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仰始终与人类生活相关不可分离,在人类不知觉的情况下,就存在于生产活动当中。信仰产生于世界各地,各具独自特色且具有相似性。信仰是什么,信仰是什么,我们该怎样看待信仰,对于人类学者来说是该探讨的基本问题。本篇论文将在人类学视野下,走进信仰的本质,来探讨当今人类学者的信仰学科观。
【关键词】:信仰;人类学;理论;本质;科学
一、从信仰内部来看信仰
信仰是进化着的,或是社会的、精神的、文化的等等,每个人对信仰都有自己学科领域内的定义,如果我们问一位信徒,信仰是什么?他也会对信仰有自己的定义。
詹姆斯所提出的个人的信仰,在有信仰的人看来更加容易理解,因为这是一种信仰体验过程的解释,其中列举了很多信徒的个人体验,他站在心理学的学科角度,没有把个人的体验限定在某一种信仰的框架内,圣徒的共同性在每一种信仰中都能够看到,如此之多的共同性,使本人对信仰有了新的理解,现实的信仰,可以说是一种对人的引导,教理教条甚至阻碍了经验中人对真理的启发。如果理想的看,除去教理和极端的信仰方式,个人的经验多种多样,但其中有共同的特性,他们平和、安宁,虔诚领受神灵的恩典,将自身全部奉献给神,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可以说不是各种信仰有相似之处,而应该看做这种圣徒内心向善,追求真理的人是相同的。
信仰为何被人们所吸引?因为它能引导人们看到美好的事物或是景象,它使信徒看到更广阔的生活,确信存在着一种理想的力量,向善的积极力量促使人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信仰的核心是有一种喜悦,是从必要的痛苦中开花结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有这种喜悦的暗示,在一切尘世中的事物中,我们都能找到它,将它给予人。几千年流传下来,并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就是它最珍贵的价值体现。信仰告诉我们,人类的机会在于把偶尔瞥见的灵光轉化为永久的光明。
对信仰的理解从客观立场到走进信仰的本质去了解它,至此,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解释信仰?引用“盲人摸象”的故事,一群没有见过大象的盲人通过触摸大象去解释什么是大象,摸到象腿的人说是一根活动的大柱子,摸到象鼻的人说是一条大蛇,摸到象牙的人说是尖尖的梨头,他们说的都是对的,只是每个人提到的都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当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便看到更广阔的天空,前辈们的努力使我们越来越明白信仰的意义,作为当代人类学学生该如何看待信仰?如何定义信仰?这时,我们该有一个自己的态度。
二、如何看待信仰
假如我们将信仰比作彩虹,彩虹是由地球大气折射出绚丽的太阳光而形成,将彩虹视为一种隐喻,把人类不同的信仰文化解释为对神性之光的折射,不同的信仰有自身的光彩。
提起信仰,不由得让人想到科学,科学与信仰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对立论、相关论、分离论。前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罗素与斯温伯恩,分离论的代表者蒂利希认为信仰与科学的对立是人为的结果,自然科学时代以来,人们更看重能够得到证实的事实,将信仰看作是“无理性”,缺乏科学依据的行为,这时可以理解的,因为可控的实验能使很多问题得到科学的证明,借此来重新塑造这个世界,然而其实两者所追寻的真理是“不同意域”的,错误的是指望科学来回答终极问题的做法,因为科学的方法与终极问题毫不相干。科学和信仰的互补,则使我们对所生活着的世界有了整体性的认识。
格尔兹从文化的角度理解信仰,他认为人类的文化行为是十分不寻常和独特的东西,他理解的巫术到信仰的转变会经历一次地域性的灾难,在印度尼西亚和摩洛哥的伊斯兰教研究中,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都有相同的信仰,但是在不同文化体系中的人们,不同的心态和动力会对信仰产生造成影响,人们对什么是真实的、存在什么样的神等问题有着一套自己的信仰,如摩洛哥,来自沙漠好斗的游牧民族和意志坚定的商人的控制,这个文化中的两个主要形象就是勇士或强有力的人,以及神秘主义者,也就是穆斯林圣者。相比之下,以农耕为主的印度尼西亚,大胆和勇敢的品质少有用武之地,伊斯兰教借助商业往来和采取一种宽容的、先于当地已经存在的印度教、佛教和农民的泛灵信仰融合的印度文化的方式来平静的进入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的伊斯兰教朝着渐进主义、自由主义和具有融通性的方向发展,而摩洛哥的伊斯兰教则表现出追求十全十美、极端拘谨和不容妥协的样子。两种不同的信仰支持着他们各自的一套道德价值观和情感体系,从而引导他们,确认他们的信仰。这就是格尔兹所说的世界观与精神特质。
世界上如此之多的信仰,每一种信仰在不同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形态。在藏区,首先是佛教的苯教化,之后佛教居于主导意识形态的地位,而苯教则吸收了佛教的理论、体系和仪轨,成为“阳苯阴佛”的佛教化的苯教。藏地苯教与佛教在修道次第和悟道途径、在对待生死与涅槃等问题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汉地与藏地,佛教和传统思想文化之间经过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并且到最后由总体上的互相排斥争斗,逐渐走向吸纳和融合的方向,这一点两地都是共同的。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接受者对外来文化有明显的选择性,引用马克思的一句话“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并且,不同文化在文化过程中的影响、采借和融合,都是双向的。不同文化在相遇时,尽管最初会表现出冲突,年深日久会发现其中的相似之处,便会互相浸润和吸收。从这一点发现,即使生活在世界的不同地域,各自都拥有自己的社会文化,但总在某一方面我们彼此是相通的,经过世界的推移,不知不觉间我们已不可分割,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是世界上不同民族的人们共同创造出来现在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每一种文化都与另一种文化相互融合,是属于人类的共同财富。
