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的旅行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mming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1月29日凌晨2点37分45秒,一颗叫艾森的彗星略过近日点,最后冲出了太阳表面,那时的他,“身躯”已经解体,冲出来的只是残骸和碎片。美国宇航局记录了整个过程,但是我只在视频上看到并记住了艾森旅行的最后的一瞬间。有人说,47亿年的生命就只为了与太阳相拥的一瞬。有人说100万年的飞奔,就只是为了在你面前裂为碎片。这就是世纪最亮的彗星——艾森的命运。无论如何,在这个12月的夜空中,再看不到他闪耀的身影了。只为一个目的,他义无反顾,奋不顾身,一意孤行,以至于粉身碎骨。
  看见艾森彗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冲上太阳的那一瞬间,着实让我心生感慨。我们每个人为了光明,为了爱情,为了冥冥中的某种吸引,也会这样义无反顾,奋不顾身,这是我看刘舰平诗歌眼眶潮湿的原因。他在诗中写:
  我狂奔到太阳的身后
  当然不是想钻进它的背影寻求保护
  我要蒙住它的眼睛
  让这位高高在上的光明之主低下头来猜一猜:
  我是谁?
  也是同样的原因,使我在读如下的诗句时流下泪水:
  或许是 与太阳的狂热碰撞我的目光早已
  裂成貌似完整的碎片
  我愿它们溅落海中
  变成沙砾让珠蚌收藏
  一个真正的诗人是应有宇宙之心的。什么是宇宙之心?是将自我放入更大的空间与时间中,体察、体悟、体贴、体谅他者的那一颗心。在刘舰平的诗歌中,我常常与这样的一颗心相遇。比如他的《风姿》,一般人写风好像没有这样写的,他的风简直就是个任性的孩子,或者是一个率性的诗人,风像人一样,有性格,有个性,而且爱憎分明——
  风是居无定所的流浪者
  经常穿堂入室
  并不行乞
  它拿起任何拿得动的东西随手当作舞蹈道具
  且不会物归原主
  把狼藉一地
  没头没脑的狂欢节
  强加给毫无准备
  而秩序大乱的日子
  风 率性而为
  不守规矩
  没有立场和方向
  让天气预报几乎变成哲学难题:你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他一路拈花惹草放荡不羁
  还有很多这样的诗句。我以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在具备宇宙之心的同时,也一定是一个具有赤子之心的人。什么是赤子之心?就是把“我”放入童年,“我”只是自然母亲的一个儿子。回到单纯,是因为心有单纯。是因为心性单纯。心性单纯,而不是蒙尘。这样的人,才可称之为诗人。比如《雪之花》,他问:
  雪花有没有化石?雨滴是谁的种籽?
  这样的问题看似沧桑
  其实只是一般常识
  冬夜说梦比诉苦更温暖
  春晓的雨滴比雪花更美丽我们自以为成年老道
  可任性的大自然
  偏偏像个长不大的孩子
  “我”只是自然的一个分子,是母亲的一个儿子。而自然和母亲,在“我”心里,有时也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我的心性和她的心性中都共有这样的赤子。这是多么美好而神奇的人生体验呵。他的诗写了很多孩子,孩子的形象,几乎是闪烁在诗行里。
  再没有比这样的诗句写出来,更能体现一个诗人对自我的肯认了。它几乎在描述一个人的进化与新生的过程。
  我成了没有影子的人
  光明只剩下温度、气味和声音我的诗行
  是一条剪不断的脐带
  始终与太阳保持着
  血缘关系
  我感到羊水状的影子
  逐渐变得热辣通透
