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羽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是一个英姿飒爽、勇力无敌的武将形象。而对于项羽的失败,后世也将其归于他的有勇无谋,认为他过分信奉武力,而忽视了谋略的重要性,以致在连打胜仗的情况下失去了战机,结果一败涂地。但事实上,项羽是一个很具有谋略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展示出了非凡的谋略才能。对于巨鹿之战,后世记住的是项羽的破釜沉舟,以至于认为其能够以少胜多靠的就是这视死如归的勇气,却很少注意到项羽在这场战斗中施展的谋略。巨鹿之战,勇气固然重要,但面对数倍于自己的强敌,单靠勇气恐怕也难以取胜。那项羽做了什么呢?
整个巨鹿之战的情况是,有两支秦军的主力部队围攻巨鹿城,主帅分别是章邯和王离。王离的任务是主攻巨鹿城,而章邯负责在外围对其进行支援与运送粮草,两军之间有一条专门运送粮草的甬道。
项羽在杀掉畏战不前的楚国将领后,立刻确立了援救赵国并和秦军决战的战略,但他并没有立刻率领全部军队直接扑上去,而是先派遣了一半的部队,约有两万人渡河,先去试探一下秦军的战斗力。
这一招很是聪明,反映出了项羽的思考,如果先头部队作战胜利的话,则说明楚军还能够一战,如果失败的话,自己也可以及时撤退,以免全军覆没。这种试探性的技术,并非有勇无谋的人能够想出的。而试探的结果是,楚军获得了小部分的胜利,说明了楚军还有一战的可能。随后,项羽决定全军渡河,破釜沉舟,与秦军决战。
但就在项羽展示勇气的时刻,他依然展示出了他谋略非凡的一面。他并没有完全跟秦军拼勇气,而是在残酷的战斗中,有非常清晰的战略目标,那就是绝秦军甬道。这一招更是厉害,甬道是连接章邯和王离军队的联系,甬道被断,意味着两军联系的中断以及粮草的断绝,这势必会给承担主攻任务的王离军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而章邯面对未知的敌人,也不会轻举妄动,项羽聪明地利用了这个空隙,给自己制造出了极短的但是非常宝贵的时间,因为如果秦军两支主力合围,那他就必败无疑。
战机制造出来之后,项羽立刻率领全军攻击王离军队,九战九捷,以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大败王离军队。主将被抓,副将被杀,王离军队土崩瓦解;章邯见势不妙,及时撤离战场,巨鹿之战以楚军胜利结束。由此可以看出,在巨鹿之战中勇气固然重要,但如果项羽没有清晰的战略眼光的话,恐怕再多的勇气也无施展之地了。
其次,彭城之战,项羽的谋略也很突出。刘邦趁项羽北上齐国平叛,楚国都城彭城空虚之际,偷袭了彭城,这给项羽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因为都城一丢,就意味着他失去了最重要的根据地,他必须想办法收复都城。
但当时的情况并不容项羽乐观,楚军深陷齐国战乱的泥沼,无法将全部主力部队悉数带出,而刘邦率领的诸侯联军,有几十万。面对这种困境,项羽又一次展示出了非凡的谋略。
他并没有带领全部的主力部队离开齐国,而是精选了三万名战士,以骑兵为主,迅速南下,包围了彭城西北角的肖城,但没有马上进攻,而是等待凌晨,也就是刘邦联军守备最松懈的时候,才发动突然袭击,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就大破联军。此役有二十多万汉军将士牺牲,原本刘邦大好的形势一去不复返,整个局势瞬间被项羽扭转。
在此役中,项羽充分考虑了自己军队的机动性和作战时机等方面的因素,不盲目轻信战斗人数的多寡决定胜败,同时巧妙地结合天时与地利,最后再配上楚军将士非凡的勇气,从而大败强敌,其谋略之功不可小觑。
最后,在垓下之战之前,鸿沟议和达成之后,刘邦背信弃义,偷袭已经东撤的项羽,以多于楚军一倍的军队攻击,却依然被楚军反击,打得大败。此时的项羽部队兵源不济,粮草不足,面对比自己人数多的敌人,还依然能够打一场胜仗,可见项羽的谋略依然不差,绝对不会单单只靠勇力这一项取胜。
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项羽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为何后世对他的印象会如此呢?主要还是受史书上的记载和他其他表现的影响所致。
在《项羽本纪》的开篇,司马迁就记载了项羽不喜欢读书的故事,就算是学兵法也只学了一点就不肯深入学习,但他却力气过人,举过鼎,这就构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人们因此认为他空有武力而无谋略。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这至多只能说明项羽不喜欢接受传统教育而已,至于他本人对于谋略、兵法的认识,不能单靠这些记载去推断。
在某种程度上,项羽的確短于谋略,可这是相对于刘邦而言的。刘邦和项羽最大的不同,除了勇力方面,最主要的就是谋略了。刘邦更为偏重的是整个战局的谋略规划,这从他不断拉拢其他军阀势力就可看出,他这样做是想通过广泛的结盟以壮大自己的势力,从而给项羽树敌于天下。而项羽是偏重于军事上的谋略,也就是在面对某场战役时,项羽能够想出最佳的战争规划以赢得战争,这从他不断地打胜仗中可以得到证明。但对于整个战局的谋划部署,项羽却短于刘邦。
例如在封王问题上,项羽的分封大体上是公平的,但忽视了少部分人的利益,从而为战乱埋下导火索。刘邦在称帝后的分封也是公平的,但他懂得各个击破,以各种理由铲除掉实力强大的诸侯王,并不一定要跟项羽一样靠武力解决叛乱。这是二人之间最大的不同。
综上所述,项羽绝对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只不过他的谋略更多的是侧重于军事方面,但对于整个天下的战略布局谋划,却明显短于刘邦,这是他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编辑/夕颜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展示出了非凡的谋略才能。对于巨鹿之战,后世记住的是项羽的破釜沉舟,以至于认为其能够以少胜多靠的就是这视死如归的勇气,却很少注意到项羽在这场战斗中施展的谋略。巨鹿之战,勇气固然重要,但面对数倍于自己的强敌,单靠勇气恐怕也难以取胜。那项羽做了什么呢?
