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读托尼·莫里森的《宠儿》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9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非裔女作家,曾在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宠儿》是莫里森小说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美国“多元文化主义”和新历史主义背景下的黑人女作家构建黑人种族历史的新尝试,将黑奴制给黑人带来的身体、心里创伤描写的刻骨铭心。本文尝试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对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进行研究和批评。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 白人主流 黑奴制 非裔 伦理关怀 伦理诉求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87-01
  国外有的评论者和批评家对托尼·莫里森作品的研究从女性主义、黑人女性主义展开;有的研究者聚焦于莫里森文本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以及鲜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还有些研究从叙述话语、叙述策略和叙述结构来解读莫里森小说。研究者不仅探讨了在叙事艺术上,莫里森与现代派作家如福克纳、伍尔夫、乔伊斯等人的关系,而且还注意到莫里森小说创作与西方后现代文艺思潮的密切关系。由于莫里森的多重身份,文化也成了研究者们探析其小说的切入点。
  与国外的研究相比较,国内对《宠儿》研究涉猎面也很广泛。从内容上了看,国内研究者们关注的主题包括:作品的历史内涵、社会意义、女性主义和黑人文化。另外,一些国内评论家运用新的理论和批评视角来探讨莫里森的作品推陈出新。于是,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尝试对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进行解读。
  1 文学伦理学批评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在借鉴、吸收伦理学方法基础上融合文学研究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用于研究文学的批评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是文学传统意义上的批评方法而非社会学意义上的批评方法。我国著名文学伦理学专家李定清启发我们可以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四个层面将文学伦理学批评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加以应用。
  2 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在《宠儿》中的解读
  笔者试图在本论文中着重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三个层面对《宠儿》中的伦理因素进行文学伦理学批评和分析,发掘莫里森的伦理思想及其道德原则,由此展现莫里森之于黑人民族乃至全人类人文精神建构的价值和贡献。
  2.1 人与自然
  黑人和自然是紧密相关的。他们生于自然,臣服于自然,从自然中汲取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是他们的守护神。在《宠儿》中保罗·D因为追随花的脚步到达了自由的北方,获得解放。塞丝背后长出的树也寓意寻找一个可辨认的自我。保罗·D和其他囚徒因为发大水而逃离了人间地狱。因此,无论是花、树、水对黑奴都具有特殊的意义,特别是水。历史上的俄亥俄河对黑奴来说是自由的界限,越过了它就获得自由和力量。莫里森《宠儿》赋予自然和黑人这种伦理关系以非凡的含义。莫里森以水的意象反映了黑奴制的阴影已经深深的烙在黑人的心里,无法磨灭和去除。如何冲去这股阴霾,只有用记忆之水冲洗封闭的历史和激发黑人之间深藏的凝聚力。
  2.2 人与他人
  黑人是隶属于奴隶主的,是他们的法定财产,因此,家庭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组织而存在的历史并不久远,大抵可追溯到黑人被解放以后。莫里森的《宠儿》讲述了这样一个让人无法忘怀的另类母女之情:宠儿在被母亲断喉时只有一岁左右,她没有名字。为了获得一块墓碑和“Beloved”的碑文,母亲不惜出售自己的身体。18年后,当年被塞丝亲手杀死的婴儿以少女“宠儿”的身份和形象返回人间,并来到了母亲塞丝的家中,以永不满足的姿态重索母爱。塞丝多年来饱受思念女儿之苦,宠儿的出现唤醒了她博大母爱,而过去黑色的回忆却使她痛苦不堪。莫里森正是以这种魔幻现实手法描绘了黑人奴隶家庭伦理的诉求和黑奴伦理的严重缺失。身为奴隶,他们被剥夺了为人父、母和子、女的伦理身份。女性奴隶需要不断生育,却被剥夺了照顾和保护子女的权利;而男性不断被贩卖和杀戮,在家庭伦理角色中被缺失。而作品中塞丝杀婴正是“千万个塞丝”为了家庭伦理诉求和构建的呐喊。
  2.3 人与自我
  黑人作为白人的附属品,很少考虑到自我,因此,如何引发对黑人自我的思考,莫里森在她的早期作品当中都做出了诠释。对于黑人的自我,莫里森不仅揭示了在白人主流文化中黑人迷失问题,也揭露了有些黑人个体抛弃黑人传统文化追求绝对自我的失败,并对黑人传统文化本身进行了探索。美国黑人的前辈大多来自非洲的奴隶,他们被迫在异文化环境下求生存。异文化的压力和传统文化的相互交织决定了黑人对周围社会的认知和对白人主流文化认识的差异。有批评家声称黑人的过去不具备研究的价值,而莫里森则一方面赞颂黑人的传统文化和伦理,同时提醒美国黑人在处理自我关系时要遵循的伦理纲常,追寻具有黑人人性的独特自我。
  在品读莫里森的《宠儿》这部作品时,文学伦理学批评能够帮助解读该作品中的各种生命感觉的真实含义,也能够帮助读者体察到莫里森作为非裔女作家对黑人伦理的深度关怀:描绘黑奴制下美国黑人的真实生活,揭示了黑人民族的过去,并探讨黑人民族的未来。确实,除了《宠儿》之外,莫里森在她的其它作品中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美国年轻黑人的未来和命运。在黑和白的矛盾纠结当中,她表现出一份对黑人命运的特殊关怀,使得更多的人们对黑人奴隶的传统伦理、文化多了一份关注。
  3 不足之处
  笔者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建构应该具备跨学科视角。与专业的伦理学者相比较,该评论者更关注社会特定时期的伦理道德状况,他们的评价也仅基于个人生活体验和阅历,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求研究者应该在评论和分析之前学习宗教学、伦理学等相关知识理论,并能够对文学学科与其它学科间关系进行准确把握。其次,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深度挖掘显然还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观。从伦理学出发对莫里森作品进行的批评实践,除了对美国黑人传统伦理、文化的解读之外,读者和评论者可以尝试着和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状况进行横向比较,将文学伦理学批评推向一个全新的层面。
  参考文献
  [1] 杜志卿.宠儿研究在中国[J].华侨大学学报,2012(2):96-102.
  [2] 焦小婷.文本的号召性—— 小说宠儿写作艺术初探[J].河南大学学报,2002(6):102-105.
  [3] 李定清.文学伦理学批评和人文精神建构[J].外国文学研究,2006(1):45.
  [4] 孟庆梅,姚玉杰.历史语境下的莫里森母性诉说之文化解析[J].西北大学学报,2012(5):192-194.
其他文献
近20年来,我国累计发生各类突发环境污染事件3万余例,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频繁发生,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严重威胁了我国环境安全以及经济社会的和谐发
期刊
一、充分利用新教材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现在,我们所说的课程已经不再只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且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
[主持人]像彗星划过天幕留下长长的彗尾,每个人都会在岁尾年初,回望过去,展望明天.2010年说来就来了,各位,你的生命划痕像彗尾般美丽丰富吗?你的明天晴空般明朗开阔吗?说出你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方志敏,1899年8月生,江西省弋阳县人.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他先后任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农民部部长、中共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