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阶段 进入式阅读
目标:
1.了解图书的基本内容,愿意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画面。
2.学习寻找画面前后有联系的结构特点,对老鼠的胆小形态感兴趣。
3.对猫被抓的事实感到好奇,有继续看书的愿望。
准备:
人手一本图书,一个书袋(套在椅背上),PPT。
过程:
1.出示图书,请幼儿介绍已有的看书经验(方法、规则等),向幼儿提出看书的要求。
2.观察封面封底。
重点:(1)完整观察封面封底,寻找此书的独特性(封面封底是连页)。(2)了解书名,猜测图书内容,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并表述。
3.幼儿自由阅读,教师向幼儿提出阅读要求:仔细翻看,浏览全书,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画面。
4.集中交流。
师:你想介绍哪一页?你发现了什么奇怪的地方?
(个别幼儿介绍时,教师要求所有幼儿翻到相关页面共同观看。教师根据幼儿的介绍提炼相关的观察疑点,及时以问题的方式引起大家的关注,并作为幼儿再次阅读的切入点。)
5.幼儿第二次自由阅读。教师要求幼儿在书中寻找与自己的疑惑或同伴的疑惑相关的内容,如,老鼠是在哪里遇到猫的?在哪一页?老鼠遇到猫之前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
6.再次集中交流。
重点交流7~14页的画面。教师提问:小老鼠把什么当成了猫?它吓得怎么样?老鼠姐姐又怎么样?(幼儿边回答边寻找相关图示,印证问题的结果。教师随之播放相应的PPT,聚焦幼儿的关注点,并帮助幼儿理解画面上大小图之间的关系。)
7.小结。
教师带领幼儿共同观看猫被捆绑、老鼠在猫身上狂欢的画面,提问激趣:猫怎么会被捆的?
(析:这是活动的第一阶段——进入式阅读,教师安排幼儿两次自主阅读,给幼儿发现、探究、验证的机会,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教师把此书独特的封面封底(连页式结构)作为引发幼儿看书愿望的切入点。
2.教师能根据幼儿自主阅读后的介绍,引导幼儿关注此书的特点,即连页上有一大一小两幅独立的图画,而两幅图又展现了现象与结果的关系,这种形式在书中连续出现四次,展现了老鼠的胆小之处,起到了点题的作用。教师将这些图示用PPT的形式放大,有利于幼儿有目的地进行分析式的观察。
3.教师有意识地在活动结尾时展现“猫被捆”的图片,制造悬念,激发兴趣,为下次阅读做铺垫。)
第二阶段 理解式阅读
目标:
1.能辨别相连的几幅画面,学习用一段话表述。
2.愿意倾听同伴的介绍,并积极参与补充。
3.学习相应的词语(词语来源于幼儿的表述)。
准备:
人手一本图书,一个书袋(套在椅背上),PPT。
过程:
1.以PPT的形式出示图书封面,提问:这本书里讲了什么?你最喜欢哪些事?(结合幼儿的回答出示PPT,并以相应的图画作为观察点,鼓励幼儿说清楚画面上的事。)
2.幼儿自主阅读。
师:请你们仔细看看、想想,胆小的老鼠遇到了哪些惊险的事情?
