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古诗鉴赏试题浅析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04081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高考的古诗鉴赏题,无论是选材还是题目的设计,都非常贴近当前中学的语文教学实际,体现命题者在《考试大纲》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很好地检测了考生的鉴赏能力。考题选用张籍的《秋思》,读来明白如话,比较浅显,并没有艰深晦涩的词句,考生能够很容易地把握诗作表达的感情。
  《秋思》这首诗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秋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晴。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隋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刀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进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陈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仓舴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叔平淡,像生活本身—样自然的涛,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2004年这道诗歌鉴赏题是这样设计的:“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听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题干明确了“‘寻常’的细节”和“情感”,考生只要认真审读题干,不会无从作答,而细节和情感又是这首诗中很明确的内容,绝大多数的考生能够得到3—5分,这多少出乎大多数考生和老师的预料。可以说,当前大部分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认识是比较肤浅的,就是不少中学语文教师对诗歌鉴赏也心存忧虑,毕竟古诗离我们的生活还是比较远的。有一些学生和教师对诗歌鉴赏采取放弃的做法,而有的又走向了相反的方向,训练难而又难,花样越翻越新。实际上高考所要求的无非是鉴赏古诗的基本素养,我们既不能放弃,也不必草木皆兵,只要认真翻看一下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和2004年的《考试大纲》就可以得到明确的答案。古诗鉴赏,一题6分,这个比重是很大的,考生多半会在这道题上拉开距离。所以我们要找准高考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所谓鉴赏是指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渎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美的享受,从而领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古诗词鉴赏,众多的学生都觉得有点难。经过我们平时的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其实诗词鉴赏也和其他文学作品的鉴赏—样,无非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诗是富有哲理意味的文学样式,往往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生经验、生活智慧的闪光,这就使诗歌具有隽永的意味。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诗歌的语言材料领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往往要透过表面意义,挖掘其深层含义。解答时要注意仔细研读诗歌,咀嚼语言,特别是要注意咀嚼关键字句;整体把握意境,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意境,才能防止以偏概全,才能正确理解形象和诗的含义;注意捕捉隐含信息,要结合全诗细心揣摩,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意;注意分析诗题,诗题是诗的“眼睛”,分析诗题是正确把握诗的主旨的重要途径之—;仔细琢磨诗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其中的细节描写。艺术的特质在于它的形象性,而鲜明的形象和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常言道: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肃杀的清秋,窥一斑而见“全豹”。在古典诗歌中,细节描写有着奇妙的作用,运用活生生的细节,集中、凝练、鲜明、生动地体现神韵,自有其奇妙的艺术功效。一首小诗,以细节为中心组成全篇,往往能显得凝练、集中、韵味无穷。如暴露杨贵妃贪食荔枝的腐化生活,史书有详细的记载(见《新唐书·杨贵妃传》,李肇《国史补》“杨贵妃好荔枝”条),苏东坡也以较长篇幅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见《荔枝叹》),而在杜牧的笔下,仅凝结成四句小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再如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通过“燕子”的细节,抒发了古今盛衰的感慨。两首小诗,运用细节,使诗篇洋溢着生动、活泼的气息,大有奇趣。特别是今年高考考到的张籍的《秋思》,运用细节描写,更是平中见奇,有点石成金之妙。《秋思》表现的是行客思念故乡的常情,前三句平平常常,“意万重”也好,“说不尽”也好,只是一般地直抒胸臆。眼看此诗在平庸的叙述中失掉了艺术的光辉,然而,最后结出“行人临发又开封”,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致使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推崇此诗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
