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戏曲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丰富、不断传承,至今我国传统戏曲已经形成较完善的学科理论。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的发展呈交互学习、借鉴模式,在保持自身独立风格的同时充分借鉴彼此优势,相互掩映构成多元的民族传统文化。下面本文将《梅兰芳》为歌曲研究案例,以传统戏曲润腔、表演等为研究出发点,充分论述戏曲艺术对民族声乐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戏曲;演唱技巧;民族声乐
《梅兰芳》开创了民族声乐中融入传统戏曲唱法的先河,它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对大师一生经典的阐述,是一首极具戏曲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戏曲中运用到了京剧元素和声乐唱法,风格曲调上借助梅派唱腔,用最具民族特色和民族特质的经典唱法,演绎出了大师细腻的情感和对艺术的精益求精。
一、歌词与歌曲在创作上的借鉴与应用
(一)歌词的借鉴与应用
《梅兰芳》歌词创作者刘春鹏与梅兰芳是同乡,他从梅兰芳身上看到了爱国、敬业、创新等优秀精神,怀着对梅兰芳的敬仰和尊重之心,应约创作了此歌词。以下是《梅兰芳》的歌词:
那一轮女儿的如水明月,源自于男儿的心火刚烈。千种风情集于一身,柔美娇艳皆是心血劫。半是崇公道,半是苏三,迢迢求索路自押自解 。
收拾起女儿的柔枝芳叶,坚守住男儿的劲竹气节。飘飘须髯心的牵挂,柔美娇艳何妨古道别。半是楚霸王,半是虞姬,魂似乌骓马泣泪泣血。
梅也似雪,兰也似雪,一段芬芳倚绝壁,颠峰飘作大旗猎。梅也是铁,兰也是铁,一颗丹心燃烽火,留与江山看城堞 。
刘春鹏创作歌曲《梅兰芳》的歌词,沿用了传统的创作模式,即长短上下句式文词结构,这是应用较广泛的句式,基本上戏曲和歌曲的唱词与歌词的句式基本上有两类:一是上下句式对称的七字句和十字句,就像《梅兰芳》的歌词一样;另一个是长短句的曲牌体。
(二)歌曲的借鉴与应用
著名的作曲家吴小平是《梅兰芳》的曲作者,她将梅兰芳的《贵妃醉酒》里的中反二黄调中的四平调融入到《梅兰芳》的前两段,在借用西方音乐的唱法和器乐,完美的诠释了大师男儿身女儿心的刚烈与柔情。在《梅兰芳》的第三段中吴小平则主要采用了戏曲的紧打慢唱手法,添加西方配器的声音,浑然天成,与前两段形成了令人震撼的《梅兰芳》之曲。
二、作品诠释的借鉴与应用
从歌词上定位人物,例如:那一轮女儿的如水明月,源自于男儿的心火刚烈。千种风情集于一身,柔美娇艳皆是心血劫。半是崇公道, 半是苏三, 迢迢求索路自押自解 。歌曲第一段,使用慢板节奏,交响配乐,京剧二簧音调与其他乐器相配合,仿佛感受到了梅兰芳大师刻画的经典女性形象,在艺术的道路上精益求精,孜孜以求,虚心进取。这歌词的字里行间都表现出了大师呕心沥血的创作历程,演唱这首歌曲,我们必须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这首词当中,高手大师艰辛的学艺之路,创新之苦,但在艺术的道路上仍矢志不渝的坚持到最后。
收拾起女儿的柔枝芳叶,坚守住男儿的劲竹气节。飘飘须髯心的牵挂,柔美娇艳何妨古道别。半是楚霸王,半是虞姬,魂似乌骓马泣泪泣血。第二段中板中,梅兰芳脱掉女儿装,骑上自己的坐骑,方彰显男儿本色,表现出了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在这段中,演唱者要有爱国之情,铿锵有力的唱出热血男儿进入沙场英姿,用最细腻的感情去演绎那一缕悲意。
梅也似雪,兰也似雪,一段芬芳倚绝壁,颠峰飘作大旗猎。梅也是铁,兰也是铁,一颗丹心燃烽火,留与江山看城堞 。《梅兰芳》中的这第三段,非常巧妙的运用了京剧中的紧拉慢唱的唱法,它的节奏从慢到快,观众会随着节奏犹如身临其境,加之鼓等配器音效的配合,场面气势恢宏。
三、借鉴运用戏曲中的表演
