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召开教科研会议,教科室尤主任邀请我发言,主题为如何在繁杂的日常事务中抽身而出,挤出时间来搞教科研,实现自身专业化成长。
接到命题,实在不禁回忆一下,如今的教师哪还有什么时间搞教学研究,常规性的备课作业能忙周全了,已经是不错的了。但各种应急性的检查验收已经成为必然,教师在无力抵抗的情况下,如果以此为借口,淡化了教科研意识,其实更受伤的其实是自己。如何在繁杂事务中挤出时间,投身于教科研中,从这个角度出发,的确是一个很不错的命题。下面首先从两篇文章谈起。
第一篇,大家作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第二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提出的核心观点:“如果你想有更多的时间,不至于将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阅读更多的学术著作。”乍一看,似乎是尽人皆知的伪命题。许多教师可能玩得更彻底,我连读学术著作的时间都没有。咋办?事实上,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将自己投入到真正读书的状态中,无法感知读书即时的快乐体验,更无法在教学实践中感知读书的效益。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用“一生”备课的思想。教师在感受着生活、行走于教学的每一个流程与细节中时,注定了自我教学生命的不断丰厚与融合。这种自我体系不断更新的过程,正是内在教研真正实施的过程。
第二篇,草根作品。无独有偶,学校教科室尤主任在博客中写过一篇博文《时间可以赚回来》,与苏霍姆林斯基在著作中的观点遥相呼应。一个“赚”字轻巧而全面言中苏氏的文本要义。
是啊!教师从早晨第一屡阳光升起时,走进校园,无论你是否怀着这样的心态,教科研资源就已经完全走近了你的身心。从备课到上课,从作业布置到批改,从与学生的沟通到与家长的交流,都蕴含着丰富的教科研资源。可以说,资源无所不在,无刻不在。所以,教科研时间并不需要挤,倒可以“赚”。
一、教学即教研,从课堂上“赚”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主阵地,更是教师历练自我的主要平台。任何事宜都不值得付出牺牲课堂教学的代价。再忙碌的事情,教师一定要好好备课。有意地搞些小创新,课堂上关注创新环节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实践效果,课后写写教学所得。围绕“一课一得”或“一课一失”撰写课堂教学随笔,是教科研的基本运行状态,尤其是对于初入行的教师,存在缺乏理论基础的情况,这样的科研方式,勿需兴师动众的磨课,勿需大动干戈的汇报。完全在圈定自我中,反思自我,叩问自我,在反思与实践提升自我教学素养。
2004年—2008年,四年间我一直在做这个事———撰写课堂教学随笔,分析“一课一得”或“一课一失”,并因此发表了一些文章。这些文字中绝对没有一篇正经的八股式的正规论文,没有摘要、关键词等累赘,只有就课写课的实践反思。写然后知不足,当无从下笔时,尤其是有想法,却表达不出,臆断中无从判断对错的情况下,阅读则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此,良性循环,自我教研,教学水平自然提升。
二、思考即教研,从生活中“赚”
这里的生活乃教育教学生活。被教育教学裹挟的日子,我们的思绪自然会引发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思考。这些思考,其实每天都存在,有人说,我没有过。其实,可以确切地说,你不仅有,而且还很深入。没有思考的人,是不存在的,人之所以为人,其重要标志之一便在于他会思考。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考。这种思考,如果落实成为文字,将会在思绪向文字转变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理性与深邃。
我在以前的工作单位二姜小学,曾经遇到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我轻轻敲了他的头。他立刻晕头转向,做浑噩状,以此来恐吓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我顿时暴风骤雨般地训斥。谁知,这个孩子的爷爷是当地名流,对此事不依不饶,最后校长专门请客吃饭,此事才得以平息。此后,这个学生越发嚣张,师生关系一度紧张,甚至到最后的水火不容,直至毕业,不欢而散。