3.集中交流。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梳理四次小老鼠遭遇惊险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要求幼儿完整讲述7~14页的情节,重点放在合适的词、句的学习和应用上。(词、句来源于幼儿的表述,由教师及时提取,作为同伴共学的素材。)
4.幼儿再次自主阅读。
教师以小老鼠“虚惊一场”引出小老鼠“真正的危险”:猫真的来了吗?猫来了是从第几页开始的?猫来了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仔细看一看,再找个朋友一起说一说。(教师巡视,关注幼儿结伴讲述的状态,捕捉幼儿之间交流的内容。)
5.再次集中交流。
由幼儿选择相关图示,主要讲述猫出现以后的猫鼠关系。教师根据某一幼儿的表述,让幼儿指认相关画面上角色的形态,并和幼儿一起找好听的词、句来评论同伴表述的一段话,同时鼓励其他幼儿用动态表现,体验角色的心情和行为。
6.以PPT的方式出示图书前后环衬的画面,引起幼儿对环衬的关注。提问:你在环衬上看懂了什么?前环衬上的猫影说明了什么?后环衬上的半个猫影又说明什么?最后告诉幼儿,这个故事到底说了什么,我们下次再阅读。
(析:这是活动的第二阶段——理解式阅读。
1.教师以PPT展示封面和情节片段,引起幼儿对前期阅读的回忆,既给了幼儿继续阅读的准备,又了解了幼儿的经验水平,便于更好地从幼儿的经验水平入手进入教学状态。
2.教师第一次引导幼儿阅读的问题是“小老鼠遇到了哪些惊险”的事情,它起到了点题的作用。第二次引导幼儿阅读的问题是“猫真的来了吗?猫来了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它起到了转折的作用,使幼儿的第二次阅读有了明确的方向,同时帮助幼儿再次体会到了老鼠胆小的本性。
3.教师在幼儿表述故事片段的要求方面与第一阶段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有了语言学习方面的要求,如学习好听的词句等;另一方面,要求表现方式多样化,既有口头语言,又有肢体语言,使幼儿的学习更加生动。)
第三阶段 分析式阅读
目标:
1.会有声有色地描述老鼠遇险的四个情节片段,并能完整编讲故事。
2.会寻找画面上的物物关系,了解故事角色个性,学习评判角色行为。
准备:
相关四个情节片段的PPT组合,整本图书的PPT,人手一本图书。
过程:
1.以PPT的形式出示图书前后环衬,诱发幼儿对前期阅读经验的回忆。
2.幼儿集体编讲前半段故事。
(1)播放相关四个情节片段的PPT组合,引导幼儿边看边集体编讲,重点提醒幼儿编故事的方法:用上好听的词、句(如象声词、动词、形容词、比喻句等),设计对话等。
(2)分析两只老鼠的个性。
师:前半部分主要讲了谁?讲了什么事?从中可以看出小老鼠是怎么样的?
3.阅读后半部分故事内容并编讲。
幼儿自由结伴,两人一组阅读图书后半部分,教师鼓励幼儿边看边共同编讲故事。
4.集中交流。
(1)教师逐页播放故事后半部分的PPT,幼儿以“故事接龙”的方式讲述后半部分故事。
(2)分析猫的个性。
师:后半部分主要讲了什么事?这是一只怎样的猫?如果以后猫和老鼠再次相遇,他们会怎么样?(鼓励幼儿模仿角色对话。)
(析:这是活动的第三阶段——分析式阅读,主要是编讲故事,分析故事角色个性。
1.教师能抓住此书分为明显的前后两段,且每段有不同主角的特点,引导幼儿分段编讲故事,使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2.教师根据前半段四个故事片段的共性即重复的对话,引导幼儿运用前期阅读经验,有声有色地以对话的方式集体编讲故事,既满足了幼儿的表演愿望,也节省了时间。而故事后半段由于内容简约、角色形象夸张,教师选择让幼儿以接龙的方式进行编讲,既变换了学习形式,保持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更多幼儿参与。
3.教师在对故事角色个性的分析方面,变以往的集中评析为段落学习中的插入评析,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
第四阶段 提升式阅读
目标:
1.喜欢欣赏文本故事,感受书面语言的美感,能找到表现角色个性的词和句。
2.对作品中特有的文字符号(大字、感叹号、省略号等)感兴趣,了解相关符号与角色行为的关系。
3.能跟着教师的语音指点文字,对文字有认读的愿望。
准备:
人手一本图书,教学课件,装有图书页码标签的纸盒。
过程:
1.播放PPT,教师有声有色地朗读文本故事,幼儿欣赏。
欣赏后教师简单提问:你听到了什么?你觉得怎么样?你最喜欢的是什么?