从一个演员的举手投足间能够看出他的专业性,演绎作品的形体表演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的性格和修养,从他的外在形态上就可以显现出来,所以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我国的传统戏曲在对演员的培养上,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因此演员们的基本功必须扎实,表情手势必须到位,不可有多余的动作,哪怕是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动作。《梅兰芳》第一句运用了“欲左先右”的表演规律,“那一轮女儿的如水明月”这一句有五小节的长度,如果演唱者只是用眼睛望向表示月亮的高度,显得非常的呆板,但是如果将手势与眼法相结合的表演手段,兰花指由左胸跟随眼神的方向,慢慢的向右上方划去,保持一个“圆”,在视觉上会大大的提高观众的认可度,观众对演员也表示欣赏。所以表演的运用能够使作品人物更加鲜活,演员可以入木三分的刻画人物,生动的表现作品的内涵。
四、结束语
中国传统戏曲对民族声乐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许多戏曲家在现代的民族声乐的创作中融入了传统戏曲的唱法,加之吸取西方歌唱的优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自己的新的民族声乐。我们要让民族声乐的作品融入浓郁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质,适应时代的发展,学习大师的创新精神,继承和发扬传统戏曲文化的精髓,使民族声乐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给社会带来新的气象。
参考文献
[1]李曦.从歌曲《千古绝唱》看戏曲声腔艺术在民族声乐中的吸收、融合与发展[J].艺术教育,2013,(06):104-105.
[2]罗晓宇.浅谈中国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2015,(18):75-76.
[3]冯长春.“土嗓子”与“洋嗓子”的对唱——20世纪中叶的中西唱法论争[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0,(03):78-95+202.
[4]张轶.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的融合与发展——以《千古绝唱》为例[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114-116+128.
作者简介:李兴虎(1975—),男 ,山东德州人,汉族,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
【关键词】传统戏曲;演唱技巧;民族声乐
《梅兰芳》开创了民族声乐中融入传统戏曲唱法的先河,它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对大师一生经典的阐述,是一首极具戏曲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戏曲中运用到了京剧元素和声乐唱法,风格曲调上借助梅派唱腔,用最具民族特色和民族特质的经典唱法,演绎出了大师细腻的情感和对艺术的精益求精。
一、歌词与歌曲在创作上的借鉴与应用
(一)歌词的借鉴与应用
《梅兰芳》歌词创作者刘春鹏与梅兰芳是同乡,他从梅兰芳身上看到了爱国、敬业、创新等优秀精神,怀着对梅兰芳的敬仰和尊重之心,应约创作了此歌词。以下是《梅兰芳》的歌词:
那一轮女儿的如水明月,源自于男儿的心火刚烈。千种风情集于一身,柔美娇艳皆是心血劫。半是崇公道,半是苏三,迢迢求索路自押自解 。
收拾起女儿的柔枝芳叶,坚守住男儿的劲竹气节。飘飘须髯心的牵挂,柔美娇艳何妨古道别。半是楚霸王,半是虞姬,魂似乌骓马泣泪泣血。
梅也似雪,兰也似雪,一段芬芳倚绝壁,颠峰飘作大旗猎。梅也是铁,兰也是铁,一颗丹心燃烽火,留与江山看城堞 。
刘春鹏创作歌曲《梅兰芳》的歌词,沿用了传统的创作模式,即长短上下句式文词结构,这是应用较广泛的句式,基本上戏曲和歌曲的唱词与歌词的句式基本上有两类:一是上下句式对称的七字句和十字句,就像《梅兰芳》的歌词一样;另一个是长短句的曲牌体。
(二)歌曲的借鉴与应用
著名的作曲家吴小平是《梅兰芳》的曲作者,她将梅兰芳的《贵妃醉酒》里的中反二黄调中的四平调融入到《梅兰芳》的前两段,在借用西方音乐的唱法和器乐,完美的诠释了大师男儿身女儿心的刚烈与柔情。在《梅兰芳》的第三段中吴小平则主要采用了戏曲的紧打慢唱手法,添加西方配器的声音,浑然天成,与前两段形成了令人震撼的《梅兰芳》之曲。