信仰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制度、组织、习俗、语言、心理、艺术等等。各学者站在不同的学科角度看到的信仰亦有不同的理论,大部分学者试图建立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来概括所有的信仰思维,但通常都会受到批评和质疑。我们可以将理论看做了解信仰一个侧面的工具,宁毋以其来概括所有信仰。
至此,我们该以怎样的眼光来看待信仰?我们应该将信仰看做一个既包含理论又包含实践的学科,它既需要一个理论来总结出世界各个信仰普遍适用的规律,如他们都趋于认为信仰是由意念和行为组成,这两者在某些方面与一个超自然的邻域、一个由神或精神存在组成的邻域相联系;还要包括信仰的实践性,即不同信仰在修行和精神层面的理念体系。走进信仰,我们看到信仰的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还有它的终极观,缪勒的名言“只知其一,一无所知”,这是人类学者应该有的学科立场。人类学者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才能对各种信仰现象进行客观、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在信仰的学习道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引用佛陀的一句话:“凡人立意要,就可能到达最高境界——不过他必须热切地学习”,没有引用其他信仰的说法,是因为它们都是异口同声在说这些话。
参考文献:
[1]休斯顿·史密斯 人的信仰[M].海南出版社,2014.5
[2]包尔丹 信仰的七种理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
[3]张志刚 信仰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
[4]威廉·詹姆斯 信仰经验种种[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
[5]班班多杰 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本土化之历史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 2004年第5期
【关键词】:信仰;人类学;理论;本质;科学
一、从信仰内部来看信仰
信仰是进化着的,或是社会的、精神的、文化的等等,每个人对信仰都有自己学科领域内的定义,如果我们问一位信徒,信仰是什么?他也会对信仰有自己的定义。
詹姆斯所提出的个人的信仰,在有信仰的人看来更加容易理解,因为这是一种信仰体验过程的解释,其中列举了很多信徒的个人体验,他站在心理学的学科角度,没有把个人的体验限定在某一种信仰的框架内,圣徒的共同性在每一种信仰中都能够看到,如此之多的共同性,使本人对信仰有了新的理解,现实的信仰,可以说是一种对人的引导,教理教条甚至阻碍了经验中人对真理的启发。如果理想的看,除去教理和极端的信仰方式,个人的经验多种多样,但其中有共同的特性,他们平和、安宁,虔诚领受神灵的恩典,将自身全部奉献给神,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可以说不是各种信仰有相似之处,而应该看做这种圣徒内心向善,追求真理的人是相同的。
信仰为何被人们所吸引?因为它能引导人们看到美好的事物或是景象,它使信徒看到更广阔的生活,确信存在着一种理想的力量,向善的积极力量促使人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信仰的核心是有一种喜悦,是从必要的痛苦中开花结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有这种喜悦的暗示,在一切尘世中的事物中,我们都能找到它,将它给予人。几千年流传下来,并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就是它最珍贵的价值体现。信仰告诉我们,人类的机会在于把偶尔瞥见的灵光轉化为永久的光明。
对信仰的理解从客观立场到走进信仰的本质去了解它,至此,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解释信仰?引用“盲人摸象”的故事,一群没有见过大象的盲人通过触摸大象去解释什么是大象,摸到象腿的人说是一根活动的大柱子,摸到象鼻的人说是一条大蛇,摸到象牙的人说是尖尖的梨头,他们说的都是对的,只是每个人提到的都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当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便看到更广阔的天空,前辈们的努力使我们越来越明白信仰的意义,作为当代人类学学生该如何看待信仰?如何定义信仰?这时,我们该有一个自己的态度。
二、如何看待信仰
假如我们将信仰比作彩虹,彩虹是由地球大气折射出绚丽的太阳光而形成,将彩虹视为一种隐喻,把人类不同的信仰文化解释为对神性之光的折射,不同的信仰有自身的光彩。
