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健在的日子真好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changy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父母在哪里,儿女们的家就在哪里.无论父母年寿多高,距离多远,只要活着,对儿女的爱永远不变,电话中每次重复的叮咛总是说不完.在父母眼里,孩儿永远长不大,他们始终像一棵大树,保护着子女.
其他文献
镰刀“唰唰”作响,拖拉机“突突”欢唱.?“歇一会儿吧?汗水湿透了衣裳.”他猛踩刹车,心底涌起爱的波浪.rn“不了,啰唆大王,等我割完这一块儿,就回鱼塘.”她擦把汗,往事一幕幕
期刊
下午,我在开会,手机调成了静音。散会后,看到周姨打来的未接电话,立马回过去。周姨紧张得声音有点儿断断续续:“郭老昏过去了,喊不应……你赶快来!”我惊呆了。怎么可能呢?昨天才换了新住所,我那“老泰山”赞不绝口,特别满意。概括起来说,我这细女婿(小女婿)比亲儿子还要有孝心。我当时脸上飞红,还谦虚了一番:“都是您女儿的功劳,我只是按照指示,落实而已。”  别看我家“老泰山”已92岁高龄,却精神矍铄、嗓音
期刊
那年春天,父亲身体不好,又正值麦子需要二次浇水的时候,我特意请假回老家浇麦地。  很不巧,排到我家浇地时,正好赶在了夜里。白天浇地我都有些发怵,更不用说漆黑的夜晚了。我就对父亲说:“反正夜里也没有人盯着,咱们快天亮时再开始浇吧。”  父亲连连摇头说:“不行,村子里的机井本来就很少,要是你等白天浇,他也等白天浇,那还不得耽误了农时?排到几点就几点浇,一会儿也不能耽误,这是规矩。”  没办法,既然父亲
期刊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基于长期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创设了“精神分析学说”.作为20世纪重要的心理学理论,被借鉴于人文社科各领域.其中,以精神分析学说为理论基础,将其与文学作
期刊
父亲是个农民,一生都在地里劳作。父亲13岁时,爷爷因病离开了人世。年幼的父亲便开始帮着奶奶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跟着大人一起在生产队里参加劳动,尝尽了世间的酸甜苦辣和生活的艰辛。因为父亲讀过几年书,处事公道又能写会算,一开始队里安排他当记工员,后来又安排他当会计和现金保管。无论安排父亲做什么,他总是兢兢业业、不遗余力地做好本职工作,父亲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乡亲们的赞许和认可。  邻居们平时谁家有红白事,都
期刊
多情的阳光洒在蓝色的税务制服上,也洒向我依然挺拔的身姿。故土的每一寸土地,都与我血脉相连。一种草木的清香气息,在鼻翼里自然蔓延。所有的过往,都会开出一朵花。  从小,我就有个梦想,像父亲一样,当个税务人。每个人都有权力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生活就是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的方式,幸福就是选择一个自己喜欢、向往的生活方式。通往成长的道路,因布满荆棘而刻骨铭心;实现梦想的征程,因艰苦卓绝而荡气回肠。  我是
期刊
吴藻(1799—1862),字平香,号玉芩子,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余杭区)人,出身商贾人家。清代中晚期诗词曲名家,清代三大女词人之一,是陈文述门下的碧城仙馆女弟子。吴藻虽非出身书香门第,但生性聪慧、才情颇富,据陆萼庭《女曲家吴藻传考略》中描述吴藻曰:“独喜读诗书,善鼓琴,能绘画,工词曲。”且著有《饮酒读骚图曲》(又名《乔影》)《花帘词》《花帘书屋诗》《香南雪北词》等,著作甚丰、成就颇大。  从古至今
期刊
我手捧红色的剪报本,端详着皮革封面那细腻光滑的纹理,细嗅内页那扑面而来的墨香……我仿佛看到了那位和蔼而又严肃的老奶奶,耳畔又响起了沙沙的剪纸声和那一句句谆谆教诲。  她的小院子总是收拾得井井有条,院子进门的右手边有一小片青绿的菜畦,那抹明亮的绿色一直让我记忆犹新。尤其是那一块块被剪裁得方方正正的报纸条,还有一摞摞被码得整整齐齐的红色剪报本,都让我稀罕不已。  当时我并不知道这种爱好叫作剪报,只觉得
期刊
笔如灯塔,置于黑暗或光明,都为指向光明.rn阎连科的短篇小说新作《纯真男孩的巴别塔》于2020年发表于《天涯》杂志.这是一个沉痛的故事.作者写了男孩全部的善,因欲而起的唯一
期刊
在我的少年时代,父亲是家中相对弱势的一方.一则因为父亲是上门女婿,在当地农村,上门女婿的地位本就不高;二则母亲初中毕业,本来考取了高中,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就读,学识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