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大象》是导演格斯·范·桑特的一部作品,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在美国一所普通中学发生校园枪击案的过程和之前几个小时的事情。
格斯·范·桑特是美国为数不多的独立制片导演,他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深具叛逆精神和实验精神,他的多数作品都与残酷的青春有关。
《大象》从一开始便表现出了不同寻常,导演不按常规出牌,放弃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将每一个情节点都平行地缠绕起来。每一个相关的情节都是断裂的,每一个情节链中的单一情节点都会和其他情节链上的任意情节点互相交融。这也就造成了整部影片共1小时21分钟,但前1小时03分都令人感到不知所云,没有体现出任何矛盾点。这种导演至上,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会令观众有一种被牵制的感觉,时时刻刻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其实观众在观影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的嗅到阴谋的味道,虽然导演故意淡化杀手动机的意图,但随后的跟拍动作已经形成了情节线,他想要通过渲染平静米反映杀戮,但这种欲盖弥彰只会令观影者在看到枪机案的发生时如释重负。
导演运用了许多长得令人发指的固定镜头和运动长镜头,其对于长镜头的使用基本完成了影片的叙事达意和叙事空间的建构。电影中用一种极其缓慢的镜头运动表现出:秋天安静而平和的校园中,学生们的生活,整体的基调非常悠扬。画面交错展现出了每个主人公:一个因父亲喝醉而迟到的男孩、一个热爱摄影的男孩;一个自卑不敢穿短裤的女孩、一对形影不离的甜蜜情侣、三个吃完午餐去催吐的少女、围坐在一起讨论同性恋问题的社团成员等等,一切都非常平静。镜头多数都平静缓慢地跟随着每个人的背影,以一种尾随角度静静地看着他们交流,以一个身临其境的局外人以平静到趋于冷漠的眼光看待即将发生的一切,直到他们被子弹逼到绝望的顶点。
导演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整部影片处处体现着“作者性”,导演时刻提醒着观众摄影机的存在,这其实从很大一部分上体现了导演的创作意图。但是整部影片没有我们常见的主观镜头,因为导演一直刻意地与影片保持距离,所以通过电影很难发现导演自身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他在引导观众从多方面去发觉枪击事件的成因,形成了一种晦暗的叙事模式。这其实是一种奇妙的主观与客观的结合。
导演对于整部影片设计的这种非常奇特的平行叙事方法,以几人的相遇为开端,分射出不同的情节点,展示了在同一时间不同的人所经历的不同的事情。例如John(因为父亲喝醉酒而迟到的男孩)在走廊碰到Elias(热爱摄影的男孩),后者给他拍照时,Michelle(自卑不敢穿短裤的女孩)刚好路过。导演从不同角度以他们三人的视角分别展开了叙事。导演试图从每个人的角度还原事件的真相。但是导演在转场的处理时,没有按照惯常的音乐转场或者淡出处理,而是生硬的切换,而这种硬切的手法在电影中无处不在。这种手法迷惑了观众,使得观众在观看影片的时候必须不断地转换视角,才能理清电影的主线。
而对于导演创作手法的另一个体现方式就是影片中的意象。《大象》中的意象也是相當丰富的,其中所蕴含的象征隐喻意味非常的浓厚。
首先应该就是片名“大象”。整部影片中并没有出现大象这一动物,也没有这一名称的任何事物或者人物,仅仅在同性恋男孩的房间墙壁上贴着一张大象的素描,而镜头也只是一闪而过。所以“大象”就是贯穿全片的一种意象。这个片名是开放性的,导演三缄其口,并没有解释过大象的具体含义。外界人士对“大象”有三种解释:1.盲人摸象。盲人看不到大象,他们伸手触摸时,摸到的只是大象的一部分。意指没有人可以看到事物的全部真相,每个人看到的仅仅是一部分。2.既与象共处一室而不知其存在。当你和大象共处一室时,只是装作看不到而安然处之。意指邪恶的种子就在你不愿意触及的地方生长。3.大象进了瓷器店。这是一句西方谚语,意指校园暴力的破坏性是巨大的。导演将其所表达的意义都赋予了片名,旁敲侧击的用大象理论米提醒人们看到的永远是那美好的一部分,而忽视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与校园暴力,运用的极为巧妙,体现了导演的匠心独具和后现代主义风格。