提起信仰,不由得让人想到科学,科学与信仰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对立论、相关论、分离论。前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罗素与斯温伯恩,分离论的代表者蒂利希认为信仰与科学的对立是人为的结果,自然科学时代以来,人们更看重能够得到证实的事实,将信仰看作是“无理性”,缺乏科学依据的行为,这时可以理解的,因为可控的实验能使很多问题得到科学的证明,借此来重新塑造这个世界,然而其实两者所追寻的真理是“不同意域”的,错误的是指望科学来回答终极问题的做法,因为科学的方法与终极问题毫不相干。科学和信仰的互补,则使我们对所生活着的世界有了整体性的认识。
格尔兹从文化的角度理解信仰,他认为人类的文化行为是十分不寻常和独特的东西,他理解的巫术到信仰的转变会经历一次地域性的灾难,在印度尼西亚和摩洛哥的伊斯兰教研究中,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都有相同的信仰,但是在不同文化体系中的人们,不同的心态和动力会对信仰产生造成影响,人们对什么是真实的、存在什么样的神等问题有着一套自己的信仰,如摩洛哥,来自沙漠好斗的游牧民族和意志坚定的商人的控制,这个文化中的两个主要形象就是勇士或强有力的人,以及神秘主义者,也就是穆斯林圣者。相比之下,以农耕为主的印度尼西亚,大胆和勇敢的品质少有用武之地,伊斯兰教借助商业往来和采取一种宽容的、先于当地已经存在的印度教、佛教和农民的泛灵信仰融合的印度文化的方式来平静的进入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的伊斯兰教朝着渐进主义、自由主义和具有融通性的方向发展,而摩洛哥的伊斯兰教则表现出追求十全十美、极端拘谨和不容妥协的样子。两种不同的信仰支持着他们各自的一套道德价值观和情感体系,从而引导他们,确认他们的信仰。这就是格尔兹所说的世界观与精神特质。
世界上如此之多的信仰,每一种信仰在不同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形态。在藏区,首先是佛教的苯教化,之后佛教居于主导意识形态的地位,而苯教则吸收了佛教的理论、体系和仪轨,成为“阳苯阴佛”的佛教化的苯教。藏地苯教与佛教在修道次第和悟道途径、在对待生死与涅槃等问题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汉地与藏地,佛教和传统思想文化之间经过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并且到最后由总体上的互相排斥争斗,逐渐走向吸纳和融合的方向,这一点两地都是共同的。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接受者对外来文化有明显的选择性,引用马克思的一句话“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并且,不同文化在文化过程中的影响、采借和融合,都是双向的。不同文化在相遇时,尽管最初会表现出冲突,年深日久会发现其中的相似之处,便会互相浸润和吸收。从这一点发现,即使生活在世界的不同地域,各自都拥有自己的社会文化,但总在某一方面我们彼此是相通的,经过世界的推移,不知不觉间我们已不可分割,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是世界上不同民族的人们共同创造出来现在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每一种文化都与另一种文化相互融合,是属于人类的共同财富。
信仰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制度、组织、习俗、语言、心理、艺术等等。各学者站在不同的学科角度看到的信仰亦有不同的理论,大部分学者试图建立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来概括所有的信仰思维,但通常都会受到批评和质疑。我们可以将理论看做了解信仰一个侧面的工具,宁毋以其来概括所有信仰。
至此,我们该以怎样的眼光来看待信仰?我们应该将信仰看做一个既包含理论又包含实践的学科,它既需要一个理论来总结出世界各个信仰普遍适用的规律,如他们都趋于认为信仰是由意念和行为组成,这两者在某些方面与一个超自然的邻域、一个由神或精神存在组成的邻域相联系;还要包括信仰的实践性,即不同信仰在修行和精神层面的理念体系。走进信仰,我们看到信仰的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还有它的终极观,缪勒的名言“只知其一,一无所知”,这是人类学者应该有的学科立场。人类学者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才能对各种信仰现象进行客观、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在信仰的学习道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引用佛陀的一句话:“凡人立意要,就可能到达最高境界——不过他必须热切地学习”,没有引用其他信仰的说法,是因为它们都是异口同声在说这些话。
参考文献:
[1]休斯顿·史密斯 人的信仰[M].海南出版社,2014.5
[2]包尔丹 信仰的七种理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
[3]张志刚 信仰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
[4]威廉·詹姆斯 信仰经验种种[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
[5]班班多杰 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本土化之历史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 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