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缘于自我表达的欲望。在80后作家进入感伤怀旧之时,还有一群人在生活的车水马龙中持续写作,他们的兴奋点无关青春,无关时代,是从故事出发而复归于故事的热情。古有蒲松龄烟茶换故事,今有囧叔酒馆偷听故事,以俚俗之语还原生活的常态,满足读者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放下了心灵鸡汤的温软绵密,俚俗故事的酐畅淋漓成为当下的阅读需求,囧叔的故事便成为这心灵鸡汤后的调剂品。
从听评书到写故事
八十年代,袁阔成、田连元、张庆升等老一辈评书先生风靡大陆,囧叔就是听评书长大的一代。由于自小爱听评书,评书的故事情节、语言风格,尤其是说书技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只是其中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讲故事的技法。这倒不是说我从小就立志写作,注意听人家的技巧,实在是这些技巧太妙,把我牢牢抓在里面。而且曲艺行有句话叫‘说书唱戏劝人方’,里面传递了很多价值观,精华和糟粕都有。我还喜欢评书的语言,一套一套的,有些话让人听了特别佩服过去说书老先生们怎么想出来的。”
故事听多了,囧叔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然也提高了,在北方语系的影响下,“贫嘴”这一特征也愈加明显。“我跟朋友吃饭,我负责说,朋友负责吃,从头到尾不冷场。只有一种例外就是跟说评书的朋友吃饭,他们负责说,我负责吃。”
听多了或悲或喜的故事,囧叔开始萌发写故事的念头,“几年前,有时候是记录故事,更多的时候是觉得现实版的结局不好,不解恨,不痛快,自己编一个更解恨更痛快。写故事没有听故事那么简单,需要有读者意识,不能由着自己解恨,写读者不爱看的东西。另一个不同是,你是故事的创造者,你随时改变人物命运,重构世界观,扭转结局,不像听书那么捉急。”
偷故事的人
身边不乏讲故事的人,然而随着写故事的瘾越来越大,寻找故事的心也愈加强烈。最初是找到身边的朋友,请他们讲故事,后来则干脆去酒馆、咖啡厅、广场等人群聚集的地方偷听故事。偷听故事,再去结识故事里的人,成为囧叔寻找故事的重要途径。
“我们从小到大,已经养成了一种对一个人建立最初印象的方法,那就是跟他见面聊一聊。所以要了解一个人最快的办法就是见面聊一聊。有时候我也会偷听。这点我在第一本书里写的《格物致知》里谈到过了。至于人们为什么信任我,这里头有很多谈话技巧,有一些得益于北京文化。北京话里有很多词儿适合‘开门儿’,打破僵局,‘来了您’比‘您好’要有用多了。”
甚至在肯德基的门口,遇上一个流浪汉,等着捡囧叔的烟屁股。凭着对故事的敏感,囧叔与流浪汉开始聊天,并以一包烟和一些零用钱换取了这个流浪汉的故事。此人就是《我讲个故事,你别当真啊》中大名鼎鼎的“计算之王朱知碌”,以高超的计算能力在新书占有一席之地。
“为了让逻辑自洽,我必须实地了解人物的生存环境,才能让角色说他们该说的话,办他们会办的事,而不是写出一部分国产电视剧里那种台词和剧情来。谈到大背景和个体,我会给角色立一个小传,找出他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个性来。一个开始觉得根本没用的背景细节设定,可能对一个人物是否立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反,我不太关注大面儿的东西,刚才说了,我最烦忧国忧民了,我层次没到那,到什么层次就看什么层次。再说大面儿的东西都是共性,写出来不是记叙文就是论文,不喜欢。”
小人物的纪传体通史
当囧叔的处女作《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一举突破二十万册销量,各种称号随之而来,“豆瓣资深说书人、接地气男神、文坛黑马、团结湖养鸡天王……”再至新书《我讲个故事,你可别当真啊》出版,囧叔笔下的小人物成为读者饶有兴致的话题。
这些小人物包括实习生、失婚妇女、城乡结合部汽车修理工,或许只有一技之长——买彩票、养狗、打架、地铁卖唱、喝酒、零度角投篮、修捷达,但囧叔赋予他们以“侠客”精神,围绕小人物的尊严与侠义,写出属于80后的小人物纪传体通史。