  冗长的黑夜正在溃破
  一弯新月敞开产道
  等待临盆
  晨雾的襁褓里醒来”,诗人重新开始人生的路途,“我又一次蹒跚学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与心态?这是与“影子”的对话,也是对于“我”的再一次的人生体验。在这些诗里我经常和这样的孩子相遇,比如,《路灯下》:回忆常在路灯下逗留/想与儿时的影子玩耍/谁说时光无法弯曲?/放下身段就能变回孩子。比如《大河与少年》:一个少年/两手叉腰/赤条条的站在/四十多年前的河边。
  对应于孩子形象的,是孩子一般的心像。是形与神,心与物的叠印,是物之心与我之心的交汇,是一种相与互递,是一种心心相印。如此,放下心来,再看风花雪月,再看彗星与太阳,再看“我”和“影”,便真的是另一种心境了。那里,有生命的对语,有物我的交融,而在一切由影子组成的人生幻像里,有一个孩子,他大步地走来,他不惮于一切虚无和黑暗,他由于诗而得救,他因为爱生而永生。这一颗心的修得,不是一日两日能够完成的,但是修得的这颗心,产生的诗是那样的美。美到生命的壮观在宇宙和心灵的碰撞中得到了至真的体现。美到你会变成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
  从现在起
  你就是一条鱼
  我在磕碰舔吮中
  长出了鳞片
  从自尊的伤口里
  举起桨楫一样的鱼鳍
  这是生命的大欢喜时刻,“影子领着我返回/人类祖先的出生地”。
  从此,“我”诞生了。诞生了的“我”,从此,不可复制。亦不可战胜。
  (作者为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副主任)
  刘舰平,因眼疾日重而有号半瞧。曾写过小说(并获全国奖)、电视剧本、散文随笔等。患眼疾之后,荒疏文字多年。现代科技带给他一次偶然机缘,让他有幸再度拾笔,以盲写手机短信的方式,从闪烁无定的生命感悟中截取诗意,《我和影子》是他用语音手机编选的一本诗集。
  附:刘舰平诗作两首
  夜色苍茫
  眼疾 已成为一个阴谋
  每天都在暗中 颠覆光明虽然 我不需要霓虹灯陪伴但并未放弃   迎接日出的权利
  面对大摇大摆的过客 和
  龙行鼠窜的车流
  目空一切而不会避让
  ——这是我的病历记录
  也是命运无可逃遁的
  选择
  感谢每座拥挤的城市
  留出时断时续的盲道
  尽管前途支离破碎
  我脸上的自信 始终完整
  幽居岭南 上帝常来串门我故作高深的思考
  果然惹他发笑
  唯有溢出酒香的诗卷
  可封存他的轻狂
  我枕月而眠
  床前秋霜一地
  李白的醉影
  在潇洒中零乱
  我乘着酒兴走进唐宋
  竟托起一轮明月直上九霄
  今古情怀 同在星空浩瀚
  人神共梦 夜色苍茫深沉
  东风携西风
  吹散我飞天之鬓发
  古琴引钢琴
  合奏出乾坤大意象
  晚风收藏了天籁神曲
  晨光又泻下花香鸟鸣
  我开始整理落满黄尘的书架
  重新耕种让时间荒芜的文字
  季节从昏暗的生命中 苏醒
  我满眼都是黑油油的土地
  日子交给二十四节气安排
  收获不再是无家可归的乡愁
  浑浊的泪水已化作春雨
  滴答滴答的田园牧歌
  成了我语音手机的彩铃
  上帝应该熟悉
  这是谁的来电
  红绿灯
  医生终于告诉我:
  你将失明
  我从此再不敢眨眼
  怕世界倏地消失
  我突然迷恋所有的颜色
  包括我并不喜欢的红绿灯
  我贪婪地采集世间的微笑
  它们将是装点我生命夜空的星辰
  我的眼睛莫非真象燃尽的蜡烛
  熄灭前陡地增亮了好几倍
  炽热的目光
  融化了所有的冷漠与误解
  混浊的世界
  也在我的注视中变得透明
  陌生人只要走进我的视野
  都会留下一个熟悉的背影
  哦,太阳怎的多了几分妩媚
  人生怎的多了一份爱心?
