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中政治教学要适应高考变革,适应灵活多变的题型。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授课方法上采用一种全新的模式。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已经渗入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为教学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因此,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完美地运用于高中政治教学中,促进政治教学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政治;现代信息技术;高考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8-0069-02
随着高考试题的千变万化,政治考试也由考查死知识到如今的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更多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热点来支持教学活动。而现代信息技术的速度快、覆盖面广、资源丰富等优点,恰好符合了高中政治教学的需要。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简单谈谈如何在政治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1 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越性
1.1 亲身体验,主动参与,突出学生为主体
有的学生把政治课看做枯燥无味的代名词,他们普遍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在政治课上大多数学生都处于为高考而学习的被动状态,课堂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这种状况的形成固然有学生基础差、能力缺乏的原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法陈旧、千篇一律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传统的教学手段大多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学习内容远离生活实际,学生无法在有效的时间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很容易疲劳,缺乏外部刺激,从而限制学生思维的自由发挥,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荡然无存。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增加信息储备,禁锢的思维得到释放,真实地还原各种情境,增强感染力,提高教学实效,并且大大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作用,改变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如在讲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通过信息技术播放历届有关人代会的新闻报道,先让学生了解它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搜索并观看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的现场视频,亲身感受、体会一下全国人代会的庄严与过程,让学生总结出关心政治是每一个人的义务的观点。这正是信息技术教育所特有的色彩,逼真的画面与丰富的音响,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其效果是传统教学单凭教师的讲述所无法达到的。
1.2 强化感知,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从中认真细致地挑选出学生感兴趣并与教学内容背景相适应的文字材料、图片、动画、音频、视频文件等,制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向学生展示,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各种感官以刺激达到强化感知的作用,还可以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原本内容抽象、理论性强的政治课教学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使教学过程真正转变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特点的发展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讲“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时,笔者搜集了许多西藏解放前后的资料图片和事例材料,还播放了《解放》《达赖喇嘛》等纪录片,了解西藏前后60年的巨变和宗教政策,并适时插播《青藏高原》和《圣地拉萨》等歌曲,让学生去了解、体会、把握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学生在这种形式下通过看到的各种情景材料,明确了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以及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一项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理解和把握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宗教政策,也是我国政府依法管理宗教问题的原则。质疑旧观点,提出新观点,使已有知识和新生知识逐步融会贯通,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1.3 化抽象为形象,教学针对性强,优化教学内容
政治思想和理论有着很强的抽象性,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讲清学习内容,学生自然很难理解。信息技术教育通过直观、具体的形象便于学生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加以理解和掌握。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便利的平台,提高了课堂效率。如在讲解“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时,利用Flash动画“小鸡和小鸭的孵化过程”,通过对比得出:鸡蛋所以能孵化出小鸡,而鸭蛋只能孵化出小鸭,是因为二者的内因不同。这就叫“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然后提问:是不是所有的鸡蛋都能孵化出小鸡?根据视频引导学生得出:只有在适当的温度湿度下鸡蛋才能孵化,条件不具备,鸡蛋就不能孵化;而且,无论怎样的条件,鸡蛋都不能孵化出小鸭。最后得出结论: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因而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但不能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1.4 搭建交流平台,升华情感,内化道德行为
高中思想政治课文大多以故事、事例为载体来传授某种道德观念和理论。由于道德内化是学生主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因而发挥学生主体能动作用是道德内化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去分析,比较道德行为和非道德行为的截然相反的后果,同时引导学生去领会执行道德准则是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统一,必要时甚至可以让学生去经历直接或间接的心理体验,达到对道德准则的认同。上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搭建交流平台,播放适合课文内容的动画、图片和影像资料,让学生在无意中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交流,在欣赏中、思考中明白道理,升华情感,指导行为,自觉履行社会所要求的道德义务。
2 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要注意的问题
2.1 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优势互补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许多教师在课上是让课件控制教学进度,让学生的思维顺从课件,忽视学生需要接收、消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只有被动接受。事实上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是一无是处,教师的语言魅力、手势等仍是十分有效的,这并不是多媒体所能简单替代的。所以要把教师和信息技术两方面的优势都发挥出来,才是一种完美的结合。
2.2 教师是主导者,不是操纵者、调控者
在政治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机械的计算机操作、屏幕演示,以提高教学效率,一切都是事先编排好的,教师成了介绍员、放映员,只是多媒体的一个操纵者,使教师与学生之间造成一定的距离感,影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和良好的情绪智力培养。因此,不能让多媒体课件控制而阻碍师生互动,让它变成师生情感交流的一种媒介。
2.3 课件不应重形式,而应重实质
任课教师一定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精心设计教學环节,结合学生知识水平的特点,制作出适应教学实际的课件,才能真正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否则,多媒体教学运用得再多,也只能是一闪而过的空架子而已。
2.4 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健康成长
