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并非有勇无谋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owerri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羽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是一个英姿飒爽、勇力无敌的武将形象。而对于项羽的失败,后世也将其归于他的有勇无谋,认为他过分信奉武力,而忽视了谋略的重要性,以致在连打胜仗的情况下失去了战机,结果一败涂地。但事实上,项羽是一个很具有谋略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展示出了非凡的谋略才能。对于巨鹿之战,后世记住的是项羽的破釜沉舟,以至于认为其能够以少胜多靠的就是这视死如归的勇气,却很少注意到项羽在这场战斗中施展的谋略。巨鹿之战,勇气固然重要,但面对数倍于自己的强敌,单靠勇气恐怕也难以取胜。那项羽做了什么呢?
  整个巨鹿之战的情况是,有两支秦军的主力部队围攻巨鹿城,主帅分别是章邯和王离。王离的任务是主攻巨鹿城,而章邯负责在外围对其进行支援与运送粮草,两军之间有一条专门运送粮草的甬道。
  项羽在杀掉畏战不前的楚国将领后,立刻确立了援救赵国并和秦军决战的战略,但他并没有立刻率领全部军队直接扑上去,而是先派遣了一半的部队,约有两万人渡河,先去试探一下秦军的战斗力。
  这一招很是聪明,反映出了项羽的思考,如果先头部队作战胜利的话,则说明楚军还能够一战,如果失败的话,自己也可以及时撤退,以免全军覆没。这种试探性的技术,并非有勇无谋的人能够想出的。而试探的结果是,楚军获得了小部分的胜利,说明了楚军还有一战的可能。随后,项羽决定全军渡河,破釜沉舟,与秦军决战。
  但就在项羽展示勇气的时刻,他依然展示出了他谋略非凡的一面。他并没有完全跟秦军拼勇气,而是在残酷的战斗中,有非常清晰的战略目标,那就是绝秦军甬道。这一招更是厉害,甬道是连接章邯和王离军队的联系,甬道被断,意味着两军联系的中断以及粮草的断绝,这势必会给承担主攻任务的王离军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而章邯面对未知的敌人,也不会轻举妄动,项羽聪明地利用了这个空隙,给自己制造出了极短的但是非常宝贵的时间,因为如果秦军两支主力合围,那他就必败无疑。
  战机制造出来之后,项羽立刻率领全军攻击王离军队,九战九捷,以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大败王离军队。主将被抓,副将被杀,王离军队土崩瓦解;章邯见势不妙,及时撤离战场,巨鹿之战以楚军胜利结束。由此可以看出,在巨鹿之战中勇气固然重要,但如果项羽没有清晰的战略眼光的话,恐怕再多的勇气也无施展之地了。
  其次,彭城之战,项羽的谋略也很突出。刘邦趁项羽北上齐国平叛,楚国都城彭城空虚之际,偷袭了彭城,这给项羽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因为都城一丢,就意味着他失去了最重要的根据地,他必须想办法收复都城。
  但当时的情况并不容项羽乐观,楚军深陷齐国战乱的泥沼,无法将全部主力部队悉数带出,而刘邦率领的诸侯联军,有几十万。面对这种困境,项羽又一次展示出了非凡的谋略。
  他并没有带领全部的主力部队离开齐国,而是精选了三万名战士,以骑兵为主,迅速南下,包围了彭城西北角的肖城,但没有马上进攻,而是等待凌晨,也就是刘邦联军守备最松懈的时候,才发动突然袭击,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就大破联军。此役有二十多万汉军将士牺牲,原本刘邦大好的形势一去不复返,整个局势瞬间被项羽扭转。
