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中学生的健康发展来说,既需要文化水平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需要在精神在思想认识上取得大的进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其历久弥新的品质特征在引领中学生精神思想积极健康的发展上一直勇立潮头,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学教育中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可以让学生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使自身道德思想及个人素养更上一层楼,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参与者与建设者。
关键词:中学生教育;教育研究;融合探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先贤们比如说孔子就提出了要实行“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大同”等观点,这些观点具有真理的品质,中国的历史文明发展亘古绵延,生生不息,虽然经历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朝代的不断更迭,但是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却一直保留了下来,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是历史的必然,因为两者在思想上存在着相通与互补的地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中学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将传统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里交汇,影响深远,责任重大,关系到中学生是否能成才,是否能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
就像树如果不能扎根于泥土之中就会很快死去,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培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并使其根据时代的变化发展不断成长起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来民族发展当中智慧提纯以后的宝贵结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凭借着自身在历史和社会的实践当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优良品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部分与传统优秀文化之间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人合一”等理想观念是存在共通之处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与传统优秀文化当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大同”等观念在思想内涵上也有相同的地方;而基于个人层面的部分则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言必信,行必果”等思想也存在着“水与源”的密切联系。时代在随着地球的运动逐渐往前发展,而社会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地进行变迁,一些不合时宜的传统文化由于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仍然偏安一隅,墨守成规,逐渐的在被淘汰。在历史研究的方法当中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不能“全面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因此在对待传统文化的认识上,我们在吸收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抛弃以往陈旧的观念,要通过研究和分析时代发展的新特征,总结出新的经验,创造出符合時代发展的新理论。在现实生活当中要真正的通过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不断丰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涅槃重生。
二、 中学教育当中教师要成为带动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
在中学教学当中,教师的榜样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独特作用,通过教师身体力行的行为让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更加全面、立体和深刻,真真正正的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例如,在中学课堂里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除了向学生教授知识以外,也要用实际的行动来感染学生,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比如说教师独特的一种品质就是“爱岗敬业”,许多老师为了学生的教育不惜牺牲自己的小家来帮助学生提高成绩。现在有一些乡村教师在基层一干就是几十年,克服了教学当中的种种困难和抵挡住了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像蜡烛一样默默的燃烧自己,就为了学生能够让学生多学一点知识,将来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通过这样一种教育,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了例子做指引,感受也更加真切深刻。除此之外,中学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优秀团员、身边的环卫工、警察等人物,举办道德模范人物讲座、开展优秀人物展览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身边榜样的力量。
三、 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应他们的心理特点
不同阶段的学生在认知特点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中学生的学习特点相较于小学时期能力增强了许多,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当中,做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密切联系。教育当中既要把握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同时也要关注个体学生的需要,在中学生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生心理的变化特点,做到步步为营,稳定提高。例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更偏向于进行通过图画等方式来加深理解,对于文字和数字的感觉则比较差,这个时候在向学生讲解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的时候可以通过图画、视频、歌曲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去探求两者的联系,在以后的实践过程当中能够更好的把两者融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效性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四、 结语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清朝末期的历史已经向我们昭示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结合现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告诫学生一定要砥砺前行,奋勇争先,将中华民族的未来与自己紧密联系起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青少年学生要通过学习优秀榜样的精神品质,真正的把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落实到自己的行动当中,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黄钊.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亲密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1):1-5.
[2]陈卿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2016.
[3]辛志勇,金盛华.西方学校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发展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2(4).
[4]冯周卓.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J].道德与文明,2009(6).
作者简介:成海燕,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第四中学。
关键词:中学生教育;教育研究;融合探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先贤们比如说孔子就提出了要实行“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大同”等观点,这些观点具有真理的品质,中国的历史文明发展亘古绵延,生生不息,虽然经历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朝代的不断更迭,但是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却一直保留了下来,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是历史的必然,因为两者在思想上存在着相通与互补的地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中学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将传统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里交汇,影响深远,责任重大,关系到中学生是否能成才,是否能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
就像树如果不能扎根于泥土之中就会很快死去,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培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并使其根据时代的变化发展不断成长起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来民族发展当中智慧提纯以后的宝贵结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凭借着自身在历史和社会的实践当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优良品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部分与传统优秀文化之间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人合一”等理想观念是存在共通之处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与传统优秀文化当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大同”等观念在思想内涵上也有相同的地方;而基于个人层面的部分则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言必信,行必果”等思想也存在着“水与源”的密切联系。时代在随着地球的运动逐渐往前发展,而社会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地进行变迁,一些不合时宜的传统文化由于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仍然偏安一隅,墨守成规,逐渐的在被淘汰。在历史研究的方法当中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不能“全面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因此在对待传统文化的认识上,我们在吸收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抛弃以往陈旧的观念,要通过研究和分析时代发展的新特征,总结出新的经验,创造出符合時代发展的新理论。在现实生活当中要真正的通过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不断丰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涅槃重生。
二、 中学教育当中教师要成为带动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
在中学教学当中,教师的榜样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独特作用,通过教师身体力行的行为让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更加全面、立体和深刻,真真正正的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例如,在中学课堂里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除了向学生教授知识以外,也要用实际的行动来感染学生,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比如说教师独特的一种品质就是“爱岗敬业”,许多老师为了学生的教育不惜牺牲自己的小家来帮助学生提高成绩。现在有一些乡村教师在基层一干就是几十年,克服了教学当中的种种困难和抵挡住了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像蜡烛一样默默的燃烧自己,就为了学生能够让学生多学一点知识,将来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通过这样一种教育,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了例子做指引,感受也更加真切深刻。除此之外,中学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优秀团员、身边的环卫工、警察等人物,举办道德模范人物讲座、开展优秀人物展览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身边榜样的力量。
三、 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应他们的心理特点
不同阶段的学生在认知特点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中学生的学习特点相较于小学时期能力增强了许多,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当中,做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密切联系。教育当中既要把握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同时也要关注个体学生的需要,在中学生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生心理的变化特点,做到步步为营,稳定提高。例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更偏向于进行通过图画等方式来加深理解,对于文字和数字的感觉则比较差,这个时候在向学生讲解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的时候可以通过图画、视频、歌曲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去探求两者的联系,在以后的实践过程当中能够更好的把两者融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效性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四、 结语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清朝末期的历史已经向我们昭示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结合现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告诫学生一定要砥砺前行,奋勇争先,将中华民族的未来与自己紧密联系起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青少年学生要通过学习优秀榜样的精神品质,真正的把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落实到自己的行动当中,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黄钊.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亲密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1):1-5.
[2]陈卿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2016.
[3]辛志勇,金盛华.西方学校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发展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2(4).
[4]冯周卓.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J].道德与文明,2009(6).
作者简介:成海燕,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