第二个意象就是“云”。影片的开场是大片云,在天空闪过,伴随着男孩们的嬉戏声,随后天空变暗、漆黑,影片开场。第51分钟,影片又出现了云,这次的云是沉闷的,令人烦躁,这预示着一场暴雨的来临。影片的结尾大片的云再次出现,这次是轻快地云,在阳光的照耀下,白色的、纯净的,随之影片结束。导演三次在片中安排“云”这一意象,影片中,在美丽的校园被枪声打破平静后,它从自然景观的角度预示了雨过天晴的状态,既是讽刺又是如释重负,这是导演对自然物象的一种追求,也不得不说是导演非常高超的一种安排。
第三个意象是正与邪的对立。邪的体现有很多:同性恋男孩在房间里打枪战类电脑游戏、两人在网上查找枪支的来源、电视上播放着纳粹的纪录片、两人坐在地上吸食毒品等等。在这里有一个非常讨巧的蒙太奇设置,镜头从正在打游戏的Eric(同性恋男孩)切换到正在弹钢琴的Alex(同性恋男孩)身上,前一个画面是电脑游戏中一把枪将准星瞄准到另一个人后脑,紧接着画面就切换到Alex的后脑位置,拍摄他在弹钢琴,这是一种隐喻蒙太奇的体现。而影片中对于正的体现最为明显的只有一处:在同性恋男孩在校园内枪击的时候,影片中出现了一个叫做B enny的体格健壮的黑人男孩。他在前一个小时的影片叙事中仅仅以一个背景而一闪而过,他的出现非常特立独行。当人们都在四处逃窜的时候,他向着枪声的来源走去,看上去胸有成竹,他的自信和沉稳让人们在潜意识中会把他当做是美国队长一般的救世主之类的存在。但当他走近持枪男孩的时候,瞬间被一枪毙命。这是一个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结局。这带有讽刺意味的正邪对比也是导演创作的高妙之处,用旁敲侧击的方式展现出了电影的基调。
第四个意象就是舒缓的音乐。影片中主要出现的音乐就是《致爱丽丝》和《月光奏鸣曲》,这两首极为舒缓又非常高雅的音乐作为杀手的背景音乐,令人对于杀手的心理状态有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是否我们对于杀手的评判存在着歧义?这是一种极为矛盾的组合,但在单一的情节点上却有着完美的契合。这就是导演创作意图的一种极致体现。
导演格斯·范·桑特在整部影片中运用了多角度重复拍摄,时间的重叠展开’无缝隙跟拍等较为奇特的创作手法,全方位立体式的叙事结构,打破了现实与艺术之间的界限,运用了隐藏自我的表述方式,使得这部独立电影具有了极富特色的构建与阐释。
格斯·范·桑特是美国为数不多的独立制片导演,他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深具叛逆精神和实验精神,他的多数作品都与残酷的青春有关。
《大象》从一开始便表现出了不同寻常,导演不按常规出牌,放弃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将每一个情节点都平行地缠绕起来。每一个相关的情节都是断裂的,每一个情节链中的单一情节点都会和其他情节链上的任意情节点互相交融。这也就造成了整部影片共1小时21分钟,但前1小时03分都令人感到不知所云,没有体现出任何矛盾点。这种导演至上,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会令观众有一种被牵制的感觉,时时刻刻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其实观众在观影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的嗅到阴谋的味道,虽然导演故意淡化杀手动机的意图,但随后的跟拍动作已经形成了情节线,他想要通过渲染平静米反映杀戮,但这种欲盖弥彰只会令观影者在看到枪机案的发生时如释重负。
导演运用了许多长得令人发指的固定镜头和运动长镜头,其对于长镜头的使用基本完成了影片的叙事达意和叙事空间的建构。电影中用一种极其缓慢的镜头运动表现出:秋天安静而平和的校园中,学生们的生活,整体的基调非常悠扬。画面交错展现出了每个主人公:一个因父亲喝醉而迟到的男孩、一个热爱摄影的男孩;一个自卑不敢穿短裤的女孩、一对形影不离的甜蜜情侣、三个吃完午餐去催吐的少女、围坐在一起讨论同性恋问题的社团成员等等,一切都非常平静。镜头多数都平静缓慢地跟随着每个人的背影,以一种尾随角度静静地看着他们交流,以一个身临其境的局外人以平静到趋于冷漠的眼光看待即将发生的一切,直到他们被子弹逼到绝望的顶点。
