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足宝顶香会自南宋兴起,有着对儒释道杂糅的崇拜,文章简单梳理南北朝佛教传入时期、唐宋发展时期、现代意义观念下儒佛思想的关联,结合宝顶坛场性质的讨论,从普通供养人、宗教领袖、官方的角度去理解坛场题材的组合和设计,认为这一道场实则代表了精神信仰、控制力、社会稳定等不同层面的需求和意义。
关键词:宝顶香会;三教合一;大佛湾;柳本尊
一、宝顶香会的观念问题
宝顶香会自南宋起由民间百姓自发组织开展,蒙元以后开始衰落,明初以后又再次复兴,明季张李之乱后又再次衰落,到清初后复兴,到民国时期又开始衰落,现在经过几十年发展又越来越兴盛。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许多香客便自发的前往大佛湾烧香祭拜。
自两汉魏晋佛教传入以来,佛教思想和儒家思想开始了碰撞和交流,到南宋又因儒学的发展,佛教翻译形成后理论水平的发展,再一次形成了大的碰撞,从大佛湾各龛杂糅的儒、释、道的题材可以得知这一复杂的情况;到现在,西方思潮对奉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我们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宝顶香会作为自南宋所延续下来的仪式和我们的现今的观念又有着不一样的碰撞。三次思想和文化的碰撞都不同程度的推进了思想理论和艺术的发展,因此,在这一个时代上,我们可以再去思考宝顶香会的意义,思考佛教传入和发展过程中对我们的影响。
佛教在南北朝传入的时候促进了北方地区的开窟造像和南方地区经学水平的发展;唐宋以后,佛经不再以“格义”的方式翻译,并形成了诸多地方化的宗派思想,产生了许多不同版本的变相题材和民间流行的经典、科仪、民俗文本;到现在,依然有许许多多的修佛的人,对于佛教经典进行艺术化、文学化的创作。香会中所使用的佛教法器、颂词都是从这些方式中衍生出来的。
学界对香会的讨论很多,有很多研究已经对香会这一自发形成组织的结构、内部关系,香会流程、进香仪式、香会的社会功能等角度进行分析。而大足石刻作为自五代以来的规模最大和最为集中的南方石刻,尤其是代表了宋朝时期儒道释三教之间和各自之中分门别类宗派的复杂文化现象,香会的核心和实质更为复杂,也欠缺许多史料,虽说宝顶香会主要在拜千手观音,但讨论这一香会的流程、进香仪式却有绕不开对宝顶坛场性质的研究。
两汉魏晋到唐宋再到当下,思想观念的转变或多或少的会影响香会意义功能的转变,柳本尊、赵本尊的意志有多大程度延续至今,几百年之后香会的核心思想是否已经发生变化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宝顶坛场性质的研究
佛教在后汉传入中国之后,始终是伴随在与本土宗教和思想对抗的过程中发展,自西晋道士王浮的《老子化胡经》,佛教的《清静法行经》伊始,这种斗争便连续不断的展开着。东晋时期,儒家则从税役等社会经济问题、孝道等伦理纲常问题、神不灭论等宗教世界观等问题排挤佛。历史上“三武一宗”排佛事件在削弱佛教影响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儒佛之间关系的复杂化。这种复杂化的关系放置在宝顶坛场中就会显得特别的突兀。
陈明光已经提到许多早期的材料可以推定宝顶山属于密教的道场:在赵智凤营造石窟道场高潮中,朝廷大员魏了翁为其书榜“毗卢庵”刻石妙智宝塔完内;重庆知府姚共恭书匾“毗卢道场”窟,即明示其造像的宗派属性;民国杨家骆先生、到最近的佛学家王恩洋、北大考古系教授阎文儒等佛教学家史家都认定宝顶乃密教的道场。
也有观点反驳宝顶是密宗坛场,《宝顶山摩崖造像是完备而有特色的佛教密宗道场》一文中提到“由于密宗在世界观上没有自己独立的哲学体系,所以它就不得不接取各宗教义来武装自己,从而在教义宗旨上成了杂家,这就导致了造像中显密具备”,如果从这一角度来看宝顶则属于密教道场确凿无疑。
侯冲的《论大足宝顶为佛教水陆道场》中提到,在大足石刻中某些偈语在云南阿咤力教的斋仪中可见,并且某些斋仪出自于“水陆斋”:“从大足石刻铭文来看,大足宝顶山石窟造像中频繁出现以“假使”二字开头的偈句,包括“假使热铁轮”偈和“假使百千劫”偈。其中“假使热铁轮”又分为“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和“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于无上道”。而“假使百千劫”偈的具体内容则是“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他从云南阿咤力教斋仪中得到与大足宝顶崖面上一致的文本,认定宝顶坛场是一個水陆道场。
