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山水图式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yo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倪瓒的山水画构图以简取胜,创有极富特色的 “一河两岸”式的构图形式,融入了其晚年的思想个性的并趋于成熟,是倪瓒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的统一体现。本文通过对他留存作品图式风格的考证和研究,了解他在元代画坛上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以及对中国画做出的极大贡献。
  关键词:图式;山水画;物象造型;笔墨;意境
  中图分类号:J21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2-1-2
  一、图式
  “图式”是研究视觉艺术中常用到的一个术语,在心理学和哲学中也有明确的概念,许多专家对此作过阐释,我们一般认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最先提出“图式”(scheme)的概念。图式引入到中国绘画里的概念比较模糊,歧义较多、有作为程式化、样式化的以及单纯的构图等多种理解。五代宋元至明清,随着山水画成为中国三大画科之首,历代山水画家已经为山水画创作积累了大量的“范本”,总结出更为深入详尽的山、水、树、石技法,以这些基本的视觉经验和创作惯例为基础,把山水画“范本”上升为山水图式,这些山水图式在后期逐步被确认为法式。美国汉学家高居翰研究中国山水画时,把元代的山水的叫做“隔江山色”,明代的叫做“江岸送别”,他就是从图式上来区分的,点到了那个时代的山水画图式和言说脉搏。
  二、倪瓒山水图式
  清王原祁《雨窗漫笔》中对倪瓒的山水画点评道:“云林纤尘不然,平易中有矜贵,简略中有精彩,又在章法、笔法之外,为四家第一品”,倪瓒的山水画与传统山水画距离拉得最大,多吸取前人和同时代文人的精华并融入自己的独特气质,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倪瓒早期画风的代表作是《秋林野兴》图,纪年1399年,佚名画家所作的张雨题倪瓒像华丽屏风上的山水与《秋林野兴》十分相似——河岸由一块块土墩叠成,底部阴影浓重,树木不是枯枝,便只有零零落落几片叶子,有几棵小柳树,人在建筑物内,建筑物在树下,《秋林野兴》这幅画主题是相当传统的水景,景色平淡至极是倪瓒画风与众不同之处,这项特色决定了他个人的表现方式——画面除了树木以外,没有其他花草树木,山坡岩石的表现不求变化,没有任何事物打扰这份宁静——画家把人物放在中景,缩小的身形与巨大的树木形成对比,而且别过身去背对观者,营造出一种孤独隔离的感觉,观者必须穿过岩石树木来到草亭下,才能看到人物,倪瓒这幅早期作品中,河流两岸十分接近,视野相当开阔,树梢就衬着天空。《水竹居图》轴和《雨后空林图》是其中年的作品,在《水竹居图》中,平静的水面环绕着小山坡,坡上五棵杂树簇生其上,树后一岸边空地,空地上茅屋在树间掩映,屋后竹林茂密,远处高大山坡树木葱郁,相比而生。《雨后空林图》描绘了一仙居景致,构图紧凑,物象描绘逼真,用笔圆润浑厚,他在50岁之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典型的山水图式——集个性化的笔墨,极简的物象造型、“一河两岸”式的空间结构。观倪画,近处一个平坡,坡上三五株杂树,偶有一亭子于树下,远处一抹横山,幽幽淡淡,远近之间隔着大片空白的湖水,将画面一分为二,这是倪画最明显的形式特征,代表作有《六君子图》(公元1345年)、《渔庄秋霁图》(公元1355年)以及稍晚的《容膝斋图》、《虞山林壑图》(公元1372年)等。
  (一)物象造型
  倪瓒山水画中的物象极为简括,坡石、枯树、阔水、云山是常见的物象,无人、无舟、无路,更无车马可寻。早期作品中没有亭子,《溪亭山色图》中最先出现了亭子。坡石造型多选取太湖周边棱角分明的石块。倪瓒山水图式中树的造型多为枯树,劲挺少叶。阔水常作为中景由不着一笔的大片留白代替,大多只作一个开合,近处坡岸上有几株稀疏的枯树,旁边有一个空无一人的草亭, ,远景用淡墨勾勒出平缓的山坡,这些简单的物象经作者一加工,形成“疏”画面虚实相生,整幅作品给人以静谧、萧索的感觉。当别人问起倪瓒为何山水中不画人物,据说他是这样回答的:“天下无人也。”倪瓒的视界与心情是非常具有个人倾向的,不画人物时,对倪瓒在绘画上所要追求的目标而言也是意义重大的。
  (二)笔墨特点
  倪瓒经常采用渴墨、侧锋、拖笔的线型,通过自己的领悟与学习,把荆浩、李成、关全表现北方山石的效法,加以揉合变化,形成折带皴来描写太湖一带水岸坡石,别具一格。折带皴侧锋用笔,在转折中笔力外露,画出秀峭的山石特点。董其昌说:“作云林画须用侧笔,有轻有重,不得用圆笔(中锋),其佳处在笔法秀峭耳。” 倪画中笔触柔和敏锐,干湿互用并不特别抢眼,反而是化入造型之中,墨色的浓淡变化不大,一般都很清淡,只有稀疏横打的“点”,苔点状的树叶,以及沙洲的线条强调较深的墨色。倪瓒创造出的空寂、荒寒意境可以说是中国文人画追求的至高境界
  (三)倪瓒山水图式的独特
  倪瓒独创一格的山水图式备受后人推崇,后世画家学习倪瓒,成功者寥寥无几,那些简简单单的构图和看似漫不经心的渴笔淡墨只让后人留下“倪迂难学”的感叹。元代正是两宋画风与明清画风交替时期,而倪瓒等一代画家的努力促进了这种质的飞越,董其昌在《画旨》中说:“荒率苍古,元人妙境,云林尤擅胜场。”清代著名文人山水画家布颜图在其《画学心法问答》中写道:“高士倪瓒师法关仝,绵绵一派,虽无层峦叠嶂,茂树丛林,而冰痕雪影,一片空灵,剩山残水,全无烟火,足成一代逸品。”倪瓒的逸品画所创造的独特审美格调,是永远值得后世借鉴的。
  参考文献:
  [1][元]倪瓒.清閟阁集(四库全书本,卷九)[M].杭州:西泠印社,2010.
  [2][明]董其昌著,周远斌点校纂.画禅室随笔[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8.
  [3]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上海:三联书店,2000.
  作者简介:
  于璐,云南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主要是讲述原始艺术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代艺术变革的影响,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原始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图式结构价值影响,以马蒂斯、毕加索为例的现代艺术的形式变化;二是原始艺术对现代艺术的表现主题语言的变化,以贾科梅蒂为例来说明原始艺术特别是非洲艺术的影响;三是传统透视的消亡。  关键词:图式;结构;语言;透视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
“他什么人上都不怕,什么人也都待得下”。这是才30岁出头的张德才之妻对他的基本评价。也是对张德才敢想敢说敢于和宽厚待人、诚信守法经营的军人气质和商人胆识的为人之道的
摘要:色彩是民间美术的灵魂,同样也是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的搭配是否协调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民间美术它运用最乡土、最自发的原生态的艺术语言,完美地体现了民间意识中独特的审美心理。怎样继承和挖掘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并把它发扬光大,把民间美术的色彩运用到绘画中,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民间;美术;色彩  中国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