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前瞻性地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作用。使数学教学由教师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进行教学的模式上升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1 化无形为有形
高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学习几何“点的轨迹”一节后,学生最终会知道“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对“轨迹”是毫无想象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教师的“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 化抽象为直观
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借助粉笔将教学内容静态地反映在黑板上。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教材中静态的曲线图形隐含的运动变化因素动态化,以揭示图形的丰富内涵,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例如,在讲授“数列极限”时,可通过多媒体演示正n边形的边数由4,8,16,……无限增多趋于∞时,正n边形趋于圆的过程;讲授“概率论”时,可借助计算机进行随机现象的模拟,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随机现象的全过程。多媒体教学的这种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多感官地学习,达到加深印象和启迪智慧的目的。于数学课件《椭圆》的制作中,设计插入一段动画影片“两个定点,一长线,一小人跑”,时间是半分钟,在同学观看时,结合教师课题讲解,使学生对椭圆的认识从抽象概念到形象感觉的过程中达到对椭圆的深刻理解。
3 化静止为运动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中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化静为动,使难以察觉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例如,在讲“正弦函数的性质和图像”这一部分内容时,用authorware软件制作课件,将正弦曲线的形成制成动态的形成过程,设计按钮,学生可以自己控制曲线形成过程,势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图像,学生易得出值域、定义域、奇偶性、周期性,这样学生注意力集中、印象深刻,得到成功体验,久而久之,自然对数学产生兴趣。运动的几何图形能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
4 化繁琐为简明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学习代数“频率分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引着学生在“60名女学生身高”数据中,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组,一个一个地数出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频率,绘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既繁琐又费时。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洁明了,把60个数据输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组中的频数,一目了然,用excel还能方便地绘出柱状图,类似频率分布直方图。若教师重点讲透步骤、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过程交给计算机处理,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
5 化低效为高效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时需要大量的板书内容,而在课堂40(或45)分钟内,如仍采用传统的板书,则消耗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采用多媒体的快速显示功能,不仅能解决课堂内大量板书的问题,还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容量,高效地使用课堂时间。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四十分钟中加以解决;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
当然,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它只可巧用,不能滥用。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我们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我们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像,来代替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凭风巧借力,送我上青云,高中数学的课程改革只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
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作用。使数学教学由教师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进行教学的模式上升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1 化无形为有形
高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学习几何“点的轨迹”一节后,学生最终会知道“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对“轨迹”是毫无想象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教师的“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 化抽象为直观
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借助粉笔将教学内容静态地反映在黑板上。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教材中静态的曲线图形隐含的运动变化因素动态化,以揭示图形的丰富内涵,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例如,在讲授“数列极限”时,可通过多媒体演示正n边形的边数由4,8,16,……无限增多趋于∞时,正n边形趋于圆的过程;讲授“概率论”时,可借助计算机进行随机现象的模拟,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随机现象的全过程。多媒体教学的这种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多感官地学习,达到加深印象和启迪智慧的目的。于数学课件《椭圆》的制作中,设计插入一段动画影片“两个定点,一长线,一小人跑”,时间是半分钟,在同学观看时,结合教师课题讲解,使学生对椭圆的认识从抽象概念到形象感觉的过程中达到对椭圆的深刻理解。
3 化静止为运动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中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化静为动,使难以察觉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例如,在讲“正弦函数的性质和图像”这一部分内容时,用authorware软件制作课件,将正弦曲线的形成制成动态的形成过程,设计按钮,学生可以自己控制曲线形成过程,势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图像,学生易得出值域、定义域、奇偶性、周期性,这样学生注意力集中、印象深刻,得到成功体验,久而久之,自然对数学产生兴趣。运动的几何图形能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
4 化繁琐为简明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学习代数“频率分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引着学生在“60名女学生身高”数据中,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组,一个一个地数出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频率,绘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既繁琐又费时。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洁明了,把60个数据输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组中的频数,一目了然,用excel还能方便地绘出柱状图,类似频率分布直方图。若教师重点讲透步骤、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过程交给计算机处理,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
5 化低效为高效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时需要大量的板书内容,而在课堂40(或45)分钟内,如仍采用传统的板书,则消耗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采用多媒体的快速显示功能,不仅能解决课堂内大量板书的问题,还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容量,高效地使用课堂时间。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四十分钟中加以解决;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
当然,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它只可巧用,不能滥用。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我们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我们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像,来代替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凭风巧借力,送我上青云,高中数学的课程改革只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