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驾驶员的椅背上,我握住了你的手,你把手缩回了。然后那只手又回来了,放在我手上。不,那只手握住了我的手,在我手上痉挛。在那些我们不了解的控制机的声音中,在口吃的机器语言中,在破碎的字句中,你曾把大而绿的眼睛转向我。我以为我在其中读出了一个问号。我只读出了一种挑衅。我接受了。巴哈玛斯的克丽西,翡翠海的克丽西,白山上的飞机里的克丽西。那一天,我的灵魂已跳向你,我已深入你的世界,属于你的。
—马赫索,1969,《克丽西》
人生有许多的境遇就像这样,从一次偶然的邂逅开始,爱情就不知不觉发生了。始料未及的,仿佛电光石火般,它就像是一阵无法预期的飓风、一场情迷意乱的游戏。就在上世纪即将步入七○年代前夕,法国当代剧作家暨小说家马赫索(Félicien Marceau,1913-2012)在他五十六岁那年(1969)写下了一部长篇小说《Creezy》(克丽西)作为表衷爱情的美丽证词。
该小说情节内容主要讲述一位前途看好的青年政治家、已有家室儿女的国会议员朱利安丹杜(Julien Dandieu),以及另一位总是在镁光灯下婀娜多姿、平日以拍摄时尚广告为业的美丽单身女郎克丽西 (Creezy),某一天在机场,在飞行马达的隆隆声中,彼此相遇,钟情一瞬,随即狂烈地相爱。其后不久,诚如马赫索藉由书中男主角朱利安以其第一人称口吻写道:“在那狂热的拥抱中,仍然有爱,也有相互的激怒,或是甚至有憎恨。”但随花开花落,物换星移,两人之间恍恍惚惚的狂爱热恋,却在经过一连串现实生活的摩擦、无法妥协之下而逐渐变质。后来,由于男主角思量自身从政的生涯抱负、家庭的顾虑,以及爱恋关系的第三者介入,继而掀起了一阵妒忌狂涛,亦令他顿时陷入“爱江山、抑或爱美人”的两难境地。最终,不堪情感重负的克丽西竟选择以身殉情,从自宅寓所高楼一跃而下,香消玉殒。
抚读马赫索笔下克丽西和朱利安的禁忌恋情尽管不为世俗所容,彼此高涨的情欲却也尝得浓烈、温柔且哀伤。昔日曾以小说《Creezy》获颁当年度代表法语文学界最高荣誉的“龚固尔奖”(Prix Goncourt)的他,深信文学乃是这世界上唯一的真实。
作家马赫索(Félicien Marceau)本名Louis Carette,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出生于比利时,父母都是公务员、笃信天主教。翌年(1914)战争爆发,家人曾被德军占领者短暂劫持为人质。四年后烽火消弥(一战结束),青年时期的马赫索先是在圣三一学院(Sainte-Trinité)修习法律,之后进入鲁汶大学主修哲学和文学。1936年(二十三岁)任职于国家广播科学研究院(Institut National de Radiodiffusion),1939年(二十六岁)担任比利时电台的记者(直到1942年离职),其间适逢二战烽火再度燃起,祖国(比利时)又遭德军入侵。
岂料,正所谓“祸生不测、造化弄人”,及至战争结束后的翌年(1946),曾于德国占领时期军政体制下工作的马赫索,却被后来的比利时政府指控为“通敌”,且被冠以“亲纳粹”和“反犹太人”的罪名、判处十五年服劳役的有期徒刑,同时还被剥夺了比利时国籍。为此,坚称不服判决的马赫索,只得被迫流亡到意大利和法国,并于1959年在戴高乐将军的庇护下入籍成为法国公民,且在定居巴黎十六年后(1975)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早先在战前岁月乃至四○年代初期,与生具有写作才华的马赫索即已多方尝试使用比利时、意大利及法语进行创作,也曾陆续出版了一些剧本、小说和散文。但他真正的文学志业起点却始自于巴黎:1948年率先在法国Gallimard出版社发表了小说《Chasseneuil》(纳伊),1951年接连出版了《Chair et cuir》(骨肉皮)和《Capri, petite ?le》(卡普里的小岛)等作品,很快为他带来了文坛的声誉。
