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流行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称谓词,“女神”“宝宝”“小仙女”“小姐姐”是时下具有代表性的几个。这些新词由赋予旧词新义和词义泛化造出,用于语言交际中的自称和称呼他人,能够活跃气氛、拉近距离,表达赞赏、获取好感,加深情感联系,提高社会认同和归属感。这些词语反映了软萌文化、审美追求和女性话语权缺失等社会文化心理,是当下网络女性称谓词的一部分缩影。
关键词:女性称谓词;造词方法;语用功能;社会文化
称谓词是人们因亲属或其他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称呼、名称,种类丰富,适用范围广。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新词的大量出现,人們为屏幕另一端的陌生人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称谓,称谓词的关系基础越来越偏向于陌生人,人们对称谓词的研究关注点由亲属称谓转为社会称谓。近年来网络上对年轻女性的称谓用语不断增加、颇成规模,活跃在当代校园、职场和网络语言环境中。本文选取四个网络常用的年轻女性称谓词“女神”“宝宝”“小仙女”“小姐姐”,分析其造词方法和语用功能,进而探求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
一、造词方法
“女神”“宝宝”“小仙女”“小姐姐”都是原来已有的词,在网络词汇发展中被赋予了适应网络语境的含义,这样的造词方法是“旧词新义”。根据“新义”产生的方式,造词方法又具体分为“赋予新义”和“词义泛化”。
1.赋予新义——赋予与原义不同的意义
(1)“女神”
《现代汉语词典》的“女神”释义为“神话中的女性神”,也就是女娲、维纳斯等,《女神》还是郭沫若的诗集。①句中“女神”即为此义。
①身穿银白色服装,头上戴着银白色花朵的花环,那位身材高挑的姑娘看起来就像刚狩猎归来的狄安娜女神 。(伊迪丝·华顿/天真时代)①
如今网络语境下的“女神”变为男性心仪的对象,指那些颜值极高、气质极好、拥有智慧、综合素质高的女性,表达说话人的赞赏、仰慕甚至爱慕之情。许多粉丝都以“女神”称呼自己喜爱的女明星,校园中也有学生以此称呼颜值、智慧、德行并重的女教师。下列例句②即指颜值高、衣品好的明星,③指有智慧、有品格的民族企业家,④因为室友的美好德行而称呼其“女神”。
②下面就由我为大家盘点Angelababy的长裙造型,看一下baby如何用长裙造型成为征服全场的女神!(BCC语料库-新浪微博)
③她,是山沟里走出来的“屌丝”,也是人人喜爱的“女神”。她就是“老干妈”陶华碧,“大繁至简”可谓民族品牌和精神的标杆。(张馨元/“屌丝”& 女神“老干妈”)
④给大家介绍下这是我们宿舍的女神!什么都是从别人的角度想,对朋友来说你真是个好伙伴,对别人很大方,自己却连件衣服都不舍得买。(BCC语料库-新浪微博)
(2)“小仙女”
《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年轻的女仙人”。
⑤希拉斯当天回家时有位躲在树丛间的小仙女,对他轻声说……(施皮特莱尔/奥林匹斯的春天)
在2016年年底,为回复“你咋不上天呢”这句网络流行问句,“本仙女就是从天上来的”回答横空出世,从此“仙女”“小仙女”大火,一般用来形容一些颜值高的女生,也用于众多女生自称。⑥句即用来称呼电视剧中的美女演员。
⑥胜女的代价2片花看了好激动,小仙女太美了!(BCC语料库-新浪微博)
以上两词的所指都发生了变化,从“仙人”转为“平凡人”,词义特征也从“神仙身份”变为“颜值、智慧、能力”等。以往“女神”“仙女”都是书面化语言,成为网络称谓语后,它们有了明显的口语化趋势,在书面化和口语化并存的现在,网络语使用频率一直不断增加,口语化是未来的主导趋势。