二、作品诠释的借鉴与应用
从歌词上定位人物,例如:那一轮女儿的如水明月,源自于男儿的心火刚烈。千种风情集于一身,柔美娇艳皆是心血劫。半是崇公道, 半是苏三, 迢迢求索路自押自解 。歌曲第一段,使用慢板节奏,交响配乐,京剧二簧音调与其他乐器相配合,仿佛感受到了梅兰芳大师刻画的经典女性形象,在艺术的道路上精益求精,孜孜以求,虚心进取。这歌词的字里行间都表现出了大师呕心沥血的创作历程,演唱这首歌曲,我们必须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这首词当中,高手大师艰辛的学艺之路,创新之苦,但在艺术的道路上仍矢志不渝的坚持到最后。
收拾起女儿的柔枝芳叶,坚守住男儿的劲竹气节。飘飘须髯心的牵挂,柔美娇艳何妨古道别。半是楚霸王,半是虞姬,魂似乌骓马泣泪泣血。第二段中板中,梅兰芳脱掉女儿装,骑上自己的坐骑,方彰显男儿本色,表现出了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在这段中,演唱者要有爱国之情,铿锵有力的唱出热血男儿进入沙场英姿,用最细腻的感情去演绎那一缕悲意。
梅也似雪,兰也似雪,一段芬芳倚绝壁,颠峰飘作大旗猎。梅也是铁,兰也是铁,一颗丹心燃烽火,留与江山看城堞 。《梅兰芳》中的这第三段,非常巧妙的运用了京剧中的紧拉慢唱的唱法,它的节奏从慢到快,观众会随着节奏犹如身临其境,加之鼓等配器音效的配合,场面气势恢宏。
三、借鉴运用戏曲中的表演
从一个演员的举手投足间能够看出他的专业性,演绎作品的形体表演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的性格和修养,从他的外在形态上就可以显现出来,所以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我国的传统戏曲在对演员的培养上,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因此演员们的基本功必须扎实,表情手势必须到位,不可有多余的动作,哪怕是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动作。《梅兰芳》第一句运用了“欲左先右”的表演规律,“那一轮女儿的如水明月”这一句有五小节的长度,如果演唱者只是用眼睛望向表示月亮的高度,显得非常的呆板,但是如果将手势与眼法相结合的表演手段,兰花指由左胸跟随眼神的方向,慢慢的向右上方划去,保持一个“圆”,在视觉上会大大的提高观众的认可度,观众对演员也表示欣赏。所以表演的运用能够使作品人物更加鲜活,演员可以入木三分的刻画人物,生动的表现作品的内涵。
四、结束语
中国传统戏曲对民族声乐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许多戏曲家在现代的民族声乐的创作中融入了传统戏曲的唱法,加之吸取西方歌唱的优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自己的新的民族声乐。我们要让民族声乐的作品融入浓郁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质,适应时代的发展,学习大师的创新精神,继承和发扬传统戏曲文化的精髓,使民族声乐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给社会带来新的气象。
参考文献
[1]李曦.从歌曲《千古绝唱》看戏曲声腔艺术在民族声乐中的吸收、融合与发展[J].艺术教育,2013,(06):104-105.
[2]罗晓宇.浅谈中国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2015,(18):75-76.
[3]冯长春.“土嗓子”与“洋嗓子”的对唱——20世纪中叶的中西唱法论争[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0,(03):78-95+202.
[4]张轶.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的融合与发展——以《千古绝唱》为例[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114-116+128.
作者简介:李兴虎(1975—),男 ,山东德州人,汉族,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