信息主要是靠网络来传播,网络中的内容五花八门,有些不健康的内容,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于他们的成长不利。这就需要教师予以监督和指导,引导学生在信息高速路上辨明是非,健康成长。
3 小结
多媒体与教学实际的相结合,为政治教育现代化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前景与空间,让二者优势互补,把高中政治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关键词 政治;现代信息技术;高考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8-0069-02
随着高考试题的千变万化,政治考试也由考查死知识到如今的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更多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热点来支持教学活动。而现代信息技术的速度快、覆盖面广、资源丰富等优点,恰好符合了高中政治教学的需要。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简单谈谈如何在政治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1 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越性
1.1 亲身体验,主动参与,突出学生为主体
有的学生把政治课看做枯燥无味的代名词,他们普遍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在政治课上大多数学生都处于为高考而学习的被动状态,课堂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这种状况的形成固然有学生基础差、能力缺乏的原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法陈旧、千篇一律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传统的教学手段大多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学习内容远离生活实际,学生无法在有效的时间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很容易疲劳,缺乏外部刺激,从而限制学生思维的自由发挥,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荡然无存。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增加信息储备,禁锢的思维得到释放,真实地还原各种情境,增强感染力,提高教学实效,并且大大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作用,改变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如在讲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通过信息技术播放历届有关人代会的新闻报道,先让学生了解它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搜索并观看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的现场视频,亲身感受、体会一下全国人代会的庄严与过程,让学生总结出关心政治是每一个人的义务的观点。这正是信息技术教育所特有的色彩,逼真的画面与丰富的音响,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其效果是传统教学单凭教师的讲述所无法达到的。
1.2 强化感知,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从中认真细致地挑选出学生感兴趣并与教学内容背景相适应的文字材料、图片、动画、音频、视频文件等,制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向学生展示,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各种感官以刺激达到强化感知的作用,还可以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原本内容抽象、理论性强的政治课教学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使教学过程真正转变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特点的发展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讲“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时,笔者搜集了许多西藏解放前后的资料图片和事例材料,还播放了《解放》《达赖喇嘛》等纪录片,了解西藏前后60年的巨变和宗教政策,并适时插播《青藏高原》和《圣地拉萨》等歌曲,让学生去了解、体会、把握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学生在这种形式下通过看到的各种情景材料,明确了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以及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一项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理解和把握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宗教政策,也是我国政府依法管理宗教问题的原则。质疑旧观点,提出新观点,使已有知识和新生知识逐步融会贯通,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1.3 化抽象为形象,教学针对性强,优化教学内容
政治思想和理论有着很强的抽象性,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讲清学习内容,学生自然很难理解。信息技术教育通过直观、具体的形象便于学生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加以理解和掌握。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便利的平台,提高了课堂效率。如在讲解“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时,利用Flash动画“小鸡和小鸭的孵化过程”,通过对比得出:鸡蛋所以能孵化出小鸡,而鸭蛋只能孵化出小鸭,是因为二者的内因不同。这就叫“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然后提问:是不是所有的鸡蛋都能孵化出小鸡?根据视频引导学生得出:只有在适当的温度湿度下鸡蛋才能孵化,条件不具备,鸡蛋就不能孵化;而且,无论怎样的条件,鸡蛋都不能孵化出小鸭。最后得出结论: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因而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但不能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1.4 搭建交流平台,升华情感,内化道德行为
高中思想政治课文大多以故事、事例为载体来传授某种道德观念和理论。由于道德内化是学生主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因而发挥学生主体能动作用是道德内化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去分析,比较道德行为和非道德行为的截然相反的后果,同时引导学生去领会执行道德准则是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统一,必要时甚至可以让学生去经历直接或间接的心理体验,达到对道德准则的认同。上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搭建交流平台,播放适合课文内容的动画、图片和影像资料,让学生在无意中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交流,在欣赏中、思考中明白道理,升华情感,指导行为,自觉履行社会所要求的道德义务。
2 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要注意的问题
2.1 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优势互补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许多教师在课上是让课件控制教学进度,让学生的思维顺从课件,忽视学生需要接收、消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只有被动接受。事实上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是一无是处,教师的语言魅力、手势等仍是十分有效的,这并不是多媒体所能简单替代的。所以要把教师和信息技术两方面的优势都发挥出来,才是一种完美的结合。
2.2 教师是主导者,不是操纵者、调控者
在政治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机械的计算机操作、屏幕演示,以提高教学效率,一切都是事先编排好的,教师成了介绍员、放映员,只是多媒体的一个操纵者,使教师与学生之间造成一定的距离感,影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和良好的情绪智力培养。因此,不能让多媒体课件控制而阻碍师生互动,让它变成师生情感交流的一种媒介。
2.3 课件不应重形式,而应重实质
任课教师一定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精心设计教學环节,结合学生知识水平的特点,制作出适应教学实际的课件,才能真正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否则,多媒体教学运用得再多,也只能是一闪而过的空架子而已。
2.4 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健康成长
信息主要是靠网络来传播,网络中的内容五花八门,有些不健康的内容,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于他们的成长不利。这就需要教师予以监督和指导,引导学生在信息高速路上辨明是非,健康成长。
3 小结
多媒体与教学实际的相结合,为政治教育现代化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前景与空间,让二者优势互补,把高中政治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