  莫不是皆因为
  在那漆黑的十字路口
  我再也见不到了
  我的红绿灯
其他文献
小时候,最盼望的日子是过年。过新年的时候“敲锣鼓,放鞭炮,穿新衣,戴新帽”,有最好吃的东西吃,最好玩的东西玩,还可以看大戏。这是一年中最欢乐的日子。  过春节,在我们扬州叫“过年”,而北京则叫“过大年”,意思都一样。我以为“过大年”的说法更好一些。为什么呢?因为,春节就是阴历新年,这不仅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而且是全年中最大的一个节日,节期长达二三十天之久。春节的节日礼仪、庆典也是最多的。春节也最能
不吃就是保护  2014年1月5日,小寒。中科院广东昆虫研究所,一间老旧的会议室里,几十个“鸟人”相聚。他们在讨论一个问题:广东今后的鸟类保护。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的作者之一,中科院动物所的何芬奇研究员也来了。听说这个消息,广州的鸟类爱好者李小云,准备了两本《中国鸟类野外手册》,想找何芬奇签名。  书其实已经不是新书,这两本书在李小云手上少说也用了五六年。但李小云认为,像这样被频繁使用的书,找
姜萌博士的学位论文《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即将出版,约我作序,尽管我不很自信,但还是欣然应允了。姜萌的硕士、博士论文答辩我都参与了,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几年,答辩的具体细节都已经模糊,但对这个年轻人的基本印象还是非常深刻。诸如他论文的深刻性,思路的清晰,文笔的流畅;他做事的干练、利落,为人的忠诚、热情,谋事的严谨、周密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总之,我觉得这是个基本素质非常优秀、很有前途的年轻人,是我
一  现在的科研考核方式、刊物评价体系以及职称评聘模式,为那些急功近利者和欺世盗名者提供了充分的舞台。一个科研人员,只要他在某种级别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只要他在一定的时间内主持完成某种级别的课题并获得某种级别的奖项,就可以非常顺利地评上教授、研究员,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当上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戴上“著名学者”“学术权威”之类的光环。而且,学而优则仕,这些教授、研究员、
美学史一般有两种:一是美学思想史,即由从古到今无数美学家的美学理论和美学观点连缀而成的历史;二是审美意识史,即由各个时代各个时期的审美现象显示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标准、审美倾向等构成的历史。邹华教授主编的《北京审美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版)建构了另一种美学史,以富有创造性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证材料,充分展示了北京这一重要地区从远古至清代的审美文化发展的总体风貌和深刻内涵,其理论的
编者按 由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中国图书馆学会与社会阅读委员会主办,东莞市图书馆承办的“全国第10届民间读书年会”,2012年11月21日在广东省东莞市召开,来自图书馆、高校、民间刊物(内刊)、书友会的近百名读书人与会。全国民间读书年会的前身是“自办读书报刊讨论会”,主要目的是为读书人聚会、经验交流提供机会。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东莞是世界知名的制造业基地,“东莞制造”驰名中外。其实,这些年来,东莞精
现今我们要讨论的是期刊出版在面临数字化挑战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是一家以搜集整理人文社科类学术文献为使命的出版机构,书报中心1958年创立,迄今为止已经有57年历史。国家期刊总数量9877种,我们作为独立的出版机构,拥有独立刊号的出版物是最多的,有148种,主要面对人文社科领域,同时一部分是原创期刊。这样一个期刊结构决定我们在数字出版来临的时代,特别是数字出版对学
1927至1936年被称为“左翼十年”,其间不仅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左翼文艺运动”,还包括史学、经济学、哲学等在内的各种领域里左翼力量的活跃。这场运动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使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左转。当年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的侯外庐晚年忆及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中国的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虽然受着高压,却能够像不可抵挡的潮流涌进每一个角落,是从30年代开始的,这是由中国的社会矛盾与
我发现了自己与中国之间“缘分”  多年来,我的许多中国朋友常常说我:“你上辈子一定是中国人。”他们大概是指我思考与行为模式,以及我对中文的掌控能力。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自己对此倒是从未多想过。  我构思这篇文章时,才意识到我在大学本科四年级以前,其实从未接触过中国,也从未对任何中国的东西感兴趣。直到研究生时代,我才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与中国人来往。  在大学生涯的后期,我开始在智识上对中国文化感到着
据自编年谱,我们知道,吴宓诞生于1894年阳历8月20日(阴历甲午年乙丑月甲午日),今年是他诞辰120周年。作为吴宓最后20多年生活、工作所在之地——西南某高校——的一名教员,我想通过这篇短文,表达对他的缅怀与纪念。  历经磨难与波折,《吴宓日记》(十卷)及《吴宓日记·续编》(十卷),分别于1999年和2006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从1910年10月1日起到1974年1月23日止,日记跨越6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