新书《我讲个故事,你可别当真啊》就是一部专写市井小人物的短篇小说集。“你看我的每个人物,会发现一个共同特点:这些人都是浑人,没一个高大全的。我特别讨厌高大全,我希望塑造一些立体的人物。他们都有坏毛病,但他们是好人。他们可能客观上干了坏事但不妨碍他们成为好人。我不断给小人物立传,就是希望传递这种想法。”
若将小人物置于时代洪流中,揭示这一类型化的性格与命运,囧叔则直言,“我只能站在地皮上,看眼前的人,举一反三对我来说都很难了,更别提忧国忧民了。我连房都没有,哪有功夫忧国忧民哪。”
在囧叔的故事里,每个主角都似曾相识,每段故事都精彩纷呈。细分来,“小人物”以男性居多,且以农民、进城务工人民身份为主。囧叔解释说:“因为我跟姑娘说话会脸红,所以听到的故事大多是男性讲的。我在农村长大,对农民很有感情,进城务工人员则有很强的表达欲,容易掏出故事来。大概是他们最能体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吧,故事多。”
不得不说的侠客精神
评书里的“侠客”类似于一种职称,高于“义士”,低于“剑客”,这三种都不一定是好人。比如《童林传》里头有个“一棵苗秃头义士马亮”,三侠剑里还有个“天门侠铁公山”,这些义士侠客干了许多坏事。
“我理解的侠客精神,集中体现在新书中《管鲍之交》这一篇两个角色的人名上:管闲事、抱不平。评书常说一句话: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管,这就是侠客。能管大事就管大事,管不了大事管小事,小事也管不好就管好自己不给别人惹事,重要的是尽自己所能,不逞能。”
从写作层面来说,囧叔认为小人物的侠客精神容易了解,容易下笔,可读性强。“我讲故事的技巧其实都是大俗特俗,是从评书话本唐传奇中来的,但咸淡适中,可以在喝多了鸡汤之后调剂调剂。”
故事的讲述方式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亦有差别,有读者给囧叔的故事以差评,如“只翻了一篇,书就掉到床后面了,差评!”再如“这本书没有触动我的灵魂。”对此种种,囧叔的态度是顺其自然,不甚在意。一个作家,选择他所喜爱的叙述方式,选择他所熟悉的语体风格,选择他所亲近的社会群体,何必舍近而求远呢?
在囧叔的书单里,常见的是志怪小说、唐传奇,以及明清一些拟传奇小说。面对星光璀璨的文坛,囧叔择王小波为好,并直言自己受其影响最大。王小波的文章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讲述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随心所欲地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变换多种视角。对此,囧叔表示,“他的东西让人中毒,看完不可能不受影响。”
论及囧叔的精神家园,则非《聊斋志异》莫属。甚至周围有一些朋友调侃,囧叔求故事的行为同比《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嬉笑怒骂皆为故事而来。囧叔回应现实生活中的自己确实挺像蒲松龄。
“蒲松龄拿一袋烟一壶茶换一个故事,这事儿我考据过,邹弢《三借庐笔谈》里说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蒲松龄穷如狗,哪有闲钱请人喝茶?估计是他的脑残粉编的。这个方法不靠谱,还是偷听最靠谱。我现实中跟蒲松龄挺像,穷如狗,性子直,喜欢写作,写作的目的就是一肚子故事没人听憋得慌必须讲出来。忘了是哪位编剧界前辈曾经说,怎么能写出好故事?好故事就是你这故事憋得你不说出来就要炸裂了才动笔写。”
好故事自然是要分享,囧叔与他的故事还在继续讲演。“冯骥才先生在《俗世奇人》的后记里说,这些奇人的故事讲到这里就得了,不讲了。这是一种怎样的气魄!我估计我不行,还得再讲几年。接下来会写一篇公路小说,主要目的是以此为借口说服我老婆陪我出去开车玩。明年还会写长篇,短篇故事也会继续写。”