反对的观点也有在赵辉志的《读<论大足宝顶为佛教水陆道场>十三疑》对《论大足宝顶为佛教水陆道场》史料考订鉴别、论证的方法,逻辑提出质疑,认为其有“水陆道场”功能,但指其为水陆道场还需要确凿的证据。文章中提出了侯冲文章所依据的云南阿吒力教经典均为明清刻本或抄本,以之证明宋代事实,缺乏可信性。并且对该文章通篇以宋代瑜伽教为依据,欲证明大足宝顶为水陆道场而其作为宋代瑜伽教的依据却是明清云南阿吒力教经典有所质疑,除此之外还就宝顶某些碑刻是否出自于宋代瑜伽教道场进行了质疑。侯冲老师在其《三论大足宝顶为水陆道场》中对宋代瑜伽教有了许多新的解释也对之前反对的观点有了更多的解释。
三、对于宝顶香会的再思考
这样看来,我们就不得不思考参加宝顶香会的人们所祭拜的又是什么,从南宋到现在参与香会的人是否都怀着共同的信仰和思想。普通供养人也许根本就不会考虑这一问题,跟着柳本尊、赵本尊修行祭拜便是。
对于三教关系涉及到更为深层次的历史关系,包括自北魏以来鲜卑民族所统辖地区处理民族融合的问题,涉及到西方思想与东方思想碰撞的问题,涉及到自汉以来的求仙思想的问题,三教合一所涉及到的历史和宗教等诸多问题,也许根本就属于宗教和官方阶层思考和设计的问题。
柳本尊和赵本尊是宗教领袖,他们思考和看待宗教问题的方式显然和普通供养人、普通老百姓不一样,即普通供养人对宝顶香会的态度是对儒家孝道思想、道家升仙思想、佛教世界都有着向往的世俗化欲望,柳本尊和赵本尊更多是对宗教思想和自我思想价值的宣扬,有着对这一地区宗派的控制权和话语权。
因为存在着排佛言论,在官方体系的张商英也作《护法论》试图去调和三教关系。
这样,我们试着从不同的立场出发,以香会作为切入点。去观察官方、宗教阶层、普通供养人三方不同的态度,我们就可以更全面的看到普通供养人所崇拜的是神佛和秩序,求得安稳;作为官方是有意在缓和一种矛盾;作为宗教领袖又是在个人意志下对宗教的理解和追求。
【参考文献】
[1]杨家骆.大足宝顶区石刻纪略[J].文物周刊,1947(21).
[2]閻文儒.大足宝顶石窟[J].四川文物,1986(S1):14-30.
[3]郭相颖.宝顶山摩崖造像是完备而有特色的佛教密宗道场[J].四川文物,1986(S1):49-54.
[4]侯冲.云南与巴蜀佛教研究论稿[M].宗教花纹出版社,2006:294-342.
[5]赵辉志.读《论大足宝顶为佛教水陆道场》十三疑[J].长江文明,2009(01).
作者简介:李泽龙(1988—),男,汉族,籍贯重庆,四川美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文化遗产方向研究。
关键词:宝顶香会;三教合一;大佛湾;柳本尊
一、宝顶香会的观念问题
宝顶香会自南宋起由民间百姓自发组织开展,蒙元以后开始衰落,明初以后又再次复兴,明季张李之乱后又再次衰落,到清初后复兴,到民国时期又开始衰落,现在经过几十年发展又越来越兴盛。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许多香客便自发的前往大佛湾烧香祭拜。
自两汉魏晋佛教传入以来,佛教思想和儒家思想开始了碰撞和交流,到南宋又因儒学的发展,佛教翻译形成后理论水平的发展,再一次形成了大的碰撞,从大佛湾各龛杂糅的儒、释、道的题材可以得知这一复杂的情况;到现在,西方思潮对奉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我们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宝顶香会作为自南宋所延续下来的仪式和我们的现今的观念又有着不一样的碰撞。三次思想和文化的碰撞都不同程度的推进了思想理论和艺术的发展,因此,在这一个时代上,我们可以再去思考宝顶香会的意义,思考佛教传入和发展过程中对我们的影响。
佛教在南北朝传入的时候促进了北方地区的开窟造像和南方地区经学水平的发展;唐宋以后,佛经不再以“格义”的方式翻译,并形成了诸多地方化的宗派思想,产生了许多不同版本的变相题材和民间流行的经典、科仪、民俗文本;到现在,依然有许许多多的修佛的人,对于佛教经典进行艺术化、文学化的创作。香会中所使用的佛教法器、颂词都是从这些方式中衍生出来的。
学界对香会的讨论很多,有很多研究已经对香会这一自发形成组织的结构、内部关系,香会流程、进香仪式、香会的社会功能等角度进行分析。而大足石刻作为自五代以来的规模最大和最为集中的南方石刻,尤其是代表了宋朝时期儒道释三教之间和各自之中分门别类宗派的复杂文化现象,香会的核心和实质更为复杂,也欠缺许多史料,虽说宝顶香会主要在拜千手观音,但讨论这一香会的流程、进香仪式却有绕不开对宝顶坛场性质的研究。
两汉魏晋到唐宋再到当下,思想观念的转变或多或少的会影响香会意义功能的转变,柳本尊、赵本尊的意志有多大程度延续至今,几百年之后香会的核心思想是否已经发生变化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宝顶坛场性质的研究
