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里高兴,就喜上眉梢;心里痛苦,就双眉紧皱。人的内心活动常常从脸部的一颦一蹙间显现出来,神态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神态各不相同,不同情绪下的神态也是不相同的。
神态描写,就是指对人物脸部的细微的表情和姿态加以描写,以表现人物心理和情感。要想写好神态,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画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的整个面部最容易传递内心情感的部位,细致地描写出眼神,对于塑造生动而富有个性的人物,效果明显。
同时,描写时要从小处着笔。人们常说“细微处见精神”,因为人与人之间往往就是因为一些细小之处的不同,从而色彩迥异,这就要求我们描写人物神态时,要善于从小处着眼,绘出人与人之间细小的差别,以表现人物的特点。另外,神态描写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常常和语言、动作描写结合在一起,进而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情感。
范文示例
向儿子下跪的父亲
那是深冬,快过年了,本埠即将枪决一批犯人。高墙外,一群亲属正等着与犯人们作最后的诀别,好让犯人平静上路。
会见前,法官对一王姓犯人宣读了最高人民法院的死刑核准裁定书。王约摸二十三四岁,听完裁定书,他没什么表情。17时10分,王的父亲在民警陪同下,走进高墙。在一道牢实的铁门两边,父子隔门相望。
父亲身材瘦小,脸色平静地坐在椅子上,须臾,从上衣口袋掏出一张发黄的老照片,递给儿子:“这是你妈妈的相片,她有病不能来送你了。虽然你犯了错,要受到最严厉的惩罚,但我们还是认你这个儿子。”
儿子眼圈红了,流下了眼泪:“我错了,也晚了,爸、妈,你们要保重身体,不要太想我了。”
父亲点点头:“我们会照顾好自己的,你不要担心。”
儿子重重地吁了一口气,没有说话。
会见室很安静。有那么一会儿,父亲怔怔地望着儿子,然后平静地说:“现在你站起来,有一个规矩还是要讲的。”儿子一愣,慢慢站起身。父亲也站了起来,突然跪下去,说:“我没有教育好你,按我们农村老家的规矩,给你磕个头吧!”这个动作不但让儿子,也让现场民警大吃一惊。
儿子反应过来,随即跪下去,眼泪又流出来:“爸爸您不能跪,该跪的是我。”
父亲磕头后,站起身:“该说的都说了,其他的话也没有意义了。我走了。”说完,平静而深情地望了一眼儿子,转身快速离开,再也没回头。
“爸——妈——,你们要保重身体啊!”儿子看着父亲的背影,长跪不起,凄声叫道。
有人看到,父亲走出高墙后,在腊月的寒风中不停地流泪……
不知为什么,很长时间以来,这幕场景一直让我心中酸楚。死,是人都要经历的坎儿,当一个人面临死亡倒计时,对这个世界是眷恋、忏悔,还是难以割舍抑或满不在乎?我无意探讨。我只相信,一个父亲对儿子下跪,并非只是“养不教,父之过”的单纯悔恨——一个山村农人,他懂得这最朴素的道理,但亲情、血肉和“我们还是认你这个儿子”的决绝,更让人感知为人父的艰难。
(作者刀口,《新一代》2010年第7期)
写作借鉴
作者抓住了特定情景下父亲的言行,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真实的心理感受,传递出对儿子深沉的爱,具有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对父亲这一人物采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描写方法,虽没有对父亲当时心理的直接描写,但每一处描写无不紧扣父亲当时的心理状态,以细腻传神的语言,突出表现了父亲与儿子诀别时复杂而真实的内心感受,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很好地凸现了文章的主题。
文章的神态描写尤其值得称道。如“有那么一会儿,父亲怔怔地望着儿子”,从“怔怔”一词中可以体会父亲内心的不舍;第三、七、九段三次用了“平静”一词描写父亲的神态,可以想象父亲当时心情是非常复杂的,但为了不让儿子在临终前留下太多牵挂,父亲努力做出表面的平静,这是何等深沉的爱?
