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初三男生李卓的情绪表现得十分烦躁,好似装了满满一腔汽油,见火就着。短短一周,已经连续两次和同学因为一点小事发生冲突,甚至大打出手。学习上更是令人担忧,眼看中考在即,他的成绩却接连不断地大幅下滑。昨天,他又因学习的事和一贯疼爱他的父亲吵得不可开交,最终被父母拖进了咨询室。谁知,他对咨询师的叙述却令父母大吃一惊:“最令我厌烦的不是爸爸打我,而是每次我考试成绩不理想,他当着我的面一声声地叹气!”
“每当爸爸觉得我不学习了,就会立刻‘生病’,喊‘心脏不舒服’或者‘不想活了’。其实我知道,他是故意做给我看的,让我感到愧疚,好给他好好学习。可他越这样,我心里就越烦他,偏不想好好学习,有时觉得干脆真的和他一起死了算了……”
想必不少家长看了这样的例子,可能会感叹孩子的“不懂事,不孝”。可我说,这恰恰体现了孩子对父母的在意和爱,不知大家会接受吗?因为,孩子只有在意父母,才会关注和猜测父母的情绪,并接受这种情绪的感染。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虽然更愿意把目光投向外界,但家庭永远是他们依靠的港湾。父母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情绪。父母情绪好,孩子就快乐,觉得生活充满希望,有自我奋斗的力量;父母情绪不好,孩子就容易焦虑,感到不安全。
所以,父母对孩子表达情绪时,要注意这种情绪的表达是否得当,否则很容易发生误会。青春期孩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喜欢主观臆断。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听到父母在自己面前叹气,可能会直接表达出愧疚,认为是“自己不好,做错了事情对不起父母”。到了青春期,孩子在潜意识里仍然会感到愧疚,但是年龄的特点需要他们把这种愧疚所带来的压力释放出去,于是这种压力就会转化成愤怒,他会认为父母的情绪是故意的,是一种对他的压迫,并由此产生更加逆反的情绪和行为。看似对抗父母,实际却是对抗自己心中真实的愧疚和焦虑。
建议父母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意识到学习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尽管对学生来说,学习是主要任务,但是对于整个人来说,学习并不能影响我们对孩子的全部评价。如果一位母亲说:“我的孩子哪儿都好,就是学习不好。”实际上,却意味着这句话的前半部分并不重要,落脚点在后面的那个“学习”上。这并不表示母亲对孩子的肯定,相反,却影射出母亲对孩子学习的焦虑感,她的焦虑情绪很容易在生活中体现出来。如果母亲认为:“我的孩子不管学习怎么样,他都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孩子”,这时,母亲的焦虑感就会降低,她知道“孩子虽然学习不好,但这是一个暂时的困难”。我们需要做的,是积极地寻找原因、想办法改善这种状态,而不是盲目发泄情绪。
当然,并不是说我们不能对孩子表达情绪,但是如果孩子因为我们情绪的表达,变得更加糟糕,我们就需要考虑自己情绪表达得是否得当。也许换一种方式,孩子会更容易接受。如直接告诉孩子:“你最近的表现令妈妈有些失望和伤心,因为这不是你的本质。可能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可不可以让妈妈分担一下,共同想个办法呢?”或者:“爸爸心情不好,是因为工作上的事情,和你没有关系。可以给爸爸时间,冷静一会儿吗?”这样一来,就很难产生误会了。总之,适合孩子接受的情绪,就是恰当的情绪;符合孩子个性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每当爸爸觉得我不学习了,就会立刻‘生病’,喊‘心脏不舒服’或者‘不想活了’。其实我知道,他是故意做给我看的,让我感到愧疚,好给他好好学习。可他越这样,我心里就越烦他,偏不想好好学习,有时觉得干脆真的和他一起死了算了……”
想必不少家长看了这样的例子,可能会感叹孩子的“不懂事,不孝”。可我说,这恰恰体现了孩子对父母的在意和爱,不知大家会接受吗?因为,孩子只有在意父母,才会关注和猜测父母的情绪,并接受这种情绪的感染。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虽然更愿意把目光投向外界,但家庭永远是他们依靠的港湾。父母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情绪。父母情绪好,孩子就快乐,觉得生活充满希望,有自我奋斗的力量;父母情绪不好,孩子就容易焦虑,感到不安全。
所以,父母对孩子表达情绪时,要注意这种情绪的表达是否得当,否则很容易发生误会。青春期孩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喜欢主观臆断。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听到父母在自己面前叹气,可能会直接表达出愧疚,认为是“自己不好,做错了事情对不起父母”。到了青春期,孩子在潜意识里仍然会感到愧疚,但是年龄的特点需要他们把这种愧疚所带来的压力释放出去,于是这种压力就会转化成愤怒,他会认为父母的情绪是故意的,是一种对他的压迫,并由此产生更加逆反的情绪和行为。看似对抗父母,实际却是对抗自己心中真实的愧疚和焦虑。
建议父母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意识到学习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尽管对学生来说,学习是主要任务,但是对于整个人来说,学习并不能影响我们对孩子的全部评价。如果一位母亲说:“我的孩子哪儿都好,就是学习不好。”实际上,却意味着这句话的前半部分并不重要,落脚点在后面的那个“学习”上。这并不表示母亲对孩子的肯定,相反,却影射出母亲对孩子学习的焦虑感,她的焦虑情绪很容易在生活中体现出来。如果母亲认为:“我的孩子不管学习怎么样,他都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孩子”,这时,母亲的焦虑感就会降低,她知道“孩子虽然学习不好,但这是一个暂时的困难”。我们需要做的,是积极地寻找原因、想办法改善这种状态,而不是盲目发泄情绪。
当然,并不是说我们不能对孩子表达情绪,但是如果孩子因为我们情绪的表达,变得更加糟糕,我们就需要考虑自己情绪表达得是否得当。也许换一种方式,孩子会更容易接受。如直接告诉孩子:“你最近的表现令妈妈有些失望和伤心,因为这不是你的本质。可能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可不可以让妈妈分担一下,共同想个办法呢?”或者:“爸爸心情不好,是因为工作上的事情,和你没有关系。可以给爸爸时间,冷静一会儿吗?”这样一来,就很难产生误会了。总之,适合孩子接受的情绪,就是恰当的情绪;符合孩子个性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