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伎乐飞天金栉
朱瑞丹
1983年,在扬州市内一口古井中,意外出土了一批价值连城的唐代金银饰品,除了嵌满珍珠宝石的耳坠、戒指外,还有一件叠成四五折的薄金片,令现场专家大感疑惑。于是,文物小组立即请来扬州最好的金器制作工匠,力图恢复金片的原貌。
一个月后,金片修复完成,当它折叠的面貌被完全展开在世人眼前,人们无不发出惊叹——金片高12.5厘米,宽14.5厘米,厚度仅有0.04厘米,它的上部分呈马蹄形,下部分则像梳子,剪制出细密的梳齿。其中马蹄形的部分镂空錾刻出一幅“伎乐飞天”的繁复画面,两位裸身奏乐的飞天神女,一位吹笙,另一位手执拍板,左右相对飞翔于两朵如意云纹之上。整幅飞天图被嵌在4圈边纹之中,边纹呈莲瓣纹、连珠纹、鱼鳞纹由内而外排列,最外圈的纹饰被称为镂空缠枝梅花蝴蝶纹,由蝴蝶和梅花相间排列组成。
最令人称奇的是,在本就透薄的金片上,古代工匠对边纹中蝴蝶的处理更加精心,其须毛细若蚊足,厚度只有0.02厘米。另外,修复后的金片并不是平面的,它的中心微微隆起,整体形成半月的形状,如此微妙的角度恰到好处地凸显了立体感,让两位神女仿佛翩然欲出。这样雍容华美而质地薄软易折的金片,已经不再是一把梳子那么简单了。经专家考证,它应该是我国古代女性特有的一种发饰——金栉。在中国古代,篦箕和梳子被统称为“栉”,它与簪、钗、胜、步摇、金钿、铢花、勒子并称为中国八大发饰。汉代的栉多用漆木制成,到了唐代,随着社会的繁盛与发展,制作栉的材料也越来越贵重,于是就出现了“金栉”,并逐渐发展为唐代宫廷贵妇的重要头饰之一。一些地位尤其高贵的唐代妇女,甚至会将十余把样式各异的金栉一起戴在头上,前后左右插满头发,金灿灿晃人眼目。
一千多年前的扬州,是唐代的重要港口城市之一,繁荣的经济催生了发达的手工业。扬州城内的能工巧匠数不胜数,制作的金银器极尽奢华。而这片伎乐飞天金栉在扬州的现身,恰好佐证了扬州曾经创造出的工艺传奇。另外,专家还指出,这件稀世珍宝不仅运用中国传统的錾刻工艺,同时还运用了掐丝、累丝等西方特有的金银制作工艺,从侧面说明充满自信的盛唐,对外来文化的亲近与包容。
盐姓
方刚
宋代文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一书中,曾把“柴米油盐酱醋茶”定为每家每日不可或缺的七样物品,称为“开门七件事”。有意思的是,这七件事在“百家姓”中,也都有着相对应的姓氏。据统计,其中柴、米两姓最多,分布较广;油姓属于傈僳族人的姓氏;而盐姓则属于我国极为罕见的姓氏,散居于江苏、四川等地。
盐姓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代。据说贵族嬴伯益的后裔中有个叫“子”的人,非常善于制盐,于是周孝王便命他掌管盐池,负责国内盐业,并赐以盐姓。
但是,另一种说法则认为:盐姓的祖先,是战国时齐国毋盐邑的后人。毋盐又称无盐,是古代县名(战国时,齐国将吞并的鄣国、宿国两地合并改为邑制,称为无盐邑)。秦汉时期,生活在无盐邑的盐姓人,因乱世战争而积累起大量财富,达到了空前的鼎盛。史料就曾记载当时盐姓人的“投资”之道: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国举兵叛乱,长安城里许多年轻人满怀封土列侯的梦想,纷纷向高利贷者借钱从军。但由于当时时局混乱,胜负未分,许多高利贷者都不敢轻易将钱借出。只有无盐地区的盐姓家族决定倾囊借贷,并要求他们在功成名就时,以十倍利息偿还。3个月后七国之乱平叛,那些年轻人大都如愿以偿,得到了官爵厚禄,而盐姓家族也凭借收回的高额利息,富显一方,成为当时的名门望族。
盐姓的兴旺,似乎与无盐一地的盛衰紧密相连。南北朝时,北齐将无盐纳入须昌县,从此结束了无盐作为邑、县的历史。而盐姓族人也随着战乱辗转漂泊去了江南,此后又分别流落于江苏和四川等地。他们在漫长的历史中,人口日渐凋零,时至今天,盐姓人已经几乎绝迹。2007年,中央电视台《百科探秘》节目通过辗转地追寻,终于在江苏省8000万人口中,找到了13名盐姓子孙,而这13人,又分为5男与8女。
在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位比较著名的盐姓人。一位是生活在唐代的盐昉,盐昉平生最擅于描绘佛像。当时正值佛教盛行,许多著名寺庙的方丈都对他笔下的佛像、壁画梦寐以求,而盐昉的名字也就随着这些佛像作品名播四海。到了明代,盐姓中又出现了一位名叫盐翼的大文人,他学贯古今、精研理学,被后世尊为一代鸿儒。
蜻蛉
金熙
一年一度的“英国野生动物摄影年展”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最有影响力的野生动物摄影大赛。2009年,摄影师罗斯