佳作亮相
那犀利而温柔的眼神
王文宇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眼睛总会在不经意间“出卖”自己内心的秘密。可是,她的那双眼睛总是那么深邃而令人难以读懂。更何况,那双眼睛前面还有一层厚厚的“玻璃窗”。
她,就是我的历史老师。
因为我上课比较爱玩,再加上天生就对文科不感兴趣,她从上第一节历史课就盯上了我,她那一双犀利的眼睛,再加上她的眼镜在有光时还会反光,看不清她的眼神在注视着哪里,这更增添了她眼睛的神秘和我对她的畏惧。
这种畏惧一直持续了半年,直到一天傍晚,我去餐厅吃晚饭,结果没带饭卡。环视餐厅,一个我认识的人都没有。心想:唉,看来今晚又要挨饿了。刚要转身回教室,她出现了。她如同天使一般出现在我的面前,和蔼地对我说:“又忘了带饭卡吧,来,先用我的饭卡吧。”
我赶忙说:“不用了,我晚上回家再吃吧。”她有些惊讶地说:“为什么?不吃饭晚自习不饿吗?”我略带尴尬地笑了笑说:“您……您是我的老师,我怎么能用……您的饭卡呢?”老师笑了笑说:“咳,我以为什么呢。不过,我可不是白请你吃饭啊。下次我忘记带饭卡时,你要記得请我哦。另外,我还有个条件,我这次帮了你,以后你也要帮帮我啊!”“啊?”我惊讶了一下,“我怎么帮你?”她不急不慢地说:“只需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上课认真学,把历史成绩搞上去。”我挠了挠头,接过了她递过来的饭卡。“大帅哥,少打点儿哦,可别把我吃穷了。”听着平时严肃的她这么调侃着,我忍不住“嘿嘿”笑了。
我打好饭,把饭卡递给她时,一抬头,恰与她的眼神相遇。不同的是,这次我看到的是一双完全不同的眼睛。她的眼神就像一股暖流,一下子渗入了我的内心深处。那一刻,我感到心彻底被一股莫名的力量征服了,而那股力量,就来自她的眼神——那双犀利而温柔的眼神。
从那以后,我对历史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绩也就自然而然地上去了。
任何人的眼睛都不是深不可测的,只要你勇于“探索”,总能透过眼睛走进他的内心深处。
(山东寿光世纪学校)
点评
老师的眼神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因为每堂课上学生都会与老师的眼神相遇。小作者正是选取了一位非常有个性的老师的眼神,细腻地描写了其眼神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特点,真实地传递出老师的眼神中蕴含的情感,很有感染力。
文章的题目“那犀利而温柔的眼神”中,“犀利”与“温柔”作为一对反义词同时形容一个人的眼神,设置了悬念,增添了作文的吸引力。文中“我”对老师的情感由“畏惧”到“感激”再到“喜欢”,这一变化形成一条贯串全文的感情线索,使作文条理清晰。
神态描写,就是指对人物脸部的细微的表情和姿态加以描写,以表现人物心理和情感。要想写好神态,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画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的整个面部最容易传递内心情感的部位,细致地描写出眼神,对于塑造生动而富有个性的人物,效果明显。
同时,描写时要从小处着笔。人们常说“细微处见精神”,因为人与人之间往往就是因为一些细小之处的不同,从而色彩迥异,这就要求我们描写人物神态时,要善于从小处着眼,绘出人与人之间细小的差别,以表现人物的特点。另外,神态描写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常常和语言、动作描写结合在一起,进而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情感。
范文示例
向儿子下跪的父亲
那是深冬,快过年了,本埠即将枪决一批犯人。高墙外,一群亲属正等着与犯人们作最后的诀别,好让犯人平静上路。
会见前,法官对一王姓犯人宣读了最高人民法院的死刑核准裁定书。王约摸二十三四岁,听完裁定书,他没什么表情。17时10分,王的父亲在民警陪同下,走进高墙。在一道牢实的铁门两边,父子隔门相望。
父亲身材瘦小,脸色平静地坐在椅子上,须臾,从上衣口袋掏出一张发黄的老照片,递给儿子:“这是你妈妈的相片,她有病不能来送你了。虽然你犯了错,要受到最严厉的惩罚,但我们还是认你这个儿子。”
儿子眼圈红了,流下了眼泪:“我错了,也晚了,爸、妈,你们要保重身体,不要太想我了。”
父亲点点头:“我们会照顾好自己的,你不要担心。”
儿子重重地吁了一口气,没有说话。
会见室很安静。有那么一会儿,父亲怔怔地望着儿子,然后平静地说:“现在你站起来,有一个规矩还是要讲的。”儿子一愣,慢慢站起身。父亲也站了起来,突然跪下去,说:“我没有教育好你,按我们农村老家的规矩,给你磕个头吧!”这个动作不但让儿子,也让现场民警大吃一惊。