事情发生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件教育事件的价值。一直到宜陵小学,我才渐渐意识到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所以,我撰写了《装腔门之后》一文,发在自己的博客中。这篇文章先后被《教师博览》《读写月报新教育》《江苏教育研究》等杂志编辑看中,最终发表在《江苏教育研究》中,本文创下了不投稿便发表的先河。
类似于这种发生在教师教育生活中的事件,每天都有,只是教师一直在以一种漠视淡然的心态面对,故而未能开掘出故事中价值元素。比如这篇,最大的价值在于强势家庭中的儿童教育定位以及对于儿童生命状态的影响和教师与强势家长在教育问题上的思考等。这些内容非常独特,所以受到杂志编辑的青睐。面对这样的事件,教师除了客观真实地记录事件的因素,应该将蕴含特殊教育价值点进一步扩展放大,甚至可以适度夸张虚构。
三、聊天也教研,从闲暇中“赚”
教科研应注重交流,只有在交流中方可让别人检验自我观点的正误,方可吸收别人教科研的成果。闭门造车,搞不了教科研。
这里不能不提我们三语备课组。我们始终处于即时教研状态,下课聊天,改作业的空隙,都是我们教研聊天的好时机。没有正规会议的严肃气氛,每个人都是中心发言人;没有水平高下的忌讳,教研始终在言说真我的状态下行进。这样的研讨方式让每位教师都能敞开胸怀,亮出自己的观点,真诚研讨。印象较深刻的,比如,禹老师提出用“觉得”造句,应该从视觉、触觉、听觉、感觉、意识判断等多重角度打开,实践下来,学生的思维立马顿开。如此教研,虽然规模不宏大,序列不系统,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及时加以整理与罗列,对于指导实践性教学工作大有裨益。如果再辅之以理论基础,一系列来自于实践第一线的光亮必定要闪耀出熠熠光彩。
四、休闲也教研,从假期中“赚”
如果说先前提到的都是积累素材的层面的话,那么这些散落遍地的散珠片玉必须要用一根线索串联起来,才能形成一条光彩夺目的项链。这个系统的整理时间应该在假期中,一课一思的理论支撑、一得一录的分类列项,教学价值引发的写作论题,都将在这个休闲的假期中一一解决。在我心中,这些呼之欲出的文字,就像一个个敌人或者梗噎在心头的堵物,大有不吐不快的感觉。只有写出来,仿佛才能了却自己的一块心病,否则寝食难安!
一个暑假,我蜗居在家中,共写了十多篇文章,全部投出,迄今确定下来的有四篇文章发表。所以,长假于我而言,是辛苦的,更是幸福的。
最后,还是重申那个观点,如果你有心教研,别抱怨时间的问题。同样,鲁迅先生的那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会有的。这句话用在教研上也很合适。用心观察,用心思考,教研———时刻准备着!
接到命题,实在不禁回忆一下,如今的教师哪还有什么时间搞教学研究,常规性的备课作业能忙周全了,已经是不错的了。但各种应急性的检查验收已经成为必然,教师在无力抵抗的情况下,如果以此为借口,淡化了教科研意识,其实更受伤的其实是自己。如何在繁杂事务中挤出时间,投身于教科研中,从这个角度出发,的确是一个很不错的命题。下面首先从两篇文章谈起。
第一篇,大家作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第二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提出的核心观点:“如果你想有更多的时间,不至于将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阅读更多的学术著作。”乍一看,似乎是尽人皆知的伪命题。许多教师可能玩得更彻底,我连读学术著作的时间都没有。咋办?事实上,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将自己投入到真正读书的状态中,无法感知读书即时的快乐体验,更无法在教学实践中感知读书的效益。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用“一生”备课的思想。教师在感受着生活、行走于教学的每一个流程与细节中时,注定了自我教学生命的不断丰厚与融合。这种自我体系不断更新的过程,正是内在教研真正实施的过程。
第二篇,草根作品。无独有偶,学校教科室尤主任在博客中写过一篇博文《时间可以赚回来》,与苏霍姆林斯基在著作中的观点遥相呼应。一个“赚”字轻巧而全面言中苏氏的文本要义。
是啊!教师从早晨第一屡阳光升起时,走进校园,无论你是否怀着这样的心态,教科研资源就已经完全走近了你的身心。从备课到上课,从作业布置到批改,从与学生的沟通到与家长的交流,都蕴含着丰富的教科研资源。可以说,资源无所不在,无刻不在。所以,教科研时间并不需要挤,倒可以“赚”。
一、教学即教研,从课堂上“赚”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主阵地,更是教师历练自我的主要平台。任何事宜都不值得付出牺牲课堂教学的代价。再忙碌的事情,教师一定要好好备课。有意地搞些小创新,课堂上关注创新环节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实践效果,课后写写教学所得。围绕“一课一得”或“一课一失”撰写课堂教学随笔,是教科研的基本运行状态,尤其是对于初入行的教师,存在缺乏理论基础的情况,这样的科研方式,勿需兴师动众的磨课,勿需大动干戈的汇报。完全在圈定自我中,反思自我,叩问自我,在反思与实践提升自我教学素养。
