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加强教育投入,“边际效益”更大
“我在贵州一个村寨看到,虽然破旧贫穷,但老百姓都觉得日子有希望。因为最近两三年,村里出了20多个大学生。整个村子的年轻人、孩子们都感到有上升的通道、向上的希望,全村的‘心气’都不一样了。”在2015年12月3日的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李克强谈到了今年春节前夕在贵州黎平蒲洞村的一次考察。“从经济学上讲,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加强教育投入,‘边际效益’更大。”总理说,“因此,要继续扩大重点大学面向农村地区定向招生规模,提高农村学生比例,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公平的上升通道和向上的希望。”
我国从2012年开始,面向贫困地区实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2015年,这一计划继续扩大名额至5万人。在实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的同时,各省也陆续推出省属重点地方本科院校的农村生专项招生计划。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优秀农村学生。2017年在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二、落实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
必须注意的是,让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的实惠真正落实到贫困地区农村生身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全面推进教育公平和高考公平,还要狠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缩小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办学质量差异。另外,还要给农村学生创造更多元的选择。在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推进过程中,有媒体调查发现,部分地区存在城市权势阶层把户籍迁到贫困地区,挤占农村生的机会的问题。以笔者之见,杜绝这一现象,关键在于提高学籍年限要求,并严格审查学生的学籍。考虑到扶贫定向招生计划,是面向贫困地区农村生,因此,完全可以提出连续6年初中、高中学籍要求,并要求必须是当地学籍,而不能是学籍空挂(把学籍挂在当地,本人到外地求学,在高考时再回本地),这才能让这一政策不偏离初衷。另外,目前不论是国家层面的计划,还是各省的专项计划,都是纳入提前批,增设一个专门的批次,供符合条件的学生填报。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是,专项计划,只是简单地给农村生降低录取分数。而对专项计划招生的学生进行跟踪发现,有的学生跟不上学校的要求。多年来,笔者一直建议,应该通过高校自主招生来落实这项计划。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可以针对农村学生设立多元评价体系,基于其综合素质进行录取。这就如美国的大学,录取SAT分数并不高的贫困家庭学生,并不会引来质疑。因为学校的理由是,这名学生来自贫困家庭、父母文化程度低,他一边求学一边打工,还用课余时间去做社区服务,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表明他具有很强的能力。我国大学在招收贫困地区农村生时,如果能出具单独的招生报告,那不但可以令这项计划公开、透明执行,而且,还能形成全新的评价体系,改变社会存在的“唯分数论”。
三、消除歧视,让受教育者感到每类教育都是有价值选择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国家扩大重点大学招生计划,当然是一件大好事。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其逻辑是,如果考不上重点大学,那上大学就没有多大价值,既然上大学没有多大价值,也就不要读高中,进而初中也不必读了。前不久,有媒体曾发起讨论,要不要上“烂大学”。讨论这一话题的背景是,有调查显示,一些农村学生认为三本院校、高职高专院校是“烂大学”,没有上的价值。在我国整体招生计划中,高职高专要占近50%的比例,去年总招生计划为700万,其中高职高专的招生计划为334万。我国农村地区的学生,就是在国家增加重点大学招生计划之后,能进重点大学的还是少数,更多的学生只能进高职高专、三本、二本院校。其实,只有上名校才有出路,不仅对农村学生来说,会产生严重的教育焦虑,就是对城市学生来说,也会让不少只能进二本、三本和高职高专的学生,十分迷茫。
给农村生公平的上重点大学的机会,这是教育公平、高考公平的要求。我国要努力做好这一工作,不断扩大教育公平。但这还不够,还应在增加重点大学在贫困地区、农村地区的招生计划的同时,消除将大学分为三六九等的歧视性做法,给各类教育、每所学校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促进每所学校办出特色,让受教育者感到每类教育都是有价值的选择,这才能给所有学生广阔的出路。在这方面,国家已经开始行动,去年颁布的高考改革实施意见,已提出要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上海市从2016年起取消一本、二本划分,这就是淡化学校身份标签,促进学校平等竞争的做法。由此可见,教育公平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工程,我国在追求教育公平方面,应该立足于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追求更高层次、更深入的教育公平。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摘自《文汇报》)