终其一生,马赫索可谓笔耕不辍,创作生涯长达五十余年,著述丰硕,但却限于没有中文译本的缘故,遂让许多读者无缘得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克丽西》(Creezy),于法文原著出版获奖后的翌年(1970),便有幸由早昔旅居法国多年、长期致力于中法文学(互译)交流的知名作家胡品清(1921-2006)译为中文,并交付水牛出版社以当时风行的三十二开文库本首度发行,名曰《克丽西》。此乃马赫索最早于中文世界问世、亦为迄今为止唯一在台发行的翻译作品。之后,《克丽西》于1980年再版,除了把版型改为略大开本之外,同时也易名《广告女郎》。
回溯彼时《克丽西》甫初问世之际,正值欧陆“新小说派”大行其道,他们力图摒弃传统写实主义的叙事手法,意欲由情节、人物、主题、时间顺序结构中解放出来,作品强调以简洁的意象与明快的节奏铺陈,乍看就像是用破碎的、片断的语言文字剪辑而成的蒙太奇或拼贴画,故而有着极为鲜明的影像特质(包括蒙太奇、淡出、特写等),画面感十足。果不其然,法国著名导演皮耶葛汉尼尔德菲赫(Pierre Granier-Deferre)慧眼独具,于1974年将小说《克丽西》改编拍成了电影《La race des 'seigneurs'》,1976年在台湾上映,译名《私生活》(大陆另译《激情与抱负》),片中找来六○、七○年代素有“法国第一美男子”封号的老牌影星亚兰德伦(Alain Delon)饰演男主角朱利安,性感女星雪妮珑(Sydne Rome)饰演克丽西。
饶富兴味的是,小说中挟有国会议员身份的已婚男主角朱利安和克丽西大搞“婚外情”的故事桥段尽管虽属“老梗”(所谓“外遇”向来都是古今文学作家和影剧编导最爱描写的题材之一),却总让人不禁想到某位资深新闻记者曾半开玩笑地影射:“几乎所有的法国男性政治家都是患有强迫症的花花公子”,就连近年历届法国总统(从密特朗、席哈克、萨柯奇到奥朗德)也都是“外遇”绯闻层出不穷。而对政治人物周旋于(小三)情妇之间的风流韵事,多数法国人似乎就像看小说般,只是一笑置之。
果然文学与真实世界里的荒诞相差无几。
李志铭
1976年生于台北,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硕士,具有天秤座理性的冷淡与分析倾向,对人对事缺乏谄媚的热情,工作余暇偏嗜在旧书摊中窥探历史与人性,著有《半世纪旧书回味》《装帧时代》《装帧台湾》《单声道:城市的声音与记忆》。
—马赫索,1969,《克丽西》
人生有许多的境遇就像这样,从一次偶然的邂逅开始,爱情就不知不觉发生了。始料未及的,仿佛电光石火般,它就像是一阵无法预期的飓风、一场情迷意乱的游戏。就在上世纪即将步入七○年代前夕,法国当代剧作家暨小说家马赫索(Félicien Marceau,1913-2012)在他五十六岁那年(1969)写下了一部长篇小说《Creezy》(克丽西)作为表衷爱情的美丽证词。
该小说情节内容主要讲述一位前途看好的青年政治家、已有家室儿女的国会议员朱利安丹杜(Julien Dandieu),以及另一位总是在镁光灯下婀娜多姿、平日以拍摄时尚广告为业的美丽单身女郎克丽西 (Creezy),某一天在机场,在飞行马达的隆隆声中,彼此相遇,钟情一瞬,随即狂烈地相爱。其后不久,诚如马赫索藉由书中男主角朱利安以其第一人称口吻写道:“在那狂热的拥抱中,仍然有爱,也有相互的激怒,或是甚至有憎恨。”但随花开花落,物换星移,两人之间恍恍惚惚的狂爱热恋,却在经过一连串现实生活的摩擦、无法妥协之下而逐渐变质。后来,由于男主角思量自身从政的生涯抱负、家庭的顾虑,以及爱恋关系的第三者介入,继而掀起了一阵妒忌狂涛,亦令他顿时陷入“爱江山、抑或爱美人”的两难境地。最终,不堪情感重负的克丽西竟选择以身殉情,从自宅寓所高楼一跃而下,香消玉殒。
抚读马赫索笔下克丽西和朱利安的禁忌恋情尽管不为世俗所容,彼此高涨的情欲却也尝得浓烈、温柔且哀伤。昔日曾以小说《Creezy》获颁当年度代表法语文学界最高荣誉的“龚固尔奖”(Prix Goncourt)的他,深信文学乃是这世界上唯一的真实。