(3)“小姐姐”
“小姐姐”一般是少年儿童之间年龄较小的称呼年龄较大的女性的称谓,例句如下。
⑦陈生满怀慈爱地说:“咱们今天可真干净哇,是谁给咱洗了澡?”付大头的一个小姐姐说:“俺妈给洗的。”(迟子建/青春如歌的正午)
新词的含义是由日本传入的,日本动漫、偶像团体中有许多年纪不大的偶像,温柔可爱,属于“萌系女孩”,所以粉丝亲切地称她们为“小姐姐”。现在对于温柔、可爱、美丽的小姑娘,我们都用可以“小姐姐”称呼。这一新词是把外来的新词义安到了本土的旧词上,恰好对应。⑧句就是对温柔美丽的女孩的称呼。
⑧今天去学校的路上,我碰到一个超级好看的小姐姐。(BCC语料库-新浪微博)
2.词义的泛化——在原义基础上扩大范围
“宝宝”
《现代汉语词典》认为“宝宝”是“对小孩儿的爱称”。
⑨前几日凯伦在音乐会上碰到个熟人,得知你在澳大利亚,你的妻子给你生了个宝宝……是公子还是千金?那人也说不清详细情况。(尼尔·嘉文/坚持)
2015年“吓死宝宝了”成为年度“网络流行语”,将“宝宝”的含义扩大,增添自称或者称呼他人的语义,将自己或他人低龄化、萌态化,广泛应用于年轻人的语言使用。
⑩裁线一点也不疼,吓死宝宝了。(BCC语料库-新浪微博)
“吓死宝宝”出现之后,更多句式衍生,成为风靡网络的“宝宝体”。列举部分如下——
V死宝宝了(吓死宝宝了、热死宝宝了)
宝宝V了(宝宝哭了)
宝宝不V(宝宝不开心,宝宝不想去)
宝宝的内心是AD的(宝宝的内心是懵的)
宝宝V1,但宝宝V2(宝宝委屈/心里苦,但宝宝不说)
宝宝好方……
二、语用功能
1.以“小仙女”“宝宝”自称:活跃对话气氛,拉近交际距离
在“女神”“小仙女”“小姐姐”“宝宝”四个词中,只有“小仙女”“宝宝”可以用来自称,此时“小仙女”要变成“本仙女”,“宝宝”可以直接自称,也可以说“本宝宝”。 在对话中,说话人自称“本仙女”“宝宝”,可以让听话人产生对仙女和婴孩的直接联想,而这是与实际说话人的年龄、形象有较大差距的,说话人也明白这一点,如此表达有自我调侃之意。这样的对比和反差引起会话的幽默效果,可以使听话人忍俊不禁,从而把聊天气氛从平淡、疏离转为活跃。“小仙女”“宝宝”将有神奇力量的仙女和无所顾忌的婴孩身份赋予说话人自身,说话人假装拥有了超越一般人的能力或胆量,使其表达效果带有一丝傲娇,又不带锋芒,在听者的可接受范围内。这样的形象和特点也会展示给听话人,使其留下深刻的印象。低龄化、萌萌的“宝宝”和温婉柔弱的“小仙女”实际上是说话人将自己放在了相对弱势地位的表达意识。如此可爱、柔软的语言称谓,能够激起听话人的保护欲,从而使其卸下防备,拉近交际距离。
另外,肖玲、沈燕(2004)指出,对现代汉语自称的分类一般以视点为依据,在对话中利用说话者角色来调节人际关系时,根据说话基准选用情况,通常的视点选择类型有第一人称视点、第二人称视点和第三人称视点。“小仙女”“宝宝”就是以第二人称为视点的社会称谓语。冯玉、李丽华(2016)认为以第二人称为视点是说话人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来指称自己,强调交际双方的关系,从而拉近了双方的心理和情感距离,使得交际能够更顺利地进行。
2.以“女神”“小仙女”称呼对方:表达高度赞赏,获取对方好感
“女神”“小仙女”都是用来称呼颜值高、有智慧、能力强的女性,说话人以这样的词语称呼对方,就将如上的种种美好属性赋予了听话人,是一种高度赞赏。一般来说“女神”“小仙女”常用于粉丝称呼娱乐圈的明星、社会上的女强人等,听话人如果没有这样的身份,却得到了如此真诚的赞赏,会倍感“抬举”。赞赏是对交际对象的肯定,表现了赞赏者与被赞赏者在某一方面的观点一致和共同升华,此时获得最大愉悦感的是被赞赏者,也就是听话人。
3.以“小姐姐”“宝宝”称呼对方:亲属关系移植,情感联系深切