佛教在后汉传入中国之后,始终是伴随在与本土宗教和思想对抗的过程中发展,自西晋道士王浮的《老子化胡经》,佛教的《清静法行经》伊始,这种斗争便连续不断的展开着。东晋时期,儒家则从税役等社会经济问题、孝道等伦理纲常问题、神不灭论等宗教世界观等问题排挤佛。历史上“三武一宗”排佛事件在削弱佛教影响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儒佛之间关系的复杂化。这种复杂化的关系放置在宝顶坛场中就会显得特别的突兀。
陈明光已经提到许多早期的材料可以推定宝顶山属于密教的道场:在赵智凤营造石窟道场高潮中,朝廷大员魏了翁为其书榜“毗卢庵”刻石妙智宝塔完内;重庆知府姚共恭书匾“毗卢道场”窟,即明示其造像的宗派属性;民国杨家骆先生、到最近的佛学家王恩洋、北大考古系教授阎文儒等佛教学家史家都认定宝顶乃密教的道场。
也有观点反驳宝顶是密宗坛场,《宝顶山摩崖造像是完备而有特色的佛教密宗道场》一文中提到“由于密宗在世界观上没有自己独立的哲学体系,所以它就不得不接取各宗教义来武装自己,从而在教义宗旨上成了杂家,这就导致了造像中显密具备”,如果从这一角度来看宝顶则属于密教道场确凿无疑。
侯冲的《论大足宝顶为佛教水陆道场》中提到,在大足石刻中某些偈语在云南阿咤力教的斋仪中可见,并且某些斋仪出自于“水陆斋”:“从大足石刻铭文来看,大足宝顶山石窟造像中频繁出现以“假使”二字开头的偈句,包括“假使热铁轮”偈和“假使百千劫”偈。其中“假使热铁轮”又分为“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和“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于无上道”。而“假使百千劫”偈的具体内容则是“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他从云南阿咤力教斋仪中得到与大足宝顶崖面上一致的文本,认定宝顶坛场是一個水陆道场。
反对的观点也有在赵辉志的《读<论大足宝顶为佛教水陆道场>十三疑》对《论大足宝顶为佛教水陆道场》史料考订鉴别、论证的方法,逻辑提出质疑,认为其有“水陆道场”功能,但指其为水陆道场还需要确凿的证据。文章中提出了侯冲文章所依据的云南阿吒力教经典均为明清刻本或抄本,以之证明宋代事实,缺乏可信性。并且对该文章通篇以宋代瑜伽教为依据,欲证明大足宝顶为水陆道场而其作为宋代瑜伽教的依据却是明清云南阿吒力教经典有所质疑,除此之外还就宝顶某些碑刻是否出自于宋代瑜伽教道场进行了质疑。侯冲老师在其《三论大足宝顶为水陆道场》中对宋代瑜伽教有了许多新的解释也对之前反对的观点有了更多的解释。
三、对于宝顶香会的再思考
这样看来,我们就不得不思考参加宝顶香会的人们所祭拜的又是什么,从南宋到现在参与香会的人是否都怀着共同的信仰和思想。普通供养人也许根本就不会考虑这一问题,跟着柳本尊、赵本尊修行祭拜便是。
对于三教关系涉及到更为深层次的历史关系,包括自北魏以来鲜卑民族所统辖地区处理民族融合的问题,涉及到西方思想与东方思想碰撞的问题,涉及到自汉以来的求仙思想的问题,三教合一所涉及到的历史和宗教等诸多问题,也许根本就属于宗教和官方阶层思考和设计的问题。
柳本尊和赵本尊是宗教领袖,他们思考和看待宗教问题的方式显然和普通供养人、普通老百姓不一样,即普通供养人对宝顶香会的态度是对儒家孝道思想、道家升仙思想、佛教世界都有着向往的世俗化欲望,柳本尊和赵本尊更多是对宗教思想和自我思想价值的宣扬,有着对这一地区宗派的控制权和话语权。
因为存在着排佛言论,在官方体系的张商英也作《护法论》试图去调和三教关系。
这样,我们试着从不同的立场出发,以香会作为切入点。去观察官方、宗教阶层、普通供养人三方不同的态度,我们就可以更全面的看到普通供养人所崇拜的是神佛和秩序,求得安稳;作为官方是有意在缓和一种矛盾;作为宗教领袖又是在个人意志下对宗教的理解和追求。
【参考文献】
[1]杨家骆.大足宝顶区石刻纪略[J].文物周刊,1947(21).
[2]閻文儒.大足宝顶石窟[J].四川文物,1986(S1):14-30.
[3]郭相颖.宝顶山摩崖造像是完备而有特色的佛教密宗道场[J].四川文物,1986(S1):49-54.
[4]侯冲.云南与巴蜀佛教研究论稿[M].宗教花纹出版社,2006:294-342.
[5]赵辉志.读《论大足宝顶为佛教水陆道场》十三疑[J].长江文明,2009(01).
作者简介:李泽龙(1988—),男,汉族,籍贯重庆,四川美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文化遗产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