  中国古典诗词从《诗经》开始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诗人辈出,佳作如林。许多传世佳作,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儿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高考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素质、素养的考查,我们应该注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真正领悟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成为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高素质的人才。
其他文献
经过半年多星际旅行,美国“勇气”号火星车于太平洋时间3日20时35分左右,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并于20时52分向地球发回第一个信息。美国宇航局宣布这一登陆计划取得成功。  宇航局华裔科学家沈毓贤说,“勇气”号登陆过程中全球共有3个联络站,分别位于西班牙马德里、澳大利亚堪培拉和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它们能接收全空域的通信信号,“勇气”号外部为登陆舱,只有火星车和登陆舱都发回信号,才能证实整个登陆计划成功
期刊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画竹  郑 燮  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  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诗中的“龙孙”指什么?请分析本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揭示哲理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两首同题诗,读后回答问题。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晚偏知春气暖
期刊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从1921年12月4日开始在《晨报》副刊上连载,每周一章,到次年2月12日登毕,共9章。  《阿Q正传》以其巨大的讽刺力量,从一开始连载,就引起强烈的反响。人们纷纷猜测:小说的作者是谁?阿Q究竟指谁?因为这篇作品发表时用的笔名是“巴人”,所以人们猜想作者是四川人;又因为阿Q的某一“行状”有点像自己某件私事,于是又疑心为某个朋友所作,因为此事只有这位朋友知道。当《阿Q正传
期刊
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助于对外物的具体描写,曲折地反映出作者的内心情感,外物与内情融合一起,构成多姿多彩又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这是中国散文的一个优良传统。外物有多种,居室屋宇乃其一。  约1200年前,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中唐时期的刘禹锡写过一篇《陋室铭》,借描述简陋居室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怀。刘禹锡很有抱负,他曾参加王叔文集团,推行过一些变革措施;改革失败后,长期被贬。《陋室铭》是刘禹锡积极参加政
期刊
读完《今世的五百次回眸》,荡气回肠之感油然而生。毕淑敏毕竟是驾驭文字的高手,先带着读者兜了一个大大的圈子,而且让你兜得乐颠颠的,差不多就完全认同了她的选择:从今往后,就什么事情也不干,整天地这边看看,那边瞧瞧,关注自然,关注人类吧。峰回路转,“突然就笑了”,作者顿悟了,于是毅然决然地作出了“从此不再东张西望,只心定如水,把握当前”的决定,艺术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念,给读者以深深的启迪。  其实,既
期刊
老实地说,笔者原本是一个对小小说有成见的人。心里说:只有那么点儿字数,既要讲述故事,又要塑造人物,那怎么可能写得好?及至有一天我读了斯特林堡的《半张纸》,才知道自己是井底之蛙,少见多怪。不由得想起了毛泽东那句流传甚广的话:“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实践论》)  这篇小说只有区区一千五百字,但写了主人公两年由甜到苦、由合到散的生活:从恋爱到结婚,新婚燕尔,小两口周末经常
期刊
自唐以降,在手帕这一方微小的天地中,上演了一幕幕情挚意浓的故事,而传颂至今者亦不胜枚举。元稹《莺莺传》中,罗帕传情愫;秦观《望海潮》中,香帕寄相思;明傳奇《蕉帕记》中,帕巾为诱饵;明武宗眼前婀娜的李凤姐手中,丝帕更平添几许风韵、几多情致……  《手帕》一文,从手帕由“人们随身必带之物”沦落到现在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已不知其为何物的现状,表达了“世风渐进”的“一次性年代”给人造成的一种心理落寞,同时也让
期刊
这是一篇撼人心魄的哲理美文,從燕子搭窝认识到做人的真谛,归结出人生的哲理,从平凡熟视的现象中,洞察和捕捉了纷纭复杂的世态人情。    一、用典使事,委婉深曲    文章以“庄周的燕子”为题,从庄子的哲学认知人手来构思,让人仿佛感觉到庄子飘然从远古走来,他有着奇异的见解,他有着与众不同的审美观。庄子认为万物为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他站在超然一切的立场上观察事物,审视世相
期刊
气盛时,因冲动也想到过死,如今想起来,是何等幼稚。一直认为,人打落地起,就在走向死亡,死亡,是忧郁与不甘心的集成品,而现在,忽地了解和懂得,死亡是另一个开始。  有时躺在床上,也会有如同作者那样的感受,人死了,是不是就这样一直躺下去?我是不甘于寂寞的人,因而我越发地惧怕死亡。我一直都在担心死亡的到来,尤其是那种不经意间的。也许我还很年少,可却有如老人般的思想,整日里的忧心忡忡,更让我感到死亡的临近
期刊
以前有上海、北京少数几个省市区跳出全国统一命题的范围单独出题进行高考,几年过去之后的今年,全国已有十一个省市自主命题进行高考。各地语文试题到手之后,对各省试题的质量我一时无法快速反应,倒是各地的作文引起我长久的思考,忍不住要给2004年各地高考作文题也来个不成熟的分类。    简洁型作文(北京、上海、辽宁)    北京人、上海人一向以作风泼辣、敢作敢为闻名于世,今年它们的作文题也是简洁明快的,分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