其实在成为网络新词之前,“小姐姐”和“寶宝”都已有过一次词义泛化的过程。“姐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义如下:“称呼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而年长于己的女子。”以及“称呼亲戚中同辈而年长于己的女性(不包括可称做嫂子的)。”在后来的泛化中,“姐姐”可以“尊称非亲戚关系中年纪与自己相仿的女性。”而“宝宝”在一开始就是指孩子的父母喜欢、疼爱自己的小孩,“像个宝贝一样”疼爱着,由家族亲情维系。后来泛化到其他人、动物之中,有了可爱的“蚕宝宝”“鱼宝宝”之称。这两个词的泛化都属于亲属称谓的泛化,到了网络新词的使用阶段,它们仍然保留了亲属称谓的亲密感。说话人以“小姐姐”“宝宝”称呼听话人,能够表达出想要像亲人一样亲近的诚意,透露出深厚的情感联系。
4.语言模因论:增强交际认同和归属感
任开兴(2010)指出,就语言而言,任何一个语言信息,只要有人开口,并得到别人响应、模仿、复制和传播,都可成为语言模因。语言模因的传播是动态的,每一种模因既是对以前模因的复制和继承,又是在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发生变异,在变异中求得发展。网络流行的女性称谓词是语言模因,响应快、复制强、传播广,通过互联网席卷社会各个群体。不管是否直接使用,每个个体、群体都接受了模因的传播,有复制和继续传播的能力。当交谈对象使用了新颖特别的网络称谓词时,听话人脑中的语言模因也被响应,达成词语储备和应用的共识,从而增强了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语言交际的开展。
三、社会文化心理
1.软萌的文化心理和表达方式
“宝宝”“小姐姐”这类词是非常“软萌”的称谓,受到“萌”文化的影响。按照秦梦霞(2016)的解释,中国的“萌”文化源于日本,最早出现在日本动漫中,用来形容对动漫中的女性的喜爱,如今日本社会文化中的“萌”指一切能让内心产生兴奋、喜欢等感情的东西。大众传媒和商品经济的推动下,“萌”文化在中国迅速传播,“萌”这一理念传播到了各个领域。各领域、各年龄阶段的人对于“萌”的接受度较高,网友们甚至设立了“十月十日”(拆“萌”字而得)作为“卖萌日”。软萌、可爱包含着纯真和天然的成分,象征着人在初始状态的美好,人在生命最初接受外物影响少,自身澄澈,就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以这样的文化心态应对快节奏生活和纷繁复杂的事务、压力,人们能够有柔软宽广的内心软化日常冲突,不时地慰藉心灵。仅用几个词语就能调节人的心态,此类词语的流行趋势是早就可以预见的了。
除去日常交谈用到网络新称谓,时下流行的表情包制作也将“宝宝”“小仙女”等元素融入,使网络交谈的“画风”更加轻松活泼、俏皮可爱、诙谐幽默,网络新词的传播效力更广。
2.永恒的审美追求
人类有着永恒的审美需要,对于一切能使人感到愉悦的事物,人类都愿意追求。“女神”“小仙女”等词表达对女性外貌、品行、能力等的高度赞赏,是对其“美”的确认和表达。因为人都有审美需求,也愿意发现美、赞赏美、传播美,所以带有“美”的表达与传递意义的这类称谓语就自然地在群体中扩散。同样的,“萌”文化下的称谓词“宝宝”是能让人的内心产生兴奋、愉悦的词语,也是“美”的持有者,被广泛应用和传播。
3.女性话语权的缺失
一直以来,女性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我国几千年来男权社会留下的思想根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动摇。女性自称“宝宝”“小仙女”等表示低龄、柔弱角色的词语,体现了女性在生理(力量)上的弱势,也间接带来了部分话语权的缺失。虽然近年来有“女汉子”“男闺蜜”“小鲜肉”等词语出现,男女性别称谓词的属性互相搭配,但性别称谓不对等的现象仍然存在(如“大胖小子”和“小丫头片子”),女性地位和话语权的缺失现状仍然存在。本文的分析对象“女神”表现出男性对心仪对象的追捧,男性把女性捧到了一个圣洁高贵的位置,却不能代表女性到达了社会中央,真正成为男性的“神”。因为这个“神”是由男性的喜爱和追捧赋予的,不是女性自己作为主体赋予自身的。女性还没有真正、完全地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地位。