儿子反应过来,随即跪下去,眼泪又流出来:“爸爸您不能跪,该跪的是我。”
父亲磕头后,站起身:“该说的都说了,其他的话也没有意义了。我走了。”说完,平静而深情地望了一眼儿子,转身快速离开,再也没回头。
“爸——妈——,你们要保重身体啊!”儿子看着父亲的背影,长跪不起,凄声叫道。
有人看到,父亲走出高墙后,在腊月的寒风中不停地流泪……
不知为什么,很长时间以来,这幕场景一直让我心中酸楚。死,是人都要经历的坎儿,当一个人面临死亡倒计时,对这个世界是眷恋、忏悔,还是难以割舍抑或满不在乎?我无意探讨。我只相信,一个父亲对儿子下跪,并非只是“养不教,父之过”的单纯悔恨——一个山村农人,他懂得这最朴素的道理,但亲情、血肉和“我们还是认你这个儿子”的决绝,更让人感知为人父的艰难。
(作者刀口,《新一代》2010年第7期)
写作借鉴
作者抓住了特定情景下父亲的言行,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真实的心理感受,传递出对儿子深沉的爱,具有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对父亲这一人物采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描写方法,虽没有对父亲当时心理的直接描写,但每一处描写无不紧扣父亲当时的心理状态,以细腻传神的语言,突出表现了父亲与儿子诀别时复杂而真实的内心感受,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很好地凸现了文章的主题。
文章的神态描写尤其值得称道。如“有那么一会儿,父亲怔怔地望着儿子”,从“怔怔”一词中可以体会父亲内心的不舍;第三、七、九段三次用了“平静”一词描写父亲的神态,可以想象父亲当时心情是非常复杂的,但为了不让儿子在临终前留下太多牵挂,父亲努力做出表面的平静,这是何等深沉的爱?
佳作亮相
那犀利而温柔的眼神
王文宇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眼睛总会在不经意间“出卖”自己内心的秘密。可是,她的那双眼睛总是那么深邃而令人难以读懂。更何况,那双眼睛前面还有一层厚厚的“玻璃窗”。
她,就是我的历史老师。
因为我上课比较爱玩,再加上天生就对文科不感兴趣,她从上第一节历史课就盯上了我,她那一双犀利的眼睛,再加上她的眼镜在有光时还会反光,看不清她的眼神在注视着哪里,这更增添了她眼睛的神秘和我对她的畏惧。
这种畏惧一直持续了半年,直到一天傍晚,我去餐厅吃晚饭,结果没带饭卡。环视餐厅,一个我认识的人都没有。心想:唉,看来今晚又要挨饿了。刚要转身回教室,她出现了。她如同天使一般出现在我的面前,和蔼地对我说:“又忘了带饭卡吧,来,先用我的饭卡吧。”
我赶忙说:“不用了,我晚上回家再吃吧。”她有些惊讶地说:“为什么?不吃饭晚自习不饿吗?”我略带尴尬地笑了笑说:“您……您是我的老师,我怎么能用……您的饭卡呢?”老师笑了笑说:“咳,我以为什么呢。不过,我可不是白请你吃饭啊。下次我忘记带饭卡时,你要記得请我哦。另外,我还有个条件,我这次帮了你,以后你也要帮帮我啊!”“啊?”我惊讶了一下,“我怎么帮你?”她不急不慢地说:“只需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上课认真学,把历史成绩搞上去。”我挠了挠头,接过了她递过来的饭卡。“大帅哥,少打点儿哦,可别把我吃穷了。”听着平时严肃的她这么调侃着,我忍不住“嘿嘿”笑了。
我打好饭,把饭卡递给她时,一抬头,恰与她的眼神相遇。不同的是,这次我看到的是一双完全不同的眼睛。她的眼神就像一股暖流,一下子渗入了我的内心深处。那一刻,我感到心彻底被一股莫名的力量征服了,而那股力量,就来自她的眼神——那双犀利而温柔的眼神。
从那以后,我对历史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绩也就自然而然地上去了。
任何人的眼睛都不是深不可测的,只要你勇于“探索”,总能透过眼睛走进他的内心深处。
(山东寿光世纪学校)
点评
老师的眼神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因为每堂课上学生都会与老师的眼神相遇。小作者正是选取了一位非常有个性的老师的眼神,细腻地描写了其眼神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特点,真实地传递出老师的眼神中蕴含的情感,很有感染力。
文章的题目“那犀利而温柔的眼神”中,“犀利”与“温柔”作为一对反义词同时形容一个人的眼神,设置了悬念,增添了作文的吸引力。文中“我”对老师的情感由“畏惧”到“感激”再到“喜欢”,这一变化形成一条贯串全文的感情线索,使作文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