2.以“抽奖”游戏的方式让幼儿翻出图书页码,教师朗读相应页码,幼儿指点文字,并寻找好听的词句。
(1)出示装有图书页码标签的纸盒,邀请幼儿抽奖。抽到第几页,大家就将书翻到相应的页码,由教师朗读文字,幼儿指点。
(2)鼓励幼儿在听读中找到好听的词句并用多种方式解释词意。
3.组织幼儿寻找文本中特殊的文字、符号,了解它们与角色心理活动的关系。如,书中有一个特大的字“呸”和特大的感叹号,教师引导幼儿结合对它的认知来分析小老鼠的心情,从而帮助幼儿理解特大文字和符号的用意。
4.以PPT的形式展示角色对话的文字卡,和幼儿一起认读,组织幼儿分角色表演对话。
(析:这是活动的第四阶段——提升式阅读,重点是感受书面语言的美感,增进幼儿对文字的兴趣。
1.教师有声有色地完整朗读文本,既让幼儿对故事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也让幼儿感受书面语言的美。由于是第一次完整朗读,幼儿感到很新奇。
2.教师事先有意识地选取文本中最有代表性的段落作为幼儿抽奖阅读的内容,既有趣,又指向明确,方便幼儿实现指认文字的愿望。尤其是教师选择的对猫的评述段落,因为有排比句式,幼儿感到格外新奇和有趣。虽说幼儿不适合学习排比句,但由于此处排比句所表达的内容,配有生动的图示形象,幼儿又有前期多次的阅读经验,再加上教师的目的定位在幼儿感受排比句的结构特点,并与故事角色的幽默特征相对应,所以效果非常好。
3.教师巧妙地以PPT的形式对应出示字卡和角色头像,带幼儿认读,并让幼儿进行对话表演,使幼儿轻松地获得对文字的印象。)
第五阶段 应用式阅读
目标:
1.会寻找书中的细节,了解细节与书中内容的关系,萌发再阅读的愿望。
2.以书中老鼠与猫的关系为基础设想下一次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尝试创编故事片段。
3.知道失败者应该找原因,避免再次失败。
准备:
人手一本图书,大量各种动态的老鼠剪影图片,折叠后展开的铅画纸纸条若干(做连环画用),教师能简笔画猫。
过程:
1.阅读图书,关注细节部分,萌发创编故事的愿望。
(1)教师出示图书,引导幼儿回忆书名后提出看书的要求:仔细观察书中以前没有注意看的地方,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2)幼儿自主阅读。
(3)幼儿集中交流,介绍自己发现的细节。教师带领幼儿分析细节与角色的关系,如蜘蛛网表示老鼠的生活环境是阴暗、潮湿、肮脏的,等等。
(4)教师小结:这次猫和老鼠相遇时,猫吃了大亏。下一次它们再相遇将会怎么样呢?
2.分组讨论,尝试创编猫鼠再次相遇的故事情节。
幼儿自由结伴,四人一组分组创编,教师巡回倾听幼儿的讨论并适时参与,鼓励幼儿边编讲边自由表演,要求不能影响别的小组。
3.集中交流。
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介绍,教师用画猫和黏贴老鼠的方法,帮助幼儿记录讨论结果,为自制图书做铺垫。教师可根据时间片段式地展示幼儿创编的故事画面,幼儿不必画完,可在区角活动中继续完成。
4.延伸游戏:猫和老鼠。
(析:这是活动的第五阶段——应用式阅读,主要是根据文本内容多元地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和应用。
1.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寻找画面细节,激发幼儿继续看书的兴趣,同时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画面图示与文本内容的关系,知道一本图画书上有许多可以学习的内容,感受书的价值。
2.教师让幼儿四人一组创编故事,可弥补幼儿个体思维的局陷,起到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的作用。再加上教师鼓励幼儿在创编中加入肢体语言,幼儿的创编更加生动。
3.教师抓住故事角色的特点,当场采用画、贴结合的方法记录幼儿的创编内容,既给予了幼儿成功的体验,又为幼儿继续作画作了示范。
4.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采用片段式展示的方法,既肯定了幼儿的创意故事,又给幼儿自己完善故事留有余地。)
目标:
1.了解图书的基本内容,愿意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画面。
2.学习寻找画面前后有联系的结构特点,对老鼠的胆小形态感兴趣。
3.对猫被抓的事实感到好奇,有继续看书的愿望。
准备:
人手一本图书,一个书袋(套在椅背上),PPT。
过程:
1.出示图书,请幼儿介绍已有的看书经验(方法、规则等),向幼儿提出看书的要求。
2.观察封面封底。
重点:(1)完整观察封面封底,寻找此书的独特性(封面封底是连页)。(2)了解书名,猜测图书内容,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并表述。
3.幼儿自由阅读,教师向幼儿提出阅读要求:仔细翻看,浏览全书,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画面。
4.集中交流。
师:你想介绍哪一页?你发现了什么奇怪的地方?