“豆瓣”网络平台成就了一批80后文艺青年,他们从业余写手走向职业作家之路,从游戏之作走向精神独立,他们的成功是大众读者的选择,代表当下的阅读趣味,符合时代的阅读体验。当“高大上”的正能量成为社会审美的主流趋势,俚俗有趣的市井人情必然成为大众的情感诉求,囧叔那些有趣的故事还会为更多的人所喜爱。
从听评书到写故事
八十年代,袁阔成、田连元、张庆升等老一辈评书先生风靡大陆,囧叔就是听评书长大的一代。由于自小爱听评书,评书的故事情节、语言风格,尤其是说书技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只是其中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讲故事的技法。这倒不是说我从小就立志写作,注意听人家的技巧,实在是这些技巧太妙,把我牢牢抓在里面。而且曲艺行有句话叫‘说书唱戏劝人方’,里面传递了很多价值观,精华和糟粕都有。我还喜欢评书的语言,一套一套的,有些话让人听了特别佩服过去说书老先生们怎么想出来的。”
故事听多了,囧叔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然也提高了,在北方语系的影响下,“贫嘴”这一特征也愈加明显。“我跟朋友吃饭,我负责说,朋友负责吃,从头到尾不冷场。只有一种例外就是跟说评书的朋友吃饭,他们负责说,我负责吃。”
听多了或悲或喜的故事,囧叔开始萌发写故事的念头,“几年前,有时候是记录故事,更多的时候是觉得现实版的结局不好,不解恨,不痛快,自己编一个更解恨更痛快。写故事没有听故事那么简单,需要有读者意识,不能由着自己解恨,写读者不爱看的东西。另一个不同是,你是故事的创造者,你随时改变人物命运,重构世界观,扭转结局,不像听书那么捉急。”
偷故事的人
身边不乏讲故事的人,然而随着写故事的瘾越来越大,寻找故事的心也愈加强烈。最初是找到身边的朋友,请他们讲故事,后来则干脆去酒馆、咖啡厅、广场等人群聚集的地方偷听故事。偷听故事,再去结识故事里的人,成为囧叔寻找故事的重要途径。
“我们从小到大,已经养成了一种对一个人建立最初印象的方法,那就是跟他见面聊一聊。所以要了解一个人最快的办法就是见面聊一聊。有时候我也会偷听。这点我在第一本书里写的《格物致知》里谈到过了。至于人们为什么信任我,这里头有很多谈话技巧,有一些得益于北京文化。北京话里有很多词儿适合‘开门儿’,打破僵局,‘来了您’比‘您好’要有用多了。”
甚至在肯德基的门口,遇上一个流浪汉,等着捡囧叔的烟屁股。凭着对故事的敏感,囧叔与流浪汉开始聊天,并以一包烟和一些零用钱换取了这个流浪汉的故事。此人就是《我讲个故事,你别当真啊》中大名鼎鼎的“计算之王朱知碌”,以高超的计算能力在新书占有一席之地。
“为了让逻辑自洽,我必须实地了解人物的生存环境,才能让角色说他们该说的话,办他们会办的事,而不是写出一部分国产电视剧里那种台词和剧情来。谈到大背景和个体,我会给角色立一个小传,找出他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个性来。一个开始觉得根本没用的背景细节设定,可能对一个人物是否立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反,我不太关注大面儿的东西,刚才说了,我最烦忧国忧民了,我层次没到那,到什么层次就看什么层次。再说大面儿的东西都是共性,写出来不是记叙文就是论文,不喜欢。”
小人物的纪传体通史
当囧叔的处女作《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一举突破二十万册销量,各种称号随之而来,“豆瓣资深说书人、接地气男神、文坛黑马、团结湖养鸡天王……”再至新书《我讲个故事,你可别当真啊》出版,囧叔笔下的小人物成为读者饶有兴致的话题。
这些小人物包括实习生、失婚妇女、城乡结合部汽车修理工,或许只有一技之长——买彩票、养狗、打架、地铁卖唱、喝酒、零度角投篮、修捷达,但囧叔赋予他们以“侠客”精神,围绕小人物的尊严与侠义,写出属于80后的小人物纪传体通史。
新书《我讲个故事,你可别当真啊》就是一部专写市井小人物的短篇小说集。“你看我的每个人物,会发现一个共同特点:这些人都是浑人,没一个高大全的。我特别讨厌高大全,我希望塑造一些立体的人物。他们都有坏毛病,但他们是好人。他们可能客观上干了坏事但不妨碍他们成为好人。我不断给小人物立传,就是希望传递这种想法。”