朱瑞丹
1983年,在扬州市内一口古井中,意外出土了一批价值连城的唐代金银饰品,除了嵌满珍珠宝石的耳坠、戒指外,还有一件叠成四五折的薄金片,令现场专家大感疑惑。于是,文物小组立即请来扬州最好的金器制作工匠,力图恢复金片的原貌。
一个月后,金片修复完成,当它折叠的面貌被完全展开在世人眼前,人们无不发出惊叹——金片高12.5厘米,宽14.5厘米,厚度仅有0.04厘米,它的上部分呈马蹄形,下部分则像梳子,剪制出细密的梳齿。其中马蹄形的部分镂空錾刻出一幅“伎乐飞天”的繁复画面,两位裸身奏乐的飞天神女,一位吹笙,另一位手执拍板,左右相对飞翔于两朵如意云纹之上。整幅飞天图被嵌在4圈边纹之中,边纹呈莲瓣纹、连珠纹、鱼鳞纹由内而外排列,最外圈的纹饰被称为镂空缠枝梅花蝴蝶纹,由蝴蝶和梅花相间排列组成。
最令人称奇的是,在本就透薄的金片上,古代工匠对边纹中蝴蝶的处理更加精心,其须毛细若蚊足,厚度只有0.02厘米。另外,修复后的金片并不是平面的,它的中心微微隆起,整体形成半月的形状,如此微妙的角度恰到好处地凸显了立体感,让两位神女仿佛翩然欲出。这样雍容华美而质地薄软易折的金片,已经不再是一把梳子那么简单了。经专家考证,它应该是我国古代女性特有的一种发饰——金栉。在中国古代,篦箕和梳子被统称为“栉”,它与簪、钗、胜、步摇、金钿、铢花、勒子并称为中国八大发饰。汉代的栉多用漆木制成,到了唐代,随着社会的繁盛与发展,制作栉的材料也越来越贵重,于是就出现了“金栉”,并逐渐发展为唐代宫廷贵妇的重要头饰之一。一些地位尤其高贵的唐代妇女,甚至会将十余把样式各异的金栉一起戴在头上,前后左右插满头发,金灿灿晃人眼目。
一千多年前的扬州,是唐代的重要港口城市之一,繁荣的经济催生了发达的手工业。扬州城内的能工巧匠数不胜数,制作的金银器极尽奢华。而这片伎乐飞天金栉在扬州的现身,恰好佐证了扬州曾经创造出的工艺传奇。另外,专家还指出,这件稀世珍宝不仅运用中国传统的錾刻工艺,同时还运用了掐丝、累丝等西方特有的金银制作工艺,从侧面说明充满自信的盛唐,对外来文化的亲近与包容。
盐姓
方刚
宋代文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一书中,曾把“柴米油盐酱醋茶”定为每家每日不可或缺的七样物品,称为“开门七件事”。有意思的是,这七件事在“百家姓”中,也都有着相对应的姓氏。据统计,其中柴、米两姓最多,分布较广;油姓属于傈僳族人的姓氏;而盐姓则属于我国极为罕见的姓氏,散居于江苏、四川等地。
盐姓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代。据说贵族嬴伯益的后裔中有个叫“子”的人,非常善于制盐,于是周孝王便命他掌管盐池,负责国内盐业,并赐以盐姓。
但是,另一种说法则认为:盐姓的祖先,是战国时齐国毋盐邑的后人。毋盐又称无盐,是古代县名(战国时,齐国将吞并的鄣国、宿国两地合并改为邑制,称为无盐邑)。秦汉时期,生活在无盐邑的盐姓人,因乱世战争而积累起大量财富,达到了空前的鼎盛。史料就曾记载当时盐姓人的“投资”之道: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国举兵叛乱,长安城里许多年轻人满怀封土列侯的梦想,纷纷向高利贷者借钱从军。但由于当时时局混乱,胜负未分,许多高利贷者都不敢轻易将钱借出。只有无盐地区的盐姓家族决定倾囊借贷,并要求他们在功成名就时,以十倍利息偿还。3个月后七国之乱平叛,那些年轻人大都如愿以偿,得到了官爵厚禄,而盐姓家族也凭借收回的高额利息,富显一方,成为当时的名门望族。
盐姓的兴旺,似乎与无盐一地的盛衰紧密相连。南北朝时,北齐将无盐纳入须昌县,从此结束了无盐作为邑、县的历史。而盐姓族人也随着战乱辗转漂泊去了江南,此后又分别流落于江苏和四川等地。他们在漫长的历史中,人口日渐凋零,时至今天,盐姓人已经几乎绝迹。2007年,中央电视台《百科探秘》节目通过辗转地追寻,终于在江苏省8000万人口中,找到了13名盐姓子孙,而这13人,又分为5男与8女。
在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位比较著名的盐姓人。一位是生活在唐代的盐昉,盐昉平生最擅于描绘佛像。当时正值佛教盛行,许多著名寺庙的方丈都对他笔下的佛像、壁画梦寐以求,而盐昉的名字也就随着这些佛像作品名播四海。到了明代,盐姓中又出现了一位名叫盐翼的大文人,他学贯古今、精研理学,被后世尊为一代鸿儒。
蜻蛉
金熙
一年一度的“英国野生动物摄影年展”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最有影响力的野生动物摄影大赛。2009年,摄影师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