生活在中国新时代的女性群体,其自身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高、业绩的取得,向男性和社会证明女性的实力、表达女性的诉求,使女性话语权逐步提升。女性弱势心理和边缘化将会在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中逐渐改进,相信彼时网络流行的女性称谓词又是另一批符号、另一番模样了。
参考文献:
[1]肖玲,沈燕. 说话者自称视点的选择研究[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2):91-93.
[2]冯玉,李丽华. 网络流行语“宝宝”的自称功能探析[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12):143-145.
[3]任开兴. 语言模因论观照下词语的变异与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2010,23(03):5-9+12.
[4]秦梦霞. 浅析流行的自称萌词“宝宝”[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08):63-64.
[5]林界军. 基于语料调查和语言对比的网络新词语造词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刘杰林. “女神”称呼语的语义流变及其原因[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06):91-93.
注释:
①语料来源:BCC语料库——文学、微博部分;MLC媒体语言语料库
关键词:女性称谓词;造词方法;语用功能;社会文化
称谓词是人们因亲属或其他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称呼、名称,种类丰富,适用范围广。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新词的大量出现,人們为屏幕另一端的陌生人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称谓,称谓词的关系基础越来越偏向于陌生人,人们对称谓词的研究关注点由亲属称谓转为社会称谓。近年来网络上对年轻女性的称谓用语不断增加、颇成规模,活跃在当代校园、职场和网络语言环境中。本文选取四个网络常用的年轻女性称谓词“女神”“宝宝”“小仙女”“小姐姐”,分析其造词方法和语用功能,进而探求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
一、造词方法
“女神”“宝宝”“小仙女”“小姐姐”都是原来已有的词,在网络词汇发展中被赋予了适应网络语境的含义,这样的造词方法是“旧词新义”。根据“新义”产生的方式,造词方法又具体分为“赋予新义”和“词义泛化”。
1.赋予新义——赋予与原义不同的意义
(1)“女神”
《现代汉语词典》的“女神”释义为“神话中的女性神”,也就是女娲、维纳斯等,《女神》还是郭沫若的诗集。①句中“女神”即为此义。
①身穿银白色服装,头上戴着银白色花朵的花环,那位身材高挑的姑娘看起来就像刚狩猎归来的狄安娜女神 。(伊迪丝·华顿/天真时代)①