“我在贵州一个村寨看到,虽然破旧贫穷,但老百姓都觉得日子有希望。因为最近两三年,村里出了20多个大学生。整个村子的年轻人、孩子们都感到有上升的通道、向上的希望,全村的‘心气’都不一样了。”在2015年12月3日的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李克强谈到了今年春节前夕在贵州黎平蒲洞村的一次考察。“从经济学上讲,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加强教育投入,‘边际效益’更大。”总理说,“因此,要继续扩大重点大学面向农村地区定向招生规模,提高农村学生比例,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公平的上升通道和向上的希望。”
我国从2012年开始,面向贫困地区实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2015年,这一计划继续扩大名额至5万人。在实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的同时,各省也陆续推出省属重点地方本科院校的农村生专项招生计划。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优秀农村学生。2017年在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二、落实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
必须注意的是,让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的实惠真正落实到贫困地区农村生身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全面推进教育公平和高考公平,还要狠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缩小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办学质量差异。另外,还要给农村学生创造更多元的选择。在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推进过程中,有媒体调查发现,部分地区存在城市权势阶层把户籍迁到贫困地区,挤占农村生的机会的问题。以笔者之见,杜绝这一现象,关键在于提高学籍年限要求,并严格审查学生的学籍。考虑到扶贫定向招生计划,是面向贫困地区农村生,因此,完全可以提出连续6年初中、高中学籍要求,并要求必须是当地学籍,而不能是学籍空挂(把学籍挂在当地,本人到外地求学,在高考时再回本地),这才能让这一政策不偏离初衷。另外,目前不论是国家层面的计划,还是各省的专项计划,都是纳入提前批,增设一个专门的批次,供符合条件的学生填报。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是,专项计划,只是简单地给农村生降低录取分数。而对专项计划招生的学生进行跟踪发现,有的学生跟不上学校的要求。多年来,笔者一直建议,应该通过高校自主招生来落实这项计划。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可以针对农村学生设立多元评价体系,基于其综合素质进行录取。这就如美国的大学,录取SAT分数并不高的贫困家庭学生,并不会引来质疑。因为学校的理由是,这名学生来自贫困家庭、父母文化程度低,他一边求学一边打工,还用课余时间去做社区服务,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表明他具有很强的能力。我国大学在招收贫困地区农村生时,如果能出具单独的招生报告,那不但可以令这项计划公开、透明执行,而且,还能形成全新的评价体系,改变社会存在的“唯分数论”。
三、消除歧视,让受教育者感到每类教育都是有价值选择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国家扩大重点大学招生计划,当然是一件大好事。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其逻辑是,如果考不上重点大学,那上大学就没有多大价值,既然上大学没有多大价值,也就不要读高中,进而初中也不必读了。前不久,有媒体曾发起讨论,要不要上“烂大学”。讨论这一话题的背景是,有调查显示,一些农村学生认为三本院校、高职高专院校是“烂大学”,没有上的价值。在我国整体招生计划中,高职高专要占近50%的比例,去年总招生计划为700万,其中高职高专的招生计划为334万。我国农村地区的学生,就是在国家增加重点大学招生计划之后,能进重点大学的还是少数,更多的学生只能进高职高专、三本、二本院校。其实,只有上名校才有出路,不仅对农村学生来说,会产生严重的教育焦虑,就是对城市学生来说,也会让不少只能进二本、三本和高职高专的学生,十分迷茫。
给农村生公平的上重点大学的机会,这是教育公平、高考公平的要求。我国要努力做好这一工作,不断扩大教育公平。但这还不够,还应在增加重点大学在贫困地区、农村地区的招生计划的同时,消除将大学分为三六九等的歧视性做法,给各类教育、每所学校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促进每所学校办出特色,让受教育者感到每类教育都是有价值的选择,这才能给所有学生广阔的出路。在这方面,国家已经开始行动,去年颁布的高考改革实施意见,已提出要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上海市从2016年起取消一本、二本划分,这就是淡化学校身份标签,促进学校平等竞争的做法。由此可见,教育公平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工程,我国在追求教育公平方面,应该立足于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追求更高层次、更深入的教育公平。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摘自《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