  在此役中,项羽充分考虑了自己军队的机动性和作战时机等方面的因素,不盲目轻信战斗人数的多寡决定胜败,同时巧妙地结合天时与地利,最后再配上楚军将士非凡的勇气,从而大败强敌,其谋略之功不可小觑。
  最后,在垓下之战之前,鸿沟议和达成之后,刘邦背信弃义,偷袭已经东撤的项羽,以多于楚军一倍的军队攻击,却依然被楚军反击,打得大败。此时的项羽部队兵源不济,粮草不足,面对比自己人数多的敌人,还依然能够打一场胜仗,可见项羽的谋略依然不差,绝对不会单单只靠勇力这一项取胜。
  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项羽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为何后世对他的印象会如此呢?主要还是受史书上的记载和他其他表现的影响所致。
  在《项羽本纪》的开篇,司马迁就记载了项羽不喜欢读书的故事,就算是学兵法也只学了一点就不肯深入学习,但他却力气过人,举过鼎,这就构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人们因此认为他空有武力而无谋略。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这至多只能说明项羽不喜欢接受传统教育而已,至于他本人对于谋略、兵法的认识,不能单靠这些记载去推断。
  在某种程度上,项羽的確短于谋略,可这是相对于刘邦而言的。刘邦和项羽最大的不同,除了勇力方面,最主要的就是谋略了。刘邦更为偏重的是整个战局的谋略规划,这从他不断拉拢其他军阀势力就可看出,他这样做是想通过广泛的结盟以壮大自己的势力,从而给项羽树敌于天下。而项羽是偏重于军事上的谋略,也就是在面对某场战役时,项羽能够想出最佳的战争规划以赢得战争,这从他不断地打胜仗中可以得到证明。但对于整个战局的谋划部署,项羽却短于刘邦。
  例如在封王问题上,项羽的分封大体上是公平的,但忽视了少部分人的利益,从而为战乱埋下导火索。刘邦在称帝后的分封也是公平的,但他懂得各个击破,以各种理由铲除掉实力强大的诸侯王,并不一定要跟项羽一样靠武力解决叛乱。这是二人之间最大的不同。
  综上所述,项羽绝对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只不过他的谋略更多的是侧重于军事方面,但对于整个天下的战略布局谋划,却明显短于刘邦,这是他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编辑/夕颜
其他文献
龙王乃龙族之王,更是天庭正式任命的一方水神。一般来说,只有大型的江河湖海才会设置龙王。可是《西游记》中,乌鸡国御花园的一口井内竟然有个井龙王。  原著说猪八戒一见“水晶宫”三字,大吃一惊:“罢了,罢了!错走了路了!下海来也!海内有个水晶宫,井里如何有之?”猪八戒本是掌管水军的天蓬元帅,他都没有听说过井中有龙宫,说明绝对不是每一口井中都有龙王,这个井龙王绝对是个特例。  这个神秘的龙王会是谁呢?从猪
1198年,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欧洲贵族准备进攻由他们眼中的异教徒控制的埃及,并收复天主教圣地耶路撒冷。为了保证东征顺利进行,1201年4月,教皇特地派出使者造访威尼斯,与威尼斯政府签订了一份协议:由威尼斯为十字军提供足够多的舰船运送70000名士兵及随从、5000匹马到战场,费用共计85000银马克。  但是,十字军明显高估了军队人数和自己的支付能力。1202年6月底,到了约定好的出发日,只有不
明朝官员公认最惊险的事,莫过于从朱元璋手里逃命。本着“宁可错杀,绝不放过”的原则,朱元璋把明初这个经济重振的激情建设年代同时变成了官不聊生的恐怖岁月:朝中掀起连番整肃风暴,每场大案都是数万官员落马。就连大明乡村的田间地头,经常灿烂金黄的庄稼地上,也满是穿囚服干活的苦汉子——他们全是接受劳动改造的干部。  在这样的年月里,犯到朱元璋手中,还想活,真难。明初最伟大的学问家宋濂只因自家孙子和大奸臣胡惟庸