作家马赫索(Félicien Marceau)本名Louis Carette,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出生于比利时,父母都是公务员、笃信天主教。翌年(1914)战争爆发,家人曾被德军占领者短暂劫持为人质。四年后烽火消弥(一战结束),青年时期的马赫索先是在圣三一学院(Sainte-Trinité)修习法律,之后进入鲁汶大学主修哲学和文学。1936年(二十三岁)任职于国家广播科学研究院(Institut National de Radiodiffusion),1939年(二十六岁)担任比利时电台的记者(直到1942年离职),其间适逢二战烽火再度燃起,祖国(比利时)又遭德军入侵。
岂料,正所谓“祸生不测、造化弄人”,及至战争结束后的翌年(1946),曾于德国占领时期军政体制下工作的马赫索,却被后来的比利时政府指控为“通敌”,且被冠以“亲纳粹”和“反犹太人”的罪名、判处十五年服劳役的有期徒刑,同时还被剥夺了比利时国籍。为此,坚称不服判决的马赫索,只得被迫流亡到意大利和法国,并于1959年在戴高乐将军的庇护下入籍成为法国公民,且在定居巴黎十六年后(1975)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早先在战前岁月乃至四○年代初期,与生具有写作才华的马赫索即已多方尝试使用比利时、意大利及法语进行创作,也曾陆续出版了一些剧本、小说和散文。但他真正的文学志业起点却始自于巴黎:1948年率先在法国Gallimard出版社发表了小说《Chasseneuil》(纳伊),1951年接连出版了《Chair et cuir》(骨肉皮)和《Capri, petite ?le》(卡普里的小岛)等作品,很快为他带来了文坛的声誉。
终其一生,马赫索可谓笔耕不辍,创作生涯长达五十余年,著述丰硕,但却限于没有中文译本的缘故,遂让许多读者无缘得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克丽西》(Creezy),于法文原著出版获奖后的翌年(1970),便有幸由早昔旅居法国多年、长期致力于中法文学(互译)交流的知名作家胡品清(1921-2006)译为中文,并交付水牛出版社以当时风行的三十二开文库本首度发行,名曰《克丽西》。此乃马赫索最早于中文世界问世、亦为迄今为止唯一在台发行的翻译作品。之后,《克丽西》于1980年再版,除了把版型改为略大开本之外,同时也易名《广告女郎》。
回溯彼时《克丽西》甫初问世之际,正值欧陆“新小说派”大行其道,他们力图摒弃传统写实主义的叙事手法,意欲由情节、人物、主题、时间顺序结构中解放出来,作品强调以简洁的意象与明快的节奏铺陈,乍看就像是用破碎的、片断的语言文字剪辑而成的蒙太奇或拼贴画,故而有着极为鲜明的影像特质(包括蒙太奇、淡出、特写等),画面感十足。果不其然,法国著名导演皮耶葛汉尼尔德菲赫(Pierre Granier-Deferre)慧眼独具,于1974年将小说《克丽西》改编拍成了电影《La race des 'seigneurs'》,1976年在台湾上映,译名《私生活》(大陆另译《激情与抱负》),片中找来六○、七○年代素有“法国第一美男子”封号的老牌影星亚兰德伦(Alain Delon)饰演男主角朱利安,性感女星雪妮珑(Sydne Rome)饰演克丽西。
饶富兴味的是,小说中挟有国会议员身份的已婚男主角朱利安和克丽西大搞“婚外情”的故事桥段尽管虽属“老梗”(所谓“外遇”向来都是古今文学作家和影剧编导最爱描写的题材之一),却总让人不禁想到某位资深新闻记者曾半开玩笑地影射:“几乎所有的法国男性政治家都是患有强迫症的花花公子”,就连近年历届法国总统(从密特朗、席哈克、萨柯奇到奥朗德)也都是“外遇”绯闻层出不穷。而对政治人物周旋于(小三)情妇之间的风流韵事,多数法国人似乎就像看小说般,只是一笑置之。
果然文学与真实世界里的荒诞相差无几。
李志铭
1976年生于台北,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硕士,具有天秤座理性的冷淡与分析倾向,对人对事缺乏谄媚的热情,工作余暇偏嗜在旧书摊中窥探历史与人性,著有《半世纪旧书回味》《装帧时代》《装帧台湾》《单声道:城市的声音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