整个巨鹿之战的情况是,有两支秦军的主力部队围攻巨鹿城,主帅分别是章邯和王离。王离的任务是主攻巨鹿城,而章邯负责在外围对其进行支援与运送粮草,两军之间有一条专门运送粮草的甬道。
项羽在杀掉畏战不前的楚国将领后,立刻确立了援救赵国并和秦军决战的战略,但他并没有立刻率领全部军队直接扑上去,而是先派遣了一半的部队,约有两万人渡河,先去试探一下秦军的战斗力。
这一招很是聪明,反映出了项羽的思考,如果先头部队作战胜利的话,则说明楚军还能够一战,如果失败的话,自己也可以及时撤退,以免全军覆没。这种试探性的技术,并非有勇无谋的人能够想出的。而试探的结果是,楚军获得了小部分的胜利,说明了楚军还有一战的可能。随后,项羽决定全军渡河,破釜沉舟,与秦军决战。
但就在项羽展示勇气的时刻,他依然展示出了他谋略非凡的一面。他并没有完全跟秦军拼勇气,而是在残酷的战斗中,有非常清晰的战略目标,那就是绝秦军甬道。这一招更是厉害,甬道是连接章邯和王离军队的联系,甬道被断,意味着两军联系的中断以及粮草的断绝,这势必会给承担主攻任务的王离军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而章邯面对未知的敌人,也不会轻举妄动,项羽聪明地利用了这个空隙,给自己制造出了极短的但是非常宝贵的时间,因为如果秦军两支主力合围,那他就必败无疑。
战机制造出来之后,项羽立刻率领全军攻击王离军队,九战九捷,以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大败王离军队。主将被抓,副将被杀,王离军队土崩瓦解;章邯见势不妙,及时撤离战场,巨鹿之战以楚军胜利结束。由此可以看出,在巨鹿之战中勇气固然重要,但如果项羽没有清晰的战略眼光的话,恐怕再多的勇气也无施展之地了。
其次,彭城之战,项羽的谋略也很突出。刘邦趁项羽北上齐国平叛,楚国都城彭城空虚之际,偷袭了彭城,这给项羽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因为都城一丢,就意味着他失去了最重要的根据地,他必须想办法收复都城。
但当时的情况并不容项羽乐观,楚军深陷齐国战乱的泥沼,无法将全部主力部队悉数带出,而刘邦率领的诸侯联军,有几十万。面对这种困境,项羽又一次展示出了非凡的谋略。
他并没有带领全部的主力部队离开齐国,而是精选了三万名战士,以骑兵为主,迅速南下,包围了彭城西北角的肖城,但没有马上进攻,而是等待凌晨,也就是刘邦联军守备最松懈的时候,才发动突然袭击,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就大破联军。此役有二十多万汉军将士牺牲,原本刘邦大好的形势一去不复返,整个局势瞬间被项羽扭转。
在此役中,项羽充分考虑了自己军队的机动性和作战时机等方面的因素,不盲目轻信战斗人数的多寡决定胜败,同时巧妙地结合天时与地利,最后再配上楚军将士非凡的勇气,从而大败强敌,其谋略之功不可小觑。
最后,在垓下之战之前,鸿沟议和达成之后,刘邦背信弃义,偷袭已经东撤的项羽,以多于楚军一倍的军队攻击,却依然被楚军反击,打得大败。此时的项羽部队兵源不济,粮草不足,面对比自己人数多的敌人,还依然能够打一场胜仗,可见项羽的谋略依然不差,绝对不会单单只靠勇力这一项取胜。
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项羽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为何后世对他的印象会如此呢?主要还是受史书上的记载和他其他表现的影响所致。
在《项羽本纪》的开篇,司马迁就记载了项羽不喜欢读书的故事,就算是学兵法也只学了一点就不肯深入学习,但他却力气过人,举过鼎,这就构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人们因此认为他空有武力而无谋略。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这至多只能说明项羽不喜欢接受传统教育而已,至于他本人对于谋略、兵法的认识,不能单靠这些记载去推断。
在某种程度上,项羽的確短于谋略,可这是相对于刘邦而言的。刘邦和项羽最大的不同,除了勇力方面,最主要的就是谋略了。刘邦更为偏重的是整个战局的谋略规划,这从他不断拉拢其他军阀势力就可看出,他这样做是想通过广泛的结盟以壮大自己的势力,从而给项羽树敌于天下。而项羽是偏重于军事上的谋略,也就是在面对某场战役时,项羽能够想出最佳的战争规划以赢得战争,这从他不断地打胜仗中可以得到证明。但对于整个战局的谋划部署,项羽却短于刘邦。
例如在封王问题上,项羽的分封大体上是公平的,但忽视了少部分人的利益,从而为战乱埋下导火索。刘邦在称帝后的分封也是公平的,但他懂得各个击破,以各种理由铲除掉实力强大的诸侯王,并不一定要跟项羽一样靠武力解决叛乱。这是二人之间最大的不同。
综上所述,项羽绝对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只不过他的谋略更多的是侧重于军事方面,但对于整个天下的战略布局谋划,却明显短于刘邦,这是他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编辑/夕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