导演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整部影片处处体现着“作者性”,导演时刻提醒着观众摄影机的存在,这其实从很大一部分上体现了导演的创作意图。但是整部影片没有我们常见的主观镜头,因为导演一直刻意地与影片保持距离,所以通过电影很难发现导演自身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他在引导观众从多方面去发觉枪击事件的成因,形成了一种晦暗的叙事模式。这其实是一种奇妙的主观与客观的结合。
导演对于整部影片设计的这种非常奇特的平行叙事方法,以几人的相遇为开端,分射出不同的情节点,展示了在同一时间不同的人所经历的不同的事情。例如John(因为父亲喝醉酒而迟到的男孩)在走廊碰到Elias(热爱摄影的男孩),后者给他拍照时,Michelle(自卑不敢穿短裤的女孩)刚好路过。导演从不同角度以他们三人的视角分别展开了叙事。导演试图从每个人的角度还原事件的真相。但是导演在转场的处理时,没有按照惯常的音乐转场或者淡出处理,而是生硬的切换,而这种硬切的手法在电影中无处不在。这种手法迷惑了观众,使得观众在观看影片的时候必须不断地转换视角,才能理清电影的主线。
而对于导演创作手法的另一个体现方式就是影片中的意象。《大象》中的意象也是相當丰富的,其中所蕴含的象征隐喻意味非常的浓厚。
首先应该就是片名“大象”。整部影片中并没有出现大象这一动物,也没有这一名称的任何事物或者人物,仅仅在同性恋男孩的房间墙壁上贴着一张大象的素描,而镜头也只是一闪而过。所以“大象”就是贯穿全片的一种意象。这个片名是开放性的,导演三缄其口,并没有解释过大象的具体含义。外界人士对“大象”有三种解释:1.盲人摸象。盲人看不到大象,他们伸手触摸时,摸到的只是大象的一部分。意指没有人可以看到事物的全部真相,每个人看到的仅仅是一部分。2.既与象共处一室而不知其存在。当你和大象共处一室时,只是装作看不到而安然处之。意指邪恶的种子就在你不愿意触及的地方生长。3.大象进了瓷器店。这是一句西方谚语,意指校园暴力的破坏性是巨大的。导演将其所表达的意义都赋予了片名,旁敲侧击的用大象理论米提醒人们看到的永远是那美好的一部分,而忽视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与校园暴力,运用的极为巧妙,体现了导演的匠心独具和后现代主义风格。
第二个意象就是“云”。影片的开场是大片云,在天空闪过,伴随着男孩们的嬉戏声,随后天空变暗、漆黑,影片开场。第51分钟,影片又出现了云,这次的云是沉闷的,令人烦躁,这预示着一场暴雨的来临。影片的结尾大片的云再次出现,这次是轻快地云,在阳光的照耀下,白色的、纯净的,随之影片结束。导演三次在片中安排“云”这一意象,影片中,在美丽的校园被枪声打破平静后,它从自然景观的角度预示了雨过天晴的状态,既是讽刺又是如释重负,这是导演对自然物象的一种追求,也不得不说是导演非常高超的一种安排。
第三个意象是正与邪的对立。邪的体现有很多:同性恋男孩在房间里打枪战类电脑游戏、两人在网上查找枪支的来源、电视上播放着纳粹的纪录片、两人坐在地上吸食毒品等等。在这里有一个非常讨巧的蒙太奇设置,镜头从正在打游戏的Eric(同性恋男孩)切换到正在弹钢琴的Alex(同性恋男孩)身上,前一个画面是电脑游戏中一把枪将准星瞄准到另一个人后脑,紧接着画面就切换到Alex的后脑位置,拍摄他在弹钢琴,这是一种隐喻蒙太奇的体现。而影片中对于正的体现最为明显的只有一处:在同性恋男孩在校园内枪击的时候,影片中出现了一个叫做B enny的体格健壮的黑人男孩。他在前一个小时的影片叙事中仅仅以一个背景而一闪而过,他的出现非常特立独行。当人们都在四处逃窜的时候,他向着枪声的来源走去,看上去胸有成竹,他的自信和沉稳让人们在潜意识中会把他当做是美国队长一般的救世主之类的存在。但当他走近持枪男孩的时候,瞬间被一枪毙命。这是一个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结局。这带有讽刺意味的正邪对比也是导演创作的高妙之处,用旁敲侧击的方式展现出了电影的基调。
第四个意象就是舒缓的音乐。影片中主要出现的音乐就是《致爱丽丝》和《月光奏鸣曲》,这两首极为舒缓又非常高雅的音乐作为杀手的背景音乐,令人对于杀手的心理状态有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是否我们对于杀手的评判存在着歧义?这是一种极为矛盾的组合,但在单一的情节点上却有着完美的契合。这就是导演创作意图的一种极致体现。
导演格斯·范·桑特在整部影片中运用了多角度重复拍摄,时间的重叠展开’无缝隙跟拍等较为奇特的创作手法,全方位立体式的叙事结构,打破了现实与艺术之间的界限,运用了隐藏自我的表述方式,使得这部独立电影具有了极富特色的构建与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