如今网络语境下的“女神”变为男性心仪的对象,指那些颜值极高、气质极好、拥有智慧、综合素质高的女性,表达说话人的赞赏、仰慕甚至爱慕之情。许多粉丝都以“女神”称呼自己喜爱的女明星,校园中也有学生以此称呼颜值、智慧、德行并重的女教师。下列例句②即指颜值高、衣品好的明星,③指有智慧、有品格的民族企业家,④因为室友的美好德行而称呼其“女神”。
②下面就由我为大家盘点Angelababy的长裙造型,看一下baby如何用长裙造型成为征服全场的女神!(BCC语料库-新浪微博)
③她,是山沟里走出来的“屌丝”,也是人人喜爱的“女神”。她就是“老干妈”陶华碧,“大繁至简”可谓民族品牌和精神的标杆。(张馨元/“屌丝”& 女神“老干妈”)
④给大家介绍下这是我们宿舍的女神!什么都是从别人的角度想,对朋友来说你真是个好伙伴,对别人很大方,自己却连件衣服都不舍得买。(BCC语料库-新浪微博)
(2)“小仙女”
《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年轻的女仙人”。
⑤希拉斯当天回家时有位躲在树丛间的小仙女,对他轻声说……(施皮特莱尔/奥林匹斯的春天)
在2016年年底,为回复“你咋不上天呢”这句网络流行问句,“本仙女就是从天上来的”回答横空出世,从此“仙女”“小仙女”大火,一般用来形容一些颜值高的女生,也用于众多女生自称。⑥句即用来称呼电视剧中的美女演员。
⑥胜女的代价2片花看了好激动,小仙女太美了!(BCC语料库-新浪微博)
以上两词的所指都发生了变化,从“仙人”转为“平凡人”,词义特征也从“神仙身份”变为“颜值、智慧、能力”等。以往“女神”“仙女”都是书面化语言,成为网络称谓语后,它们有了明显的口语化趋势,在书面化和口语化并存的现在,网络语使用频率一直不断增加,口语化是未来的主导趋势。
(3)“小姐姐”
“小姐姐”一般是少年儿童之间年龄较小的称呼年龄较大的女性的称谓,例句如下。
⑦陈生满怀慈爱地说:“咱们今天可真干净哇,是谁给咱洗了澡?”付大头的一个小姐姐说:“俺妈给洗的。”(迟子建/青春如歌的正午)
新词的含义是由日本传入的,日本动漫、偶像团体中有许多年纪不大的偶像,温柔可爱,属于“萌系女孩”,所以粉丝亲切地称她们为“小姐姐”。现在对于温柔、可爱、美丽的小姑娘,我们都用可以“小姐姐”称呼。这一新词是把外来的新词义安到了本土的旧词上,恰好对应。⑧句就是对温柔美丽的女孩的称呼。
⑧今天去学校的路上,我碰到一个超级好看的小姐姐。(BCC语料库-新浪微博)
2.词义的泛化——在原义基础上扩大范围
“宝宝”
《现代汉语词典》认为“宝宝”是“对小孩儿的爱称”。
⑨前几日凯伦在音乐会上碰到个熟人,得知你在澳大利亚,你的妻子给你生了个宝宝……是公子还是千金?那人也说不清详细情况。(尼尔·嘉文/坚持)
2015年“吓死宝宝了”成为年度“网络流行语”,将“宝宝”的含义扩大,增添自称或者称呼他人的语义,将自己或他人低龄化、萌态化,广泛应用于年轻人的语言使用。
⑩裁线一点也不疼,吓死宝宝了。(BCC语料库-新浪微博)
“吓死宝宝”出现之后,更多句式衍生,成为风靡网络的“宝宝体”。列举部分如下——
V死宝宝了(吓死宝宝了、热死宝宝了)
宝宝V了(宝宝哭了)
宝宝不V(宝宝不开心,宝宝不想去)
宝宝的内心是AD的(宝宝的内心是懵的)
宝宝V1,但宝宝V2(宝宝委屈/心里苦,但宝宝不说)
宝宝好方……
二、语用功能
1.以“小仙女”“宝宝”自称:活跃对话气氛,拉近交际距离
在“女神”“小仙女”“小姐姐”“宝宝”四个词中,只有“小仙女”“宝宝”可以用来自称,此时“小仙女”要变成“本仙女”,“宝宝”可以直接自称,也可以说“本宝宝”。 在对话中,说话人自称“本仙女”“宝宝”,可以让听话人产生对仙女和婴孩的直接联想,而这是与实际说话人的年龄、形象有较大差距的,说话人也明白这一点,如此表达有自我调侃之意。这样的对比和反差引起会话的幽默效果,可以使听话人忍俊不禁,从而把聊天气氛从平淡、疏离转为活跃。“小仙女”“宝宝”将有神奇力量的仙女和无所顾忌的婴孩身份赋予说话人自身,说话人假装拥有了超越一般人的能力或胆量,使其表达效果带有一丝傲娇,又不带锋芒,在听者的可接受范围内。这样的形象和特点也会展示给听话人,使其留下深刻的印象。低龄化、萌萌的“宝宝”和温婉柔弱的“小仙女”实际上是说话人将自己放在了相对弱势地位的表达意识。如此可爱、柔软的语言称谓,能够激起听话人的保护欲,从而使其卸下防备,拉近交际距离。