(个别幼儿介绍时,教师要求所有幼儿翻到相关页面共同观看。教师根据幼儿的介绍提炼相关的观察疑点,及时以问题的方式引起大家的关注,并作为幼儿再次阅读的切入点。)
5.幼儿第二次自由阅读。教师要求幼儿在书中寻找与自己的疑惑或同伴的疑惑相关的内容,如,老鼠是在哪里遇到猫的?在哪一页?老鼠遇到猫之前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
6.再次集中交流。
重点交流7~14页的画面。教师提问:小老鼠把什么当成了猫?它吓得怎么样?老鼠姐姐又怎么样?(幼儿边回答边寻找相关图示,印证问题的结果。教师随之播放相应的PPT,聚焦幼儿的关注点,并帮助幼儿理解画面上大小图之间的关系。)
7.小结。
教师带领幼儿共同观看猫被捆绑、老鼠在猫身上狂欢的画面,提问激趣:猫怎么会被捆的?
(析:这是活动的第一阶段——进入式阅读,教师安排幼儿两次自主阅读,给幼儿发现、探究、验证的机会,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教师把此书独特的封面封底(连页式结构)作为引发幼儿看书愿望的切入点。
2.教师能根据幼儿自主阅读后的介绍,引导幼儿关注此书的特点,即连页上有一大一小两幅独立的图画,而两幅图又展现了现象与结果的关系,这种形式在书中连续出现四次,展现了老鼠的胆小之处,起到了点题的作用。教师将这些图示用PPT的形式放大,有利于幼儿有目的地进行分析式的观察。
3.教师有意识地在活动结尾时展现“猫被捆”的图片,制造悬念,激发兴趣,为下次阅读做铺垫。)
第二阶段 理解式阅读
目标:
1.能辨别相连的几幅画面,学习用一段话表述。
2.愿意倾听同伴的介绍,并积极参与补充。
3.学习相应的词语(词语来源于幼儿的表述)。
准备:
人手一本图书,一个书袋(套在椅背上),PPT。
过程:
1.以PPT的形式出示图书封面,提问:这本书里讲了什么?你最喜欢哪些事?(结合幼儿的回答出示PPT,并以相应的图画作为观察点,鼓励幼儿说清楚画面上的事。)
2.幼儿自主阅读。
师:请你们仔细看看、想想,胆小的老鼠遇到了哪些惊险的事情?
