专业还是仪仗。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还是阅兵式。阅兵是国威、军威的体现,是民族尊严的象征,更是我军三军指战员战斗风貌的一种展示!”程志强用他浑厚的嗓音、铿锵有力地说。
那天在阅兵村,站在指挥台上的程志强,看着徒步方队排山倒海般地齐整走过,眼里充满了自信和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