另外,肖玲、沈燕(2004)指出,对现代汉语自称的分类一般以视点为依据,在对话中利用说话者角色来调节人际关系时,根据说话基准选用情况,通常的视点选择类型有第一人称视点、第二人称视点和第三人称视点。“小仙女”“宝宝”就是以第二人称为视点的社会称谓语。冯玉、李丽华(2016)认为以第二人称为视点是说话人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来指称自己,强调交际双方的关系,从而拉近了双方的心理和情感距离,使得交际能够更顺利地进行。
2.以“女神”“小仙女”称呼对方:表达高度赞赏,获取对方好感
“女神”“小仙女”都是用来称呼颜值高、有智慧、能力强的女性,说话人以这样的词语称呼对方,就将如上的种种美好属性赋予了听话人,是一种高度赞赏。一般来说“女神”“小仙女”常用于粉丝称呼娱乐圈的明星、社会上的女强人等,听话人如果没有这样的身份,却得到了如此真诚的赞赏,会倍感“抬举”。赞赏是对交际对象的肯定,表现了赞赏者与被赞赏者在某一方面的观点一致和共同升华,此时获得最大愉悦感的是被赞赏者,也就是听话人。
3.以“小姐姐”“宝宝”称呼对方:亲属关系移植,情感联系深切
其实在成为网络新词之前,“小姐姐”和“寶宝”都已有过一次词义泛化的过程。“姐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义如下:“称呼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而年长于己的女子。”以及“称呼亲戚中同辈而年长于己的女性(不包括可称做嫂子的)。”在后来的泛化中,“姐姐”可以“尊称非亲戚关系中年纪与自己相仿的女性。”而“宝宝”在一开始就是指孩子的父母喜欢、疼爱自己的小孩,“像个宝贝一样”疼爱着,由家族亲情维系。后来泛化到其他人、动物之中,有了可爱的“蚕宝宝”“鱼宝宝”之称。这两个词的泛化都属于亲属称谓的泛化,到了网络新词的使用阶段,它们仍然保留了亲属称谓的亲密感。说话人以“小姐姐”“宝宝”称呼听话人,能够表达出想要像亲人一样亲近的诚意,透露出深厚的情感联系。
4.语言模因论:增强交际认同和归属感
任开兴(2010)指出,就语言而言,任何一个语言信息,只要有人开口,并得到别人响应、模仿、复制和传播,都可成为语言模因。语言模因的传播是动态的,每一种模因既是对以前模因的复制和继承,又是在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发生变异,在变异中求得发展。网络流行的女性称谓词是语言模因,响应快、复制强、传播广,通过互联网席卷社会各个群体。不管是否直接使用,每个个体、群体都接受了模因的传播,有复制和继续传播的能力。当交谈对象使用了新颖特别的网络称谓词时,听话人脑中的语言模因也被响应,达成词语储备和应用的共识,从而增强了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语言交际的开展。
三、社会文化心理
1.软萌的文化心理和表达方式
“宝宝”“小姐姐”这类词是非常“软萌”的称谓,受到“萌”文化的影响。按照秦梦霞(2016)的解释,中国的“萌”文化源于日本,最早出现在日本动漫中,用来形容对动漫中的女性的喜爱,如今日本社会文化中的“萌”指一切能让内心产生兴奋、喜欢等感情的东西。大众传媒和商品经济的推动下,“萌”文化在中国迅速传播,“萌”这一理念传播到了各个领域。各领域、各年龄阶段的人对于“萌”的接受度较高,网友们甚至设立了“十月十日”(拆“萌”字而得)作为“卖萌日”。软萌、可爱包含着纯真和天然的成分,象征着人在初始状态的美好,人在生命最初接受外物影响少,自身澄澈,就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以这样的文化心态应对快节奏生活和纷繁复杂的事务、压力,人们能够有柔软宽广的内心软化日常冲突,不时地慰藉心灵。仅用几个词语就能调节人的心态,此类词语的流行趋势是早就可以预见的了。