3.集中交流。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梳理四次小老鼠遭遇惊险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要求幼儿完整讲述7~14页的情节,重点放在合适的词、句的学习和应用上。(词、句来源于幼儿的表述,由教师及时提取,作为同伴共学的素材。)
4.幼儿再次自主阅读。
教师以小老鼠“虚惊一场”引出小老鼠“真正的危险”:猫真的来了吗?猫来了是从第几页开始的?猫来了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仔细看一看,再找个朋友一起说一说。(教师巡视,关注幼儿结伴讲述的状态,捕捉幼儿之间交流的内容。)
5.再次集中交流。
由幼儿选择相关图示,主要讲述猫出现以后的猫鼠关系。教师根据某一幼儿的表述,让幼儿指认相关画面上角色的形态,并和幼儿一起找好听的词、句来评论同伴表述的一段话,同时鼓励其他幼儿用动态表现,体验角色的心情和行为。
6.以PPT的方式出示图书前后环衬的画面,引起幼儿对环衬的关注。提问:你在环衬上看懂了什么?前环衬上的猫影说明了什么?后环衬上的半个猫影又说明什么?最后告诉幼儿,这个故事到底说了什么,我们下次再阅读。
(析:这是活动的第二阶段——理解式阅读。
1.教师以PPT展示封面和情节片段,引起幼儿对前期阅读的回忆,既给了幼儿继续阅读的准备,又了解了幼儿的经验水平,便于更好地从幼儿的经验水平入手进入教学状态。
2.教师第一次引导幼儿阅读的问题是“小老鼠遇到了哪些惊险”的事情,它起到了点题的作用。第二次引导幼儿阅读的问题是“猫真的来了吗?猫来了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它起到了转折的作用,使幼儿的第二次阅读有了明确的方向,同时帮助幼儿再次体会到了老鼠胆小的本性。
3.教师在幼儿表述故事片段的要求方面与第一阶段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有了语言学习方面的要求,如学习好听的词句等;另一方面,要求表现方式多样化,既有口头语言,又有肢体语言,使幼儿的学习更加生动。)
第三阶段 分析式阅读
目标:
1.会有声有色地描述老鼠遇险的四个情节片段,并能完整编讲故事。
2.会寻找画面上的物物关系,了解故事角色个性,学习评判角色行为。
准备:
相关四个情节片段的PPT组合,整本图书的PPT,人手一本图书。
过程:
1.以PPT的形式出示图书前后环衬,诱发幼儿对前期阅读经验的回忆。
2.幼儿集体编讲前半段故事。
(1)播放相关四个情节片段的PPT组合,引导幼儿边看边集体编讲,重点提醒幼儿编故事的方法:用上好听的词、句(如象声词、动词、形容词、比喻句等),设计对话等。
(2)分析两只老鼠的个性。
师:前半部分主要讲了谁?讲了什么事?从中可以看出小老鼠是怎么样的?
3.阅读后半部分故事内容并编讲。
幼儿自由结伴,两人一组阅读图书后半部分,教师鼓励幼儿边看边共同编讲故事。
4.集中交流。
(1)教师逐页播放故事后半部分的PPT,幼儿以“故事接龙”的方式讲述后半部分故事。
(2)分析猫的个性。
师:后半部分主要讲了什么事?这是一只怎样的猫?如果以后猫和老鼠再次相遇,他们会怎么样?(鼓励幼儿模仿角色对话。)
(析:这是活动的第三阶段——分析式阅读,主要是编讲故事,分析故事角色个性。
1.教师能抓住此书分为明显的前后两段,且每段有不同主角的特点,引导幼儿分段编讲故事,使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2.教师根据前半段四个故事片段的共性即重复的对话,引导幼儿运用前期阅读经验,有声有色地以对话的方式集体编讲故事,既满足了幼儿的表演愿望,也节省了时间。而故事后半段由于内容简约、角色形象夸张,教师选择让幼儿以接龙的方式进行编讲,既变换了学习形式,保持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更多幼儿参与。
3.教师在对故事角色个性的分析方面,变以往的集中评析为段落学习中的插入评析,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
第四阶段 提升式阅读
目标:
1.喜欢欣赏文本故事,感受书面语言的美感,能找到表现角色个性的词和句。
2.对作品中特有的文字符号(大字、感叹号、省略号等)感兴趣,了解相关符号与角色行为的关系。
3.能跟着教师的语音指点文字,对文字有认读的愿望。
准备:
人手一本图书,教学课件,装有图书页码标签的纸盒。
过程:
1.播放PPT,教师有声有色地朗读文本故事,幼儿欣赏。
欣赏后教师简单提问:你听到了什么?你觉得怎么样?你最喜欢的是什么?
