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是个发展的巅峰,盛唐文化孕育了太多的诗人,李白是盛唐文化的代表,是他让豪放和浪漫在这里延续,用他彭湃而又充满浪漫色彩的激情创造了诗词的奔放奇逸之美。李白的诗词中的浪漫、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更能感染学生,让学生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体会诗词的情感,激发他们鉴赏诗词的兴趣。因此,借李白等诗人的作品来感受诗词之美,是恰到好处的。
一、 探究意境之美
诗词鉴赏中意象—意境—情感是一条“流水线”,同学们只有把握住这条线就能更好地探究诗词的情感。李白是一位寄情于山水的诗人,他常常借助诗词中的意象抒发自己的情怀,尤其是开始自己漫游生活之后,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和送别诗,在这些诗歌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韵味,那种洒脱自如无人能及。要想体会这种意境,首先要学生共同抓准诗词的意象,才能体会意境,探究情感。如《峨眉山月歌》一诗,我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景物描写,借诗中选取的半轮秋月、一江春水这些意象,通过学生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秋夜美景。这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诗词的意境,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再如教材中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空山、新雨、秋、明月、清泉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山居图画,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展现了山居的幽静,也体现了王维诗词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学生通过鉴赏、感悟,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中的意境之美;又比如在课外练习王的词《浣溪沙·梦中作》的时候,词的上阙重在写景,并且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让学生在描绘景物中感受“林樾人家急暮砧。夕阳人影入江深。倚阑疏快北风襟”时,有学生这样写道:“浓密的树荫下掩映着几个农家,炊烟袅袅,江边传来村妇阵阵急切的捣衣声。夕阳的余晖洒向江面,点点的波光中,帆船渐行渐远,只有三五隐约晃动的人影迈向归家的小路,他们大概就是暮归的渔人吧?在这静静的暮色图中 ,此刻正有一人,倚着栏干,任凭北风吹起了他的衣襟却浑然不觉。”这时,有一部分同学就会提问:“为什么风吹他竟然不知道?”“他在想事情吗?”“他在想家乡的情景吗?”……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质疑,对词的理解就更深入了。
杜甫的《江村》是他的作品中少有的反映自己生活的作品。在考试中,有一道试题是这样问的:诗中是如何体现”幽”这一特点的?这实际上考查的就是诗的清幽的意境。由此可见,诗词的意境是诗词的美的展现。
二、 探究诗词情感之美
李白的诗词运用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尽显其诗的豪放和细腻的情感。课本中选择的《春夜洛城闻笛》是一道高考题,更适合学生进行情感的探究。对于“折柳”这一意象,只要让学生知道“折柳”的意象的含义,诗句的情感问题也就解决了。这不仅简洁而高效,而且更让我们看到了豪放的李白的细腻之处。如《将进酒》这首诗,既能让学生感受那排山倒海的气势,也能让学生通过关键的词语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悲”—“欢”—“乐”—“愁”。可以说,本诗的情感的跌宕起伏让初读的学生很难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而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探究,会让情感找到最终的落点。探究中,有的学生说作者要表达情感是“乐”,如“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有的同学说是“欢”,如“人生得意须尽欢”;有的同学说是“愁”,如“与尔同销万古愁”真可谓悲到极点,痛到极点,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内心的苦闷与惆怅。再如鉴赏《蜀道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的含义,然后让学生分析李白的反复咏叹,就会读到他火山迸发式的感情和他的豪放不羁。
李白的奔放、李白的俊逸、李白的自我、李白的倜傥,被学生们深深地喜爱着!如果我们能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以李白的诗词作为突破口,感受作者的创作风格,就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诗词的意境之美,感悟作者的情感之美。
(大庆市第六十八中学)
一、 探究意境之美
诗词鉴赏中意象—意境—情感是一条“流水线”,同学们只有把握住这条线就能更好地探究诗词的情感。李白是一位寄情于山水的诗人,他常常借助诗词中的意象抒发自己的情怀,尤其是开始自己漫游生活之后,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和送别诗,在这些诗歌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韵味,那种洒脱自如无人能及。要想体会这种意境,首先要学生共同抓准诗词的意象,才能体会意境,探究情感。如《峨眉山月歌》一诗,我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景物描写,借诗中选取的半轮秋月、一江春水这些意象,通过学生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秋夜美景。这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诗词的意境,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再如教材中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空山、新雨、秋、明月、清泉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山居图画,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展现了山居的幽静,也体现了王维诗词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学生通过鉴赏、感悟,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中的意境之美;又比如在课外练习王的词《浣溪沙·梦中作》的时候,词的上阙重在写景,并且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让学生在描绘景物中感受“林樾人家急暮砧。夕阳人影入江深。倚阑疏快北风襟”时,有学生这样写道:“浓密的树荫下掩映着几个农家,炊烟袅袅,江边传来村妇阵阵急切的捣衣声。夕阳的余晖洒向江面,点点的波光中,帆船渐行渐远,只有三五隐约晃动的人影迈向归家的小路,他们大概就是暮归的渔人吧?在这静静的暮色图中 ,此刻正有一人,倚着栏干,任凭北风吹起了他的衣襟却浑然不觉。”这时,有一部分同学就会提问:“为什么风吹他竟然不知道?”“他在想事情吗?”“他在想家乡的情景吗?”……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质疑,对词的理解就更深入了。
杜甫的《江村》是他的作品中少有的反映自己生活的作品。在考试中,有一道试题是这样问的:诗中是如何体现”幽”这一特点的?这实际上考查的就是诗的清幽的意境。由此可见,诗词的意境是诗词的美的展现。
二、 探究诗词情感之美
李白的诗词运用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尽显其诗的豪放和细腻的情感。课本中选择的《春夜洛城闻笛》是一道高考题,更适合学生进行情感的探究。对于“折柳”这一意象,只要让学生知道“折柳”的意象的含义,诗句的情感问题也就解决了。这不仅简洁而高效,而且更让我们看到了豪放的李白的细腻之处。如《将进酒》这首诗,既能让学生感受那排山倒海的气势,也能让学生通过关键的词语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悲”—“欢”—“乐”—“愁”。可以说,本诗的情感的跌宕起伏让初读的学生很难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而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探究,会让情感找到最终的落点。探究中,有的学生说作者要表达情感是“乐”,如“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有的同学说是“欢”,如“人生得意须尽欢”;有的同学说是“愁”,如“与尔同销万古愁”真可谓悲到极点,痛到极点,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内心的苦闷与惆怅。再如鉴赏《蜀道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的含义,然后让学生分析李白的反复咏叹,就会读到他火山迸发式的感情和他的豪放不羁。
李白的奔放、李白的俊逸、李白的自我、李白的倜傥,被学生们深深地喜爱着!如果我们能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以李白的诗词作为突破口,感受作者的创作风格,就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诗词的意境之美,感悟作者的情感之美。
(大庆市第六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