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教学环境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而道德与法治教学正在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缺失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更加重视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生活化教学能够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取得新的发展方向。本文从教师将生活真实案例引入课堂,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设计生活化的课堂提问,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三个方面,围绕小学道德法治教育生活化为重点展开论述。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实践;小学道德与法治
2019年5月9日,在参加安顺市教育局举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培训班时,我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作为实用性极强的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作用。伴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针对性地解决现存问题。在教学课堂上,学生的教学氛围、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都会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产生比较显著的影响。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因素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生活真实案例引入课堂,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理论性知识相对比较集中,而理论的认知则是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面对的一大难题。教师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入课堂,帮助学生根据具体的案例来讲解本节课的知识,能够调动学生的具象思维来帮助学生提升对课文的认知。教师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讲课能够改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自主选择课余生活》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来帮助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如,隔壁班的王同学,经常在饭前跑步半个小时,因此拥有了一个不错的身体素质。而赵同学每天会挑出半个小时看书,每周做五次时长半个小时的运动,赵同学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还学到了比较丰富的知识。小明同学每周都會看两场电影,因此对电影的了解相对更深一些。教师列举班级里或其他班级的同龄人的课余活动,对学生具有可参考性,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通过教师为学生在课堂上列举真实案例,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找到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就是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完美运用。
二、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
在教学课堂上,生活化教学能够通过生活化的场景来体现。生活化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内容时,采用的方式更多是讲读与解释,在一定程度上为普及学科知识起到了作用。但是伴随着学生学习要求的不断发展,教师需要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选举产生班委会》一课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解与班委会选举相关的知识点。与其采用费力的方式为学生进行干巴巴的讲解,倒不如创造一个以“选举班委会”的教学场景,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文的方式来解决本课涉及到的问题。根据学生反映,学生在真正参与解决问题时,其学习意识远远比被动学习时强很多。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生活化教学场景,促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教师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的视角创造生活化教学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解决问题的时候,更能够促使学生积极转变自己,更加积极地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
三、设计生活化的课堂提问,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
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课堂提问的重要价值。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推动课堂进度的有效途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同样能够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的课堂提问来降低问题的陌生性,进而提升学生对问题回答的参与兴趣。
例如,在《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一课中,教师可以围绕学生所熟悉的领域对学生展开提问。如,隔壁班的李同学,在路上捡到100元钱,主动交给了前来寻找的失主,这是传统美德中的哪一种呢?不少学生会积极地回答道拾金不昧。再如,小兰同学放学回家后,每天都要帮助妈妈做半个小时的家务,才开始写自己的作业,这是什么传统美德呢?教师的提问越具体,学生回答越具有针对性,教师提的问题与学生关系越密切,学生理解得将会更加透彻,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总而言之,生活作为教师最大的教学资源,可以有效填充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空白。教学实践证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能够对学生形成更大的吸引力,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生活化的教学场景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围绕重点知识展开积极的生活化提问能够让课堂氛围迅速升温,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继艳.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常见问题及有效策略[J].新教师,2019(07):66-67.
[2]张先文.以生活优化学生心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回归生活的教学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23):35+38.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实践;小学道德与法治
2019年5月9日,在参加安顺市教育局举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培训班时,我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作为实用性极强的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作用。伴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针对性地解决现存问题。在教学课堂上,学生的教学氛围、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都会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产生比较显著的影响。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因素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生活真实案例引入课堂,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理论性知识相对比较集中,而理论的认知则是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面对的一大难题。教师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入课堂,帮助学生根据具体的案例来讲解本节课的知识,能够调动学生的具象思维来帮助学生提升对课文的认知。教师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讲课能够改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自主选择课余生活》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来帮助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如,隔壁班的王同学,经常在饭前跑步半个小时,因此拥有了一个不错的身体素质。而赵同学每天会挑出半个小时看书,每周做五次时长半个小时的运动,赵同学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还学到了比较丰富的知识。小明同学每周都會看两场电影,因此对电影的了解相对更深一些。教师列举班级里或其他班级的同龄人的课余活动,对学生具有可参考性,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通过教师为学生在课堂上列举真实案例,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找到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就是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完美运用。
二、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
在教学课堂上,生活化教学能够通过生活化的场景来体现。生活化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内容时,采用的方式更多是讲读与解释,在一定程度上为普及学科知识起到了作用。但是伴随着学生学习要求的不断发展,教师需要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选举产生班委会》一课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解与班委会选举相关的知识点。与其采用费力的方式为学生进行干巴巴的讲解,倒不如创造一个以“选举班委会”的教学场景,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文的方式来解决本课涉及到的问题。根据学生反映,学生在真正参与解决问题时,其学习意识远远比被动学习时强很多。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生活化教学场景,促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教师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的视角创造生活化教学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解决问题的时候,更能够促使学生积极转变自己,更加积极地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
三、设计生活化的课堂提问,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
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课堂提问的重要价值。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推动课堂进度的有效途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同样能够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的课堂提问来降低问题的陌生性,进而提升学生对问题回答的参与兴趣。
例如,在《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一课中,教师可以围绕学生所熟悉的领域对学生展开提问。如,隔壁班的李同学,在路上捡到100元钱,主动交给了前来寻找的失主,这是传统美德中的哪一种呢?不少学生会积极地回答道拾金不昧。再如,小兰同学放学回家后,每天都要帮助妈妈做半个小时的家务,才开始写自己的作业,这是什么传统美德呢?教师的提问越具体,学生回答越具有针对性,教师提的问题与学生关系越密切,学生理解得将会更加透彻,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总而言之,生活作为教师最大的教学资源,可以有效填充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空白。教学实践证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能够对学生形成更大的吸引力,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生活化的教学场景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围绕重点知识展开积极的生活化提问能够让课堂氛围迅速升温,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继艳.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常见问题及有效策略[J].新教师,2019(07):66-67.
[2]张先文.以生活优化学生心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回归生活的教学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23):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