2.以“抽奖”游戏的方式让幼儿翻出图书页码,教师朗读相应页码,幼儿指点文字,并寻找好听的词句。
(1)出示装有图书页码标签的纸盒,邀请幼儿抽奖。抽到第几页,大家就将书翻到相应的页码,由教师朗读文字,幼儿指点。
(2)鼓励幼儿在听读中找到好听的词句并用多种方式解释词意。
3.组织幼儿寻找文本中特殊的文字、符号,了解它们与角色心理活动的关系。如,书中有一个特大的字“呸”和特大的感叹号,教师引导幼儿结合对它的认知来分析小老鼠的心情,从而帮助幼儿理解特大文字和符号的用意。
4.以PPT的形式展示角色对话的文字卡,和幼儿一起认读,组织幼儿分角色表演对话。
(析:这是活动的第四阶段——提升式阅读,重点是感受书面语言的美感,增进幼儿对文字的兴趣。
1.教师有声有色地完整朗读文本,既让幼儿对故事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也让幼儿感受书面语言的美。由于是第一次完整朗读,幼儿感到很新奇。
2.教师事先有意识地选取文本中最有代表性的段落作为幼儿抽奖阅读的内容,既有趣,又指向明确,方便幼儿实现指认文字的愿望。尤其是教师选择的对猫的评述段落,因为有排比句式,幼儿感到格外新奇和有趣。虽说幼儿不适合学习排比句,但由于此处排比句所表达的内容,配有生动的图示形象,幼儿又有前期多次的阅读经验,再加上教师的目的定位在幼儿感受排比句的结构特点,并与故事角色的幽默特征相对应,所以效果非常好。
3.教师巧妙地以PPT的形式对应出示字卡和角色头像,带幼儿认读,并让幼儿进行对话表演,使幼儿轻松地获得对文字的印象。)
第五阶段 应用式阅读
目标:
1.会寻找书中的细节,了解细节与书中内容的关系,萌发再阅读的愿望。
2.以书中老鼠与猫的关系为基础设想下一次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尝试创编故事片段。
3.知道失败者应该找原因,避免再次失败。
准备:
人手一本图书,大量各种动态的老鼠剪影图片,折叠后展开的铅画纸纸条若干(做连环画用),教师能简笔画猫。
过程:
1.阅读图书,关注细节部分,萌发创编故事的愿望。
(1)教师出示图书,引导幼儿回忆书名后提出看书的要求:仔细观察书中以前没有注意看的地方,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2)幼儿自主阅读。
(3)幼儿集中交流,介绍自己发现的细节。教师带领幼儿分析细节与角色的关系,如蜘蛛网表示老鼠的生活环境是阴暗、潮湿、肮脏的,等等。
(4)教师小结:这次猫和老鼠相遇时,猫吃了大亏。下一次它们再相遇将会怎么样呢?
2.分组讨论,尝试创编猫鼠再次相遇的故事情节。
幼儿自由结伴,四人一组分组创编,教师巡回倾听幼儿的讨论并适时参与,鼓励幼儿边编讲边自由表演,要求不能影响别的小组。
3.集中交流。
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介绍,教师用画猫和黏贴老鼠的方法,帮助幼儿记录讨论结果,为自制图书做铺垫。教师可根据时间片段式地展示幼儿创编的故事画面,幼儿不必画完,可在区角活动中继续完成。
4.延伸游戏:猫和老鼠。
(析:这是活动的第五阶段——应用式阅读,主要是根据文本内容多元地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和应用。
1.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寻找画面细节,激发幼儿继续看书的兴趣,同时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画面图示与文本内容的关系,知道一本图画书上有许多可以学习的内容,感受书的价值。
2.教师让幼儿四人一组创编故事,可弥补幼儿个体思维的局陷,起到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的作用。再加上教师鼓励幼儿在创编中加入肢体语言,幼儿的创编更加生动。
3.教师抓住故事角色的特点,当场采用画、贴结合的方法记录幼儿的创编内容,既给予了幼儿成功的体验,又为幼儿继续作画作了示范。
4.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采用片段式展示的方法,既肯定了幼儿的创意故事,又给幼儿自己完善故事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