若将小人物置于时代洪流中,揭示这一类型化的性格与命运,囧叔则直言,“我只能站在地皮上,看眼前的人,举一反三对我来说都很难了,更别提忧国忧民了。我连房都没有,哪有功夫忧国忧民哪。”
在囧叔的故事里,每个主角都似曾相识,每段故事都精彩纷呈。细分来,“小人物”以男性居多,且以农民、进城务工人民身份为主。囧叔解释说:“因为我跟姑娘说话会脸红,所以听到的故事大多是男性讲的。我在农村长大,对农民很有感情,进城务工人员则有很强的表达欲,容易掏出故事来。大概是他们最能体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吧,故事多。”
不得不说的侠客精神
评书里的“侠客”类似于一种职称,高于“义士”,低于“剑客”,这三种都不一定是好人。比如《童林传》里头有个“一棵苗秃头义士马亮”,三侠剑里还有个“天门侠铁公山”,这些义士侠客干了许多坏事。
“我理解的侠客精神,集中体现在新书中《管鲍之交》这一篇两个角色的人名上:管闲事、抱不平。评书常说一句话: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管,这就是侠客。能管大事就管大事,管不了大事管小事,小事也管不好就管好自己不给别人惹事,重要的是尽自己所能,不逞能。”
从写作层面来说,囧叔认为小人物的侠客精神容易了解,容易下笔,可读性强。“我讲故事的技巧其实都是大俗特俗,是从评书话本唐传奇中来的,但咸淡适中,可以在喝多了鸡汤之后调剂调剂。”
故事的讲述方式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亦有差别,有读者给囧叔的故事以差评,如“只翻了一篇,书就掉到床后面了,差评!”再如“这本书没有触动我的灵魂。”对此种种,囧叔的态度是顺其自然,不甚在意。一个作家,选择他所喜爱的叙述方式,选择他所熟悉的语体风格,选择他所亲近的社会群体,何必舍近而求远呢?
在囧叔的书单里,常见的是志怪小说、唐传奇,以及明清一些拟传奇小说。面对星光璀璨的文坛,囧叔择王小波为好,并直言自己受其影响最大。王小波的文章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讲述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随心所欲地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变换多种视角。对此,囧叔表示,“他的东西让人中毒,看完不可能不受影响。”
论及囧叔的精神家园,则非《聊斋志异》莫属。甚至周围有一些朋友调侃,囧叔求故事的行为同比《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嬉笑怒骂皆为故事而来。囧叔回应现实生活中的自己确实挺像蒲松龄。
“蒲松龄拿一袋烟一壶茶换一个故事,这事儿我考据过,邹弢《三借庐笔谈》里说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蒲松龄穷如狗,哪有闲钱请人喝茶?估计是他的脑残粉编的。这个方法不靠谱,还是偷听最靠谱。我现实中跟蒲松龄挺像,穷如狗,性子直,喜欢写作,写作的目的就是一肚子故事没人听憋得慌必须讲出来。忘了是哪位编剧界前辈曾经说,怎么能写出好故事?好故事就是你这故事憋得你不说出来就要炸裂了才动笔写。”
好故事自然是要分享,囧叔与他的故事还在继续讲演。“冯骥才先生在《俗世奇人》的后记里说,这些奇人的故事讲到这里就得了,不讲了。这是一种怎样的气魄!我估计我不行,还得再讲几年。接下来会写一篇公路小说,主要目的是以此为借口说服我老婆陪我出去开车玩。明年还会写长篇,短篇故事也会继续写。”
“豆瓣”网络平台成就了一批80后文艺青年,他们从业余写手走向职业作家之路,从游戏之作走向精神独立,他们的成功是大众读者的选择,代表当下的阅读趣味,符合时代的阅读体验。当“高大上”的正能量成为社会审美的主流趋势,俚俗有趣的市井人情必然成为大众的情感诉求,囧叔那些有趣的故事还会为更多的人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