2004年—2008年,四年间我一直在做这个事———撰写课堂教学随笔,分析“一课一得”或“一课一失”,并因此发表了一些文章。这些文字中绝对没有一篇正经的八股式的正规论文,没有摘要、关键词等累赘,只有就课写课的实践反思。写然后知不足,当无从下笔时,尤其是有想法,却表达不出,臆断中无从判断对错的情况下,阅读则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此,良性循环,自我教研,教学水平自然提升。
二、思考即教研,从生活中“赚”
这里的生活乃教育教学生活。被教育教学裹挟的日子,我们的思绪自然会引发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思考。这些思考,其实每天都存在,有人说,我没有过。其实,可以确切地说,你不仅有,而且还很深入。没有思考的人,是不存在的,人之所以为人,其重要标志之一便在于他会思考。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考。这种思考,如果落实成为文字,将会在思绪向文字转变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理性与深邃。
我在以前的工作单位二姜小学,曾经遇到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我轻轻敲了他的头。他立刻晕头转向,做浑噩状,以此来恐吓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我顿时暴风骤雨般地训斥。谁知,这个孩子的爷爷是当地名流,对此事不依不饶,最后校长专门请客吃饭,此事才得以平息。此后,这个学生越发嚣张,师生关系一度紧张,甚至到最后的水火不容,直至毕业,不欢而散。
事情发生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件教育事件的价值。一直到宜陵小学,我才渐渐意识到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所以,我撰写了《装腔门之后》一文,发在自己的博客中。这篇文章先后被《教师博览》《读写月报新教育》《江苏教育研究》等杂志编辑看中,最终发表在《江苏教育研究》中,本文创下了不投稿便发表的先河。
类似于这种发生在教师教育生活中的事件,每天都有,只是教师一直在以一种漠视淡然的心态面对,故而未能开掘出故事中价值元素。比如这篇,最大的价值在于强势家庭中的儿童教育定位以及对于儿童生命状态的影响和教师与强势家长在教育问题上的思考等。这些内容非常独特,所以受到杂志编辑的青睐。面对这样的事件,教师除了客观真实地记录事件的因素,应该将蕴含特殊教育价值点进一步扩展放大,甚至可以适度夸张虚构。
三、聊天也教研,从闲暇中“赚”
教科研应注重交流,只有在交流中方可让别人检验自我观点的正误,方可吸收别人教科研的成果。闭门造车,搞不了教科研。
这里不能不提我们三语备课组。我们始终处于即时教研状态,下课聊天,改作业的空隙,都是我们教研聊天的好时机。没有正规会议的严肃气氛,每个人都是中心发言人;没有水平高下的忌讳,教研始终在言说真我的状态下行进。这样的研讨方式让每位教师都能敞开胸怀,亮出自己的观点,真诚研讨。印象较深刻的,比如,禹老师提出用“觉得”造句,应该从视觉、触觉、听觉、感觉、意识判断等多重角度打开,实践下来,学生的思维立马顿开。如此教研,虽然规模不宏大,序列不系统,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及时加以整理与罗列,对于指导实践性教学工作大有裨益。如果再辅之以理论基础,一系列来自于实践第一线的光亮必定要闪耀出熠熠光彩。
四、休闲也教研,从假期中“赚”
如果说先前提到的都是积累素材的层面的话,那么这些散落遍地的散珠片玉必须要用一根线索串联起来,才能形成一条光彩夺目的项链。这个系统的整理时间应该在假期中,一课一思的理论支撑、一得一录的分类列项,教学价值引发的写作论题,都将在这个休闲的假期中一一解决。在我心中,这些呼之欲出的文字,就像一个个敌人或者梗噎在心头的堵物,大有不吐不快的感觉。只有写出来,仿佛才能了却自己的一块心病,否则寝食难安!
一个暑假,我蜗居在家中,共写了十多篇文章,全部投出,迄今确定下来的有四篇文章发表。所以,长假于我而言,是辛苦的,更是幸福的。
最后,还是重申那个观点,如果你有心教研,别抱怨时间的问题。同样,鲁迅先生的那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会有的。这句话用在教研上也很合适。用心观察,用心思考,教研———时刻准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