在《神雕侠侣》读者心中,郭芙最喜欢的人是杨过。小说的最后,连郭芙自己也信了。  “虽然她这一生甚么都不缺少了……但真正要得最热切的,却无法得到。”这是金庸最后给郭芙的判词。那么她最热切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呢?郭芙告诉自己,是杨过。她还认为,自己总是“没来由的生气着恼”,都是因为喜欢杨过。其实不是。  郭芙和杨过有过两次久别重逢:第一次是杨过从古墓学艺回来,那时的他穷困潦倒,十分落魄;另一次是16年后,
中国人应该住中式建筑  我们常对城市中的建筑过目即忘,甚至不会觉得两座城市之间有什么不同,因为这些钢筋混凝土建筑的空间里没有能与我们内心相呼应的东西。只有在中式建筑中,民族几千年凝练下来的审美才会让我们沉醉。中式建筑讲究色彩的搭配,粉墙黛瓦与自然景观之间形成了巧妙的对比,晴时、雨时、暮时……让你时刻都能聆听到岁月的回响。还有门户、庭院、屋檐、瓦当、青石板等乍一看并不起眼的地方,其实都隐藏着独具匠心
1947年,荷兰的一份报纸进行了一次面向全国的调查:“在我们国家,你最喜欢谁?”二战的阴霾刚刚散去两年,代表国家希望的新任首相位列第一,代表国家过去的王子殿下排在第三。而第二名令人大跌眼镜,竟然是名画伪造者:汉·凡·米格倫。  1889年,米格伦出生在荷兰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从小就喜欢绘画,长大后却被父亲逼着学习建筑。为此,米格伦一直试图反抗父亲,在成亲后的第六年,他迁居到了“美丽的无聊城市”海
只是在父亲学堂里的惊鸿一瞥,民国诗人,当时才15岁的曹聚仁便把12岁的王春翠锁进心房,任自己的爱慕之情生根发芽。他们都是浙江金华某镇人,两个村庄之间相隔两公里,那时,王春翠正在曹聚仁父亲创办的育才学堂读书。  曹聚仁第一次见到王春翠就被她深深吸引,为了偷看心上人一眼,曹聚仁常常爬到村头一座小山上去眺望。她在山脚的竹叶潭边洗衣服,他便痴痴地在山头上张望,用情之深不言而喻。  连接两个村庄的是一座古廊
世人常常把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算到波旁王朝的末代君主路易十六的头上,他几乎成了专制暴君的代名词,然而,真正的路易十六并非如此。  1774年路易十六即位时,法国矛盾尖锐,财政亏空,他不得不想办法解决。  路易十六先是起用了法国经济学家塔格特。塔格特上任后,制定了一个颇具激进色彩的计划:取消所有的特权和奴役,让特权等级的人与普通人民一样纳税。这份改革方案自然遭到特权等级的强烈反对,他们甚至搬动王后给
意外難题  贞元十六年(800年),唐德宗遇到了一个难题:徐州节度使去世,其部将擅自拥立了前徐州节度使之子。这明显是挑衅朝廷的权威,唐德宗自然很不高兴。他登基后夙兴夜寐,励精图治,为的就是杀杀这些藩镇们的威风,不让三十多年前的安史之乱重演。派谁去给徐州一个下马威呢?德宗环视群臣,期待的目光停在刑部尚书、检校右仆射、扬州长史、淮南节度使杜佑身上。  杜佑一向持重,任过岭南、淮南两地节度使,对藩镇的内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兴起一股鼓吹白种人高贵的“白人至上主义”。由白人主导的澳大利亚政府在1901年开始实施“白澳政策”,企图建设只有白人的、“纯洁”的澳大利亚。于是,澳大利亚政府开始驱赶中国人、美拉尼西亚(美拉尼西亚群岛为太平洋三大群岛之一,其土著是黑人)人及其他太平洋群岛族裔。同时,澳大利亚政府认为澳洲土著“低贱无知”,大肆推行同化政策,因同化成年土著人难度大,所以他们便瞄准了儿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