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传统的德育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传统的品德教育与生活脱离,教材过于学科化、知识化,课程的设计和编排多采用知识类课程的形态,课堂教学以语言说教为主,道德行为与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家庭、社会割裂;学习过于强调知识记忆和概念认知,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评价方式单一。现行的《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基于对《品德与生活》课标的理解、领会及课堂教学的实践,我认为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活动组织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联系生活,品尝生活乐趣。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教学活动中应关注儿童的经验,让儿童在生活中体验、感受。正如杜威所言“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品德教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使学生得到发展,才能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如: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这个活动中,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哪些方面需要用到水?然后让学生想象:如果没有水了,生活会怎么样?这两个问题都是以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学生滔滔不绝,活动的气氛、参与的热情也就随之而来。
课堂离不开生活,离开生活的课堂教育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只有在实际生活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品尝到生活的乐趣。
二、精心设计活动,构建多彩的课堂。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课程目标主要通过老师指导下的各项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充分体现活动的实质。在课堂中积极开展充满儿童情趣、愉悦儿童身心、放飞儿童情思的多样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全身心地感受,在自然和谐中潜移默化地提高道德认识。立足于主题活动,慎重选择与设计相应的活动。如:组织《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的教学活动中,我主要选择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一:水的用途〔讨论、交流〕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水的各种用途。生交流汇报后,师小结并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在各行业中的用途。
【此活动使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得到发展。多媒体电教手段的运用更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水具有广泛的用途。】
活动二:缺水的危害〔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等〕
1、如果家里没有了水,我们的日常生活会怎样呢?(生表演)
2、假如到处都没有水,还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四人小组商量,可用各种形式展示)
【此活动旨在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切身感受缺水的不便与危害,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
活动三:欣赏儿歌
清清水,多重要。
人要喝,马要喝。
动物植物都要喝。
……
三个活动都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求真、求实”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利用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展开教学。课堂上“生活的真实”“引导的自然”处处涌现,既关注了课堂细节,又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生动活泼,真正体现了本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
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科学探究精神。
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引导者、促进者、咨询者、支持者。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索的引领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具有自主性,表现在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积极地把书本上介绍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用于实践。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我们醒悟到學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这个事实,我们必须把“为教师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
如《植物生长的秘密》则引导学生利用“十·一”长假的时间,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习种植,选择自己喜欢的种子,如南瓜、丝瓜、大豆等各种各样的种子进行种植,观察每一天植物生长的变化,利用学习记录、拍摄、绘画等多种观察方法,记下植物生长的变化情况……这种课题的选择符合低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学生耳闻目睹,兴趣盎然。从课题的选择、确定、资料的收集、分析、成果的整理和展示整个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实践、感受、体验和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注重教学活动评价,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生活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关注每位学生的活动过程,重视儿童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表现。随着评价功能的转变,评价的方法也随之改变。评价应从不同角度,用不同尺度去衡量评价学生,不能整齐划一,而是看每一个儿童在原有基础上是否有发展,给每个孩子成功的喜悦、成长的快乐、探索的自信。
如教学《春天的盛会》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述春天,就出现了许多形式:擅长绘画的学生用画笔来描绘;擅长唱歌的学生用歌声来述说;擅长跳舞的用优美的舞姿来展示;擅长写作的学生用文章来诠释……引导生之间互评,还请家长为学生的作品打分,综合各个方面评价肯定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选用,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使其不断完善。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所以可贵,乃在能为儿童特设境遇使他们发生需求,努力学习。所以我们的品德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上,搭建生活平台,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尽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注重联系生活,品尝生活乐趣。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教学活动中应关注儿童的经验,让儿童在生活中体验、感受。正如杜威所言“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品德教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使学生得到发展,才能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如: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这个活动中,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哪些方面需要用到水?然后让学生想象:如果没有水了,生活会怎么样?这两个问题都是以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学生滔滔不绝,活动的气氛、参与的热情也就随之而来。
课堂离不开生活,离开生活的课堂教育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只有在实际生活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品尝到生活的乐趣。
二、精心设计活动,构建多彩的课堂。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课程目标主要通过老师指导下的各项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充分体现活动的实质。在课堂中积极开展充满儿童情趣、愉悦儿童身心、放飞儿童情思的多样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全身心地感受,在自然和谐中潜移默化地提高道德认识。立足于主题活动,慎重选择与设计相应的活动。如:组织《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的教学活动中,我主要选择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一:水的用途〔讨论、交流〕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水的各种用途。生交流汇报后,师小结并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在各行业中的用途。
【此活动使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得到发展。多媒体电教手段的运用更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水具有广泛的用途。】
活动二:缺水的危害〔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等〕
1、如果家里没有了水,我们的日常生活会怎样呢?(生表演)
2、假如到处都没有水,还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四人小组商量,可用各种形式展示)
【此活动旨在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切身感受缺水的不便与危害,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
活动三:欣赏儿歌
清清水,多重要。
人要喝,马要喝。
动物植物都要喝。
……
三个活动都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求真、求实”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利用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展开教学。课堂上“生活的真实”“引导的自然”处处涌现,既关注了课堂细节,又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生动活泼,真正体现了本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
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科学探究精神。
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引导者、促进者、咨询者、支持者。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索的引领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具有自主性,表现在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积极地把书本上介绍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用于实践。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我们醒悟到學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这个事实,我们必须把“为教师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
如《植物生长的秘密》则引导学生利用“十·一”长假的时间,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习种植,选择自己喜欢的种子,如南瓜、丝瓜、大豆等各种各样的种子进行种植,观察每一天植物生长的变化,利用学习记录、拍摄、绘画等多种观察方法,记下植物生长的变化情况……这种课题的选择符合低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学生耳闻目睹,兴趣盎然。从课题的选择、确定、资料的收集、分析、成果的整理和展示整个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实践、感受、体验和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注重教学活动评价,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生活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关注每位学生的活动过程,重视儿童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表现。随着评价功能的转变,评价的方法也随之改变。评价应从不同角度,用不同尺度去衡量评价学生,不能整齐划一,而是看每一个儿童在原有基础上是否有发展,给每个孩子成功的喜悦、成长的快乐、探索的自信。
如教学《春天的盛会》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述春天,就出现了许多形式:擅长绘画的学生用画笔来描绘;擅长唱歌的学生用歌声来述说;擅长跳舞的用优美的舞姿来展示;擅长写作的学生用文章来诠释……引导生之间互评,还请家长为学生的作品打分,综合各个方面评价肯定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选用,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使其不断完善。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所以可贵,乃在能为儿童特设境遇使他们发生需求,努力学习。所以我们的品德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上,搭建生活平台,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尽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