除去日常交谈用到网络新称谓,时下流行的表情包制作也将“宝宝”“小仙女”等元素融入,使网络交谈的“画风”更加轻松活泼、俏皮可爱、诙谐幽默,网络新词的传播效力更广。
2.永恒的审美追求
人类有着永恒的审美需要,对于一切能使人感到愉悦的事物,人类都愿意追求。“女神”“小仙女”等词表达对女性外貌、品行、能力等的高度赞赏,是对其“美”的确认和表达。因为人都有审美需求,也愿意发现美、赞赏美、传播美,所以带有“美”的表达与传递意义的这类称谓语就自然地在群体中扩散。同样的,“萌”文化下的称谓词“宝宝”是能让人的内心产生兴奋、愉悦的词语,也是“美”的持有者,被广泛应用和传播。
3.女性话语权的缺失
一直以来,女性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我国几千年来男权社会留下的思想根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动摇。女性自称“宝宝”“小仙女”等表示低龄、柔弱角色的词语,体现了女性在生理(力量)上的弱势,也间接带来了部分话语权的缺失。虽然近年来有“女汉子”“男闺蜜”“小鲜肉”等词语出现,男女性别称谓词的属性互相搭配,但性别称谓不对等的现象仍然存在(如“大胖小子”和“小丫头片子”),女性地位和话语权的缺失现状仍然存在。本文的分析对象“女神”表现出男性对心仪对象的追捧,男性把女性捧到了一个圣洁高贵的位置,却不能代表女性到达了社会中央,真正成为男性的“神”。因为这个“神”是由男性的喜爱和追捧赋予的,不是女性自己作为主体赋予自身的。女性还没有真正、完全地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地位。
生活在中国新时代的女性群体,其自身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高、业绩的取得,向男性和社会证明女性的实力、表达女性的诉求,使女性话语权逐步提升。女性弱势心理和边缘化将会在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中逐渐改进,相信彼时网络流行的女性称谓词又是另一批符号、另一番模样了。
参考文献:
[1]肖玲,沈燕. 说话者自称视点的选择研究[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2):91-93.
[2]冯玉,李丽华. 网络流行语“宝宝”的自称功能探析[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12):143-145.
[3]任开兴. 语言模因论观照下词语的变异与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2010,23(03):5-9+12.
[4]秦梦霞. 浅析流行的自称萌词“宝宝”[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08):63-64.
[5]林界军. 基于语料调查和语言对比的网络新词语造词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刘杰林. “女神”称呼语的语义流变及其原因[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06):91-93.
注释:
①语料来源:BCC语料库——文学、微博部分;MLC媒体语言语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